锦衣夜行-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说的就说,不能说的就编,于仁夫妇都是坦诚忠厚的人,哪有半点疑心。
夏浔又从于夫人手中讨过那个襁褓中的孩子,见小家伙生得天庭饱满,眉目清秀,到了自己怀中不哭不闹,只睁着一双黑如点漆的大眼睛,定定地看着自己,粉嫩嫩的煞是可爱,心中也很是喜欢。
他伸出一根手指,让那小家伙抓着,逗弄着他,随口笑道:“令公子生得好生可爱,不知可取了名字么?”
谈起自己儿子,于仁也是笑得合不拢嘴,他三十一岁了,这才有了孩子,搁在这个年代,已经接近老年得子的范畴了,平日两口子为了生子求医问药,庙宇道观也没少去,哪能不珍惜。
于仁眉开眼笑地道:“为兄已经为他取了名字,单名一个谦字。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为兄并不指望他来日显贵闻达,只希望他能谨身自省,做一个坦荡君子,也就够了。”
“谦,于谦,于谦……”
夏浔念叼了两句,身子突然一震,险些把那孩子丢在地上:“老天,我怀里这个小家伙,不会就是于少保吧?”
PS:月票,推荐票,我要,我要
第一部 杀青州 第228章 死亦有时
第228章 死亦有时
于仁见夏浔神色有异,忙问道:“贤弟怎么了?”
夏浔定一定神,忙道:“哦,小弟不曾抱过孩子,只觉这小小的人儿,身子骨都是嫩的,抱得轻了也不敢,抱得重了也不敢,有些手足无措。”
于仁听了哈哈大笑,连声道:“怨不得,怨不得,莫要说你,当稳婆把小儿抱出产房的时候,瞧见他那小小的模样儿,为兄也是手忙脚乱半晌,不敢去抱呢。”
于夫人笑吟吟地自夏浔手里接回儿子,这时下人来报,酒菜已经备妥,于仁连忙起身道:“贤弟,请。”
于谦满月酒后又已过了十多天了,这两天已经没有迎来送往的客人,今天纯是自家人的一顿酒席。既然是家宴,就没外人那么多讲究了,家中男女老幼都要上席的,于仁不避嫌疑,让夏浔与自家女眷同席,这也真是把他做自己兄弟,没当外人看。
夏浔一进宴客厅,就见一位年迈的老妇人被搀上筵席的上首,那老妇人怕不有七八十岁了,白发苍苍,满面皱纹,夏浔连忙伫足道:“这位老夫人莫非是……于兄的祖母?”
于仁解释道:“这位是苗婆婆,在我于府做了一辈子的事了。”说着快步走上去,拉开椅子,扶那老妇人坐下,神态恭敬,如同对待自己的长辈。
夏浔听他言语,这苗姓老妇人只是于府一个佣妇,不禁有些诧异,莫非这老妇人有大恩于于家?待他回来,在自己旁边坐下,夏浔便悄声问起,于仁肃然道:“贤弟误会了,苗婆婆自幼就在我家,她侍奉过我的祖父,也侍奉过我的父亲,现在她已老迈,我这做小辈的,自然该像子女一般的尊奉她,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么?”
夏浔听了不禁肃然起敬,对一个仆人尚能如此,于仁的道德、胸怀,可见一斑。有这样的父母,于谦又怎能不受影响?如此家教,难怪他后来能成长为那样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了。
夏浔搜肠刮肚,隐约想起于谦好象就是苏杭一带的人,再看到于仁家的环境,想到于谦的年纪,几乎已可断定这个于谦就是后来的于少保,想想名垂青史的于少保,方才就抱在自己怀里,他那粉嫩嫩的小手,还抓着自己的手指,被自己逗弄着咧嘴傻笑,口水都洒到了自己袖子上,夏浔真有一种作梦的感觉。
于仁虽是饱学之士,却没有满口之乎者也的酸气,和夏浔攀谈起来,很对夏浔的脾气,两个人酒逢知己,喝的正觉畅快,忽听街上一阵喧哗,虽隔着一个前院儿,犹自传进房中来,于仁不觉一怔,讶然道:“非年非节的,这是在闹些甚么?”
使了人去察看,一会儿那家丁跑回来道:“回老爷,这是当朝曹国公、太子太傅、左军大都督李景隆李大将军凯旋了,杭州府军政法司各衙门的官员都去迎接,吹吹打打的甚是热闹,大街上军伍行列整齐,正列队通过,煞是威武,许多人都在围追观看,老爷可要去瞧瞧么?”
于仁看看夏浔,哈哈笑道:“贤弟,咱们同去。”
“好,于兄请。”
夏浔也正想瞧瞧李景隆此时模样,便也随之站起,向嫂夫人于黄氏告一声罪,大步走了出去。
杭州府军政法司各路官员远迎十里,将凯旋而归的李大将军吹吹打打地迎进城来,又有杭州士绅名流献礼道贺,热热闹闹地列队进城。
李景隆没有追上陈祖义,陈祖义一溜烟儿地溜回南洋了,李景隆的兵力真要与回到大本营的陈祖义相比,要逊色许多,跑这么远的路,军需供给也成问题,便见好就收,果断收兵了。
这一战,他灭了楚米帮,杀死女匪首小米,生擒匪首小楚和钦犯凌破天,大败南洋大盗、有海王之称的陈祖义,击毁、缴获海盗大舰三艘,杀死、俘虏海盗共计千余人,又剿灭沿海其他帮伙十余个,收缴海盗船及抓获海盗若干,这份功劳足以让他在洪武大帝面前炫耀一番了。
这时,队伍最前边押着被他生俘的海盗,紧接着是仪仗严整的官兵,之后是他和前呼后拥的官员和士绅,后边旌旗飘扬,仍然是威风凛凛的官兵,李景隆骑在高头大马上,时不时地拱手向围观欢呼的百姓们示意一番,状极得意。
他刚一上岸,就迫不及待地把他在船上便苦思竭虑,精心写就的奏表派人快马送去京城了,巧妙利用双屿帮,自然成了他的功劳,陈祖义占据双屿帮,也成了他蓄意挑起东海、南海群盗不和的一着好棋,而陈祖义的回马一枪,则变成了他的回马一枪,在东海南海两帮海盗杀得难解难分、元气大伤的时候,他李景隆突然横空出世,自福屿杀了回来,力战东海、南海两大海盗帮派,最后击溃双屿帮,千里追杀陈祖义……
这一章奏表写得精彩纷呈,却是栩栩如生,绝不会给人一种天花乱坠、华而不实的感觉,朱元璋打了一辈子仗,不写的真实一点,光弄些华丽的辞藻堆砌上去,根本骗不过这位英明天子。好在李景隆所说的大部分事情都是事实,顶多是把别人的功劳安在自己头上,把别人的英勇事迹说成自己的安排,把他误打误撞地赶上双屿帮和陈祖义的一战,巧妙地说成是他早已有意为之。
当然,这份奏表中不能不提夏浔。洛宇、铁铉等人品秩不低,且有实权,以后还是用得着的,他虽是朝廷大员,也离不了这些中间阶层的精英,适当分点功也是应该的。至于夏浔,他是真的不想提,照理说夏浔品秩不高,他有何战绩,生死存亡如何,也不需要提,问题是,他是皇帝给自己钦点的助手,他的表现和下落如何能不提?
好在,夏浔已经很久没有消息了,自从双屿岛第一次被攻破,官兵舰船被烧,被迫乘了海盗船返回水师营地以来,夏浔就下落不明了。杭州卫报上来的消息中,还有一个百户叫李舟的也同时失踪了。此后,双屿帮翻来覆去,被几股势力争来夺去的几番大战,夏浔就算当时没死,现在又怎么可能还活着?
李景隆写给朱元璋的奏表初稿中,本来只是略略提了一句自己安排夏浔押运战俘,堵塞海道,结果因俘虏闹事,烧毁舰船,因而丧身火海,几易其稿之后,却又提起笔来,把夏浔大大地褒奖了一番。
人已经死了,皇上再怎么封赏他,又有什么用处?他李景隆是此番东海剿寇的主帅,夸杨旭那死鬼几句,皇上不过也就是提拔他一级官职、赏几盘绫罗绸缎,自己这个主帅到时少不得要亲自去他府上慰问,这是恩遇部属,到时候……
李景隆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谢雨霏,她的一颦一笑都透着别样的韵味,整个人儿往那一站,就像清晨河岸边的一枝桃花,在水雾缭绕中摇曳生姿,又如临水照花,风情万种。这样的小女子要是披麻带孝穿哭得梨花带雨的,那可是一个水灵灵娇滴滴粉嫩嫩香喷喷羞答答脆生生甜丝丝滑溜溜的未亡人呐……
李景隆小腹一热,还在马上,胯下的小dd就欲欲跃试了:“郎多容貌中奴怀,抱住子中间脚便开。擘开花瓣,轻笼慢挨。**汗湿,春意满怀。郎道:姐呀,你好像石皮上青衣那介能样滑?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来呀活水来……”
李景隆哼哼唧唧的,正心花怒放着,无意中一扭头,恰看见一户门前石阶上站着两人,其中一个一身淡雅青衫,长身玉立,面含轻笑,那眉眼五官,依稀便是那个死鬼杨旭。定睛再一看,果然是他,李景隆登时呛了口风,猛烈地咳嗽起来……
国公行辕,待得打发了杭州府各路锦上添花的官员离去,周身疲乏的李景隆一头倒在逍遥椅上,让抱琴、思棋两个小丫头给他捏着大腿,马上传唤杨旭。杨旭早料他必定要见自己的,在他应酬杭州府官员的当口儿,已经把措辞想了个七七八八,一听曹国公传见,夏浔立即报名而入。
李景隆问起他自水师官兵撤离双屿帮而失踪之后的情形,夏浔立即把他想好的那套措辞说了出来,如何受伤、如何掉队、如何在海盗的追逐下潜逃,几番生死,几番挣扎,还亮出肩头伤势给他看,把捶腿的抱琴、思棋,打扇的侍书、入画四个小姑娘都听得鼻子发酸,眩然欲泪。
李景隆见此情景,也不好再枉做小人,只好勉强安尉几句,又把自己在奏表中如何为他表功的事情提了一提,便叫他退下。夏浔知道这一关自己算是闯过来了,等到一回京师,各自交差,各归各路,他李景隆便再也奈何不得自己,心中不禁暗笑。
他感激涕零一番,毕恭毕敬地退下,刚刚转身走到厅口,外边就风风火火地冲进一人,夏浔猝不及防之下和他撞个满怀,被撞得一个趔趄,定睛看时,却是一个肩头插着三角红旗的军驿信使,那人也顾不得夏浔,一眼看见李景隆,问明了身分之后甚至来不及行礼,便急急抢上两步,扯下斜挎的信筒递了过去。
李景隆不晓得京里有什么十万火急的消息传来,赶紧跳起来接过信筒验过火漆封口,打开信筒取出一封公函,展开一看,顿时像见了鬼似的惊叫起来:“啊皇上……驾崩了”
PS:两种票,你知道的,月已过半,敬请支持
第一部 杀青州 第229章 暗流
第229章 暗流
李景隆带着铁铉、夏浔以及数十名亲兵,快马加鞭,星夜赶奔金陵城。
这天上午日上三竿,堪堪赶到金陵城,李景隆等人全身缟素,黑面入城,因为来得急促,未及禀报于朝廷,连个迎接凯旋而归的李大将军的人都没有。
金陵城汇集四方繁华,商贾云集,若在平时,逾百万的臣民百姓或公门当值、或开铺经商、或走街串巷、或投亲访友,把这六朝古都金粉之地弄得是热闹非凡,但眼下却略显冷清,大街之上车马匆匆,酒肆茶楼客人寥寥。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龙驭上宾了,整个京师顿时安静下来,太祖遗诏,令天下臣民只服孝三日,刚刚登基的皇太孙朱允炆则下令诏行三年大丧,群臣上表,请求循古礼以日易月,这样的话,就该服孝三十六日以代三年三十六个月,不过建文皇帝从善如流,马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