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公元1042 >

第68部分

公元1042-第68部分

小说: 公元104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翌日,天香楼。

玩了一夜女人的曹衙内腰酸腿软地从里边走出来,楼下早有跟班的小厮跑上来给曹衙内请安送并上煲好的鸡汤。衙内接过喷香的鸡汤猛喝了几口,眼角的余光忽然瞥见一个美貌的小娘子从身旁走过,看那一步三摇的杨柳细腰、看那风骚的小屁股,曹衙内心里忽然犯起痒来,那汤还没喝完,就要开口调戏人家,可想而知后果是怎样的,曹衙内被鸡汤呛个半死,差点送了命,跟班的小厮一个劲给衙内抚胸捶背才让衙内缓过来。

经过早上这么一折腾,曹衙内的欲火总算没了,坐在天香楼门前的台阶上歇了好一会看了看日头,问跟班的小厮现在是几时了。

小厮回答才辰时衙内今个起的好早啊,要不再歇会。

曹衙内一摇头还歇个屁啊,下边都立不起来了,一会师傅在大佛寺表演神技,你家衙内我还得去站脚助威,哎,对了昨晚交代你的事办了吗。

小厮激灵的很忙拱手回答早就传出话去了,现在都到大佛寺了,就等衙内您了。

曹衙内呵呵一笑,行啊,没看出来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好了今晚天香楼给你安排一个,回来再说。

小厮乐的嘴都合不上了,就等着曹衙内这句话了,一个劲地点头哈腰,然后前头带路引着曹衙内望大佛寺而去。

大佛寺方圆20余亩,寺西建有塔院,塔内藏有佛经,永丰塔就在其中。

与佛寺北墙隔着一条街的地方就是钜野县城的闹市所在,这一带有不少酒楼、茶馆、客栈、勾阑瓦肆,每天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卖艺的,锣鼓管弦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庙会期间,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曹衙内来到大佛寺的时候正赶上庙会开始,他算是头一波挤进庙里上香的。人虽然很多,也有好处,曹衙内趁着机会揩了一把油,把身边大小娘子的屁股摸了个遍,管她是肥是瘦,有肉没肉,能摸就摸,反正那些骚蹄子也是享受得紧。

手上过足了瘾后,曹衙内挤出了人群,来到路边的菩提树下,望着那些被他摸过屁股的大小娘子哈哈大笑,心说随便你骂,你越骂衙内我越开心,真开心,看是谁吃亏。

塔院内钟声响起,曹衙内身边的小厮拉了拉他的衣袖提醒道“衙内时候到了,再不去师傅那一会衙内不好交代啊”

“哦,是啊,怎么玩着玩着忘记这马事了,好了走吧,快去河边”

小厮赶紧头前带路,曹衙内大摇大摆跟在后边,不知道的还以为旗杆子成精会走路了,知道的才明白原来是知府的宝贝儿子难怪长的玉树临风呢。

洙水河畔永丰塔下,搭了一讲经布道的高台,台高一丈五六,上设一两耳香炉、一打坐蒲团,蒲团上端坐一人,此人身穿阴阳八卦六合一统袍、须发皆白,剑眉入鬓,星目海口,身上兀自流出一派道家独有的仙风道骨。

众人眼中只见此道人口中振振有词,似乎是在念什么经文,接着点着了三炷香,这三炷香点的时候很有学问,只见那道人将三炷香望半空中一抛,这三炷香便长了眼睛似得径自插入香炉中,接着道人双手按地,身体忽地凌空飞起,恰恰飞到香炉上方时,用手在香头上一拂,香头上忽地冒出一团火来,道人落回蒲团继续打坐,神色如常,心如止水。

台下百姓看见三炷手腕般粗细的檀香呼啦啦烧了起来后,觉得煞是神奇。不禁爆发出一阵叫好声,其间还有痴迷此道的百姓立刻倒身顶礼膜拜,高呼法师真神人也,请法师收我为徒,法师在上请受徒儿一拜等等不一而论。

曹衙内来到时,好戏刚刚开始,本想再靠的近点,哪知根本挤不过去,没办法曹衙内找了棵两人合抱的大树,踩着小厮的肩膀爬了上去,坐在树杈上睁大眼睛看师傅这次耍什么法术。

念经、飞香、隔空点火只是雕虫小技,真正抓人眼球的还在后边,台上道人起身后踩着五宫八卦步走了几步,紧接着摇身一变,凭空唤出一只赤红色的木剑,木剑似血,随风舞动带着凄厉的声音。

也就一会的功夫,在道人挥舞手中木剑完了的时候,只见城北上空来了黑压压一片乌云,乌云直奔大佛寺永丰塔而来,离远的时候还感觉不出来,靠近后塔院中的百姓听到头顶乌云中传出嗡嗡的声音,这声音很熟悉,只不过一时没想起来。

没等台下百姓回过味来,只听台上道人高声喊道“本尊得米勒真人点化,欲借上天神力扑灭蝗虫,大家且看这里”

道人话音一落,永丰塔内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塔身上开门开窗的地方射出万道七彩霞光,这霞光甚是好看,真好像雨后彩虹降落人间,就在台下百姓惊叹不已之际,空中的乌云忽地一下朝地面扑来。

距离头顶几丈远的时候,忽然有人喊道“蝗虫啊,不是乌云,赶快打”

这人话音未落只听道人大喝一声,这嗓子实在是厉害,声震屋瓦,震得人耳朵都疼了,就好像是有人拿了个喇叭在你耳边喊话一般,整个塔院内的人都听得一清二楚,那就是“孽畜哪里逃,吾这里有托塔天王的宝塔在此容不得尔等猖狂,拿命来”

紧接着道人念了句谒语,一时间空中划过一道闪电,紧接着平地一声炸雷,那团乌云似的蝗虫一股脑朝着那永丰塔飞去,看样子真的像被吸进去一般,黑压压的蝗虫沙沙作响,争着钻进石塔,众人看得呆住了,过了好一会待那蝗虫妖孽都被收拾干净了,才有人忽地带头喊道“大法师是神人啊,大法师是神人啊,请大法师救我”

这一叫不打紧,那些终日里被蝗虫所害的百姓还真的信了,跟着就跪倒在地,像拜自己父母一般叩拜台上道人鼻涕一把眼泪的恳求道人,施展神技到自己的村子去收拾吃庄稼的蝗虫,他们会八抬大轿请大法师的。

那道人施法过后,须发乍起,周身上下烈风不断吹得袍袖鼓鼓囊囊,真好像神仙附体天神下凡一般,过了好一阵子,这道人才慢慢睁开眼,问道“刚才神仙可曾来过了”

下边立刻有人回答“大法师真乃神人也,大仙的确来过了,将那祸害人的蝗虫都收走了,请大法师再次做法救救我等村子”

道人锊了锊颌下胡须,手一扬,那把赤红的木剑飞入半空化作一阵甘露,洒到台下众人的身上,这下那些村民更加信以为真了,忙高喊着“请大法师收我等为徒,我等愿为大法师弟子,请大法师赐福”

不知道是有人事先安排好的这么喊还是这些愚民发自内心的,总之是喊的很整齐,到最后那气势简直就像排山倒海一般,越来越大,越来越响,道人站在台上看得很满意,感觉火候差不多的时候,才报上自己的法号:弥勒真人。

弥勒真人到底是谁,且不必提及,只说台下百姓听得真人法号后,个个愿意归到真人门下学点道行,一来可以像真人一般呼风唤雨驱赶蝗虫,二来为来世积德修成正果。

弥勒真人听到后很欣慰,不过并没当场答应,只是说了一切随缘,今日本法师露了天机,阳寿又要短了几年,世间事不可再参与,如果众位有心向佛,本真人可以答应你们只要诚心,弥勒教主会知道的,好了本真人去也。

塔院内钟声响起,高台上升起一团祥云,弥勒真人脚踏祥云忽的一下在众人面前消失了,那可真的是来无影去无踪,神仙方外之人。

弥勒真人离开后,塔院内的热烈气氛并未就此平息,私下里不少百姓念叨着弥勒教是个什么教啊,刚才大伙可见到了那弥勒真人真的是神通广大,咱们若是能加入弥勒教,肯定是功德无量,没见到人家真人把蝗虫都收走了吗,嗳,我看这弥勒教不错……

曹衙内看到这,喜滋滋地站了起来,朝树下的小厮喊道“兔崽子,师傅走了,咱们也该回去了,你家衙内我又想骑牛牛了,快点接我下去”

小厮赶紧跑到树下,背对着树干,曹衙内踩着他的肩膀下了树,告诉他“你小子干得不错,今个衙内我赏你两个姑娘,还不谢谢衙内我”

小厮一听赏两个姑娘,高兴得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嘴上抹了蜂蜜般夸赞衙内道“衙内待小人真如兄弟手足一般,衙内就是小人的在世父母,衙内义薄云天是小人自叹不如,小人愿为衙内上刀山下火海,衙内你说吧今后你吩咐什么,小的就去做什么…”

小厮拍了曹衙内一通马屁后,曹衙内将他拉了起来“这话可是你说的,以后衙内我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

小厮回答“那是,衙内你吩咐吧”

曹衙内笑了笑“得,有你这句话就行了,走天香楼骑小娘子去”

第一百一十二章  教主也风流

常言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白天的事只是一个开始,夜里的性事咱们慢慢再聊。

今个弥勒真人在济州城大显身手又得了一众信徒心中甚是高兴,在城西一间破庙里现身后改头换面来到街上,抬头看了看日头,只觉天色尚早不到就寝之时,闲来无事走街串巷扮起了说书人。

人在江湖走须得一技傍身,说书人也不例外,全凭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纵古论今,搜神话鬼,吃遍五湖四海,不然的话哪来的口食衣饭,哪来的栖身之所,更谈不上娶妻生子,享尽人间幸事。

不过弥勒教主早就有了这些,他走街串巷的目的更为远大,一来是深入民间了解民情,二来是行医施药收买人心,三来是凭着如簧的巧舌宣扬他的弥勒教,四来是踩一下济州的盘口,看看自己这些年来的明里暗里培养的那些忠心弟子,五来是试探下济州的官府看看他们对弥勒教是否有戒心,他的那些开坛作法有没有引起官府的注意,六来就是私下里看看百姓对弥勒教的了解程度。

弥勒教在京东路一带有些年头了,从北朝人傅大士创教至今已逾百年。教主都换了五六个,不过那时弥勒教还是一盘散沙,没成什么气候,大宋才立国那会还时常给官府打压查封,后来世道渐渐好了起来,人心归附,儒、释、道三家重新兴旺起来,有识之士看透了其中的玄妙,借用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开山立派者数不胜数。

大门大派且不说,小门小派多如牛毛,一抓一大把,哪像弥勒教聚沙成塔,广结良缘,善播正果,帮人脱离苦海不说还渡人成仙,如今不但平民百姓有信弥勒教的,豪门大户亦有不少信徒,弥勒真人深信这些都是他凭着真本事得来的,无论提到哪一样,都有他的参与,渗透着他的心血,如此才得到今日的地位。

可是,走了几条街后,弥勒真人听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这消息犹如平地一声雷,大地颤三颤。

“这可是真的吗?”弥勒真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说早在沂州的时候也风闻一点拜王母娘娘教的事,本以为是空穴来风,路人说笑尔,哪知今日来了济州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教的来头可不小啊,等会我得找人问问那个拜王母教有什么高明之处。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弥勒真人走街串户,跟几个弥勒教信徒这么一问才知道,这拜王母教还印了帖子,帖子居然散发到城内,他们手头上就有一张,弥勒真人讨来了一张拜王母教的帖子,展开一看,不觉的倒吸了口凉气,心说厉害,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到头来为我所用,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实际上处处诱之以利,先是那授人以鱼一招,解决了人的三餐之需;接着授人以渔,让人终生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