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世-第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分小心。生怕会跌倒在的。于是一只小手便紧紧攥住了庆忌的大手。
“哈哈哈哈……”。庆忌开怀大笑:“是啊。这就是我的家。你看漂亮么?”
相较于夷光的蜗居。她可从未见过这么多高大的建筑。一时满眼新奇:“嗯嗯。好漂亮。大叔的家……真大。房子这么大。柱子这么大。门也这么大。真不愧是大王。”
庆忌失笑道:“原来大王的意思。就是家里什么东西都够大么?哈哈。你这丫头。真是有趣。”
他忽然顿住脚步。按住施夷光稚嫩的肩头。弯腰审视的看着她。
“嗯?”施夷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眨了眨。长长的睫毛扑闪着:“大王看什么。人家怎么啦?”
“没怎么……”。庆忌忽然笑了笑:“小丫头。你知不知道。从你认识我的那一天起。你便少了一个名扬千古的好机会?”
“名扬千古?大王的话。夷光听不懂啊。很有名气吗?”
“嗯。如果没有我。你会很有名气。非常非常有名气。”
施夷光歪着头仔细想了想。忽然使劲的摇了摇头:“夷光才不要有名气。有名气的女人都是坏女人。”
“喔?”庆忌把眉尖挑了挑:“哪个有名气的女人是坏女人了。说来听听。”
施夷光认真的道:“夷光听爹爹讲过她们的故事啊。妹喜、妲己、褒姒……。她们都很有名气。可是名声都不好。下场都很凄惨。”
庆忌凝视她半晌。轻轻摸了摸她幼嫩光滑的脸蛋。轻轻笑了:“嗯!夷光很聪明。有名气不代表很幸福。你一定会很幸福的。走吧。你义父已经等了很久了。我送你出去。”
“啊!大王不让夷光住在你家吗?你家这么多房子。都不舍的给人家住一间。”夷光拉住他的手不依的道。
“你不喜欢义父?”
“嗯……。义父是个好人。可他好闷。每天一闲下来就坐在那儿发呆。也不知想些什么。再不然就是和文伯伯讲许多夷光听不懂的话。夷光喜欢和大王在一起。”
“你义父有个女儿。和你年纪差不多。我已经派人去迎接了。等他的家人到了姑苏。你就不会这么闷了。小孩子。不合适住在宫里的。这里虽然漂亮。但是太大了。也太深了。住久了。小孩子就会多了几分心机。少了几分纯真。多了一些沉稳。少了一些灵气。”
施夷光歪着头想了想。问道:“就像……关在笼中的小鸟“聪明!”
“嗯……”。施夷光依依不舍的拉住他。眼中莹莹的问:“那么……夷光住在义父家。你会不会常去看望夷光?”
“当然!”
“那么……如果夷光想你了。可不可以到你家里来看你?”
“当然!”
夷光破啼为笑:“好。那我们走吧。”
她返身走了两步。忽又站住。仔细想了想。又道:“你说你家里不适合小孩子来住。那么等我长大了。你可不可以接我来你家住?”
庆忌放开手。摸着下巴。看着她半天不语。
夷光娇躯一扭。翘起了小嘴:“我就知道。你骗人家。”
庆忌目中露出有趣的神色。他忽然笑了笑。弯下腰。扳过夷光的肩头。用一副金鱼佬的标准笑容对她说:“嗯。等你长大了。如果愿意搬进大叔家里来住。大叔就接你过来。好不好?”
“嘻嘻。好!”施夷光对父亲就常用这一招。此时对他撒娇果然奏效。不禁眉开眼笑。雀跃道:“大人不许骗小孩。我们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庆忌伸出大手。开心的看着夷光。就像看着一条自己跳上鱼钩的鱼儿。夷光也很开心的伸出手。在他的大手上击了三掌。笑逐颜开。如花绽放。
第248章 图谋天下
时间飞快,又是月余过去,这一天,天色阴沉沉的,草木已经开始凋零,风卷着落叶盘旋在街头巷尾。不是好天气,街上的行人也少了许多,吴国大王庆忌却和孙武、掩余、范蠡、文种等人站在望齐门的城头,迎着风,眺望着远方,成秀的第一批粮队已经成功返回吴国了。
看着长长的车队,文种喜悦地道:“成秀还真有办法,呵呵,他回来的正是时候,姑苏城中的储备粮食,和越国运来的六千石米粮用来支撑我吴国百姓和移民半年食粮远远不够,目前陆续赶往我吴国的天下百姓仍络绎不绝,必须增加足够的储备,若是没有成秀运回的这些粮食,我这少司徒可要一筹莫展了。”
范蠡和文种到了吴国之后,骤然被提拔到实权仅次于相国和大司徒的重要位置,确实在吴国引起了莫大轰动,但是这两人不负庆忌厚望,甫一上任,就展示了他们殊于常人的才干,一个月的功夫,闲言碎语便已渐渐消失,即便仍有人心中不服,对他们的表现也无可指责,这令庆忌大为欣慰。
治理一国事务极为繁杂,而范蠡和文种尤其擅长治理政务、民生,这方面恰恰是掩余、孙武这种自幼生于世族公卿人家的子弟比较欠缺的方面,在他们的辅佐下,相国孙武和大司徒掩余把吴国打量的井井有条,各项事务已经上了轨道,吴国已经开始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由于范蠡和文种的示范作用,各国中郁郁不得志的士子们也为之心动,已经有人赶来吴国,相信过了这个冬天,到明年开春之后,陆续赶来报效的士子们会更多。
官吏的考核任命是由庆忌自己一手掌握的,本着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同时又不挫伤各国投效士子的热情,但凡赶来投效地士族子弟,庆忌经过初步考核之后多少都会委以一个职务,并且取了一个很新鲜的名称。叫“试用期”,试用期内表现合格的留任,表现优异的提拔,不称其职地罢免,这样一来谁也无法非议,又剔除了滥竽充数的庸碌之士。
吴国重建,有这些英才辅佐原本不难,难处在于如何迅速提高吴国的综合实力。吴国的底子和中原大国比要薄弱的多。又经过了几年的战争消耗,目前最困难的就是人口不断增加,但是粮食供应却跟不上。庆忌又不愿因此放缓壮大吴国的速度,这一来成秀地使命就变得至关重要,为了让他安心于采买粮食的事情。庆忌没有逼迫他在一个月之内找到成碧,轻重缓急他还是分得清的。
此刻,成秀的第一批粮食已经顺利运到了吴国,这意味着他已经成功地打通了一条通道,后续的粮食自然会源源不绝,根据成秀呈报地数字。靠着这批粮食让吴国安然捱过今冬明春是不成问题的。至于其后,只要有人开荒垦田,只要吴国免于战乱,在这遍地沃土处于荒芜、人口稀缺的年代,是不虞有粮荒危险的。
“大王,国库中的财宝器物,折算成银钱后,目前除了购买粮食,还交付给任家一笔。做为朝廷的贴补资金,由任家铸造各种农具售卖借贷与农家,此外还交付吕家一笔订金,由其在各国购买耕牛。剩下地钱,臣打算……”
远方的运粮车队越来越近,文种又开始喜勃勃地算起了帐。他自担任少司徒以后,花了七天功夫领着本部人员将国库物资盘点了个清清楚楚,然后就像一个精打细算的管家婆似的,每一笔钱的花销,他都要仔细匡算付出与收益。若是觉得支出与所得不成比例。或者不是当务之急的需要,他决不批出一文钱。以致于在姑苏城的公卿大夫之间得了个吝啬文的外号。
“剩下地钱。仍然购买粮食。”
庆忌打断他地话。紧了紧披风。回头笑道:“子禽。你好好匡算一下。扣除必要地储备。其他地钱全部由成秀购粮。成家储备地粮食买光了。就高价购买列国富绅豪族和大粮商手里地存粮文种一呆。说道:“大王。臣仔细算过。成秀这几批粮食一到。就能解决咱们吴国今冬明春地粮荒问题。在此之后。原有地种植规模、加上移开拓荒、屯兵开荒、出海捕鱼。这种种措施齐施。即便依据去年处于战乱时地粮食产量统计。吴国也足以自足。勿需购买粮食。”
庆忌指着他笑道:“子禽地帐倒是算地明白。寡人来问你。我吴国如果要像齐晋一般成为天下大国。如何才能办到?”
这个问题涉及面可就广了。要成为一个天下强国。不外乎政治、经济、军事等几个方面地强大。但是每个方面背后都有更深层地问题。文种思索着。正考虑该从何说起。庆忌已道:“子禽不必长篇大论。寡人只问你。吴国若想成为天下强国。凭着吴国现在这样地人口条件。即便兵精粮足。能否震慑天下?”
在冷兵器时代。人数地多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彼此地力量强弱。以吴国现有人口。即便屯粮如山。家家富足。也难以称雄于天下。是以文种立即答道:“不能!”
庆忌道:“这就是了。当今天下。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地重要标准。就是该国人口地多寡。◆◆人口众多。才能保证各种作物地种植、保证有充足地人口服役纳赋、保证国家农工商学各个方面有可用之人。保证临战时有充足地兵源。反过来。一个富国强国。国家安定。百姓富足。婴儿出生地才多。肯定居该国安心务农经商。从工服役地人家才多。反过来也能证明该国地强大。”
他说到这儿,眯起眼睛看看越行越近的车队,然后一指孙武,问道:“长卿,寡人给你五年时间。能否给寡人练出一支令行禁止、军纪严明、临战英勇的军队?”
孙武略一思忖,肯定地答道:“能!”
庆忌又转向文种,说道:“子禽,寡人给你五年时间。让你放手施为,能否给寡人辟出良田万顷,做到府库充盈,百姓富有?”
文种素来小心,反复地想了想,才道:“若我吴国能暂息刀兵,容臣好生调理,让百姓休养生息。以我吴国如今国策,臣办得到。”
“好!少伯啊,长卿和子禽只需五年时间,就能让寡人兵精良足。寡人也给你五年时间,能否让我吴国文臣武将、士子如云?能否让我吴国壮丁百万。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人才济济?”
相国之官,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具体负责的内容非常繁杂,从国家方针大计到世俗生活到农田水利,再到教育普及。无不在其治理之列,如今孙武为相,但主要侧重于军事,民政多由范蠡负责,那么教育问题和人口问题也就由他负责,所以庆忌向他发问。
范蠡脑中灵光一现,隐约捕捉到了庆忌的思路,可是这时庆忌正在问话,他也无从细想。只得眉头一皱,摇头说道:“五年时间,完成大王的要求,难如登天。管子有言,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若要人才济济,须得广开府学与私学,向民众教授四术六艺、王官之学,术艺普通。方出才智之士。如此算来,至少也得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光景才能有成。”
四术六艺。王官之学,就是诸子之学地起源,诸子之学皆源于官学,儒家出于司徒之官,道家出于史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杂家出于议官,农家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出于稗官。
诸子百字渊源流长,各有所出,早已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基础,那些诸子百家的名士闻人,都是继承发展了前人学说,并发扬光大而已,并不是在春秋战国几百年之内,从无到有突然产生了许多门类的高深学术。
那时公卿士子皆有官府所办地府学学习知识,教授私学的虽然后来是孔丘最为出名,但是他并不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当时民间私塾在各国已经具有了很大规模,所以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