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窃明 >

第176部分

窃明-第176部分

小说: 窃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扔到了空中,然后抬着他炫耀给其他队看。甲队队官王启年满脸都是欣喜和得意,这次上峰的表扬和记功他肯定有一份不说,就是向其他的队官吹牛也有谈资了。

……

天启五年十月底。

东江镇总兵毛文龙发紧急塘报给朝廷、辽东督司府和全东江镇,他首先报告东江本部和右协面对的后金军只剩下镶蓝旗了。

其次毛文龙通报了他刚打探到的消息:努尔哈赤下令七个旗的主力向辽阳集中,同时还下令每个牛录出一辆牛车和二十个手推车随军出发。毛文龙由此预计后金将出动一百六十个牛录,一万五千左方披甲兵,加上无甲兵共四万到四万五千军队攻击辽西走廊。出兵的具体时间毛文龙认为将是天启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原本历史上,毛文龙提前两个月在东江塘报里预告后金出兵四、五万军队向辽西,时间是天启六年正月十五日。努尔哈赤出兵的准确时间是正月十六日,和毛文龙预告的时间有一天的误差。关于后金兵力辽东督司府给朝廷的报告是“虏众四万”,大明兵部事后的统计是“约五万之数”。)

天启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东江镇本部在发出塘报后下令戒严。

十月二十七日,东江镇右协陈继盛下令动员戒严。

二十九日,东江镇左协各部先后下令全体动员、领地戒严。

……

山海关的辽东都司府。

关宁五总兵之一的杨麒抱着继任辽东经略高第的大腿,已经是声泪俱下:“高大人,野地必不可战,关外必不可守啊!”

从高第奉命经略辽东开始算还不到一个月,而他到这山海关则才是第三天。

杨麒见高第满面愁容没有立刻答应,就又哀求道:“高大人,让儿郎们撒退到关内吧!”

横扫千军如卷席 第35节 诏狱

天启五年十一月初一,京师。

上次预备面圣时闹得那番变故让黄石疑神疑鬼很久,听见的那几个词更是让他心惊肉跳了好几天。黄石隐约记得天启是夏天掉水里,着凉以后就病死了。如果木匠皇帝这次是冬天掉冰窟窿里的话,那想来是更没有活路了。

不过等过了好几天看到京师一切平静后,黄石又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些过于杞人忧天了。最后总算找到机会打听到宫里的消息,原来那天只是一个太监掉到冰窟窿里淹死罢了。比较麻烦的是这个淹死的太监一向比较得宠。天启皇帝御宇多年,内外廷都早知道“上厌女色”,多年来深得天启宠爱的都是些小太监。

比如这次淹死的小太监就是其中之一,姓李,宫中人称“李小姐”。这个太监在冰面上凿冰钓鱼,不幸掉进去了。只是李小姐几年来一直甚得天子之心,以至类似“李小姐染病不至,则举宴不欢”这样的纪录比比皆是,所以天子很伤心,一下子没有了接见黄石的心情。

以黄石的现代人心理,这种事情虽然是彻底的“人各有志”,但似乎也并不是什么特别光彩的事情。至于天启喜欢打木匠而不喜欢到朝堂上当内阁的摆设和蜡人,黄石反倒觉得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明末士大夫的标准却和黄石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他们对天启不肯枯坐一天看内阁扯皮很不满意,但对皇帝好男风却觉得没啥了不起的,甚至……似乎还有点隐隐赞同。

“上不近女色”,“君王不爱倾国色”,这些充斥在黄石耳边的对天启的赞扬,让他越琢磨越不是味。似乎在明末臣子的眼里,皇帝作为一个男人喜欢漂亮女人是昏庸无道,但是喜欢男子就是阳刚君子之风。这是什么逻辑呢?

黄石猜这是因为明末文官集团整体好男色,例外者百中无一,所以不得不拼命美化这种风气。最后就把男色硬生生地拔高到了人品高尚、风流倜傥和君子洁身自好的高度上去了。比如在此时的北京,妓院一般都是平民才去的下流场所,而绝大部分官员都要去找相公。明朝的秀才们游学时为了附庸风雅也都是带书童而不是使女,当然,书童比使女更适合跑腿、干体力活儿也是一个方面。

总的来说。这个问题地根源还是在明太祖身上,他显然是担心有些贪官会利用女人行贿或纳财,所以他颁布了命令,规定官员出外做官时不许带老婆,也不许嫖娼。这个规矩在明朝执行了几百年,产生的影响大概是当年明太祖始料不及的。

等出了天启这么一个放着后宫不去使用的天子,上下百官自然是心怀大畅,顿生“我道不孤”之感。“不近女色”是天启朝朝臣对皇帝的主要歌颂方面。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大臣们均不提让朱由俭出京就藩的事情。到了天启五年后,百官基本都已经视朱由俭为皇储,并有人提议仿历代皇太子例,为朱由俭开詹事府或请先生讲学。

黄石并不是很希望朱由俭能够登基。这个末代皇帝给黄石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他感觉朱由俭内心希望自己能像祖先朱洪武一样来治理这个国家,但可惜他没有朱洪武那样的本事,又多喜用眼高手低之辈,说白了就是没有识人之明。但这并不是黄石能干涉的事情。朱由俭承续大统已是中外之望。而且……历史毕竟已经略微改变了,或许天启能再多活些年,等他更有家族责任感后,也说不定就肯捏着鼻子找个女人,为大明王朝、也为他自己生个继承人了。

或者天启熬到朱由俭的儿子诞生,那说不定就是侄子嗣承大统。以黄石想来,如果真能如此的话,那天启估计会选择孙承宗做托孤之臣。而没有了天启皇帝撑腰,魏忠贤也就是类似一条狗罢了。

不过有嘉靖的前车之鉴,说不定大明臣子会被历史重演的想法吓个半死,担心又来个“大理案”。

黄石最后发现自己这都是空想。这种事情根本就是老天爷才能解决的问题,自己成天瞎想一点儿意义也没有。

三天前得知熊廷弼最终还是被天启皇帝勾决后,黄石就一直在驿馆等着魏忠贤的信使。直到今天下午宫中派来太监给他带路去天牢,黄石取出一个布包就跟着那太监一起走了。这个布包装着些纸,黄石常常自感拙于谋划、战略,所以黄石也打算趁这个最后能见到熊廷弼的机会,向他请教一些大局方面的问题。

进入诏狱后,那太监把手令交给了看守,然后笑嘻嘻地对黄石说:“厂公交待过了,黄将军要说得都是军国大事,小的们是不可以听的。”

那太监说话的时候,诏狱的锦衣卫们已经看过了手令,他们也站在一边频频点头,等太监说完后就有一个锦衣卫官兵拿起了钥匙盘,做了个请的动作:“黄将军请随小人来。”

黄石点了点头,解下佩剑交给旁边的看守,跟着那个锦衣卫向走廊深处走了进去。

长长地走廊两侧都是诏狱的牢房,几百年来,这里面关的犯人和犯属个个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一般的小角色是绝对不会有机会坐锦永卫的大牢的。而在这些人物里,不知道有多少都复辟成功,天恩起复、再世为人,所以诏狱的看守们是绝对不敢得罪他们的犯人的。

黄石的目光从一座座监牢扫过,所有的房间都收拾得很干净,牢门外面甚至还挂着干净的窗帘。在这里面也没有什么腐败的气味,更不要说什么恶臭了。相反,黄石还闻到了一股新鲜的干草气,显然诏狱的看守还是经常为牢里的犯人清洁地面的。

前面的锦衣卫在一座牢门前停下了脚步,他轻轻咳嗽了一声,问道:“熊先生可在?”

这语气客气得根本不像是在和一个死囚说话,相反倒似是在给长辈问安一般。黄石见状心说:“看来诏狱的锦衣卫打定主意,不见人头落地绝不得罪任何一个人。”

其实黄石还是误会了这些锦衣卫。他们打定地主意是:即使看到人头落地,也绝对不得罪人。能进诏狱住上几年的人,个个都是在外面一跺脚地面都要晃几晃地主。他们这些锦衣卫虽然是天子亲兵,但说到底还是小人物。如果真得罪了快死的人,难保这人没有什么门生、故吏还能给他平反鸣冤。比如这个熊廷弼当了几年的辽东经略,就算不能给自己翻案,只要他某个有权的朋友存心要替他整整锦衣卫的小兵,他们这些没权势的看守还是受不了地。

半天没听见里面有人吭声。那个锦衣卫又客气地低声叫了两次,就轻轻回过头冲黄石吐了吐舌头:“只有奉钦命审案的官来提人过堂,并且犯人死活不出来时,我们才能硬闯牢房。他们毕竟都是有过功名的大人啊。”

黄石凑前一小步。用同样的低音问道:“这位兄弟客气了。可是我能不能自报家门,求见熊先生呢?”

“当然可以。”那个锦衣卫飞快地答应了。他固然不想得罪熊廷弼,但也更不想得罪黄石和魏忠贤。现在看黄石自己把难处揽过去了,他心里当然很高兴。那个锦衣卫说着就后退了几步,恭敬地说:“黄将军请。”

黄石整理一下披风,迈上两步立正在熊廷弼的牢门外,隔着幔布就是恭恭敬敬的一个深躬。他拱手行礼的同时朗声叫道:“小子黄石,求见熊先生。”

这句话说完以后,躬身垂首的黄石就听到周围几个牢房中传来了窃窃私语声。这些年来黄石的名声也很响亮了。皇帝和内阁这些核心成员能看到黄石的奏章和原始记录,所以还觉得他的战果是在可以想象的范围内。但其他一些与战事无关的官员很少有机会了解内阁的机密文件,所以他们的消息来源就是小道消息。迄今为止市面上流传的故事要比黄石上报的八百破六千更神奇的多。

比如南关之战就被哄传了一营败三旗,至于这次地复州之战,黄石在自己的奏表里很坦率地谈到了中计的问题,并提到了当时和他一起的辽南东江各部。但在街头巷尾的流言中,这些友军当然都被黄石的崇拜者忽略掉了。既然上次南关是一营败三旗,那么这次当然就是两营破六旗了。

黄石的这些事迹在说书先生的口口相传下也变得越来越离奇。这些事迹里中伏、中计者都被说书先生修改成了莽古尔泰。这个倒霉蛋作为两次战役的参与者,上次黄石献上的大旗、金盔被天启下令在御街上展览,所以莽古尔泰已经成为了北京人民口中的笑柄,现在人人都知道莽古尔泰是个著名的笨蛋。这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曾被莽古尔泰打败的东江各将也受到了加倍的鄙视,即使他们是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失败也没有用。其中也就是张盘英勇殉国才没有被挖苦上几句。

熊廷弼的牢房中开始也传出了一阵稻草梭梭声,但片刻后还是没有听到有人说话。黄石也不多等,当即又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小子——太子少保、同知都督、世袭辽东都指挥使、东江镇左协副将黄石,特来此伏乞熊先生一晤。”

周围更多的牢房中都传出了议论声和低声惊呼声。这些人确认了黄石的身份后,就有不少布帘纷纷抖动起来,被掀开一个个缝隙。后面有无数道眼光投射出来,紧紧地在他全身上下盘旋。

黄石还保持姿态一动不动地等待着,但也能感觉到这些徘徊在自己周围的热切视线。他的余光还注意到有些躲在布帘后的眼睛饱含好奇和羞涩,那些眼睛的主人闪动着长长的睫毛,拼命地打量着这个传说中战无不胜的名将。

这时熊廷弼的牢房中也传出了一声长叹:“进来吧。”

“小子谢过熊先生了。”黄石隔着布幔回了一句,然后挺直了腰,侧过身让开一条小路让那个锦衣卫过来开牢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