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调教初唐 >

第320部分

调教初唐-第320部分

小说: 调教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我这是夸你呢。”额头的汗都淌了,吭哧了老半天才又憋出这么一句话,倒把大姐碧娘逗地笑了起来。旋及又轻叹了声:“今日听了妹夫所言的故事,碧娘倒是觉得心里寡寡地,想起了我那已经亡故的夫君,不知道为甚子。”

“大姐还是节哀的好。古语有云:人死不能复生,且还有两个姐夫的骨肉,需要大姐您地精心哺育和教导呢。”我温言劝慰道。

“呵呵,是啊,若当初不是为了他们二人,怕是当时奴家就拼却了性命,随着夫君去了。可就是放不下他们,其实今日。碧娘就是有一事相托,还望妹夫能应允。”

我带着疑惑道:“大姐有何事,只管说来便是,俊力所能及之处,定当效全力。”

“奴家是希望妹婿待这两个孩儿长大一些后,收其为徒,教授他们一些学识,以后也好谋个出身,将养自身,不知妹夫……”大姐碧娘有些扭捏地说了半天,我才明白过来。

收徒,嗯,这倒也没啥子,反正我的学生多了去了,再多两个小的也没啥子,不过嘛,至少得等到他们俩上幼儿园以上的年纪,我可不想把自己降格成幼儿园的阿姨。

见我应允了,大姐碧娘喜的都不知道如何似好了似地,好不容易劝说她进了府,“对了,你可当心着点,我那妹子似乎喜欢上你这个二姐夫了。”就在我要转身离开的时候,武碧娘突然回过了头来,这么一句话,可把我吓了一跳,还没来得及问清,武碧娘娇然一笑,已然掩上了门扉,轻捷的脚步声渐渐地远去了。

我总算是大出了一口气,还好,武碧娘没有追究我失礼地事,不过武碧娘那话实在让我觉得好笑,武润娘才多大?也就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家,哪里懂什么子情情爱爱的,怕是崇拜我这个姐夫还差不多,再说了,像我这么风趣的人,又不爱发脾气,嗯,对上漂亮妞,咱可一向是彬彬君子,这是我做人地原则。所以,武润娘喜欢粘着我倒也正常,注意,是喜欢,可不是爱。

这么一想下来,心里头又释然了,至于武家大姐那些话儿,算了,女人的心思,特别是像武碧娘这样妇人的心思,我根本就没办法猜得透,何必费心费力去猜呢?咱还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要做呢。

贞观十六年十月初,房府之二男的两本小说《封神演义》,《仙履奇缘》同步发行,一时之间,大唐又掀起了一股子评书热,很是大卖,至于《三国演义》已经再版多次了,发行量己径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料,竟然高达近二十万本之数,莫说是我,就连跟我合股的股东们哪个不被吓了一跳,光是这近二十万本地《三国演义》,带来的收益就不下十万贯之巨,再加上精装版、典藏版、袖珍版地印刷和出货量,同样也挣了近十万贯,而且眼下还有远来的书商还等着订货呢。

至于新出的这两本书册,同样,光是初始的订货量就高达了五万册之多。印书馆眼下就像是印钞机一般,钱如流水一般地唰唰流淌进了咱们的口袋,李叔叔也盯着自己的分红连连砸舌,没想到当初就那么一句话,每个月都能有那么多的收益,这可是收归李叔叔自个的府库的私房钱呢,哪能不高兴。

至于造纸坊,这个原本最不起眼的小东西,赚的钱更是印书馆的数倍之多,为啥?人人都要用纸呗,自从纸张改良之后,分成了几种类型的纸张适合各种使用场合,古人代的智慧果然不是盖的,就连手纸,这种软质的纸制品,同样也已经在达官勋贵和富豪人家已经流行了开来,废话,用手纸,总比丝绸布匹便宜吧?再说了,也比使用厕筹那恶心的玩意让人感觉舒心得多,毕竟这东西是一次性消耗用品,而且价格低廉,几乎人人都能买得起。

而且在各位股东的努力下,还有在李叔叔的暗示下,造纸坊已经有了散布的趋势,不过嘛,专利权还是被咱们紧紧地抱在手中,当然,也正是由于造纸坊的出现和工气的改良,眼下,寒门庶族亦不用在沙盘上练字了。

-------------

这一切莫不让我在读书人的眼中获得了极大的好感,而且,也已经有些有志于此的士子拿着自己闲暇作所的小说登门拜访,那意思明显得很,定也是想出出名,很好,既来之,则用之,当然每一位士子我都给出了相应的稿费,可是有些士子根本就不屑得很,觉得我是拿钱来庸俗他们。

比如眼前的这位,王义方,得授晋王府参军一职,李治亲自介绍来的一位很有名望的士子,他自个撰编了一些关于儒学方面的独特见解,想要拿给我品评一二,然后发布,可我要拿钱给他的时候,王义方却觉得我是在污辱他的人格,眼下正朝我吹胡子瞪眼的,靠,这老小子啥子意思?我可是在帮你。

李治也抱着自个的脑袋蹲在一边,很是头疼自个请来的这尊瘟神在我家中发彪,若说是李治的话,怕是这小屁孩还有可能会跟我多争取一些稿费,可眼并这位倒好,竟然觉得我污辱了他。

还拿什么君子不受嗟来之食的话来顶我。可把我给气的脸都绿了,可又不好当面骂人,加上这王义方我也知道,这家伙是个直人,别说是我,就连李治这位晋王殿下也经常给他顶得无言以对,可问题他也说的在理,所以李治既生气,又觉得无奈。据说他当年考明经科,便前来长安,中途遇到一个徒步赶路的人,对方自称父亲是颍上县令,听说父亲病重,要日夜兼程前往,目前只能徒步,赶路十分困难,但又毫无办法。王义方听罢,二话不说就解下自己骑的马让给他,没有告诉对方姓名就离开了。

这事儿不之后,就因为那位借了他马儿回家的人来长安找他,一时之间,王义方的事迹风传了开来,许多人都对他的品格赞誉有加,不久之后,他就被授以了“晋王府参军”之职,魏征魏叔父很是喜爱和器重他,曾径提议把自己夫人的侄女嫁给他,可却被他婉言拒绝了,不禁让李治和诸位同僚奇怪起来,这么好的一门亲事,他又没有成亲,也没有定亲,可为啥子放着这么段好的姻缘不要呢?

第434章 稿费:一种新的收入来源(下)

后来李治再三追问于他,他才说道,我拒婚,那是因为魏大人身处高位,我不想趋附权贵。

李治听了这话之后,还拿当笑谈朝我言过,不过这倒是让我对这个人物留上了心,而且他对于儒学上的见解,确实有着他独特的一面。

他认为大圣先师,也就是孔子并未主张歧视工商业过,并且主张博采百家之长,而且孟子也主张尊重民意,以为民意才是大唐立国的根本,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的话正应合了李叔叔百姓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概念。

此刻王义方依旧朝着气鼓鼓地瞪着眼,一副受到了污辱的模样,边上的李恪和李治哥弟俩没一个好货,李治歪头歪脑的,而李恪倒是悠闲,抿着茶,斜躺着,似乎是在看一场好戏一般。

深呼吸,长吸气,好半天我总算是平静了点,朝着这位书呆子露了露两排门牙,表达了下善意之后,我决定要扭转他这种不正常的心态。

“义方兄,您的钱够花吗?”我示意王义方喝茶,然后问了一句。王义方灌了一大口茶水,回答得到也痛快:“餐餐皆有肉菜,衣物也有凌罗,顶头遮风挡雨之盖。”看样子,这家伙想学我也整上一篇陋室铭不成?

赶紧抬手示意王义方,我知道他的经济状况了,清了清嗓子:“我大唐子民千万,如义方兄者,有几成?不如义方兄者,又有几成,还有几成食不裹腹,依旧苦读的分寒士子?”

“这个……”王义方翻了翻白眼,估摸了个半天,很拿不准的语气:“王某以为,如某者,怕是不多,食不裹腹者,怕是要占多数。”

这会子李治可来了兴趣,他知道我又开始教训人了,坐得端直,一脸乐呵呵地盯着我跟王义方,似乎很想看一场好戏。

——————————————————————————

“哦,这样啊?我问义方兄。您在为官之前,靠什么来生活?”我继续诱导。

王义方老脸微红:“自然是靠父母。王某未得功名之前,一直依靠家中的薄田来维持生计。”

“您的父母尚在吧?对不起,义方兄,小弟问这一句实是有缘因的,还请您照实作答。”我朝王义方笑了笑,嗯,总觉得自个的形象很有点大灰狼地模样。可又不得不如此。

边上的李治一脸诡笑,也颔首示意王义方他老实回答我的问话。

还好,王义方的双亲尚在。“那么也就是说您取得功名,成为晋王府参军之前。是由您的父母供养呢?”

王义方很爽快地点了点头,这一次他承认得很是痛快。“既然如此,那些无家无业,又或是父母早亡的寒门士子靠何而话?靠什么来买粮米,靠什么来换取路费和纸笔,来长安考科举,以期来日有养家糊口之资呢?”

这点我也很明白。一个靠友人或者是亲朋地捐资,还有的甚至变买家业。以期凑齐路费,来长安谋一条安身立命之路,不过,像这样的士子何止千百,经常很多贫寒士子流落在长安,最后,命运好一些的,受到某些达官贵人地赏识,成为他们的门客,或者被推举做官,又或者,,在长安里为了养活自已,不得已,去做个帐房,又或者有些口才好地士子干脆就当起了说书的艺人,这我可是亲眼目睹的。当初我让李恪帮一批读书人我好进行培训的时候,其中就有不少的寒门士子,就是填饱自个的肚子,有衣物遮身,迫于无奈只能来做说书的艺人。

听了我所言,王义方垂下了头,眉头皱得紧紧地,看得出,他也不好受,“嗯,,房大人以稿换筹之策,倒也是一个能让寒门士子有劳而获地生存之道,不过,王某现既已为朝廷之命官,家用足矣,此番心得,不过是欲与天下有识之士共同论解先贤尔,所以,还望房大人把此钱

留给更需要他的人。”

“唔,王大人不愧是我辈之楷模,光是这份胆气,就非是常人所能及之。”边上的李恪禁不住击节喝了声彩,靠,打啥子岔,没见我这儿还没完吗?

恨恨地瞪了一眼,李恪作了一个无辜的表情,边上地李治朝我挤挤眼,那意思是王义方怕也就是这么个人了,俺一王爷都稿不定,您房大人能搞得定不成?

“不知道王大人可曾听过了个关于孔子如何看待弟子赎买奴隶的故事?”没事,你不想拿稿筹,咱还有办法,你不是一天倒晚自喻为儒学先锋,孔圣人的隔代子弟吗?今个,我非要让你口服心服不可,也让这俩位王爷见识见识博学多闻,饱读诗书的房府之二男的儒学大家的真面目。

“孔子的弟子赎买奴隶?”这边地李治也好奇地凑到了跟前来,对于这个故事很是好奇。“孔子还干过这事?”

王义方皱起了眉头:“王某似乎曾经见过这则故事,不过天时日久,想来已然记不起具体的内容了。”

“哦,还真有此事,俊哥儿快快说来,为兄也想知道,这事能跟王大人地事扯上什么关系。”李恪笑道。边上的李治也用力地点了点头,很想听听我能忽悠出啥子来。

没功夫理这俩个家伙,我朝着王义方正色道:“当初战国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事情,就是如果在别的国家看到自己国家的奴隶或者战俘什么的,商人们可以出钱买回来,之后国家再给商人返回钱款。孔子的一个弟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