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清王朝-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晋商中的几大家
乔家: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由小本生意起家,从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东,包头城至今仍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乔氏家族的产业在第二代创业人乔致庸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达到鼎盛,商行、银号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乔家共有资产四五百万两,事实上乔家的各类动产、不动产加起来应该有数千万两之巨,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这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
渠家:
渠家祖先以行走于长治、祁县之间的“货郎挑”起家,到清朝乾嘉年间发展成为晋中八大富户之一。渠家开设的长源川、长裕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红茶,贩销于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国,他们还开设有“三晋源”、“百川通”票号。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渠家共有资产三四百万两,事实上远远不止此数,传说,仅“旺财主”渠源浈的一个银窑内就藏有白银三百万两。
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根据渠家的故事改编,片中反映了三晋源票号的经营以及渠源浈、渠本翘父子在思想、观念上的激烈冲突。渠源浈是一个杰出的商业天才,但性格古怪,他的曾孙渠川因此将这部小说定名为《金魔》。与父亲终生未能化解矛盾的渠本翘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走科举之路步入仕途,成为著名的爱国商人、教育家。
渠家从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辈进入鼎盛,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旺财主、金财主。他们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建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
曹家:
曹家先祖原居太原晋祠,明洪武年间迁至太谷。曹家的兴盛始于明末闯关东的曹三喜,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640余座铺面遍布大江南北,雇员37000余人,资产高达 1200万两白银。从商业业绩而言,曹氏家族在晋商豪门中是较为突出的一家,生意一直做到了俄罗斯、日本、朝鲜。曹家的兴盛历经二三百年而长盛不衰,二十世纪初的乱世,由于国家银行排挤、俄国革命、辛亥革命、蒙古革命、日寇侵华以及子孙吸毒的影响,才走向衰落。
曹家虽然偏居乡间,但生活极为奢侈糜费,常领全省风气之先。早在1920年,曹家就购买了一辆美制汽车,而当时,连山西督军阎锡山都不曾有此待遇。不久,曹家又购买了发电机,安装了电灯电话,均为全省首家。曹家老夫人“喜婆儿”出殡时,耗银十万两,动用64人抬棺。目前仍保存于曹家大院内的“百寿大屏风”、“金火车头钟”等珍品可以让游客感受到曹家过去的豪奢,那座金火车头钟,据说是慈禧太后抵押西行借款之物。
为保护家眷及财产安全,曹家多年来一直聘用当地形意拳高手做为保镖,此后又组建了护院武装,在光绪年间人数多达五百,到了民国初年,曹家仍有家兵三百,武器精良,并配有统一服装,聘请军官教练,每逢三、六、九日,还要进城与官军一起操练。
日寇侵占太谷后,曹氏家族逃亡,日寇动用两辆卡车用四十余天时间将曹家珍宝财产掠夺一空,部分彩绘上的金粉也被刮走。
王家:
静升王氏为太原王氏后裔,元代皇庆年间历经两次迁移之后定居静升,至今已近七百年。静升王氏以耕作和磨制黑豆豆腐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终于在清代中叶发展成为富甲一方、声名显赫、人丁逾千的灵石四大家族之一。
王家传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兄弟时,清廷因征讨吴三桂叛乱急需军马,已经开始从事牲畜贩卖的王家兄弟献上24匹良马,此举不仅使他们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褒扬,同时受命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王谦受还参加过康熙皇帝的千叟宴,御赐龙头拐杖一把。王谦受后来以2000两白银为儿子王梦简捐了一个五品官,王家由此迈出由商而官的第一步。此后,王家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种方式,先后有52人被典封官职。
静升王家和许多大家族一样,历经艰苦创业和鼎盛辉煌之后,也逃脱不了兴衰起落的必然规律。王家的衰败始于道光年间,部分王家后人染上鸦片瘾之后,沦落为偷儿、乞丐。王家首先被出卖的是红门堡内的部分宅院,异姓主人迁入之后,堡门门匾上的“合堡同宗”四字也不得不改为“合堡同德”。此后,高家崖以964两纹银易主,孝义祠以2000吊铜钱贱卖。抗战爆发后,王家硕果仅存、资财依旧雄厚的王饮让一支匆匆将各地资产变卖后举家南迁。自此,这个辉煌一时的名门望族,历经600余年的创业与兴盛之后,终于烟消云散,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
常家:
常氏祖先在明代由太谷迁居车辋,以牧羊为生,八世祖常威身背褡裢远赴张家口走上了经商的道路。先祖的牧羊鞭、常威的褡裢后来供奉于常氏宗祠内,与常万达的名言“视有若无,视盈若虚”一起被常家子孙尊崇了二百年。常威之子常万(王已)、常万达学有所成之后,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兄弟两先后创立了“十大德”、“十大玉”20个商号,开辟了由福建武夷山至俄罗斯的数万里国际贸易通道“茶叶之路”,成为首屈一指的晋商“外贸世家”。常氏家族鼎盛之际,拥有员工千余人,骆驼上万峰,独占中俄茶叶贸易的四成,在乾隆年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富商。
第三卷 物华天宝
第九十四章 拖考
夜!
大地上被毒日撒播了一天的酷热已经消得干干净净,为了第二天承接同样的热量做着准备。
贡院!
地字第九号考监内。
马德此时早已经把官袍给脱了下来,正极其不雅地赤裸着上半身纳着凉。
他已经在这个可恶的,狭小的,酸臭的,蚊蝇横行的考监里,心不甘、情不愿的呆了足足三天了。可是,即便如此,他还是要继续呆在这里。因为,他的考监里仍然有一个考生没有交卷。
这恐怕是整个贡院,现在唯一的一个还没交卷的家伙了。
就算不能出去,马德依然能够十分清楚的知道,其他考监里的人早在半天,甚至是一天之前就已经把卷子都交上了。就算是没有答完题的,看看时间差不多,也已经放弃了。可是,他所主管的考监里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心比金坚的家伙呢?
“你还真能坚持!”
马德看着对面那个小小的考房里,一个身高足有一米九的大汉用女人式的吃饭方法,细细的啃嚼着饽饽,心里就气不打一处来。
“三道题你小子三天才做了两道,另一道连破题都还没开始,如今离最后交卷的时限还剩下不足两个时辰,你还坚持的哪门子金刚鸟儿?……”
越想心里越气,可是,马德还是保持了几丝理智……这时候的考生不容易啊,既然人家在坚持,老子也坚持一下吧……十年只读了九本书,想出彩太难了,留他一个小小的机会。(清代科考只考四书五经九本书的内容,注解也只用朱熹的)
……
然而,时间又这么着过去了一个时辰,让马德火大的壮汉级考生依然没有动笔。
“喂,时辰快到了,还写不写了,不写就交了吧?”
马德终于忍不住了,示意监卒上前敲了敲那家伙的桌子。
“请大人稍等,稍等……学生正在想。”壮汉考生起身,对监卒弯腰拱手求情道。
“你还有一道题没动笔呢,只剩下一个时辰了,你还能写什么啊?”马德皱着眉头,忍着怒气,质问这个死钻牛角尖的考生。
“十年寒窗,尽在此科,权请大人多给一些时间,学生谢过大人……”这名考生虽然壮硕的出了头,可是,浑身上下实在是找不出半点儿彪悍的气息,话说得苦巴巴的,让马德觉得自己好像是在逼良为娼。
“得得得,你还是快点儿吧……”
……
又过去了半个时辰,壮汉终于动笔了……可是,这个时候,离交卷的时间只剩下了半个时辰。
……
“梆!”
梆子一响!
子时到。
“时辰已到,各房考生交卷啦……”
声音虽然喊的挺响,可是,如今全贡院只剩下了一名考生,这么响的喊声实在是有些多余。
“交卷啦!”
马德穿上官服,走到那壮汉考生的考房间,一本正经地说道。同时,他还朝这考生的桌子上扫视了一下,心中暗暗发爽,“早说放弃了吧,才写半张纸有个屁用……”
“大人还请稍等,学生还没写完……”
“你想写到什么时候?时辰到了……”陪着马德呆在考监里的几个监卒也是十分不悦,虽说这几天饷钱加倍,可是,这日子也实在是难过的很,可如今时间已经到了,居然还有人在拖。
“大人,学生愚鲁,侥幸得以入试京闱,望大人莫要催促,以全学生之功……”壮汉考生又说道。
“我说你这人是怎么回事儿?既然自知愚鲁,难以取得成绩,就早早交卷吧,怎么还拖上瘾了?”马德不悦道。
“大人,皇榜未发,安知何人高中?何人名落孙山?学生不求有他,只求能全力一试,还望大人成全!……”壮汉考生求道。
“少罗嗦!何时交卷都是制度,怎么能因你一人而改?还不快快交卷!”一名监卒喝道,上前就要抢下试卷。
“诸位大人!”壮汉考生并没有护着自己的卷子,只是突然跪倒在地,涕泪横流求情说:“毕生之业,在此一朝,还请诸位大人不要催促,以成鄙人功名。”说完,便深深的叩下了头去。
“你……你长这么大个子,怎么……你还算不算男人?”马等又怒又急,同时也对这个壮汉考生多了一些同情。也是,现在参加科考的还真不是容易,既要走远路到北京来,还要一连呆在考房里好几天,确实挺难的。尤其是这个考生一米九多大个儿,如今却跪倒在他面前,这种“实诚”劲儿还真让他有些不忍心摧促了。
“喂,这时间……可不可以拖?”终于,马德的同情心占了上风,他向监卒问道。
“这个……有过先例,可以拖一会儿,可是……”监卒当然知道马德是什么身份,这位大人不是礼部官员,也不是正宗的监考官,那是主考官高大人从皇上身边“请调”过来的,既然人家来打“义工”的都同意加班了,他们也不好说些什么了。
“那就好!”马德点了点头,朝壮汉考生说道:“写吧,快点儿……”
“谢大人!”大喜地叩了一个头,壮汉考生不紧不慢的站起来,又不紧不慢地回到座位上,不紧不慢的整了整衣服,不紧不慢地地重新写了起来。——马德看了差点儿气得吐血。
“这是什么人啊?”他心中大嚎!
……
一更天!
“地字九号考监还没有交卷!”副主考马齐和陈元龙坐在贡院的大堂两侧,对着正中的高士奇禀报道。
“谁在监考?”虽说是轮换着来的,可高士奇和另两位副主考都是头一次主持科举,兴奋之下,又怕出什么事,所以,基本上都是一连几天不眠不休,三个人顶着六只熊猫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一阵好笑。
“好像是马德马大人……”陈元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