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三次机遇 >

第30部分

第三次机遇-第30部分

小说: 第三次机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从根本上来说,将公使提升至大使并不会对中美关系造成实质性影响,但从形式上看,这两者虽然只差一字,意义却截然不同。大使拥有更高的威望与地位,照例是“文明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诸列强之所以只向中国派遣公使,隐约涵义就是中国为非文明国。倘若能在美国身上打破缺口,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成就,对看重名声的中国官僚阶层而言更是一个胜利——精神的胜利。

可惜原有历史时空中的掌权者昏庸无能,根本就分不清大使与公使的区别,外务部也不敢对上层揭示这两个不同名词背后的微言大义。梁敦彦自然也不会对皇帝解释什么,但眼神中透露出来的热切还是昭示了这一点,可这瞒不过皇帝的眼睛。

“名不正则言不顺,敦促唐绍仪抓紧谈判,正式行函,可以暗示美方,倘若此事实现,鄙国将在其他方面予以回报!”

“能否请皇上稍与明示?”梁敦彦紧紧抓住时机,他既不想让美国人借这个事情狮子大开口,也不愿意因含糊其辞而放弃这样的机会。

“新任东省总督赵尔巽前两天觐见,朕问他有何想法,答曰‘非借外人之款不足经营东省,非借他国之力无由牵制日俄’,那个叫哈……哈什么来着?”

“叫哈里曼!”

“对!就是哈里曼!”林广宇心里暗笑,哈里曼他还是知道的,不过在臣子面前得藏拙一些,“他不是提出了铁路计划么?朕觉得可以试试看……”

“可是……”梁敦彦面露难色,“日美已经换文,这个计划实现不了。”

“怎么实现不了?”皇帝狡黠地反问,“中东铁路赎不回来便罢,难道就不能另起炉灶修一条?朕听赵尔巽、徐世昌说可以引进美国资本建筑一条与东省铁路平行的锦(州)瑗(珲)铁路来分日、俄之权。此消息不妨让唐绍仪透出去,但务必先让美国人答应升格成大使再说!咱可得不见兔子不撒鹰!”

“臣遵旨。”梁敦彦喜形于色,连带着脚步都轻了三分。

“这事悄悄去做,别让那两个晓得。”所谓那两个,梁敦彦自然明白,正是指奕匡和那桐两个。

十二月初九,极冷的天气,天还蒙蒙亮时,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已身着官服、头戴顶戴,规规矩矩地按照职位阶级排成两列了。大丧昨日满二十七日,京城凡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接到通知,皇帝今日要在太和殿举行早朝,非但不能迟到,礼仪打扮更是马虎不得。

虽然因众多外地大员的进京而使队伍排列出现种种异动,但中国人对于官本位实在是太过于熟谙,很快就能顺应新形势而排好队,站在最前面的一班自然是军机大臣和大学士。

林广宇坐着32人抬的轿子一路晃悠悠地出发,出乾清门,先到中和殿,再到太和殿。紫禁城在明成祖时开始营建,规划极其尊崇,太和殿正位于中轴线上。以整个京城地势而论,太和殿是最高的,而太和殿中又以皇帝的宝座为最高,坐在上面望过去一直可以望到前门以外。虽然此处一般只用于特别盛大的朝会场所,但张南皮极力主张:皇帝地位尊隆,重新亲政后第一次会见朝臣非太和殿不可。

知道老先生是为了给皇帝造势,借太和殿的架势助威,林广宇含笑着便答应了——否则,以清代后期皇帝的惯例,养心殿里顶多在乾清宫就算完成朝会了,何必搞那么大的排场?托光绪躯体的福,前世高度近视的林广宇此时视力很好,再加上京城尚未开展工业化,空气清晰度极高,坐在御座上望过去,即便最后一名官员也看得清清楚楚,他们战战兢兢、在宫内太监挥舞净鞭的指挥下按照整齐划一的态势行礼。

听着阶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声震屋宇般的呼喊,宝座上的林广宇自然“龙颜大悦”——就为了这气势,千百年来多少人争着做、抢着做,打破脑袋也要做,唯独他却因为穿越而坐在上面。

“众卿平身。”皇帝今日头戴冲天冠,此冠共有三层,每层一座金龙托子,上承一粒东珠,黑狐毛制成的帽檐让人感觉异常温暖;身着大朝礼服,前后左右用金丝绣有二十七条黄龙,外加日月星辰,黼黻藻火,五色云头,八宝立水,穿在身上英姿勃发。问王商才知,单就这套行头就不下30万两银子之贵,甚至在苏州、杭州等地还专门设立织造局承揽,养了一堆冗员,虽然被关在瀛台的皇帝多年也置办不了一套,但皇家的派头总在,靡费自然在所难免。

王商首先宣布上谕,大意就是这几日太后大丧,百官忧思,朕心甚慰……然天下多事,国务不可一日荒废,望众臣各抒己见。

“臣有本启奏!”铁良第一个站了出来。

“臣等有本启奏!”王英楷、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等几个武将一起出了队列。

“臣等亦有本启奏!”荫昌和良弼站了出来。

晕了,后面的官员窃窃私语,怎么回事,皇上一说这批武将全站出来了,出什么大事了?

“老臣等亦有本启奏。”却是张之洞和肃亲王善耆、新任军机徐世昌出声。

……

好热闹啊!这才像个议事的模样,否则这皇帝当得太过无趣。

“一样样来,铁良,你先说。”

“臣恭请设立国防部以统揽国家军事力量。”国防部?大殿里的人群开始交头接耳,没听说这方面的风声呀!怎么陆军部刚改了名字不过瘾,又要改了?

“国防部即一国统揽全国武装力量之主体机构。前年官制改革,改兵部为陆军部,并授权本部兼管海军。遍览欧美各强国政体,或是合成一大国防部,或海陆军各有一部,无有以陆军统帅海军者。两相对照,臣窃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陆军部要兼管海军事务,不如仿效先例,设一大专门国防部,既统陆军,又率海军。”

有人窃窃私语:“铁宝臣管了陆军还不够,现在又把手伸进了海军,真想天下兵马一把抓啊?”

“他抽疯呢,原来就有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要不是因为甲午年,现在早有海军部了。”

“说的好听,什么名不正言不顺,真要改成国防部,陆军还不是名正言顺管着海军?真当海军是傻子,连这也看不出来?”

“萨镇冰,你是水师提督,有何意见?”林广宇话音刚落,就看到铁良和萨镇冰两人眼中会心一笑——怕是这哥俩早商量好了,要在大殿上唱双簧呢!

果真如此!铁良接下旨意,第二天就去找同样来京吊唁的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按照双方议定的结果,今后除日常例行事务由国防部统一协调外,其余操练、巡演、作战等还是海军自行决定,以免发生外行指挥内行的笑话。此外萨镇冰也得到了铁良的亲口保证:国防部成立后,除原有例行公费外,再额外每年给予海军150万两充作练兵和买船、买枪炮的费用。表面上海军失去了独立建部的机会,但实际上却捞到了好处又享有充分的自主性,何乐而不为。

“臣附议。我国海军船弱兵少,既无独立建部之必要又无独立建部的功效,反徒增冗员,浪费公帑……”

“既陆海军均持此议,朕便准了。”林广宇微笑着说,“这国防部如何设法,卿先说来听听。”

“国防部承陆军部主体,以尚书、侍郎(海陆各一)为主官,另有左右丞并参议官辅佐之,下设七司,分别为军政、军械、军需、军学、军医、军法与军务。军政司负责普通将佐之任命、奖惩、提拔及官兵招募、建制整编;军械司负责枪炮弹药、军舰炮艇等各类武器之购买、维护;军需司负责粮草整理、后勤补给和马匹供应;军学司负责各处军事学堂教育;军医司负责军队卫生医疗;军法司负责军纪、军规之制定与维系;军务司负责本部各项庶务。每司设司长一名,副司长两名(海陆各一),司下分设各处,处下再分设科,科以科员组成,如事务员、翻译员、制图员等……”

说到这里还好,铁良的下一句话却在大殿内引起一阵骚动……

第一卷 风起青萍之末

第三十八章 … 锋芒毕露

一石激起千层浪

……

原来铁良说的居然是:“臣不才,愿毛遂自荐为国防部尚书,并保荐王英楷、萨镇冰为国防部侍郎,分担陆海两军,另外臣恳请皇上仿效德国参谋本部形式,改军谘府为总参谋部,统揽天下兵马指挥调动……”

此言一出天下惊!什么?在场的几个总督无不开始义愤填膺,你铁良拿了国防部尚书不算,居然要收去我们的兵权?你好大的胆子!谁给你撑腰来着?大殿间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王士珍,你方才说有本要奏,是否便为此事?”

“回皇上,方才臣要奏的乃它事,不过这参谋总部一事,臣也是奏的。”

“且说来听听。”

“铁帅前些日子找微臣商议……”铁良是陆军部尚书,他照例称铁帅,“言德国军事体制如何完善,作战何等神出鬼没,军队如何调动自如,无他,盖因参谋本部之功。嘱我潜心研究,仿效学习。臣查明后得知,德国军队事务有所谓六个统一。一曰指挥统一,德皇为全德军队统帅,参谋本部为德皇直接统御之最高指挥机关,拥节制陆海军各方面之权力;二曰编制统一,全德军队统一编列成一种军队,不像我国有新建陆军、八旗、绿营、巡防营等各色军队;三曰兵器统一,全德各项军队所使用之兵器全系德国自造,整齐划一,械、弹补充极易,压力亦小,不似我国军械有德国造、国造、日本造、英国造、法国造之区别,步枪口径且不一致,补充尤难;四曰待遇统一,德军上至元帅,下至普通一兵,均参照同一军饷体系,只因步、炮、骑、工、辎等兵种不同而待遇不同,不似我国明明均为步兵,但新军与旧军,近畿陆军与南洋陆军之间待遇仍千差万别;五曰服制统一,凡德军将士均身着统一之德军制服,着一般鞋袜,只因兵种不同而区分,绝不像我国军队新军军服、绿营号衣之不伦不类;六曰兵制统一,德军中除部分军官以军队为家,以军旅为毕生职业外,其余士兵均由平民自义务兵役制征召而来,三年期满即可退伍为预备、后备军人,士兵年龄亦整齐划一,不似我国军队有募兵法、有军户世袭,还有绿林收编等多种来源,甚至尚有满头白发仍为一普通士兵之窘况……”

王士珍说了一大通,那些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文官早就听得云里雾里,但几个新军将领加上皇帝却是面露赞赏之色。

“六大统一当中尤以指挥统一最为要紧。两国交战,军队贵精而不贵多,贵指挥如意而贬各自为战。查我国旧政,各地督抚、提督、总兵对麾下军队都有节制之权,每每不相统属,发生紊乱。如指挥如意,整齐划一,则5万人可发挥10万人之功效,如处处分权,散乱各地,则10万人只能发挥出5万人之功效,甚至有被敌各个击破之危险。又查昔年战例,中法马尾海战时,北洋水师虽未完全成军,却已初具规模,但南洋水师遭法舰攻击时,我北洋水师竟袖手旁观,盖因北洋、南洋大臣互不统属尔;又越年,黄海大东沟一战,我北洋水师勉力支撑,而已恢复元气的南洋水师偏又置身事外,置有倾覆之局……现在想来,着实可哀、可叹、可悲!如当日有一得力机构能全面统帅南北水师抗敌,则两战之结果便可能大不相同。”

“好!说得好!”一贯对这两场战争耿耿于怀的林广宇高兴地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