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第三次机遇 >

第189部分

第三次机遇-第189部分

小说: 第三次机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察大权,司法如何行事,行政当局不得干预,司法所需经费,由本省议局(预备立宪完成后由省议会)议定,亦不容更改;在人事任免上,司法各官任命权利由上级机关与本级议会共同掌握行使,行政当局亦不可干预。

行政与司法地截然分开,实为中国3000年政治实践之破天荒第一次,虽然起落频繁、风波不停,但这个权力格局大体亦坚持了下来,行政当局背后有司法、立法两大权力监督,再也不能恣意妄为。

各省地方政权坚持省-府-县三级管理体系,一省辖有若干府,一府辖有若干县,当为照顾现实,同时也为方便管理起见,在特别重要之地依然设立州一级,称之为省直辖州,小省不超过2,大省不超过4个,州行政长官品秩低于府、高于县。

省厅以下,各府、各州、各县地行政长官称之为知府、知州、知县,掌握本地区民政事宜,另设次官两名,协助长官掌握行政,统称地方行政主官,主官以下仿省厅样式设立各局,上与各厅对接,基层各局衔接。至此,从上往下都理顺了管理体制,不复架屋迭床之累赘感。

按照最新的官员品秩,各省总督作为本省最高行政长官,与中央各部侍郎同衔,俱为从一品;布政使等作为本省行政次官,为从二品;各厅厅长为正三品,各厅副厅长为从三品;各府知府为正四品奇*書网收集整理,省厅各处处长为从四品;各州知州为正五品,各府局局长为从五品;省厅处下各办主任为正六品,各州局局长为从六品;各县知县为正七品,府局各科科长为从七品;各县局局长为正八品,州局各科科长为从八品;县局各科科长为正九品,副科长则为从九品……从九品以外俱为普通官吏。但官与吏之间并未有泾渭分明的界限,通过文官考试地年轻人除个别直接授予官职外,其余均需从普通职吏开始做起,逐步升迁。

地方机构改革的好处主要有二,其一是扁平化管理,通过分设各厅局,原先集中于行政主官的权力被分散到各厅局主官身上,虽然主官要听命于地方行政长官之命,但行政长官不必一人扮演教育局长、警察局长、财政局长之多重角色,有利于发挥领导力,开展地方全局工作;其二是透明化管理,原先各处地方,官员极少,但官员的幕僚极多,帮助官员处理事务,按照法律,幕僚是官员的私人亲随,不能从官府获得俸禄,只能从官员处获得报酬,但幕僚人数多而庞大,光为支付他们地薪酬就要耗尽官员本人的全部薪水,是故为了体面生活,不得不在公费银子上下功夫,改革之后,所有幕僚授予国家官吏身份,按职、按能力录用,其俸禄亦有了官方保障,避免再伸手公帑,也大大减轻了行政主官地负担。当然,幕僚要想担任官职,非得能通过任职考试不可,个别担任厅局负责人的还需要本级议会审议批准。

是故,虽然在地方行政改革之后大大增加了官吏人员,但真正办事的人员其实增加不多,原本隐形的、私人的人员转换为国家公务员,理顺了关系,解决了一直困恼多年的官场顽疾。

,按诏令,任何地方完成改制之后,其官员的俸禄分级俸与职俸两部分,其数字为官员的原有官俸加上养廉银之后的1。5倍以上,+至能多达3,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急不可待地愿意完成机构调整与改革……

第三卷

第九十八章 … 国内建设

治稳定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鸦片战争以来,帝直不曾平息,故而直接拖累了经济的前行,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新政以后,帝国虽然面临着各大列强施加的重重赔款勒索,但由于战事稍止,对工商实业的兴办予以放松,反而能够集中力量提升内部经济,缓解财政压力。短短78年,帝国财政收入从不满1亿两增加到维新元年的3两左右,足见经济发展之成效。虽然不时有舆论攻击财政增长之快在于盘剥,可在中央无法指挥地方,各省督抚拥权自重的情况下,所谓的“盘剥”二字,倒是的的确确掩盖了事实的不少真相——中央政权即便有心搜刮,他有这个能力与手段推行下去否?

维新元年以来,随着朝廷对地方控制力的重新增强,在财政领域采取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

第一是废两改元,统一货币。统一货币的成效一方面在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工商交易不必要损失额外的汇兑、升水费用——这些费用可都是要计入成本的,成本的降低使得工业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废两改元带来的额外好处是取消了火耗这一弊端。原本财政收纳,因为地方解部款项要融化成大宗通宝呈上,免不了有银两损失,这就是火耗的由来。火耗一开始不过百分之一二,但到了后来变成各级官员的敛财之道,居然上升至20%左右,现在全国货币逐渐统征收也没有了借口。这就变成了火耗归公。归公以后,朝廷正好用来支付各级官员俸禄的提高地部分开支,便原先个别官员、个别系统独占地油水为全体官员一体均沾,减少了绝大多数人的不满。对于火耗归公后仍旧要伸手的,只有一个字——斩!

第二是自收自支,议会监管。原先各地财政开支需要统一报部审批,表面上看管理严格。但由于经费浩大,笔数繁杂,财政部不可能对每一项开支一一把关。是故便造成一种窘境:凡是账目有问题的开支。通过贿赂、打点办事官员,反而能得到报销通过,而账目没有问题的开支。因为经手人拿不到好处便拖延不办,最后混成了一团糊涂账。这团糊涂账一方面使得地方各级对朝廷中枢怨声载道,另一方面也因为合理费用不能快速报销,留下了上下其手的空间,靡费、贪污、挪用不知凡几。经过财政部维新年间的历次财政清理。将费用审核报销费用地权利下放给了各省议局。各省议员既对本省情况相对熟悉,又因为人数众多。收买不易,况且万一滋生腐败所耗费的钱粮也取之于士绅的捐税,无形中等于是加重议员负担。在这双重约束之下,费用报销便逐渐实现正规化、透明化,直接带来地好处就是减少了财政黑洞,而间接带来地好处便是提升了议局的地位和价值,使行政当局不敢藐视。财政部的压力亦大大减轻,每年只需负责国家预算地大政方针,载泽因在其中大有作为,亦威望日升。

第三是大兴银行,发行债券。维新元年以来,由于一方面增加开支,另一方面采取减免税赋的安民政策,帝国财政一直处于赤字中,比例最高时曾占到20%以上,为弥补赤字就需要经常向外国银钱业进行借贷,不但利息支出大,有时还附带棘手的政治条件。但帝国银行、交通银行两大支柱银行兴办以来,朝廷逐渐开始能够控制金融领域的中枢流转,而巨额双皇债券的发行则为帝国切实解决了财政困难。大量地资本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投入到相应产业间去,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地发展,而且还促进了税收的繁荣。通过以赤字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先导,帝国财政窘境得到了极大缓解,终于在维新五年的预算中实现了平衡。

按照编制,帝国政府维新五年预算案中财政总岁入为5。79亿元,总岁出为5。75元,而且预算正式成为帝国体制运行的硬约束而不是参照执行的手段了。根据维新六年的决算,维新五年实际岁入为5。97亿原,实际岁出为5。99亿元,不仅在预算,而且在决算阶段实现了大体均衡。以此为基础,维新六年帝国政府推行中央税和地方税的正式划分,同时编制中央和地方两份预算,并且将地方预算的执行程度作为考核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依据。根据维新七年的决算显示,维新六年帝国政府总岁入6。84元,总岁出6。81亿+。。(当然,倘若计算双皇债券的还本付息,这个数字还是亏损)的,朝野一片振奋。

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国防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经历了裁汰绿营、八旗,压缩军队编制、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国防费占财政开支的阶段后,按照维新六年的决算。军费开支一共为2。02,比重从原先的55%以上下降到不到30%,七,数目在2。19亿,占帝国财政开支仅为四分之一强,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大体合理安排。

在国防开支所占比例逐步下调的过程中,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且快速的发展。

按照维新四年通过的《帝国教育法》规定,帝国学制变更为初等小学三年、高等小学三年、初等中学三年、高等中学三年、预科一年、中等专业学校三年或者大学四年的学制,史称维新学制,一直贯穿帝国教育30余年。按照《教育法要求》,帝国各县应在本县各乡设立初等小学一所,在规模较大的乡镇

等小学一所,在县城设立初等中学一所。在各州、学至少一所。在省城设立包括工商、法政、警务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有条件的省份还应当设立大学。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维新三年以来,全国共兴建初等小学所,高等小学680所,初等中学340所,高等中学170余所中等专业学校100所,全国一共兴办了帝国大学、北洋大学、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帝国女子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著名地高等院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从维新元年地17%,升至维新7年的38以上。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了9倍有余。

与此同时。大批学生通过中德友好基金与美国庚子退款的支柱前往两国留学。前往德国的,学习军事、工业、法政的颇多,前往美国的。学习科学、商业、经济地较多。20年后,维新年间的留学生成为国家骨干,走德国之路还是走美国之路成为国家政策选择的十字路口。

当然,国防开支所占比例地降低并不意味着国防力量地削弱,恰恰相反。在这期间,帝国国防实力有了显著的改善。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禁卫军完成了第三次编组,兵力由一个师扩张到三个师,一个后备旅,共7万余人。昌仍旧担任禁卫军总办大臣,良弼担任禁卫军军长兼虎贲师师长,张孝准任禁卫军副军长,蒋方震任禁卫军总参议,陈宦任禁卫军龙骧师师长(第二师),蔡锷任禁卫军熊罴师师长(第三师),载涛为禁卫军军需大臣,伟为禁卫军军械大臣,曲同丰任禁卫军后备旅旅长。除了三师一旅的基干部队外,禁卫军军部下面成立了五大直属支队,第一是军重炮支队,装备有德造150MM口径榴弹炮12门,105MM口径榴弹炮24门;第二是军铁甲支队,装备有乙型战车(维新年试制成功,前装甲15mm厚,主要装备37mm口径火炮和一挺机枪,战场越野速度10公里每小时)24辆和五年式~;第三是军航空支队,装备有四年式侦察机16架,五年式轰炸机(载弹量250公斤)16架和驱逐机16架,另有中型飞:|+=。+侦察、轰炸、攻击、运输四个中队;第四是军通讯支队,装备有从德国最新进口地无线电设备12套,可以为禁卫军军部、各师、旅/。队间建立无线联络;第五是军教导支队,主要为禁卫军中下级军官提供进修、训练等各类业务保障,由德国教官团亲自管理、授课。

第二,全国新军陆续完成整编,共编成21个师,9个旅,总兵力45万人,除西北地区外,东北、华北、东南、中南、西南五大军区陆续成立,由上将衔司令长官管辖本军区内三、四省军政事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