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明-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有好机会的,你可以自己做出决断,在美国地银行里,诺贝尔公司的专利费也存了不少。”
“埃尔文,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谨慎处理地,”阿拉里克很高兴,因为他将获得独立处理一方面事务的机会,这可能也是对自己的考验,他一定会好好把握住的。
叶枫点了点头,又对陆石武道:“陆石武,你到纽约以后,不要停留太多时间,拿到身份证明,就和一部分人前往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搜集那里的信息,特别是华人的情况,如果有机会,用我个人的名义,在那里建立一家以华人为骨干的公司。”
“一定完成任务,”陆石武用力点了点头。
“我在法国不会停留太久,最多一个月时间,美国打头站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本来安排去美国地人,都和你们一起去。”叶枫有些凝重地说道:“另外,那艘货轮也会按时抵达,普通的货物你们处理,上面的武器,除了自己人要用的,陆石武你可以带一部分去西海岸,其他地暂时不要动。”
阿拉里克和陆石武都参与了这次远行的筹备工作,知道叶枫直接买下一条货轮,从瑞典筹集了一船货物,其中就包括克虏伯提供的一千枝后膛遂发步枪,一百枝诺贝尔式
枪,十门小口径地克虏伯全钢后膛炮,以及相应的弹
阿拉里克显得很兴奋:“埃尔文,我听说美国很乱,随便组织个队伍,就能抢一块土地和奴隶,是不是这么回事?”
“那是过去了,”叶枫摇了摇头:“现在美国已经有政府,加拿大……那里是英国的殖民地,相信这几天你也看到了,英国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
“噢,埃尔文,你说得对,瑞典现在落后了,那些可恶的贵族,”阿拉里克有些沮丧,这些天在英国看到的让他震惊,他也去过圣彼得堡、巴黎,这都是俄国、法国最好的地方了,可是和英国相比,完全不值得一提。
叶枫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阿拉里克,如果你对抢占土地有兴趣的话,东南亚或许是更好的选择,那里是荷兰、西班牙的殖民地,不过,他们的军队只能影响很小的地方。”
“真的?”阿拉里克眼睛一亮,很快又摇了摇头:“可是,那里太远了。”
叶枫笑了笑:“不过,获得土地可不一定要用枪炮,据我所知,美国的幅员极其辽阔,在它的西部有大片荒芜的土地,不过已经被宣布为国家所有,抢是不能抢的,但是可以买。所以,陆石武你去了西部,可以去看看哪里有好的土地,我们可以买几块。”
看到阿拉里克失望的表情,叶枫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放心,陆石武是去打前站的,等我到了纽约,将东部的事情处理完毕,最好能多捞点钱,然后一起去西部买地,哈哈。”
最终,阿拉里克和陆石武领衔,与其他人员一起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这些人中,有卡罗莱娜母亲收养的孤儿,跟着诺贝尔研究硝化甘油,对叶枫很仰慕的詹森等人,也有诺贝尔公司中选拔出来的,都有自己父母家庭的青年,十九世纪的新大陆,是很多人梦想中的乐园,他们怀揣着希望,踏上了前往纽约的行程。
叶枫则改变了行程,带着伊莉莎从多佛尔乘船横渡英吉利海峡,前往巴黎。
在时尚之都,叶枫看到了陈东,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分开以后,叶枫的目光就注视在他身后几位穿着中式长袍的中国人的身上。
“老板,现在国内政局动乱,所以你要找的一些人,都很难找到,不过学生倒是有不少,”陈东说着,便给叶枫介绍身后的几个人。
“这位是邹伯奇邹先生,广东南海人,邹先生是研究数学、天文的,对照相很感兴趣,丹赛先生对邹先生用照相机绘制地图的想法,也是赞不绝口呢,”陈东指着一位四十上下,穿着蓝色长袍的人介绍道。
“陈掌柜谬赞了,以前坐井观天,今日方知往日琢磨的那些新奇物事,这里早就有了,惭愧惭愧,”邹伯奇拱了拱手:“这位便是陈掌柜口中的叶博士吧,还请多多指教。”
叶枫眼前一亮,在洋务运动尚未开始的时候,国内研究数学的人可不多,何况还是冲着照相机来的,连忙学着对方的样子拱了拱手:“邹先生不用客气,洋人在这方面比较重视,所以发展较快,若是论及才智,邹先生一个人能做出照相机,那是难能可贵,我听说你们已经到了好几天了,可还习惯?”
“有陈掌柜还有那位丹……赛,陆得维西照应,一切都好,”邹伯奇连忙道。
“我们是十天前到的巴黎,路德维希总经理以为您在瑞典,发了电报过去,得到回信才知道您去了英国,这才联系上,”陈东解释道。
叶枫点了点头,瑞典和普鲁士之间的水线还不通,中间要用船送,所以就慢了。
“这些日子,大家都忙着看西洋景,倒是过得充实,呵呵。”邹伯奇身后一位年轻人很兴奋地说道。
“这位是徐荣村掌柜的侄子,徐润,今年十八岁,本来在上海的洋行实习,徐掌柜让他过来和老板您学习学习,”陈东指着那个年轻人说道。
“欢迎欢迎,洋人国家的经济、商业与不同,徐公子可以多看看,”叶枫见到自己人很高兴,特别是见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年轻人,有些兴奋,下意识地抓住徐润的手,用力摇了摇。
第五集 列国游 218 少年中国
枫奇怪的举动并没有破坏现场的气氛,能够不远万里者,自有一种心胸和眼界,比较容易相处,听到叶枫解释这是西洋的一种礼节,也就不足为怪了。
陈东接着为叶枫介绍余下的几位,分别是王韬、陈修堂,他们和华蘅芳一样,都来自上海的墨海书局,是由几个英国传教士十多年前开办的,编撰、出版了很多介绍西方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也为国内培养了一批通晓西学的学者,如王韬、徐寿、李善兰等人。
他们都有实学的底子,主要从事翻译和研究,各有侧重,华蘅芳精于数学,陈修堂研究生物和医学,王韬则比较杂,曾经翻译过《圣经》,以及一些哲学、历史和物理学书籍。
除此以外,陈东这次带到欧洲的共计一百零八人,按照原来的计划,其中大部分是求学的少年,十岁以下六十人,十岁到十五岁,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二十人。
那个时候,国内虽然动乱,条件好些的人家,通常还是希望家中后代读书科举,就算是穷人家,对于出国读书也很忧虑。陈东能找到这些人,大部分是穷人家的孩子,有些还是孤儿,那些稍微大些,不少是因为动乱流落下来的,原本的家境还不错,多少识些字。
这些人中,有的是出身工匠家庭,有的是商人子弟,只有徐建寅、徐华封等极少的人,是有徐寿那样钻研实学的父亲,看到今日的世界不同往日,真心让后代学些有用知识。
除了这些少年,七个做生意的商人,还有十六岁以上,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十三人,八个邹伯齐这样三十岁左右,研究实学,或者对中国的现状有所思考的。属于鸦片战争以后,想要开眼看世界的那一批。
如果说那些少年是种子,是未来,这些人则是叶枫很快可以借助的力量,让他们来,就是接触西方地近代文明,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肯定会产生思考。
他们愿意出来,就已经有了解世界的想法,意识到中国面临的危机,只要真正接触近代文明,肯定有所触动。肯定会寻求改变。
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步入近代,在坚船利炮面前,庞大的帝国如纸老虎一般被戳穿,但是,从战争结束地1842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1856年,十几年里
一直到曾国藩、刘坤一、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汉族官员,凭借镇压太平天国的功绩。成为地方疆臣,才开始近代史上的首次洋务运动。
老大一个帝国,能够理解世界形势的人不是没有。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等这些人早就发出了一声声呐喊,却因为统治阶层地腐朽,错失了无数次机会,回首往昔,让人扼腕叹息。
叶枫希望。在这个时空里,能够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擦亮让这些人的眼睛。希望通过他们,壮大寻求改变的力量,让老大帝国的觉醒,来得更早一些,更加健康些。
现在,这一百多个中国人,就整齐地坐在电影院里,不可思议地看着幕布上活动的影像,光影明暗不定,叶枫就在角落里,看着他们,眼中含泪,微微有些激动,他知道,这些人,就是中国走向强大的种子,这些人,就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等到电影结束,陈东走上前台,大声地告诉大家:“诸位,在过去地几个月里,我们跨越了大洋,不远万里来到欧罗巴的法兰西,这些日子,想必大家都看到了许多过去不曾看到的新鲜事物,也应该明白,东家资助各位前来地目的,现在,就请我的东家,也是各位的资助人,叶枫博士,来为我们说几句话。”
陈东是个商人,又在国外混了许多年,说话很直白,但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几十个孩子不约而同地东张西望,要看看那个出钱让大家读书的人,到底是谁。
叶枫缓缓走上台去,面对这么多人讲话,他也经历过,但是这一次,他很激动,声音禁不住有些颤抖:“看到大家,我很高兴啊……”
他有些哽咽,底下地人都安静地看着,孩子们眼中闪动着明亮的目光,叶枫顿了顿,才道:“呵呵,大家是不是觉得我激动过头了?你们刚刚来,可能还没有体会,我生下来就在一堆白人……哦,也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那
中间。”
“我像你们这么大地时候,有个俄国的老师,有一天他告诉我,在俄国的东方有一个领土同样广袤的国家,但是,那里的人民和统治者,非常的愚昧。”
“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我永远都是中国人,祖国落后,我在这里就要受到歧视,而你们在国内,也要受人欺辱,英国人几艘炮舰,就把香港抢走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这些话,叶枫一直藏在心中,直到今日才有机会说出来,下面一百多人,王韬等人脸上露出沉思的神色,几十个孩子瞪大了眼睛看着他,似乎有些迷惘,中间突然响起一个声音:“香港好漂亮啊,她被强盗抢走了吗?”
“是啊,被强盗抢走了,”叶枫无奈地笑了笑:“算了,这些道理你们以后会明白的,先不说了。大家已经来到巴黎有些日子了,想必对这里的情况也有所了解,我先问问大家,对这里的印象如何,和中国……国内比较一下,都有哪些感触不?”
“这里的人好厉害,两个轮子的车都能跑起来,”下面沉默了一会,一个八九岁的少年兴奋地叫道,他说的是自行车。
另外一个少年马上说道:“这有什么的,还是火车厉害,呜呜一响,那么长的车子,那么多的人,就被拖着跑了。”
说着,那个少年还伸开两只手臂,似乎想要表达火车的长度。
“还是那个电报好,能千里传音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这些日子看到的新奇事物。
“这里的人不知羞耻,街上的人不穿衣服,”他说的是那些街头雕塑。
“听说,这里的衣服是机器做的,我家有了的话,妈妈就不用把手刺破了。”这个孩子估计是想家了。
“这种‘电灯’最好了,有了它们,晚上看书就不用废油了,”一个六七岁的童子,大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