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医生 >

第390部分

唐朝好医生-第390部分

小说: 唐朝好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我们的行踪,所以必是城中官员的家丁,只是不知是谁派来的罢了。”
    他对大儿子道:“老大,你不要管我们了,这些人抢了财物,必会灭口!你逃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老2他们赶上来,记得查清杀人的是谁,给我们报仇!”
    大儿子哭道:“爹,儿子哪能一个人逃走,留下你不管!”
    “别废话了。快逃吧,你真想让一家人死得不明不白么!”布仙童一咬牙,将大儿子推下去,道:“快逃,快快!”
    大儿子无法,只好骑上一匹快马,拼命向前跑去!
    没过多一会儿,长史心腹便带着人追到,什么话都不说,挥刀杀人,干脆利落,把布仙童一家人全部杀死,一个活口没留。
    长史心腹看到地上的马蹄印,道:“逃了一个,追上去,必须要除掉,以防后患!”
    几个家丁催动马匹,自后追去。家丁们有备而来,而且都有武艺在身,没追多一会儿,便远远的看到了布家的大儿子。一名家丁笑道:“马术可不怎么样啊,逃得这般慢法儿!”
    家丁们取出弓箭,对准布家大儿子便是一通猛射。将布家大儿子的马给射倒了!
    布家大儿子从马上摔了下来,连滚带爬地逃进了路边的树林中,他知道躲不掉了,自己也必会被杀,躲到一棵树后,仔细观察,想看看来的人到底是谁。
    只片刻功夫,追兵便到,一人笑道:“还想逃么,布大哥,可听得出小弟是谁?”余人一起大笑。下了战马,慢慢向林中包抄过来。
    一听声音,布家大儿子立时分辨出来,刚才说话那人是长史的家丁,而他是刺史的家丁,都是家丁,平常自然来往不少,还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所以一听声音,他就知道杀人者是谁了!
    自知不会逃过一死,但总得有人给报仇才行。布家大儿子撕下内衣里子,咬破手指,在布条上写下“杀我者长史也”,将布条挂到了树上。他怕布条被长史家丁发现,便快步走出树林,道:“原来是你们!好,倒也让我死得明白!”
    话一说完,他抽出佩刀,冲了上去……
    林间恢复了平静,大道上也没了声息!
    过了好半天,远处才又重新响起马蹄声,布家的二儿子来了,他还带回了侄子,那个嘴硬小子!救回嘴硬小子倒是没有费什么力气,王平安着急走人,突厥人也都忙着拔营,那有功夫注意一个跑来索取贿赂的刺史家丁,根本就没理会这件事。
    布家二儿子救下嘴硬小子,给他处理了伤势,便带着他绕城而过,去追赶父亲和大哥,时间上耽误了,但也因此,他俩没有碰上长史家丁,逃过一劫。
    待奔到出事地点,见道上一地的尸体,布家二儿子和嘴硬小子急忙下马查看。见了布仙童的尸体和家人的尸体,无不放声痛哭,却不知是何人下的毒手,害死了一家人。
    嘴硬小子在地上焦急地找了一圈儿,叫道:“二叔,这里没有我爹爹!他,他还活着?”看到地上有马蹄印,他又叫道:“二叔,我爹好象向那边去了,我去看看!”说着,跳上马背,向下追去。
    追到了林边,他看到了布家大儿子的尸体,叫了声爹,扑了上去!尸体早已冰冷,他当然不可能问出什么来,眼看着一家人死的不明不白,嘴硬小子哭喊之下,不知所措。
    哭了半晌,他见地上有脚印进入林中,看样子是父亲的脚印,难不成父亲曾进过林中?听二叔说祖父贪了不少刺史老爷的财宝,也许父亲得了一些,藏入林中,没被强盗搜走。他站起身,顺着脚印进林察看,没多一会儿,就看到了写着字的布条!
    竟然是长史派人杀的一家人,嘴硬小子怒吼着冲出林子,带上父亲的尸体,顺原路返回。布家二儿子见了布条,也是怒火万丈。
    两人商量了一番,都发觉这个仇很是难报,在甘州这里,休想撼动长史,要想报仇,除了刺杀之外,就只能去关内告状了,而且还只能去长安告状,别的地方官可没有权力按这种案子!
    商量了好半晌,两人实在没有找到好办法,只能寻了块地方,将布仙童等人的尸体,埋入土中。两人骑上马,朝凉州方向走去,打算先在那里寻个营生,赚钱凑足路费,然后再去长安告状。
    王平安带着大队人马,朝肃州方向进发,越往肃州走,见到的唐军越多。
    此次为了应付突厥人西窜,边关唐军大批向肃州方向集结,本来以为突厥人怎么的也会来到肃州,这里将是歼灭突厥人的最好地点。可却没想到突然出了西哈察部的一码子事,更没想到王平安竟然以一人之力,将突厥人都给收服了。
    王平安的信使到达肃州时,各路将军几乎都不感相信这个事实,他们议论纷纷,都在说着王平安。
    肃州刺史和肃州都督,以及所有赶来的各州都督,连着开了两天的会,都说该怎么应对西迁来的突厥人。王平安在书信中已经说明,归顺的突厥人不会在肃州停留,只需要提供一些粮草便是,他将带着突厥人出关,去折柳县定居。
    不在肃州停留,这个是好消息,可要提供粮草,就绝对算不上好消息了。肃州已经提供给各路唐军粮草,早就入不敷出了,如何还能给王平安十余万人所需的口粮,别说是人吃的粮食,就算是马吃的草料,肃州也给不起了呀!
    商量之下,肃州刺史和都督只好做了决定,既然突厥人已经归顺了,各路唐军便散了吧,各回各州,也好减轻肃州的负担。
    赶来的都督们听了请求,心中都感不满,本来以为能立一大功的,结果功没立成,却都成了王平安的陪衬。这还不算,还要在冰天雪地里赶回去,刚集结过来,就又要撤回去,这份罪遭的,实在让都督们大是不快!
    可也没办法,让回去,也只能回去了,总不能赖在这里,再待下去,等十余万突厥人一到,粮草告急,大家都得饿肚子!各州都督带着兵,开始陆续返回所在州县。
    所以王平安才在路上遇到不少的唐军部队。好在唐军们和突厥人没起什么冲突,都督们遇到王平安时,都来相见,恭喜王平安立了大功,倒也亲热,一切顺利。
    表面上亲热,可各州都督难免私下抱怨,我们吃苦,你立功劳,都是都督,命咋就差得这么多!
    王平安到了肃州之后,一切顺利,完全没有甘州那些闹心事,肃州刺史提供出一部份粮草,足够王平安到达玉门关了!
    肃州无话,十余万突厥人跟在王平安的马后,继续向前赶路,离得玉门关越近,突厥人越是心安,玉门关外便是折柳,他们的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
    王平安这里一切顺利,可房玄龄和王文度却是一切都不顺利,他俩赶到凉州之后,向凉州刺史史慕唐询问当时的战状,史慕唐极尽夸张之能事,将自己和王平安好一通吹捧,述说起当时的战况来,比奏章上写的还要夸张十倍。
    没办法,这么多天了,史慕唐不断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想起了无数当时的“细节”,经过认真“分析”之后,把这些细节更加具体化,而且决定写一本书,记载这件事情。偏巧朝中宰相前来查问,他岂有不大说特说之理!
    房玄龄无可奈何,在史慕唐这里,是休想问出王平安的过失了,目地没有达到。他只好离开凉州,带着王文度又向甘州进发。可在半路上,碰到了两个姓布的,这两个姓布的是一对叔侄,得知房玄龄是巡边的宰相,竟然拦路喊冤,要告甘州长史的状。
    房玄龄一问之下,竟然得知甘州刺史死了,而且据这对叔侄声称,是因为长史伙同王平安害死了刺史,而长史为了能够成功接任刺史之职,竟杀人灭口,杀了原刺史管家布仙童一家,只逃出来他们两个!
    房玄龄没办法,只好赶到甘州,处理长史的事情。可长史一口咬定,这件事和他没关系,至于刺史为什么死了,那就得问大圣安了,而杀布仙童一家的事,长史更是推的一干二净,表示完全不知情,他都不认识布家叔侄,何谈谋害二字!
    要想破了此案,怕又得去问王平安。而且房玄龄和王文度也没时间浪费在甘州,只好带了布家叔侄,赶去肃州。
    半路上,两人见到了各州回撤的兵马,将军们见到房玄龄,免不得在言谈之中,表示出对这次集结行动的不满。王平安立了大功,眼看着就有可能高升,都督们当然不会直接说他的坏话,只说那些突厥人太能吃,分了唐军的粮草,才导致唐军在寒冬里来回赶路,言下之意,王平安经验太少,处理不好突厥人的事宜。
    一直到了肃州,路上尽听到这样的话。
    房玄龄没说什么,只是记在心里,可王文度却来话了,他对房玄龄道:“看来王侯爷没有领军的经验啊,后勤接济方面的事处理得不好。房相爷,要不你看,等咱们追上了王平安,那数万突厥兵的指挥权,不如交给末将,如何?”


第四百四十四章 玉门关守将
    听王文度要抢王平安的兵权。房玄龄道:“你的腿伤好了?”
    王文度捏了捏自己的大腿,道:“在京里时,这腿疼得要命,本以为这次出京,路上颠簸,腿疾会加重,可不成想这段时间赶路,腿疼却日渐见好,倒也真是怪了!”
    房玄龄道:“可能是富贵病吧,劳累一下就好。嗯,既然如此,那你没有必要对王平安低声下气了,如果我们追上了他,而他对归顺的突厥人控制不利,老夫可以为你取得兵权。”
    王文度大喜,他一路上几乎不怎么和房玄龄说话,可没想到房玄龄在快追上王平安时,竟然承诺可以为他取得兵权,这可是天大的支持!
    王文度连声称谢,他当了一辈子的兵,可直到老了。也没当上大将军,如果能成功得到王平安的兵权,那他升为大将军就有了希望。人生嘛,总要有点目标,士兵的目标就是当将军,而将军的目标,当然就是成为大将军了!
    两人见了肃州刺史和都督,详细问了突厥人的事,可否有人闹事惹麻烦?
    肃州刺史可不清楚房玄龄是来找王平安茬儿,朝堂上的事,他一个地方官,还是边关地方官的人,哪可能清楚,还以为是要论功行赏,赏赐王平安呢,雪中送炭做不到,锦上添花总是可以的。
    肃州刺史当然要将王平安大夸特夸,说他完全能控制住突厥人,一点意外没有发生。肃州都督却没夸奖什么,但也没说王平安的坏话,只是说相处日短,不过见了一次面而已,不太了解,他什么责任也不肯担。
    和没问一样,房玄龄在肃州没有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只好带着王文度赶向玉门关。
    此时的王平安,已然带着大队突厥人。来到了玉门关。
    玉门关并非是大唐的边界,关外仍有广阔的领土属于大唐,但玉门关却是划分中原和西域的一个地点,这种划分会随着大唐国势的增加,而逐渐向西扩展,到了盛唐时代,对于万里西域来讲,玉门关已经算是内地了。
    但初唐时代,玉门关是非常重要的,一出关,刺史或都督的权力会增大,在行政和调动军队方面,会有极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说类似于蕃王了!
    玉门关守将古蓝田,官阶正三品,职位是大都督,乃是西北边关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下两万大军,其中精锐府兵高达八千,南控祁连山,威压吐谷浑。北慑大草原,镇压突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