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医生 >

第227部分

唐朝好医生-第227部分

小说: 唐朝好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好一会儿,这才有小宦官出来,笑嘻嘻地道:“王大人,皇上召您进去呢!”
    王平安忙道:“多谢小公公通报。”探手入怀,掏出几颗金瓜子,塞到小宦官的手里。
    小宦官大喜,他早就听说王平安为人大方,凡是见了他的人,个个都能有好处,今天他只传了个信儿,就得了赏。将金瓜子在手里紧紧地攥着,小宦官在头前引路,小声道:“王大人,殿里不但有皇上和太子,还有长孙大人他们,个个都是国家重臣,有一半都是凌烟阁上的大功臣,一会儿你进去,要在门口行礼,千万不要走上前去,等皇上叫你,你才能过去。”
    小宦官又看了看左右,更加小小声地道:“你对李绩李大将军的礼数,一定要周到!”说完,立即把头低下去,低头走路,不再说话。
    “多谢小公公指点!”王平安笑道。弄了半天,这么多人等着要见我啊,还要对李绩礼数周到,这是为什么?不过,这小宦官拿了我的钱,说的话自然有用!
    来到大殿之外,王平安向里面一看,好家伙,满殿的老爷爷,除了李世民身旁的李治外,其余众人个个年纪都不小了,看来这些人就是大唐朝廷金字塔尖上的人物了。就听小宦官尖着嗓子道:“启禀皇上,崇贤馆学士王平安奉旨前来。”
    李世民正在低头看着什么,头都没抬,嗯了声,道:“宣。”
    大殿上的大臣们一起转过头,看向王平安,除了李绩之外,其实他们都在诗文会上,见过王平安了,李绩有病没有参加诗文会,这是头一回看到王平安。
    李绩摸了摸胡子,心想:“怎地这般年幼,他行吗?”
    王平安深吸了口气,跨过门坎,进入大殿,他并不往前走,而是在门坎儿后跪下,大声道:“臣王平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尉迟恭小声对李绩道:“茂公,别看他年纪小,怎么样,很懂礼数吧,一点都不冒失!”
    李绩微微点头,咳嗽了两声,没有表示出什么。身为臣子,懂得上下尊卑,不是很正常的嘛,有什么值得夸奖的。
    李世民抬头看了他一眼,道:“上前说话。”态度很平淡,连赐座都没说,就象以前不认识王平安一样。
    王平安起身,走到近前,又再跪下,没让他起来回话,那就只能跪着呗!
    李世民一点多余的话没说,直接问道:“朕听无忌说,你有种方法,可以预防天花恶疾,可是真的?”
    王平安道:“臣确实得到了一种新法,但还尚需辨证。”
    李世民又道:“你是怎么得到的这种新法?”
    王平安忙道:“是在太子殿下的启发下,臣得到的这种新法!”
    李世民哦了声,立即合上奏章,脸上露出微笑,道:“是吗,你是如何在太子的启发下,得到的新法,详细说给朕听听。来啊,赐座!”
    史忠臣微笑着,抬起来一个绣龙墩,放在诸臣之末,让王平安坐下,同时冲他眨眨眼睛。那意思是说:看,咱家在外面教你的话,没白教吧。你要说是臣在五里村看牧童,发现的新法,那你接着跪着回话吧。可你一说是太子殿下启发的你,怎么样,立马儿就有座了!
    王平安坐到绣龙墩上,道:“是太子殿下带着臣出城,说起天花之苦,然后让臣去看放牛的牧童……”
    没等他说完,大臣们一起啊了起来,纷纷道:“原来是太子殿下先提起的天花之苦,并让王平安去想法子的啊!”
    李治脸上一红,没好意思接话茬儿,只是眼睛看向王平安,目光中大有感激之色。
    李世民笑道:“原来是治儿想出来的法子,朕可得好好听听了。来啊,给王爱卿看茶!”
    史忠臣忙给王平安端了杯茶,又冲他笑了笑。
    王平安接过茶杯,心想:“我只提了两句太子殿下,有座了,成爱卿了,现在连茶水都到手了,看来太子二字,以后要时常挂在嘴边才成啊!”


第二百七十三章 初封伯爵
    王平安手里捧着茶。但却没有喝,他道:“臣在徐州时,汴宋二州曾遭了水灾,钦差尉迟大人被皇上派往此地赈灾,偶然间和臣遇上,曾对臣说起百姓受灾之苦,并说了一些新的赈灾方法,但尉迟大人事忙,说完之后,便去别的地方安抚百姓了!”
    群臣们一起点头,纷纷道:“原来那篇赈灾新法,最开始竟是敬德公提出来的啊!”
    尉迟恭抚了抚额头,心想:“真不好意思,让无病把功劳分给我了,其实这事和我没什么太大关系,都是他的主意啊,他竟当众分功给我。这孩子真够义气,老夫很喜欢你啊!”
    李世民嗯了声,冲尉迟恭点头笑道:“敬德,果然姜还是老的辣,你能有此想法。并传授给晚辈,自己并不居功,实为难得,当为群臣之楷模啊!”
    尉迟恭老脸一红,忙欠身道:“老臣谢皇上夸奖,老臣当时也是灵光一闪,才有了新法的粗略想法,如果不是皇上派老臣去赈灾,怕老臣的灵光怎么闪,也是闪不出来赈灾新法的!”
    群臣纷纷道:“看来新法之出现,还是由于皇上英明所致,如不是皇上派敬德去徐州,哪可能会有赈灾新法的出现呢!”
    吹捧一番,大家一致表示,找到赈灾新法的源头了,就是因为皇上英明啊,都是皇上的功劳,和别人是没有关系的!
    李世民摸了摸唇上的胡子,微笑点头,冲王平安笑道:“接着往下说。”
    王平安忙道:“臣把尉迟大人的想法整理好,送交给徐州刺史牛正宏,牛刺史见此新法合情合理,便立即下令执行,雷厉风行地将赈灾事宜办好了。”
    群臣们又一起点头,说道:“看来这个牛正宏是个好官,办事妥帖!”
    李世民点头道:“牛正宏办事得力,需当嘉奖。来人啊。记档,交吏部报备!”
    王平安又道:“赈灾新法里,有几条是关于预防瘟疫的,经徐州全体军民的努力,瘟疫没有爆发,而且这个经验,还在向各地州县迅速推广!”
    不等别人再夸,长孙无忌拍手道:“看来徐州军民,都是善良之人,从新法中受益,却不忘别处百姓,皇上当下旨,嘉奖当地百姓,以便让天下各州县百姓效仿!”
    李世民道:“准,甚善!”
    群臣们忙又大夸徐州百姓,厚道之人,善良之乡啊!
    王平安又道:“太子殿下虽身在长安,却心系灾民,居庙堂之高却忧其民,得知赈灾新法之后,便命宫中内侍米小苗和侍卫蒙氏兄弟。特地赶往徐州,问臣具体事宜,他三人明查暗访,体察民情,得到了许多臣都没有察看到的具体详情!”
    米小苗是东宫执事,自然便在崇贤馆里伺候,只是他的身份和史忠臣比起来,实在差得太远,所以没有在殿上伺候,而是在殿外,但也离的不远。
    他听到王平安竟然当着皇帝和太子,还有一众功臣的面,提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感激得差点儿没哭出来,他一个小小的宦官,名字啥时候能被这么多大人物注意到啊,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不成想今天却被王平安当众提了出来!
    米小苗看向殿内的王平安,心里的那份感激简直就没法形容了,心里只是在想:“等下值之后,我得找蒙家哥俩好好地喝上几杯,说说今天之事,王平安也提起他俩了呀。这事更得和别人说说,王平安这人特别讲义气,只要帮过他的忙,他必不会忘,时刻想着回报。这种好朋友,好兄弟,上哪找去啊。得好好珍惜才成!”
    李世民又点头道:“好,这三人办差得力,需当褒奖。”他转头对李治道:“治儿,你身边这种办差仔细的人,越多越好啊!”
    李治忙道:“儿臣知他们办事仔细,所以才派他们去的,他们果然没有辜负儿臣对他们的期望!”
    米小苗听得清楚,仰天闭目,心中狂喜:“我要升了,终于熬出头了,谢谢你,王平安!”
    王平安又道:“米内侍和两蒙侍卫带给臣太子殿下的口信,说瘟疫之中,天花恶疾最虐,危害我大唐百姓,问臣可有方法预防?”
    群臣齐声哦了出来,尽皆惊喜之色,都道:“原来天花恶疾的预防之法,竟真的是被太子殿下早早提出,如不是太子殿下细心,举一反三,从赈灾新法中想到了预防天花恶疾,那老臣们至今还不知道。原来天花恶疾是可以预防的!”
    长孙无忌立刻说道:“如果天花恶疾能够被预防住,那天下黎民百姓将再不用受这瘟疫之虐,这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啊,功在千秋……当然,这也更是皇上英明的体现,如不是您派敬德去徐州,那会有如此多的事情发生!”
    “是啊,是啊!”大臣们赶紧再次歌功颂德,吹捧李世民一番,大拍皇帝的马屁。
    李世民被拍得很是舒爽,他转过头。竟拍了拍李治的肩膀,道:“治儿,你做得好,关心民间疾苦,百姓们都会记得你的恩德的!”
    李治太不好意思了,忙道:“这都是父皇教导有方,儿臣只是照着父皇平日里的教诲做的,要说恩德,父皇才是真正对天下百姓最有恩德的!”
    大臣们又是一通大夸,皇上对百姓有恩德,太子对百姓的恩德也是不小。
    忽然李绩咳嗽了两声,道:“皇上,臣以为太子做得不对!”
    啊?李老头儿怎么又唱反调儿了,赶紧给他拿碗绿豆汤进来!
    李治一愣,心想:“我怎么做得不对了?王平安把功劳往我身上推,难道我不应该要吗?”
    李世民皱眉道:“如何不好,李绩你且说来听听!”人家都说好,偏你说不好,朕生气了,不叫你茂公了,直接叫你的名字!
    李绩道:“预防天花恶疾,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却及是难办,可太子殿下为什么要一个人去承担这样重的担子呢!皇上,诸君,你们看,太子殿下的身子比以前消瘦了!唉,太子殿下,你应该早点让老臣们知道这件事,也好为你分忧啊!你一力承受重担,却损了身子,实在做的不对啊!”
    王平安听着一咧嘴,茂公兄,行啊你,有两下子,你拍马屁的功夫,小弟我就算骑上白龙马。也追你不上啊!
    大臣们这才反应过味儿来,对啊,你看把太子累的,都瘦了!长孙无忌大声道:“太子,这件事你确是做得错了,如此沉重的担子,你怎么能一声不吭地,把我们全都蒙在鼓里,自己去一力承担呢,你应该早早的说出来,让老臣们替你分担啊!你是储君,身子是否康健,关乎国家社稷,你怎么如此不爱惜……你你,老臣真是没法儿说了啊!”
    你看你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呢,这么为国事操劳,心里头全是百姓,一点儿都没有自己,把身子都给损伤了,我这个当舅舅的都看不过去了,实在要好好的批评批评你!
    大臣们也都道:“是啊,太子殿下,国事重要,可你的身子骨也重要啊,你就应该把这事早早的说出来,让我们替你分忧啊,你怎么能自己把担子全挑过去呢?看看,把自己个的身子骨儿都累瘦了吧!”
    大家把马屁拍得山响,王平安赶紧也凑个热闹,他道:“太子殿下这是谦虚谨慎,怕事情办不好,让大家白出力气,所以他便一力承担,这是为了大家好!”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原来太子殿下是为了我们好,是在做好事!可别人都是做了坏事不留名,太子殿下你怎么做了好事,还不肯留名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