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第4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到暗线的情报送来之后,苏天成才开始警觉了。
暗线的情报显示。流寇得知江宁营进入四川之后,加大了戒备的力度,开始收缩军队,撤到了山大人稀、易守难攻的地方,同时派出了多股的小部队,侦查各方面的情报。一段时间过去,江宁营没有任何的动作,估计流寇也是在分析情况,不管怎么说,流寇从内心里面。还是惧怕江宁营的。
最近一段时间,流寇有好多小股部队离开了驻地,一去不返,也不知道这些人到什么地方去了,暗线早就侦查得知,一年多时间以来,流寇打了不少的胜战,攻下来不少的城池,集聚了大量的财富和粮食,供给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流寇还开仓放粮,让老百姓得到了粮食,从这个层面来说,流寇不可能缺少粮食,更不可能派出去小股部队劫掠的。
暗线只能够提供这些情报,至于说这些小股部队,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也不清楚。
分析了情报之后,苏天成迅速将流寇的小股部队,与大量出现的流民结合起来了。
流寇想着派出斥候,侦查情报,不是很有可能,不管是从个人素质来说,还是从整体的战斗力来说,流寇的斥候,都无法对抗江宁营的将士,相信李自成也不会做出来这样的决定,虽说李自成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但老百姓的见识有限,也不可能了解江宁营的情况,这样的时刻,李自成肯定是急需情报的,哪怕是关于江宁营的只言片语,也是好的。
流民大量的进入到重庆府,接着散落到四周,这些流民,不会引发谁的注意,官府和官吏都是躲避不及,哪里会去关心流民每日里做些什么。
如果说流寇的斥候混迹在流民中间,找寻机会,侦查情报,倒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苏天成感觉到了头疼。
流民出现之后,苏天成提出来明确的要求,各级的官府,要尽最大可能,救济流民,切不可驱赶和教训,甚至是派出巡检司军士镇压,谁若是敢公然的驱赶和镇压流民,尚方宝剑伺候。这个政策出台之后,重庆府各级官吏,根本不敢违背,老老实实按照要求,设立了诸多的粥场,救济流民。
这也令流民的数量大幅度的增加。
如果流寇的斥候,真的混迹在这些流民之中,想要找出他们来,无异于大海捞针。
官府和官吏对待流民,都是高高在上的,也不会有戒心,流寇斥候只要稍微想想办法,套出情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李自成对付官吏,有着很不错的手段,在车厢峡的时候,面临绝境了,李自成都能够想到办法,贿赂军官,逃脱了困境,如今略施手段,从官吏的嘴里套出情报,很有可能。
如今的局势是很关键的,江宁营的斥候营全面行动起来了,斥候四面八方撒出去了,开始侦查流寇的情报,包括勘察各地的地形,有些勘察的情况,已经送回来了,看着这些情报,包括绘制好的地图,苏天成的脑海里面,慢慢形成了初步的作战计划。
这个计划,牵涉到江宁营的调动,六万多大军,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地方,需要分散开来,各自负责一方面的任务,如果说江宁营将士调动的时候,情报被流寇斥候侦查到了,就出大麻烦了。
洪承畴和渠清泽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苏天成站在一边,也在低头沉思。
朱慈烺进来的时候,渠清泽首先看见,连忙站起来,给太子行礼。
“苏大人在思虑事情吗,吾是不是来得不是时候啊。”
“太子殿下请坐吧,臣确实在思考问题,洪大人和渠大人也在帮忙思考。”
朱慈烺有些不好意思,讨论军国大事的事情,他一般都是回避的,不过苏天成时常请他参加,不发言,通过参加好几次的讨论,朱慈烺的认识水平开始大幅度的提高,慢慢知道了一些行军打战的基本情况,也清楚了一些必要的部署和防备。
朱慈烺坐下了,没有说话,看着仍旧在沉思的三人。
好一会,苏天成开口了。
“洪大人,渠大人,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想到办法,鉴别流民之中,是否有流寇的斥候,这是至关重要的,流民进入重庆府州县已经五天时间了,相信里面若是有流寇斥候,肯定是忍不住了,要刺探相关的情报的。”
洪承畴抬起头。
“大人,末将也想到了,不过究竟该如何区别流民和流寇,这实在是有些困难的,再说了,若是我们不能够准确鉴别,贸然动手,也会惊动流寇的。”
朱慈烺睁大了眼睛,想不到今天讨论的是流寇的奸细问题,他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了。
渠清泽是最后开口的,毕竟曾经在锦衣卫干过,思考的方式还是有些不同的。
“下官觉得,流寇若是混迹在流民之中,他们是怀有目的的,言行举止,与流民肯定是有所不同的,不可能完全一样,已经五天时间了,他们肯定要动作了,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一定能够发现异常的。”
渠清泽说的不错,可是流寇和流民究竟有什么不同,还是没有彻底说清楚。
“苏大人,吾有个想法,不知道该不该说啊。”
“太子殿下有什么话语,尽管说就是了。”
“吾在宫里的时候,时常看见公公和宫女的表现,他们若是想着逗吾开心,总是表现的很是积极,说笑话,想方设法逗吾笑,这样吾就能够关注他们了。。。”
苏天成猛的派了一下脑袋。
“臣感谢太子殿下的提醒啊,臣明白了。”
洪承畴和渠清泽睁大了眼睛,疑惑不解,太子说到的事情,很是平常啊,太子身份特殊了,谁不想着讨好啊,要不然怎么在宫里立足啊。
顾不上其他的,苏天成开口了。
“太子殿下的话语,提醒了我,你们想想,流寇若是想着刺探情报,总是在流民里面混迹,他们是不可能知道情报的,若是想着得到情报,就必须从官吏的身上下功夫,直接接近江宁营军营,那是找死,想着拉江宁营将士入伙,提供情报,更是不可能,这么说来,他们只有一个办法,接近本地官吏,甚至是得到官吏的信任,就能够很好的达到目的了,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贿赂也好,讨好卖乖也好,他们的做法,总是会透露出来不同之处的,一旦取得重庆各级官吏的信任,他们就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取得情报了。”
朱慈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总算是发挥了一次重要的作用了。
洪承畴和渠清泽也彻底明白了,他们看向太子的眼神,明显发生了变化。(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百七十二章 突然的变故'
洪承畴迅速开始布置,在庞大的流民队伍里面,找寻流寇的踪迹。
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布置,还是晚了一些。
变故出现在了秦良玉的身上。
作为四川总兵官,秦良玉最为担心流寇肆掠的事情,四川出现的种种变化,已经令秦良玉心急如焚,鹿善继曾经带领大军,进入四川境内,几次剿灭流寇,都是无功而返,而且局势更加的恶化,因为自身的种种遭遇,秦良玉对于朝廷派来的大军,不是很信任了。
这一次,江宁营进入了四川,秦良玉虽说高兴,江宁营的名气太大了,而且多次打击流寇,可以说是流寇的克星,但内心也是嘀咕的,谁知道江宁营进入到四川来了,会不会积极应战,想方设法剿灭流寇,若是保存实力,随便应付一下,自己也是没有办法的。
和苏天成交谈之后,秦良玉的内心更加的不舒服了,几乎认定江宁营不会全力剿灭流寇,苏天成找了那么多的理由,就是不肯出兵,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说,身在重庆的秦良玉,给儿子马祥麟写信了,要求马祥麟召集白杆军,准备对流寇发动进攻,去年白杆军和流寇作战,损失惨重,这一次,江宁营来到了四川,尽管说江宁营暂时不会出兵,但流寇的气焰,遭受了重大的打击,这个时候,自己要求白杆军出兵,出其不意的打击流寇,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剿灭流寇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取得了胜利,这就是铁的事实,在事实面前。苏天成找不到其他的借口,只能够是出兵围剿流寇了。
秦良玉还是注意保密的,以前就吃过这样的亏了,这一次,她不会调遣卫所军队,凭着白杆军的力量。剿灭小股的流寇,不是太大的问题。
不过,重庆府知府、同知等一些官员来拜访的时候,秦良玉还是透露了自己的想法,意思是想着,请重庆府的官员,有机会帮忙给总督苏天成大人说说,恳求苏大人早日出兵。
仅仅在重庆府逗留了五日,秦良玉就告辞了。
苏天成没有刻意挽留。他需要时间,做出来全面的部署。
秦良玉离开重庆府三日之后,重庆府知府和同知,才来拜访苏天成,在交谈的过程中,几个官员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见到这样的情况,苏天成有些不耐烦。他对重庆官吏的印象本来就不好,官逼民反。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重庆距离夔州等地,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里也出现大量本地流民了,这就值得深思了,若不是官吏盘剥过于厉害了。谁愿意出来流浪啊。
或许是苏天成的态度有些不对,知府和同知结结巴巴,没有说出什么话来,起身告辞了。
几天后,苏天成就为自己的态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下面开始传出话语,说是白杆军准备大举进攻流寇了,可江宁营还是按兵不动,那么骁勇善战的江宁营,也不过如此,恐怕还比不上白杆军。
听到这个风声的苏天成,大为吃惊,秦良玉离开重庆这么长时间了,这样的传闻从何而来的,总兵官离开重庆,难道是回去部署进攻流寇的事宜了。
苏天成很快想到,重庆知府和同知,前两天来的时候,说话吞吞吐吐的。
他马上派人,将两人请过来了,这一次,苏天成直截了当的开口询问,上次来,是不是有什么事情需要说的,直接说出来,不要有什么顾虑。
内心里面,苏天成期盼,不要是白杆军准备出动去剿灭流寇的事宜,那样可能会坏事的,或许白杆军会遭遇到更大的失败。
知府擦着脸上的汗滴,说出来了原委,果然是秦良玉将军做出了决定,要大举进攻流寇,用事实来说话,督促江宁营发动全面的进攻。
知府还说了,秦将军离开重庆的事情,委托他们给苏大人说说,恳请江宁营早日出兵。
苏天成的脸色铁青,恨不得宰了知府和同知。
他刚刚接到的情报,流寇忽然又了动作,开始大规模的集结,似乎是有什么行动,亦或是准备离开四川了。
苏天成百思不得其解,江宁营没有准备进攻,一直都在重庆,按说流寇大可不必惊慌,做出来这些动作的,他和洪承畴、渠清泽等人,分析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弄明白,流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动,按说流寇离开四川,那是不可能的,苏天成巴不得李自成这样做,只要李自成离开四川,进入河南或者是陕西,江宁营必将全力追击,一鼓作气剿灭流寇。
三人分析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流寇不可能离开四川,也可能是处于某种训练的必要。
得到白杆军准备进攻的消息,这一切就很清楚了,原来流寇是针对白杆军做的准备。
洪承畴、秦三德、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