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428部分

大明政客-第428部分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五百五十一章 辩解'

  (感谢he20hattie、bread84、帝国斜眼天下、lmxy、后果风格法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john01b、bread84的打赏,感谢bread84的生日红包,拜谢了。)
  千里之外的苏天成,也在巡抚衙门,开展了一次小规模的讨论,不过这一次的讨论,与文华殿的讨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已经通过多种手段,得知了一些秘密的情报。
  大半年时间过去,陕西的总体发展局势是不错的,至少老百姓安定下来了,互市的效益,出乎了苏天成的预料,每月能够收到的赋税,接近五十万两白银了,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江宁营和新军的开支,是完全没有问题了。
  宋功伦在互市的市场中,设立了一个秘密的交易点,这个交易点里面,可以从事军火的生意,大明朝的火绳枪和刀枪弓箭等武器,都是可以交易的,甚至一部分的弗朗机火炮和虎蹲炮,也是可以交易的,这个交易的利润更是不用说的。
  不仅仅是蒙古部落,后金也暗地里派来了商贾,在互市里面采购物品。
  出现这样的情况,苏天成睁一眼闭一眼,只要能够赚钱,能够控制局势,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火绳枪和火炮的弹药,需要大明提供,否则就是一堆废铁,至于说刀枪弓箭,能够高价交易,有何不可。
  江宁营的开销,完全可以保证了,这是最为重要的前提。
  开始了互市之后,蒙古部落的骚动开始多起来了,有些强悍的部落。不满意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占据如此好的资源,开始发动一些规模不小的进攻,苏天成甚至要求宋思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援锡伯族和达乌尔族部落一些火器,让他们相互之间狠狠的打。
  后金也是知道这样的情况的。但没有丝毫的办法,江宁营驻扎在陕西,陕西组建了新军,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样的情况下,后金暂时不敢派遣军队到蒙古去,若是遭遇到江宁营和新军的围攻打击,损失肯定是惨重的。
  当然,苏天成需要把握的核心。就是技术绝对不能够透露出去。
  开花弹的研制,包括燧发枪和火炮的技术进步,这些都是绝密,绝对不能够泄露出去的,后金派来的商贾,千方百计想着得到这些东西,那是不可能的。
  暗线在互市的市场里面,完全立足了。
  这么短的时间。因为有苏天成的支持,渠清泽亲自安排布置。暗线已经能够搜集到方方面面的情报了,他们的触角,渐渐的伸到了后金的腹地里面了,开始掌握后金的一些关键情况,这些情报与黄在胜提供的情报结合起来,让苏天成开始慢慢知道了后金的诸多情况。
  这一次。苏天成通过暗线,得知了陕西官吏之中,存在一股反对势力,这股势力,为朝廷中某些人所用。正在积极的发挥作用,朝廷中间出现的这次弹劾,与陕西的某些官吏,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说,在巡抚衙门召开的这次小规模的会议,重点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参加会议的有朱审烜、朱由菘、洪承畴、渠清泽、苏平阳、苏俊等人。
  苏天成通报了所有情况之后,众人的神情,已经是很不好看了。
  朱审烜首先发言了。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迂腐之极,他们为什么不看看陕西出现的转变,就说汉中府,以前是流民遍地,孤鸿遍野,百姓和官府是完全对立的,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加入到流寇队伍之中,官府是防不胜防,根本拿不出来好的办法,看看现在的情况,老百姓都安安心心种地,虽说生活还不是很富裕,但总算是安定下来了,这等的情况,他们不去注意,总是说陕西的做法,有着谋反的前兆,混账透顶,依照我的看法,这些人该杀。”
  朱审烜刚刚说完,朱由菘也跟着开口了。
  “我的看法是一样的,绝不能够手软,这些人在陕西,就是祸害,不能够轻饶,必要的时候,动用尚方宝剑,不能够让他们继续嚣张了。”
  其余人纷纷发言,看法都是差不多的。
  等到大家都表态之后,苏天成开口了。
  “陕西境内出现的这些声音,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我们分为两类来看,譬如说陈于泰,属于迂腐一类的,他总是从自身的认识去看陕西发生的事情,凡是与祖制不和的东西,都是大逆不道的,都是不行的,所以不遗余力的攻击,以至于受到了他人的利用,再说蒲开强等人,他们的想法就不是这样了,陕西以前的情况,现在的情况,他们都是知道的,变化是明显的,可他们还勾结朝廷里面的某些大人,想着推翻目前的一切,其心可诛。”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是想办法除掉他们,还是允许他们继续在背后捣乱,或许这个问题说出来,诸位觉得好笑,这不是能够选择的事情,可我觉得,还是不要动他们,若是陕西上上下下,都是铁板一块了,我们可能就真的有危险了啊。”
  苏天成说出来这番话的时候,众人都沉默了。
  这里面的意思,谁都是明白的。
  文华殿,质询还在继续。
  该说的说的差不多了,就等着孙承宗发言了。
  孙承宗站起来了,他七十五岁了,皇上特意下旨,不管在什么时候,孙承宗都是可以坐下的,这是恩赐,更是表现出来对孙承宗的看重。
  “皇上,臣这里有一份信函,乃是陕西巡抚苏天成大人寄来的,臣还请皇上恩准,在此宣读一下。”
  朱由检点点头。
  “好,就请杨爱卿宣读一下,孙爱卿年纪大了,还是注意身体。”
  看到朱由检这样的态度,温体仁的心开始下沉,自己说了那么多,点到了关键的地方,可皇上依旧没有什么表现,而且还是关心孙承宗的身体,看来孙承宗早就有准备了,而且贺皇上之间,肯定是有什么交流了。最要命的是,苏天成写来了信函。
  想到了苏天成的能力,温体仁感觉到,自己可能走错了这一步。
  杨嗣昌开始宣读信函了。
  随着杨嗣昌的宣读,文华殿里面,慢慢的安静下来了。
  苏天成的这封信,一半意义上说,是辩解信,为孙承宗辩解,也为自己的行为做出来说明,另外一半的意思,是总结历史的教训,细数了历朝历代猜忌形成的悲剧,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说南宋的岳飞、秦朝的蒙括等人。
  苏天成最后做出来的总结,认为猜忌是可以存在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但这种猜忌的目的,是要出自于对皇上的忠心,对大明朝的负责,若是这种猜忌,带有了个人的目的,那就存在很大问题了,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苏天成坦诚了自身的担忧,但明确表示了,自己是忠于皇上、忠于朝廷、忠于大明的,内心的想法,是让大明立于巅峰,至于说诸多的猜忌,没有想到那么多,万一有人认为自己有异心,可以到陕西来查证,也可以令自己进京接受质询。
  信函宣读完毕之后,朱由检开口了。
  “孙爱卿,你有何要说的,尽管说出来。”
  “臣感谢皇上,得知这些弹劾奏折的时候,臣曾经想着离开朝廷,人生七十古来稀,臣这么大的年纪了,不想搀和到这些是非之中了,不过臣深受皇上的恩典,如此不负责任的离开,他日到地下去了,也是一种耻辱,故而臣想过了,必须要说清楚这里面的事情。”
  “臣没有谋反的想法,至于说若干年之后的情形,臣也想过了,臣很想问问温大人,你身为内阁首辅六年时间了,是不是权势滔天啊,若是按照老夫的理解,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的门生遍天下,我大明岂不是都知道你温大人,不知道皇上了。”
  “这等的理论,臣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从内阁首辅温大人的嘴里说出来,我等效忠皇上,竭尽所能,做好事情,乃是本分,若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想着自身的利益,如同苏天成所说的,其心不正,那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
  “臣从未有此等的想法,臣相信,苏天成也不会有此等的想法,苏天成写给臣的所有信函,臣都奏报给皇上了,皇上也看过这些信函了,臣可以拍着胸脯说,这些信函,悉数都是关乎我大明发展的。”
  “臣有一句话,本不该说,谁自身的心术不正,就可能用此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去揣测他人,心底无私天地宽。”
  “皇上,臣说完了。”
  温体仁的脸色发白,身体摇晃了一下,他绝不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朱由检看了看孙承宗,慢慢开口了。
  “朕看今日的质询很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朕希望诸位爱卿,都要向孙爱卿一样,时时刻刻记挂朝廷的事情,时时刻刻想着我大明的发展,诸位能够团结一致了,何愁百姓不能够丰衣足食,何愁流寇不能够剿灭,何愁不能够收复辽东地域。。。”
  温体仁被人扶着走出了文华殿,他的内心一片冰凉,看来自己要知趣了,早点提出来辞呈,免得被皇上撵出了内阁和朝廷,颜面尽失。(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百五十二章 推辞未果'

  朱由检下定了决心,要跟换内阁首辅了。
  可他遇见了难题。
  朱由检一直都记得苏天成举过的例子,大明朝廷需要的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内阁首辅,不是修修补补的内阁首辅,如今的情况是,陕西正在出现一些变化,但内阁对出现的这种变化,很是淡漠,甚至没有基本的态度,朝廷里面,没有谁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陕西的改革,就是瞎胡闹,反正陕西的地位不重要,就算是彻头彻尾的改了,也没有多大的事情。
  若是想着在大明推动改革,最大的困难,要数南方了。
  朝廷里面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各自在家乡有着不小的势力,而且这些官员,非常注意维护各自在家乡的利益,加上南方的条件不错,和北方比较起来,普遍都富裕一些,这也是陕西进行改革,很多人不关心的主要原因。
  北方的条件差一些,例如说陕西,在苏天成去之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朝廷好些年都不能够收缴到赋税了,还需要倒贴银子,否则一些官府就无法维持了,这样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谁会去关心的。
  不管是陕西的改革,还是江宁县、河南府的变化,都没有能够在朝廷里面,引发太多的注意,这与内阁有着直接的关系。
  朱由检明白,想在大明各地推行改革,或者说是做好相关的准备,就必须要制造出来一定的氛围,不说支持改革的官员占上风,但至少需要有这样的一股力量。
  文华殿的质询,震撼了朱由检,他感觉到了改革的艰难。孙承宗和苏天成无疑属于改革派,但被人弹劾,甚至说要谋反,如果自己没有态度,不能够坚决的予以支持,大明朝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朱由检的才能不是那么杰出。算不上优秀的帝王,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登基以来,时刻想到的,都是大明朝的发展,都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么多年以来,他依靠和相信了很多的大臣,结果往往是失望的。直到崇祯六年以后,情况慢慢出现转机,这一切,都是因为出现了一个苏天成。
  出现这样宝贵的转变,朱由检当然想着坚持下去,扩大这种可惜的局面,可惜遇见的压力非同一般,从目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