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228部分

大明政客-第228部分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渠清泽点点头,开始说江宁县官吏变动的情况了。
  县丞卢天明调到京城去了,出任都察院正七品的监察御史,传闻河南孟津县知县闫子章,将出任江宁县县丞。
  这个调整就有些意思了,闫子章以前就是都察院的监察御史,主动要求外放,结果到了河南孟津县,出任了知县,如今千里迢迢的赶到南直隶的江宁县来,出任县丞,品秩没有任何的变化,都是正七品,按说有些不合适。
  苏天成却知道其中的端倪,闫子章在河南孟津县,做的很是不错,这次到江宁县来,最终的目的,是要出任江宁县知县的。
  “大人,下官恐怕也要调离江宁县了。”
  “什么,难道你要回到锦衣卫去吗?”
  “具体情况,下官不是很清楚,应该是回到京城去吧,一年多时间,下官也做好了份内的事情,继续在大人的身边,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可能是有人这样看了,故而下官也要回到京城了。”
  苏天成看着渠清泽,没有说话。
  调走渠清泽,对于他来说,不是好消息,锦衣卫的力量,不容小觑,很多的时候,苏天成可以通过渠清泽,直接将诸多的消息,捅到朱由检那里,不需要经过太多的中转,但渠清泽走了,这一条线就失去了。
  “下官听闻,王府长史司纪善蓝桥正,很有可能到江宁县来,出任主薄的。”
  “至于说江宁县典史,刘仲基要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若是考中了,也不可能继续担任典史了,谁来担任典史,下官倒是没有听说。”
  苏天成已经冷静了很多了,这样的调整,他确实没有预料到,按照表面的意思分析,闫子章将接任江宁县知县,蓝桥正将接任县丞,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自己身边的几个人,基本上都调整了。
  “渠兄,你认为这是好事情,还是有什么蹊跷。”
  “下官也是刚刚得知了消息,就禀报大人了,暂时还没有想到其他的,只是要离开江宁县了,下官确实舍不得,眼看着江宁县一rìrì的发展起来了,下官感觉到了欣慰,感觉到了成就,回到京城去之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这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渠兄要是有兴趣,他rì跟随江宁营,四处征战,也是一种乐趣啊。”
  渠清泽苦笑着摇头。
  “下官可不敢有这样的奢望,朝廷中的官员,反对锦衣卫进入军队,大人可能还记得,晋王府的护卫,进入江宁营的事情,这件事情,到现在,都被朝廷中的大人诟病的。”
  苏天成叹了一口气。
  锦衣卫的名声不好,更不要说东厂了,这些人,可以成为王府的护卫,他们的职责,就是盯紧了藩王,防止藩王有什么异动,随时随地的打小报告,不过,真正的在军队中,锦衣卫和东厂的内卫,是不受欢迎的,战场上的事情多,战机瞬息万变,可能获胜,也可能失利,如果说被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也在中间嚼舌根子,指挥作战的将军,是难以承受的。
  “渠兄,回到京城之后,你可以趁机到六部或者是都察院去的,最不济也可以申请外放,依照你如今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了。”
  “下官也有这样的想法,只不过看看董大人是什么想法了。”
  “董大人那里,我可以建议,你还是不要继续呆在锦衣卫了。”
  渠清泽点点头。
  “大人,上次你与刘宗周之间的交谈,下官没有完全禀报情况,包括柳敬亭的快书,下官都隐瞒了,这些事情,奏报上去,效果肯定不是很好的,大人还是要注意一下的,江宁县发展到如今,已经很不容易了,若是遭遇了什么意外,那就太可惜了。”
  “还有,江宁营里面,有一些锦衣卫和东厂的内卫,这些人的名单,下官都是知道的,已经写好了,大人要特别注意这些人,不要给他们抓住了什么把柄。”
  苏天成神sè更加的严峻。
  “那你说说,该采取什么办法。”
  “锦衣卫和东厂内卫,下官是知道的,不是说他们一定要向上面禀报什么,而是这些年来,众人已经形成了习惯,好像不能够给上面禀报情况,不能够挑刺,就显得他们没有做事情,江宁营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朝廷特别关注的对象了,下官也知道,不要多长的时间,江宁营恐怕就要面临更多的搏杀了,关键的时刻,内部不能够团结,那是很致命的。”
  苏天成再次站起身来,走到了渠清泽的对面,稽首给渠清泽行礼。
  “渠兄,自打在平阳府的时候,你我就在一起了,这些年来,我得到了你太多的帮助,将你调离,我实在是有些舍不得,可朝廷的敕令,无法违背,不过我相信,我们一定还有机会,在一起合作的,这一天不会太远。”
  渠清泽连忙站起来了。
  “下官这些年跟随大人,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下官不算是正经的读书人,没有能够考取功名,可大人从来没有轻视下官,下官已经是非常感激了,他rì若是有机会,下官一定追随大人,鞍前马后,拼死效力。”
  朱审馨很少看见苏天成喝酒如此的豪爽,与渠清泽两人,几乎都是用碗喝的,她很是聪明,知道可能有什么事情,但苏天成不说,她不会问的。
  渠清泽离开之后,苏天成独自呆在了书房里面,谢绝了任何人的打扰。
  朱审馨实在是不放心,敲门之后,进入了书房,发现苏天成的眼睛有些红。
  “夫君,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啊,若是为难的事情,夫君告诉妾身,妾身期望能够助一臂之力啊。”
  苏天成摇摇头。
  “没有什么事情,我就是想到了很多以前的事情,感觉到不容易啊。”
  朱审馨陪坐在苏天成的身边,什么都不说,此刻,她隐约感觉到了,渠清泽很有可能离开江宁县了,或者说江宁县的官吏,要进行调整了。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七章 必须要坚持'

      腊月三十,一大早。
  孙承宗、鹿善继和黄道周等人,都来了,他们的家人,也都到了江宁县,是能够好好的过chūn节的,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rì子,到自己家里来,一定是对于自己大力支持创办中兴学社,表示了敬佩,但也说不定有其他的事情。
  苏天成上次与刘宗周之间的争论,孙承宗等人,还不是太服气,这也难怪,他们本身就是儒家思想教育的产物,不可能知道几百年之后,社会发展的模式,更不用说那些先进的理念了,苏天成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以中兴学社为基点,一步步贯彻自身的理念,孙承宗等人,是需要时间来适应的。
  果然,坐下来闲聊一会之后,孙承宗提到了中兴学社的宗旨问题,他很明确的认为,刘宗周提出来的慎独,还是应该要坚持的,不管士大夫、士绅富户是不是能够做到,也不论柳敬亭的快书中间,如何的揭露了下面的一些问题,身为读书人,甚至是士大夫,概要追求的理想,还是不能够放弃的,不能够完全的着眼现实。
  苏天成一直注意看着鹿善继和黄道周的表情,发现他们也是赞同的。
  不管怎么说,中兴学社的宗旨,必须要坚持,这是底线,不能够逾越的底线。
  孙承宗、鹿善继和黄道周三人的观点和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是中兴学社的主导力量,如果思想认识方面。也偏向于刘宗周,甚至是东林党和复社。那自己的苦心就白费了,必须要最大限度的纠正他们思想认识里面的一些顽固的东西。
  “三位大人提到了慎独,晚辈早就说过,不是反对慎独的观点,可时机必须要合适,晚辈和刘大人之间的争论,三位大人都是知晓的,晚辈不多说了。今rì是除夕,晚辈给三位大人讲一个故事吧。”
  “很久以前,某一个部落,很是贫穷,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很是困苦,他们的粮食产量很低。不能够填饱肚子,还要到大山里面去挖野菜充饥。”
  “部落的头领年纪大了,打算挑选一位继承人,头领给出来的条件是,头领能够领着他的族民过上好rì子,不管这个人来自于什么地方。”
  “三个士大夫去了。都想着担任这个部落的头领,老头领看见了三个读书人,愿意到部落来,很是高兴,可面对三人。他一时间难以取舍,于是做出来了决定。让三人都在他的族民面前阐述观点,谁能够打动族民,谁就可以担任头领。”
  “第一个士大夫上台去演说了,他提出来的观点,是让族民加强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有着不一般的道德理念,大家相互友爱,共同努力,让生活好起来。”
  “第二个士大夫也上台去演说了,他提出来的观点,就是让族民富裕起来,他算了不少的帐,说是族民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只要大家听他的,跟着一起干,一定能够赚很多的银子,一定能够过上好rì子。”
  “两人演说之后,族民没有多大的兴趣。”
  “第三个士大夫登台了,他仅仅说了一句话,下面的族民就开始欢呼了,以至于大家冲上台,将这个士大夫高高的抬起来了,一致拥护这个士大夫,做他们的头领。”
  “三位大人,想必你们可能不知道,第三位士大夫,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
  苏天成看看孙承宗等三人,发现三人都在沉思。
  “这位士大夫说的一句话,很是简单,他说了,只要他担任了部落的头领,一定让所有的族民,一rì三餐都能够吃饱饭。”
  书房里一时间沉默了,过了好一会,苏天成才再次开口说话。
  “三位大人,这就是晚辈为什么反对慎独的原因,想我大明朝,面临着多少的问题,已经是摇摇yù坠,皇上想到的,是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是稳固朝廷的通知,朝廷中间的官员,也分为了三类,一类提出来了慎独,要求上至皇上,下至文武百官,都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从道德层面的高度,一定程度的结合制度,来解决朝廷中存在的弊端。”
  “另外的一些文武官员,眼睛里面看到的就是困难,脑子里面想到的,也是困难,他们提出来的建议和意见,就是撤东墙补西墙,就好比是装裱匠,没有能够看到我大明朝存在的痼疾,或者是不愿意触碰这样的痼疾,总是提倡修修补补。”
  “试想一下,此两类的文武官员,和晚辈故事中间的前两位士大夫,是如此的近似,他们都提出来了宏伟的目标,可族民不是不相信他们,族民是等不起,估计还没有等到目标的实现,好多人就要饿死了。”
  “看看第三位士大夫提出来的办法,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是如此的粗俗,简直不能够算是什么目标,可族民偏偏拥护他,要求他来担任头领,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很是清楚,族民需要什么,首先要做什么事情,他明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族民能够吃饱肚子了,接下来才能够解决其他的问题。”
  “三位大人,晚辈与刘大人辩论的时候,为什么不赞成刘大人提出来的慎独,皇上急切的想着改变目前的困境,内有流寇sāo扰,加之灾祸连连,老百姓吃不饱饭,饿殍满地,外有后金侵袭,威胁我大明江山,如此危急的时刻,要求皇上慎独,要求文武官员、士大夫以及士绅富户来做好什么慎独,能够击败流寇、能够驱逐后金,能够让百姓填饱肚子吗。”
  “不用晚辈多说,三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