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国福星大事记 >

第201部分

战国福星大事记-第201部分

小说: 战国福星大事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我的嘴里只蹦出了一个字就再也说不下去,脸瞬间变得比她还红,简直就是紫驼色!所有气息一下子淤积在了胸腔里,眼前开始浮现幻影。我唯一还能确定的一件事就是,平时为了避免引人注目,坚决的禁止她在双手戴上那对铁爪。以现在的情势看来,这项决定无疑是极为英明的!

“快松手!主公快要被你卡死了……”阿雪眼明手快的拉开小狐的双手,同时焦急的嚷道。小狐由于一时激动,所以摇晃我时是两眼盯着前面,而双手掐着我的脖子。

“咳、咳……不……不就是一群鹿吗……又不是没见过!”我红头涨脸的好不容易喘匀了气,而此时我们这一队爬犁已经停了下来。

前面跑来了一群鹿,的确是好大一群,足足有着两三百头!其实在整个日本都有鹿,即便是人烟稠密的本州、九州和四国都可以见到踪迹,只是一般只分散的呆在山里而已。说真的日本的鹿既不雄健也不优美,大小只与梅花鹿差不多,但又没有那么艳丽的皮毛。即便是如此,在日本的宫廷与神社当中也普遍把鹿当作“神物”,不得不说确实是好东西见得太少了!

眼下这群鹿正是在日本最常见的品种,棕红色的身躯并不高大,只是因为北方寒冷的气候造就了它们丰茂的皮毛,加上又是隆冬世界,使它们一个个看前来都是圆滚滚的!

一千多只蹄子敲在地上确实很有声势,虽然有着厚厚的积雪听起来依旧有种轰隆隆的感觉!这些怯懦的生灵好像正受到什么威胁,咴咴叫着由远处奔腾而来,见到我们这一群人立在路上更加慌乱,转了一个弯横着向斜刺里跑去,这时已经可以远远的看到后面十几个骑士的隐约身影。

“看样子你们的生活还是满暇逸的嘛!”我点了点头,在这样一个岛上有大规模的鹿群,无疑是一种对自然恶劣环境的补偿。“只是你们为什么不多找些人进行围猎,这样收获不会更大些吗?”

“此地无法种植棉花,因此这些鹿的功用不仅仅限于食用!”霍思金叹了口气,面色显得有些无奈。“我们几大部族五万余人,穿衣的需求总是供不应求!根据各部之间的协议,对于这些鹿我们只把捕杀量限制在‘必要’的范围。我们倒是每年在春秋两季,对破坏草场和庄稼的兔子进行大范围捕杀,但效果一只不怎么明显。由于这里冬季天气很冷,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牛羊冻死,由于有小麦的收成粮食还好说,可仅靠着羊毛和鹿皮服装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说起来还要感谢您,您送来的布匹、棉花可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互利互惠嘛……”就在这时,一声近乎呼哨的啸音在身后响起,我回头看去只见一道黑影从那几个骑士处冲天而起。

这道黑影窜上十余丈高半空,迅疾化作一道黑色的闪电向我们这边劈下,极为准确的击中了一只跑在群体外缘一只鹿的脖子。那只鹿在奔腾中受到如此重击,向前翻了两个滚,一声凄厉的悲鸣后,倒在雪地上结束了生命,只是因为神经作用四肢还在微微抽搐着。

及至此时我才看清那道黑影是一只纯黑色的猎鹰,一身如墨的羽毛反射着一层油光,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它的利喙和两只紧扣着鹿颈的爪子居然是泛青的白玉色,而那对金黄的眼睛正警惕,或者说是残忍的盯视着我们。说真的,那目光还是真像织田信长!

“海东青?!”惊呼了一声,我稍稍感到了些意外。在记忆里,只有女真人和几支漠北蒙古部族能捕获并驯服这天空中的王者,俄国人虽说也有鹰猎的传统,但似乎并没有这种驯化海东青的记载。

“在东方好像是叫这个名字!”霍思金点点头,证实了我的猜测。“……这种鹰生栖于北地冰原之上,生性凶猛桀骜不逊!据老人们讲:在我们西方的故乡也有这种鹰,只是并不知道能够捕捉,就更不要讲驯服了!这还是在西伯利亚汗国时,从一些蒙古人那里学来的方法,有了它们我们现在已经不用别种的猎鹰了……”

正说着鹿群已经跑了过去,那几个骑士奔驰着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只见一个为首的长着一头金发的年轻小伙子,把左手小指含在嘴里打了个响哨,那只海东青立刻放弃了猎物飞到了他的手臂上。边上一个长着满脸连鬓胡须汉子对着我们点了点头,指着地上的那头鹿做了个“请”的手势。我们也纷纷向他招手致意,点头还礼。

“主公……替我买一只吧!求求你了!”蜃千夜小狐看着我一脸希冀的软语求到,这种语气在她可是不常见。可她的两只手却在不停的相互搓着,好像随时准备再次“光顾”我的脖子。

“砰!砰!”我正要开口的时候,突然两声轰鸣在耳边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里的熊:关于哥萨克的问题,记得我在以前的章节里作过一些说明,这里再重新讲一下我的构思。自1555年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汗国开始,大量的哥萨克武装移民就开始出现在远东,至十六世纪下半叶,以库叶岛为主的北方列岛都有大量的俄国移民居住,等到了十七世纪初连阿拉斯加也出现了他们的踪迹。北海道南部虽然有日本大名修建的城池,但所辖区域仅仅是沿海一带,对于中、北部直到明智初期依旧一无所知。在明志维新之后,作为德川一族的会津藩主松平中将容保被迁至北海道(实际就是全藩流放)更名为斗南藩,也仅是指了个大概方向,连地界都没有。综上所述,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虽然哥萨克并没有大部族进入北海道,但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并非没有发生的可能,只是历史没有让它真的发生罢了!至于女真、蒙古,我倒真没听说过他们从极北渡海东进的说法。

本书中为了加强气氛描述,写到了“海东青”这种猎鹰,根据网上的说法现在普遍认为这种鸟是“矛隼”,我的书中也就按这个说法进行了描写。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是有疑问的,历史上断鹿颈、裂狼头的记载似乎不是隼所能达到的,雕还差不多鹰也说得过去,但隼……,另外古书上说的“金睛环眼”也明显是鹰的特点而非隼,隼的眼睛几乎都是纯黑的,还有其中极品“玉龙”的纯白类型在矛隼家族里似乎也太多了些!如果有东北满族或者对这个问题有研究的读者大大,请在书评里说明一下以解我多年所疑,谢谢!

第三卷 奋斗在山阴 49、剽悍

我扭头一看,只觉得眼皮一跳。不对,应该说就连太阳穴也在突突的跳动!

刚才他们十几个人在我们面前一闪而过,由于时间极短所以并没有看清。原来在他们当中有两个背后背着火枪,此刻已经摘下来平端在手里,正在瞄准射击,刚才的巨响就是他们发出的。

应该说他们的这种火枪不是什么先进的货色,枪身又粗又大显得相当的笨重,而且为了在不稳定状态下填充火药和弹丸,枪口的部分被设计成了喇叭形。无可否认这样的构造在近距离大大增加了威力,但射程和精度却被严重削弱了!类似的品种我也有两支,但只是作为收藏品,因为这是在一百多年前相当流行的款式。

浓重刺鼻的硝烟散去后,两只健壮的公鹿倒了下来,在靠近颈部的肩膀上各自留下了一个碗口大的伤口,正在咕嘟咕嘟的往外冒着鲜血。两名骑士纵马上前一探身,仅用一只手就从地上拎起了两、三百斤的死鹿,回身放在了马的后臀上,然后相互呼喝着随着鹿群远去了,整个过程中没有丝毫的减速。

太阳穴的振动一直连到了心里,我只感觉突突猛跳的心脏几乎要承担不起这样的负荷。虽说我这个人的胆子原本不是很大,但毕竟也算的上是久经战阵,按理说并不应该这样的少见多怪,但发生在眼前的事情实在是太令人震撼了!

来到日本很多年了,就是建立起的军队如今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可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建立“骑铁”部队,不是我对这种形式有什么偏见或轻视,而是经试验在日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日本人的身材矮小(不然也不会叫“倭人”)瘦弱是举世公认的,向前田庆次和藤堂高虎那种情况毕竟是极为特殊的个例!坐在马上承受火枪的巨大后坐力,无疑是他们这个种族力所不能及的“任务”。

至于伊达政宗的“骑铁”我认为完全是后人的臆测和穿凿附会,在实际中作用不过是个笑话罢了!首先,为了适应马上作战的不稳定性,装备、马匹、人员是专门甄选的,甚至连火枪都是特制的,即便是伊达家掌握着南奥州丰富的金矿,可也受不住这种消耗,最终只装备了一两百人,这个数字作为卫队还差不多,独立的作战部队就显得过于单薄了。其次,改装过的火枪不但贵而且威力大减,最佳射程十余米,有效射程刚过20米,就是这样还不能保证在高速移动中的精准射击。这就不难想象,这样的部队一旦与敌方骑兵相对冲击,只要对方在第一轮震耳的轰鸣声中面对至多三十几个人的伤亡保持镇定,那么完全可以在骑铁们手忙脚乱的更换武器当中,展开一场毫无悬念的屠杀。所以依照我的看法,伊达家的“骑铁”在这个时代的唯一作用,就是对那些不开眼的“土包子”们的心里威慑。

可眼前的景象却是实实在在的,就好像有人在2006年的北京突然实际展现了《星球大战》中的武器!使用这样粗陋的火枪都可以产生如此效果,那么要是装备上我的制式火枪呢?

我原本只是想招募一支轻骑兵作为军队的补充力量,可现在计算的公式变成了:轻骑兵+骑铁=?也许就是在欧洲也算最精锐的近卫龙骑兵吧!不是我自夸,我现在的枪械就是在欧洲,也赶得上一个二流强国的先进水平……应该说是宫廷水平!被这样武装起来的哥萨克……要是把这样的一支部队呈现在全日本的大名们面前……光是想想就够叫人兴奋的了!不过眼下这还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最后到底会怎么样还得看发展。

“看样子这些人好像和你很熟,是你们部族的吗?”把“礼物”搬上车重新启程后,我装作无意的问到。

“不是!”霍思金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他们是别尔林斯基家族的,为首的是约瑟夫兄弟!别尔林斯基是有七百多人的大家族,在南科林部族中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这两个约瑟夫兄弟,都是非常杰出的年轻人。”

“哦……”我微微愣了一下,这还是第一次听他提起哥萨克人的社会构成。“那你们的家族有多少人,和他们不是一个部族吗?”

“我们贝林科伊耶维奇家族有一千多人,这里最大的部族——吉利茨部族就是我们和另外11个家族构成的……哦!”他忽然回眼看了看我,聪明如他一下子就明白我这番问话的潜台词。不过他正确地理解了我的本意,因而并没有产生什么过分的猜度,而是深有感触的点了点头说道:“您的忧虑并不是没有道理,说到底现在这里的哥萨克力量并不是很统一,很多决定实际上都是相互妥协的产物,并不见得有多么英明!”

“果然是这样……”我无言的点了点头,既为我们能够相互理解而高兴,同时又为事情的难度隐隐有些担忧。

其实事情很好理解,从历史上俄国伊凡四世向东迁移的速度来看,他们这些人来到日本北海道还不足十年,尤其是他们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