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第13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从总体影响来看,轰炸巴尔迪摩的意义更为重大。虽然在巴尔迪摩死于轰炸的美国人并不是很多,比起波士顿与纽约。乃至美国东南部的很多中型城市都要少得多,但是正是对巴尔迪摩的全面轰炸让美国被迫开始向内地转移工厂。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战略轰炸才走上了正轨,而且战略轰炸地真正意义也显现了出来。
罗云冲在8日就拿到了情报,得知美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与人口疏散。当时,他面临着一个选择,一是继续集中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城市,比如弗吉尼亚比奇就是他选定的下一个目标。要么转为轰炸工业目标,即分散轰炸,不再集中攻击大城市,因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很多工厂是在中小城市,而不是完全集中在大城市的,反而是大城市的工厂相对数量要少一些。
很明显,继续轰炸大城市,可以赶在疏散完成之前杀伤更多的人员。毕竟,所有向内地转移的居民都将成为工厂的工人,继续为美军生产武器装备,弹药物资,这就会助长美军的战斗力,让美国坚持更久。而分散轰炸工厂,则可以削减美国的战争潜力,让这些工厂永远都无法恢复生产,可是当时情报部门提供的参考意见是,任何转移的工厂在三到四个月之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而且要达到全部产能,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而半年之后,局势肯定会有重大改变。
就在罗云冲犹豫着是否应该转变轰炸方式的时候,一名高级参谋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建议,那就是趁美国忙着转移工厂与人员的时候,集中力量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大型军事目标,比如诺福克军港,以及位于特拉华州的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首先摧毁美国东北部地区的防御力量,然后再展开全面轰炸。
经过了反复思考后,罗云冲采纳了这个建议。而且他首先就选择了诺福克军港为打击目标。当然,轰炸行动不可能只集中在诺福克,为了掩护轰炸行动,更准确的说是掩饰打击军事目标的轰炸战术,同时还将全面轰炸邻近诺福克的弗吉尼亚比奇。
九日,轰炸行动地策划工作基本上完成。这次仍然将集中出动所有的轰炸机,只是这些轰炸机将分头执行两个任务。
轰炸诺福克军港的轰炸机有五支编队,每支编队十个中队。一攻六百架轰炸机,分成五批进入。重点轰炸港口基础设施,以及周围的美军营地,仓库,机场等等军事目标。同时,第二特混舰队也将参加轰炸行动,派遣至少6个中队的舰载轰炸机去打击港口内的舰船。
大部分轰炸机都将前去轰炸弗吉尼亚比奇,轰炸机群分成了十五个编队,每个编队八到十个中队。共计1600余架轰炸机参加行动。轰炸重点是弗吉尼亚比奇的主城区,以及几座重要的工厂,特别是为海军提供零备件的两家工厂。
担负护航任务地是部署在百慕大群岛的5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以及第2支援舰队出动的18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这样。就能够保证为每支轰炸机群。包括战术轰炸机群提供护航掩护。
为了压制美军的防空战斗机,同时让舰队避免遭到美军航空兵的反击,第二特混舰队将出动三个中队的战斗轰炸机提前袭击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参加压制行动的都是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最优秀地飞行员。另外还将有至少一个小队的侦察机为这些战斗机提供支持。
可以说,这是自战略轰炸开始以来,行动规模最大,而且组织最为复杂的一次轰炸行动了。更重要的是,在这次轰炸行动中。郝东觉首先提出了“防空压制”地新式战术。罗云冲很清楚郝东觉在指挥航空作战方面地才华,在郝东觉提出了这个观点之后,他直接就采纳了,而且授权郝东觉全权负责。
在当时,“防空压制”绝对算得上是崭新的航空战术。这与出动电子飞机干扰美军的雷达不一样,“防空压制”更强调硬杀伤。即以摧毁敌人地防空能力为主,而不仅仅只是干扰敌人的防空能力。
因为这是一套新提出的航空战术,所以才第一次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时候。郝东觉派出去的都是高性能地战斗轰炸机,而且安排的都是最优秀的飞行员。这次行动也带有很大的实验性质,且压制范围仅限于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也就是机场,还没有发展到针对高射炮阵地的压制行动。因此,这次作战行动的根本目地是要限制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的作战能力,让部署在这里的美军战机飞不起来。以确保轰炸机群,以及舰队的安全。
在11日的轰炸中,由江文翰,安士乐,王志华三名超级王牌率领的防空压制部队可以说是战场上最耀眼的一支部队了。虽然针对诺福克与弗吉尼亚比奇的轰炸行动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可是这三支部队在战场上的活动给了郝东觉与罗云冲更大地启发。
当时,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是拱卫华盛顿最主要的机场,部署有200多架防空战斗机。如果让这200多架战斗机都升空的话,那对轰炸机群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而仅仅三个中队的战斗轰炸机就使米尔福德航空兵基地彻底瘫痪,从轰炸机进入,到轰炸结束,没有一架美军的战斗机能够顺利起飞,就算是强行起飞的战斗机都被迅速击落了。也正是如此,在当天的轰炸行动中,只有9架轰炸机被击落,而且有7架是被高射炮击落的,只有2架是被美军的防空战斗机击落的。这是自大规模集中轰炸开始以来,首次被高射炮击落的轰炸机多于被防空战斗机击落的轰炸机数量的轰炸行动。
仅仅一次轰炸,诺福克军港就被彻底的瘫痪掉了,港口里近九成的重要基础设备被炸毁,当时停泊在军港里的二十多艘舰船几乎全部被击沉,或者是在负伤后搁浅。港口内储备了数百万加仑的燃料库被炸中后,足足烧了一天一夜。
弗吉尼亚比奇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超过一半的市区遭到了轰炸,数十万人伤亡或者是流离失所。三天后,即3月14日,弗吉尼亚比奇再次遭到了轰炸,最终被炸成了一昨鬼城。在两次轰炸中,有21万市民伤亡,上百万人被迫转移到了别的城市或者是乡村。在14日的轰炸中,第二特混舰队的防空压制部队再次出动,又成功的掩护了轰炸机群。当时,第2支援舰队已经撤到了外海去补充燃料与弹药,只有5个中队的岸基护航战斗机出动,结果在这天出动的2083架轰炸机中,只有13架被击落,战损率仍然远低于以前的轰炸。
通过14日的轰炸行动,防空压制战术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罗云冲与郝东觉都认识到,安排舰载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而且护航本身也是一种被动的防御作战方式,而要击败对手,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主动出击,而防空压制战术的根本思想就是通过主动攻击来瘫痪敌人的防空作战力量。
也正是在得出了这个结论后,罗云冲立即调整了轰炸行动,在完成了对弗吉尼亚比奇的毁灭性打击之后,轰炸重点全部转移到了美军的军事目标,特别是航空兵基地,野战机场等对轰炸机群有着重大威胁的军事目标上。同时,舰载航空兵也是全面出动,配合与支援战略航空兵的行动。在16日,第1支援舰队到达战场,第2支援舰队也完成了补给后,舰队航空兵的规模达到了顶点。
当时的防空压制战术理论仍然是不健全的,需要经过实践来逐步完善,也正是罗云冲与郝东觉都认识到了防空压制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阶段战略轰炸的后期,防空压制作战成为了重点任务!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三十六节 攻势护航
当时的作战行动被官兵们形象的称为“攻势护航”,这与之前的护航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本质上讲,“攻势护航”与“防空压制”本身是没有区别的,不管是护航,还是压制,都是为了让轰炸机安全的进入与撤退,都是为了掩护轰炸机,只是一个更强调行动,一个更强调本质。
“攻势护航”强调的是行动,这也说明当时的防空压制战术本身并不完善,仍然限于护航的战术范畴之内,这与后来出现的专门针对敌方防空系统的大规模打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大战末期防空压制作战的一大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后来出现的很多防空压制战术都是在当时就已经诞生了的,而只是受到了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很多战术本身无法实现,或者说是实现的代价过于高昂。
在罗云冲的支持下,郝东觉当时在舰载航空兵里正式成立了一支由最优秀的飞行员组成的独立护航部队,而该部队的任务就是执行打击敌人防空系统的任务。最初的时候,这支部队主要就是由“游隼”式战斗轰炸机组成,只是在行动的时候才从侦察部队抽调部分“侦察鹰”配合行动。
通过对诺福克,以及弗吉尼亚比奇的两次行动,攻势护航的优势体现了出来。从根本上讲,“攻势护航”是对航空兵战术本质思想的直接反映。
在被誉为航空兵宝典的《制空论》中,杜黑就不止一次的强调了航空兵的进攻性。可以说,航空兵自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一支进攻性的部队,而绝不是一支防御性地部队。“摧毁敌人航空兵的最佳办法就是将敌人的飞机炸毁在地面上”,这句话从根本上反映了航空兵的进攻性质。正如同罗云冲后来所说的一样:战斗机可以创造胜利。而能够创造历史的是轰炸机。
一支真正成熟的航空兵的主体绝不是战斗机,而是轰炸机。在大战期间,帝国航空兵中,战斗机与轰炸机地数量比是1比3,而人员数量对比更是达到了1比22。毫无疑问,在帝国航空兵,真正的主体就是轰炸机。其实,不管是大战期间。还是在大战之后,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航空兵,或者是空军,其主要的作战力量都是轰炸机部队,而不是战斗机部队。
战略轰炸机就是航空兵进攻性的彻底体现,也是航空兵最强大的攻击部队。实际上,到了战争后期,在帝国航空兵中,战术航空兵本身也成为了重要的攻击部队。当时海军的“游隼”,以及陆军的“鹰”式战斗机在设计之初都是格外强调了空战能力。对攻击能力要求不是很高。可是到了战争后期,这两种战斗机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斗轰炸机,有三分之二的时候是在执行战术轰炸任务。而不是空战任务。
“攻势护航”这个战术地根本思想就是将原本被动的护航作战转变为主动的进攻作战。在以往地护航作战中,不管是轰炸机,还是护航战斗机,在作战行动中都不具有主动权,特别是在面对美军防空战斗机的攻击时,都是在被动防御。这完全违反了航空兵以进攻为主的基本战术思想,同时更将航空兵强大的进攻能力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用句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在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如果不是当时帝国航空兵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弥补了战术上的缺陷的话。恐怕损失就要翻上好几倍了。
当时郝东觉就是首先意识到了这个根本性的错误,随即才提出了“攻势护航”地战术,通过充分发挥航空兵的进攻优势来取得制空权,而不是在被动的防御中保护轰炸机群。说白了,“攻势护航”的要点是夺取整个制空权,而以往的护航作战只是确保局部的,暂时性的制空权。谁好谁坏,自然一目了然,可同样的。要通过“攻势护航”夺得整个战场的制空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