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名门 >

第313部分

名门-第313部分

小说: 名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东城墙上忽然涌出了数千大食军,为首之人仿佛雄狮一般,一头长长的卷发在黑烟中飘扬,默利亚率领三千大食军从西城赶来了,他们投掷标枪,扔下无数巨石和滚木,唐军开始出现伤亡,片刻,便有十几架云梯折断,数百名唐军惨叫着摔落城下。进攻的唐军也开始反击,他们纷纷张弩搭箭向城头上射去,箭矢密如急雨,将其中一段城墙上的大食军压了下去,许多唐军趁机从这里冲上城头,与大食军发生肉搏战,但随着大食援军不断增加,数百名冲上城头地唐军悉数阵亡,唐军地进攻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用石射火药弹!”张焕冷冷地下达了命令。

随着巨大地呼啸声,数十枚引信燃烧的火药巨瓷弹被射上了城头,无数大食人惊恐地叫喊着,拼命躲闪逃跑,和吐蕃人一样,这种无比恐惧的雷火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极大的阴影,但还是有很多人来不及逃跑,十几枚巨瓷弹在人群中爆炸了,这种巨瓷弹是先前带来,威力不如刚才霹雳车中的瓷弹,尽管如此,十几枚瓷弹杀伤力仍然十分巨大,四射的瓷片和爆炸波造成一千多人的惨重死伤。

默利亚被十几名亲兵死死按住才逃脱一难,亲兵的碎肉和血将染得如嗜血的魔鬼一般,他不可置信地望着周围的惨状,痛苦地闭上了眼睛,这一战,大食人输定了。

就在这时,他忽然感觉到身下有一阵轻微的震动,持续不断,并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默利亚惊诧地爬起来,探头向城下望去,他顿时惊呆了。

两架几乎有一半城墙高的巨大攻城正缓缓向城门逼近,在攻城的后面,跟随着密密麻麻的唐军,疏勒城的城门是熟铁打制,厚达一尺,也许它坚固无比,但它是最关键的部位,也是难以逾越的高大城墙中最薄弱的一环。

鼓声大作,攻城滚动向前,隆隆声响彻云霄,它已经靠上了城门,默利亚大叫一声,拼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铁枪向这架狰狞无比的怪兽投去,可标枪就仿佛雨滴落入大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忽然城门剧烈地摇晃起来,默利亚站立不稳,摔到在地,一阵深沉的隆隆声响彻了全城,如暴雨中打响的惊雷,铁门和钢柱经受住了这一击,紧接着,控制这座巨兽的千名唐军一声呐喊,攻城再一次猛地撞上城门。

城门的铁锁拴终于经不住这万钧的力道,严重的扭曲变形了,当攻城第三次撞上城门时,疏勒的东大门轰然被撞开了。

一万玄甲精骑呐喊着,挥舞着战刀与长槊,率先冲进了疏勒城,张焕一声令下:全军进入疏勒城!

数万唐军如波涛汹涌的大潮涌进了疏勒城,大将默利亚见大势已去,遂下令大食军停止抵抗、向唐军投降,亲王阿古什则在三千亲卫的拼死护卫下,从南门逃出了疏勒城,大将王思雨率一万骑兵追击,阿古什最终无法通过葱岭守捉堡,被困在喝盘陀城中。

永安元年十月二十五日,亲王阿古什在喝盘陀城向张焕投降,至此,历经了大半年的安西战役终于划上了完满的句号,阔别大唐近三十年的安西、北庭终于被重新夺回。

永安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张焕率三万大军启程返回长安,此刻的长安城已是阴云密布,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即将到来。

卷三 纵横宦海——卷七 入朝 第三百三十一章 长安信使

永安元年十一月,一场暴风雪突袭河西,暴风雪足足下了近半个月,风雪蹂躏、摧残地面上的一切,到风雪暂停时,河西大地已是一片白雪的世界,厚厚的积雪足有数尺,最厚处深达一丈,牧民的帐篷纷纷被压垮,生存受到了威胁,众多的牧民赶着牛羊,从四面八方向附近的城池避难。

张掖城和其他河西走廊上的城池一样,这几日也已是人满为患,小小的城池竟涌进了十几万人,还有大量的牛羊马匹,人员爆满、臭气熏天,张掖刺史孟郊更是不辞辛劳地安置灾民,解决问题,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

这天下午,他刚刚安置好一群羌人,正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州衙,这时,一名衙役慌慌张张跑来禀报,“使君,都督回来了,刚才派人来报信,他已到三十里外。”

孟郊大吃一惊,浑身的疲惫一扫而光,他跳了起来便喊道:“你速去告之严司马,让他收拾出官邸。”

孟郊也来不及去衙门,带上十几个从人便慌慌张张出城门迎接张焕去了。

经过二十几天的艰难跋涉,张焕率领三万大军终于抵达了张掖,河西大雪,他也无法继续东行,便决定暂驻张掖。

张焕停住战马,打手帘眺望远方,在乌云低沉的苍穹下,远方是茫茫无际的雪原,张掖城隐隐可见。

“都督。看样子这场暴风雪还得继续一段时间。”牙将李定方催马上前笑道。

张焕抬头看了一眼天色,又回头望了望队伍中地千匹阿拉伯种马,便对李定方道:“一路过来。弟兄们都很累了,我们就在张掖暂歇几日,看看天气情况再走。”

就在这时,远方隐隐出现了数十个小黑点,张焕便用马鞭一指笑道:“我们的御马监孟刺史来了。”

黑点奔近,正是孟郊和他的十几个手下,他奔到张焕面前,翻身下马。上前深施一礼:“属下参见都督!“

张焕也下了马,上下打量了一下自己地前任文书郎,见他虽然比从前黑瘦许多,但眼睛却透露着一种发自内心喜悦,不由呵呵笑道:“看来你做得是很舒

孟郊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虽然很累,事情也很琐碎,可眼看着百姓安居乐业,看着所养的马一天天增多,心里很有一种成就感!”

张焕笑着点了点头,“你说得不错。人忙起来虽然累一点,但心里却会很舒畅。”

他随即又对孟郊道:“来!看一看我带来的大食马。”

由于陇右地域的特殊性,使得西凉军一直对于骑兵都异常重视,在拿下河湟后,西凉军便将河湟作为养马基地,但河湟地区海拔较高,不适合大规模繁殖军马,故西凉军在重夺河西后,才正式将河西广大的草原作为战马的繁殖基地。

河西从来都是大唐的养马基地,最盛时曾畜马七十万匹。但马匹品质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唐,河西地马种主要以河曲马为主,它体形粗壮,躯干平直。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托运三、四百斤,可日行百里,故在大唐普遍被用作马车挽马和农用马,目前河曲马主要养在河湟地区。

而河西地区主要用于繁殖战马,很长一段时间,大唐的骑兵战马主要来自于回纥,也就是后世的蒙古马。这种马体型不大。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耐劳且不畏寒冷,生命力极强,它可以日行一百二十里,经过调驯的突厥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但这种马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它体型小、奔速不快,在和西域骑兵之间的格杀搏斗中容易处于劣势。

对于这一点,张焕也很清楚,故在夺取河湟之初,他便派羌民想方设法从安西弄来了不少焉耆种马,放养于河湟,用来改良突厥马,最终养出了近四万匹战马。

而这次在疏勒战役中,唐军缴获了近十万匹优质西域马,其中两万匹阿拉伯战马,又从其中找到了近千匹未经骟过的阿拉伯种马,这使张焕如获至宝,将它们带到了河西。

张焕也是极为爱马之人,虽然那匹阿古什的马中至宝给了王思雨,但他本人也从缴获的各色战马中选出了十八匹骏马,归自己所有。

张焕命人拉过一匹自己地战马,这是一匹极为雄骏的白色战马,对孟郊笑道:“如何,这种马可入得了你的眼?”

孟郊虽然是文人,但他出身贫寒,能吃苦耐劳,做事也很踏实,在给张焕做文书郎的几年里,他的话不多,也不善于交际,但他勤勤恳恳,从不出任何差错,张焕正是看中务实这一点,便让他来张掖当刺史兼河西牧监,张掖政务不多,更重要的就是后者,它担负着西凉军战马的主要来源。

在任河西牧监近一年的时间里,孟郊不辞辛劳地四处奔波,不仅熟悉了河西的一草一木,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战马管理制度,他本人对养马更是积累了不少经验。

刚才来参见张焕之时,他便发现了张焕以及其他将士地战马有些与众不同,甚至比河西品质最佳的焉耆马还要更胜一筹,只是要给都督见礼,故来不及细看。

孟郊望着这匹雄骏的战马,又看了看那千匹阿拉伯马,他的眼里闪烁奇异地神彩,惊喜交集,他从未见过这么飘逸高雅的战马,它们高大魁伟,四肢长而均匀,毛皮富有光泽而不杂乱,长长的尾巴迎风飞舞,孟郊痴立良久。始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定方见他无比痴迷,便在一旁笑着介绍道:“这种大食马有极大地耐力,而且马速极快。在奔跑中就仿佛是悬浮在空中一般,它能长途奔跑而不吃不喝,受伤时伤口会很快愈合,当它激动和鼓起勇气时,它很自然地表现出极为高雅的特质。”

孟郊终于忍不住上前挨个抚摸这些战马,就象离家多年的父亲回到家乡挨个抚摸自己地儿子一样,最后他的眼睛都有些湿润了,他猛地扭过头对张焕道:“都督。请把这些马全部给我,我会养出数十万匹和它们一样雄骏地战马。”

张焕轻轻点了点头,他翻身上马,意气风发地用马鞭一指道:“走吧!让它们去看看它们地新家。”

不过,张焕和这些马儿都不知道,它们的新家现在可不怎么样。

大军没有进城,直接驻扎在张掖城外地一片空地上,孟郊公务繁忙,又要安置这些远道而来的马儿,故张焕也没有烦他。便直接将他打发回了城中,夜晚,暴风雪再次来袭,强劲的北风裹夹着雪片,打着卷儿,呼啸着扑向大地,唐军营地周围地栅栏被吹得吱吱嘎嘎的晃动,一座岗哨塔被掀翻了,伤了几个哨兵,就在这伸手不见五指、弥漫着漫天风雪的黑夜中。距唐军大营数里外的官道上,艰难地走来几个牵马的旅人

张焕的大帐扎得格外结实,一共套扎了大小两个帐篷,尽管外面的暴风雪在尖利的呼啸。可帐内却显得十分安静,灯光柔和,一只火盆里干牛粪燃烧正旺,偶然从帐帘的缝隙间飘进几片细碎的雪花儿,张焕则半倚在小桌上聚精会神地看书。

“禀报都督,长安有信使而来。”门口响起了亲兵地报告。

“长安信使?”张焕有些诧异,在这恶劣的暴雪天居然还有长安信使,长安又出了什么事?他放下书。立刻命道:“带他进来!”

很快亲兵便将两名信使带了进来。这二人是李翻云的手下,带着紧急情报赶到陇右。但事关重大,陇右的胡镛及贺娄无忌等人也不敢做主,并告诉他们,都督正在返回的途中,二人便决定赶赴西域报信,不料路遇暴风雪,也运气好,在张掖便碰到都督的大军。

两人上前半跪行一军礼,禀报道“卑职杨洛、李孝仁,皆是内务司下校尉,参见都督。”

张焕摆摆手道:“你们一路辛苦了,站起来说话吧!”

“谢都督!”

两人站了起来,其中一人取出厚厚一封信递给张焕道:“这是李司正的急件,属下不敢耽误。”

一名亲兵接过信,递给了张焕,他将信抖开,迅速看了一遍,信是李翻云亲笔所书,主要是说三件事,一件便是宗正寺卿李俅不顾崔小芙反对,在宗庙内建了一座豫太子偏殿,在长安激起了极大的反响;另一件事是陈留的韦德庆抢了崔庆功的爱妾,再次引发了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