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金手指 >

第227部分

大宋金手指-第227部分

小说: 大宋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事立刻反应在临安城的物价上,米价先是因为这个消息而略微下挫,但因为常平仓粜米只收楮币与金元券的缘故,大量楮币与金元券涌了过来,一日之间便是十余万贯,常平仓放出地粮食,瞬间便被吸纳一空。若是按着正常时分,临安城中一日卖米不过是三千石,以如今高价二贯一石来说,也只需花六千贯罢了,这一日之间便买走了三万多石米,是平日的十倍,除了那些密谋者推波助澜之外,不明就里的百姓恐慌性购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米价也仅仅稳定了一天,第二天再度飞涨,常平仓放出的三万石米,仅卖到中午十二时便被一扫而空,卖常平仓米的米店不得不挂出牌子打烊。

方知行匆匆自米铺前经过,看着围在这家新开张的“保兴”粮店门前的市民,他摇了摇头。

比起这些市民,他们在工厂或者流求地产业中讨生活地人就要幸福得多了。东家直接以米为工钱发放与他们,而且还是按照米价上涨之前的价格发放。所以他、于织娘等人家地生计,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两日里,每日都有大量运米的车来,听得于织娘的父亲说道,那继昌隆里有半库房的米,故此这些工人最为心安。

最不心安的是那些做小买卖的和没有田产的商贾,以及他们雇佣的人手。特别是码头上卖力气的背夫,如今他们卖一天力气的钱,还买不到一碗米饭了。在他思忖的时候,突然听得有人大叫:“米来了米来了!”

回头看过去,只见十辆大车,都是装着整袋整袋的白米,最上面的一个袋子还有意打开与众人看着。

这十大车米,足足有数百石,围在此处的百姓见了心略略松开,方知行停下脚步,象是凑热闹一般,但他的眼睛在人群中扫来扫去,寻找可疑之人。

在商务书局校书的身份之下,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大宋职方司下属秘侦处秘谍。

第一卷、朝为田舍郎 二零九、结草收网捕死鱼

如果将官府放出的粮食当作水的话,那么临安城中对米粮的吸引就象是砂,无论多少水注入砂中,也只是将砂打湿,片刻间便消失不见了。

百姓们已经开始有怨言,认为此事官府应当出面管理,打压米价飞涨的行为,稳定金元券与楮币币值。那些米店面对百姓质疑之时,却是振振有词,只说自家并未涨价,只要买粮之人能拿得出制钱来,那么便按平价卖米,若是楮币与金元券,只能说抱歉了。

米价在炎黄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时达到最高峰,一石米价格高达楮币十五贯,金元券也要花上十贯。金元券的信誉摇摇欲坠,楮币更是近乎破产。而且,自各地传来的消息,米价高涨迅速传到其余地方,无论是泉州、扬州,或者是庆元、华亭这样的州府,米价都在随着临安的粮价一起疯涨。

不仅私下制钱价格高涨,官府开放铜禁的消息传出,结果是市面上什么铜都不见了,就连寺庙里的大铜钟,都得专门派出僧人守着,免得被铜黄色晃花了眼睛的小贼顺去卖了。

余天锡这些时日象是热锅上的蚂蚁,几乎就将自己手中能括的米都括了出来,他已经尽己所能,甚至对临安城各大米商威逼利诱,然而这些米商也是叫苦连天,只说存米确实不多,如若一时投尽,米价仍不跌的话,那么到时整个临安便无米可卖了。

身为米商行老的黄绍斌,干脆就自称因为天热中暑,到乡下去避暑了。他的店铺虽然拿出了两百石存米,可这几日十万石都投下去了,只有这两百石有何用处!

他是知道。天子藏着两批米,加起来有十六万石,原本他只想靠临安府之力将米价平息下去,也好显得他的能力,如今却不成了,若是再拖延下去,只怕会生大祸。

想到这里。他匆匆唤来马车,赶往禁宫之中。

“余天锡来了?”听得余天锡求见时。赵与莒正与霍重城在说话,闻言一笑:“想必是为米价之事而来。让他进来吧。”

“臣请告退。”霍重城道。

“广梁不是旁人,就在此听着,或许过会儿还需要你动用秘侦处秘谍。”赵与莒摇头道。

不一会儿,余天锡到了赵与莒面前,他此时面色腊黄。原本丰腴的脸上明显露出削瘦地痕迹,一到赵与莒身前,他便跪倒在地:“臣无能,向陛下请罪!”

赵与莒温声道:“余卿何出此言,快快请来说话。”

余天锡站起身来。看了霍重城一眼,见天子没有屏退他的意思,但咬着牙道:“臣办事不力,如今临安城中米价高涨,各米店却无米可卖,臣也遣人去查过,各米店库房中,确实已经空空如也。臣自常平仓中预支今秋之粮,依陛下吩咐。先后投入十五万石。却仍未能止住粮价。如今百姓已经怨声载道,臣恐再不出有力之举。有不敢言之事……请陛下速发内库藏米,以救民生之急,再请治臣之罪!”

他低头说出这番话后,半晌却得不到天子回复,他不敢抬头,只是竖起耳朵倾听,然而,这间偏殿中只有座钟的哒哒声在响,天子却仿佛消失了一般。

赵与莒并不真正在生气,而是在考虑,这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召崔相公来。”许久之后,他对内侍吩咐道。

“臣请告退。”听得赵与莒这般说,霍重城再度道。那日葛洪的警告言犹在耳,天子寻宰相议事,他虽然为潜邸旧人,却也不宜在场,否则免不了被言官指责他自大无礼。

“你先去吧,若是有事,朕再宣你。”赵与莒点了点头。

霍重城离开并没有多久,他才到得皇宫门前,便见着一人焦急地在张望。他面色一沉,刚要说话,那人便向他招手示意。

这人是他手下的一个秘谍,如此焦急,显然是有重要信息传来,霍重城快步向他走了过去。

“霍司事,找到了,找到张兴培了!”那人与他来到一边,压低了声音道。

其实他找到的并不是张兴培,而是张兴培的马车,这完全是一个偶然,黄绍斌在郊外地庄子是以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物名义买地,他极是狡猾,虽然并不知道朝廷如此快便查觉到他们的动作,却还是小心谨慎,唯恐为人所知。但是他儿子却犯了一个错误,张兴培所乘地马车是流求特制,极尽奢华之能事,故此被黄绍斌幼子驾出来到抱剑营炫耀。这车才入临安城,便被霍重城安插的秘谍发觉,霍重城有过吩咐,故此他立刻跑来报告。

霍重城又惊又喜,这个时候找到张兴培下落,无论他是死是活,临安米价之危必能解开了。他略一沉吟,原本想带人就去抓捕,但又想到葛洪那日的警告,心中一凛。

天子给他的权力只是秘侦,抓捕之权并未掌握在他手中,他看了看皇宫门口,寻着一个自己熟识的侍卫道:“李景文呢,烦劳替我将李景文叫来,急事,十万火急。”

那侍卫知道他是天子信臣,而且掌管秘谍,叫李云睿有急事,那肯定是紧急公务,立刻跑了进去,片刻之后,李云睿脚步匆匆地出来。

“带上些人,与我抓人去。”不待他问,霍重城便低声道:“张兴培下落有了。”霍重城没有抓捕地权力,李云睿却有,他除去接了秦大石殿前司都虞侯的司职外,还负责军法与抓捕。听是霍重城之语,他二话不说,向后招手,立刻有十余人跟了过来。

他们一行匆匆离开时,恰好见着崔与之的马车过来。停在皇宫门前。崔与之没有注意这一小队侍卫,这一路疾驰,虽然他的马车是天子御赐的上好马车,道路也平坦易行,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地老骨头都快被颠散了。

“也不知究竟发生了何事,天子火急火燎地催我。”他小声地抱怨着,快步走进宫中。

“崔卿。临安米价已经不成样子,临安府已无法控制了。你觉得时机到了么?”

崔与之行礼之后,赵与莒也不给他客套。直截了当地问道。他地计策,朝堂之上崔与之知晓、余天锡知晓,魏了翁也敌晓,其余朝臣都不知道,故此他召人商议。也只召崔与之。而魏了翁因为赵与莒怕他唠叨,故此并没有唤他来,临安米价如此之高,赵与莒原本可以早些动手平抑,拖到现在。他也自有打算。

“臣来时问了,米价楮币已经是十五贯一石,金元券也要十贯,便是制钱,如今也似乎在动摇。”崔与之略一思忖,然后道:“此时正是时机,民间制钱几乎尽数被挤了出来,再不乘机收网,只怕真难控制米价了。”

“米价倒不怕。朕要的就是那些窑藏的铜钱也都出来。”赵与莒听得他的判断与自己相同。心中欢喜道:“那便如此吧!”

余天锡心中一凛,他知道天子有计策对付那些幕后哄抬米价之人。一直以为天子是在等待给那些人致命一击,却没有料想除了那些人外,天子对于民间藏着的制钱也很是不满。大宋钱荒原因,除去魏了翁曾总结出的那三条外,还有重要一条便是民间将大量制钱装在坛中埋藏起来,而不进入流通。这些时日米价飞涨,与之相应的其余生活用品价格也高涨,象柴盐油茶这类生活必须品,价格都翻了不只一倍,那些百姓私藏地钱不得不拿出来使用,这也是赵与莒未曾迅速打击那些哄抬米价者地重要原因。

“余卿。”赵与莒看了余天锡一眼,温声道。

“臣在!”收敛住心神,余天锡恭恭敬敬地领命。

崔与之看着这对君臣,捻着须,微微眯了一下眼。余天锡与赵与莒地关系,他是非常清楚的,可以说当初没有余天锡地“慧眼”,天子就无法成为大宋皇帝。天子对史弥远虽是凌厉无情,但对余天锡、郑清之等人,却又是温和有礼,显出一副极念旧情的模样。

“才这般年纪,这权谋之术却如此精熟,官家莫非真如那传闻所说,曾经过吕祖点化?”崔与之心中想。

“你即刻回去,第一张贴榜文,公告如今有奸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官府已经在查处;二来派出人手,在预定的保兴粮店的十处店面维持秩序,实施限买之策,即每人每次,只能买米一石;三来严格检查进出临安城的商贾、旅人,制钱百贯以上者、米五石以上者,皆暂时查扣下来。”

余天锡毫不迟疑地应声道:“是!”

“你去吧。”赵与莒道:“米无须担心,今日我便投出六万石米,限买之后,这六万石要六万人次来买,十处地方足够他们忙上一整日地了。”

余天锡领命而去,赵与莒又对崔与之道:“崔卿,这等天气让你受累,朕心有不安,恰好朕这新近做了冰糕,崔卿可要否?”

“谢陛下之赐,只是臣人老肠堵,吃了那冷的便要腹泻,臣还想多替陛下分忧两年,不可为口舌之欲而伤身。”

他说得直率,赵与莒哈哈大笑起来。

余天锡将天子的布置一一照办之后,便来到保兴粮店的一个铺面前,果然,片刻之后前来买米的人便排成了长队,足有数百人之多,而且来地人越来越多,若不是临安府的差役在维持秩序,这些人足以将保兴的店面挤爆来。

临安府其余粮店前,几乎空荡荡的,再没有人等,所有买米的都到了保兴粮店前面排队,十处铺面加起来,排队的人数最多时足足有四千。保兴都按着旧价限量售粮,那些囤积粮食的人原本想故伎重施,再去将保兴的粮全买来,却因为限量的缘故,只能带一石粮走,一时之间,他们又找不到太多人来排队,故此只能望队兴叹。

而且在此同时,自内宫之中,数十辆大车不停歇地向各处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