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秩序-第3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边跑边高声下达着军令。牛押衙干脆顺着高坡陡峭之处,一屁股就滑了下去,满头满脸都是尘土和草屑。
李从珂也从高坡上冲下来,抓住奔到近前的哨探军官。满脸狰狞的问:“多少人?哪个方向?”
哨探军官语带哭腔:“少将军,从东南来的,好几千,密密麻麻全都是……”
李从珂一把将哨探军官推开。几步奔到自己的战马前,他的亲卫还在手忙脚乱的往马背上装马鞍,却被他直接扯了下来,纵身跃上光秃秃的马背。
李从珂的应对不可谓不快。奈何一千八百余骑散步于周围,想要迅速整理出来谈何容易。他置身马背之上,看着四处大呼小叫、惊惶奔跑的军士。心中悔恨不已,自己怎么会如此糊涂,让军士们随意歇息?
可是真的怪自己么?这里已经远离石磴山,早已不在燕军骑兵的控制范围之内,就算他们掌握了自己的行踪和方向,可他们是怎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聚集起如此大规模骑兵的?这个疑问刚刚闪出,之前看见的那些升腾在天空中的黑云就立刻映现在李从珂的脑海中。
原来是这样……那些妖云不仅可以用在敌军身上,以指明敌军的行踪,同样还能用在己方身上,具备召唤友军向自己靠拢的作用……
想清楚了这一点的李从珂抬手就在自己脸上扇了几个好大的耳刮子,如果早一点想到,哪里会发生现在这样的危险!
这些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当李从珂勉力振作精神,想要召集黑鸦军骑兵精锐上前迎敌的时候,却来不及了!
雷鸣声忽然爆响起来,就如同近在耳边,四周的丘陵和高坡上冒出一面面土黄色的燕军旌旗,大队大队的燕军骑兵凶神恶煞般冲了过来。当先就是一波如蝗般的弩箭,射的韩军人仰马翻。
可惜辽东保安军没有钱配备骑兵连发手弩,发射弩箭的都是来自妫州军的骑兵,否则韩军在第一波弩箭下就会遭受重大伤亡——队形混乱甚至没有队形、大部分士兵又没来得及披甲摘盾,怎么可能挡得住弩箭的攒射?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燕军骑兵的大规模冲锋具备极强的突然性,措手不及的韩军骑兵撑不了多久。随着燕军杀到近前,韩军立即发生崩溃,李从珂刚才下发的军令根本来不及实施,胜负就已经没有了悬念。
几个军官又连滚带爬的跑回李从珂身边,嘶声裂肺的催促李从珂快走。李从珂也知道战局已经无力挽回,立刻在十多名亲卫的簇拥下掉头就跑。几名军官提刀砍翻周围乱窜的韩军军士,抢过战马后立刻紧随着李从珂向西方而逃。
被李从珂扔下的战场上,韩军骑兵被杀得落花流水,四面逃窜者比比皆是。也有些悍勇的韩军骑兵秉持着老河东军的狂野性子,不管不顾的向辽东保安军统制赵在礼的将旗下杀来,却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被尽数格杀当场。
当少部分凶悍的韩军战死后,大群大群的败兵开始向燕军投降,同时燕军骑兵开始向西周分散开去,捕捉周围的韩军逃兵。
将旗下的赵在礼大呼痛快,连叫过瘾,这种骑兵快速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碾压敌手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骑兵优势,这才是骑将的最爱。赵在礼偏好骑战,也在缁青战场上和宣武骑兵交过手,但因为河北骑兵的压倒性优势,面对宣武军孱弱的骑兵力量,打起来很不过瘾。而今日面对的是骑战同样杰出的老河东军,有此一战,赵在礼觉得自己已经不虚此生了。
赵在礼很想知道率领这支骑兵的是李嗣源帐下的哪一位将领,他还想和对方交流一下此战的感受,这完全出于胜利者的炫耀心态,为部下们所深深理解,因此,获胜的燕军士兵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对方的主将。
已经加入了幽燕保安军的东阳都李都头也在军中,他对李嗣源的韩军内情最为了解,被周坎直接点名,临时调到赵在礼身边充任这次驱逐韩军骑兵的虞侯。
李都头望着正在打扫的战场,看着一队队被捆绑起来的韩军骑兵,至今都有些不敢置信,整个人如在梦中。
这就胜了?他全程参与了这次奔袭,目睹了发生的一切,整体感受就是……唔……不停的骑马奔行、奔行、再奔行,在奔行的过程中,最初受赵在礼亲自指挥的一百名骑兵一边奔行一边朝天上射火药箭,然后这一百骑兵就变成了两百、五百、一千、两千、三千……
然后在一个沟壑内休息了小半个时辰,继续奔行,然后……就直接冲到了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而敌人却一无所知!
眼前这些被捆绑起来的敌军士兵,李都头深知他们的战力,这可是老河东军的菁华所在,面对上万敌人也敢义无反顾发动冲锋的勇士,如今却败得如此窝囊,他们甚至连甲胄都没来得及披上。
李都头在替对方喊冤的同时,也十分享受这次奇袭的快感,望着将旗下英武昂扬的赵在礼,他忽然产生了想要舍弃幽燕保安军,加入辽东保安军的想法。不过很快他又把这个想法掐灭了,李小喜待他不薄,自己这么做,会被骂娘的。
燕军骑兵打扫战场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敌军主将,李都头亲自在俘虏之中认真辨认了一番,也没有看到面熟的军官。于是燕军提出来几名低级军官,经过拷打和询问,得知了这支骑兵的消息。
李都头唬了一跳,原来这支骑兵的主将竟然是“小亚子”李从珂!他连忙将这个消息禀告赵在礼,并对李从珂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解释,同时不着痕迹的拍了拍赵在礼的马屁,恭贺他击败了“威震三晋”的下一代河东年轻领袖李从珂。
赵在礼对李都头的马屁很受用,这一仗的意义并不在于击败的是谁,能够将李嗣源麾下的骑兵主力一网打尽,这是关系到襄垣战场战局平衡的重大胜利,有此军功在手,赵在礼的军事生涯中算是平添了一份显赫的资历。当然,他也不甘心就此放跑了李从珂,于是下令立刻追捕“敌酋”。
燕军骑兵的突袭是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开始的,不用多说,李从珂的逃跑路线必然是向西无疑。赵在礼命令燕军骑兵撒开大网,继续向西追击,并且在调配兵力时重点加强了对北面的搜索——李从珂想要最快逃回韩军大营的方向就是向北。
当日头落到山尖上的时候,远处传来游骑的急报,前方八里外发现了敌军逃将的踪迹!赵在礼立刻催促大军加快前行。
再行不久,这里已经接近太岳山余脉了,再向前行,就可进入大山之中。赵在礼终于看到左前方一座山壁下不时有火药箭腾空,炸出团团黑云,于是大队转向,向着黑云下行去。(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章 决战上党(十二)
ps: 今天封推了,感谢志向007、我家的糊总、111411、sdrow、果果大的打赏,也感谢he219的月票鼓励。
峭壁下有一个幽深的山洞,洞外早已围着上百燕军骑兵。领头的都头向赵在礼禀告,说敌军逃将窜入洞中,不知是不是李从珂。他说组织了几次对山洞的攻击,但里面太黑,对手箭术精准,已经伤了七个人还是没能冲进去。
赵在礼还在琢磨怎么攻进去的时候,李都头在一旁献计了。
李都头说这个洞是个死洞,李从珂如果逃进去,那就是瓮中之鳖了,跑不了。李都头说自己以前随李嗣源打猎的时候,在这个洞子里堵住过一头黑熊,当时所有人都拿这个洞子没有办法,但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让这头黑熊乖乖自己出来了。
说到这里时,洞子里传来几句咒骂声,对方显然听到了李都头的话。
李都头嘿嘿笑着问赵在礼:“赵将军,你知道是什么计策么?”
赵在礼琢磨了片刻,一时想不起来,周围的军官都很好奇,纷纷催促李都头,让他别卖关子了。
李都头一指黑洞,道:“简单,在洞口放把火,烧点草就行了。大伙儿砍点树枝往里扇烟,没过多久,里面的熊就自己跑出来了。”
山洞里又是一阵咒骂声传出来,不过周围的燕军军官和士兵们,包括赵在礼本人在内,听了咒骂声后都感到格外舒爽。
不用赵在礼吩咐,早有士兵忙碌起来,到四周捡拾柴草,赵在礼拍着李都头的肩膀笑道:“果然是好计策,如果洞子里真是李从珂,便记你军功三级!”
李都头脸色有些诡异。捂着嘴哧哧笑道:“赵将军,你知道当时想出这条计策的人是谁么?”
“哦?谁?”
“就是‘小亚子’李少将军。李总管收过很多义子,不瞒赵将军,某当时也投在李总管帐下,那么多义子中,李少将军也是其中之一,就因为献了这条计策,李总管说李少将军富有谋略,从此以后便对他另眼相看了……”
李都头正在说着这桩趣味,洞子里忽然有人高喊:“别放箭!也别烧了。某等出来就是!”
众人定睛一看,就见洞子里鱼贯走出来十多个人,个个狼狈不堪,打头一名少年将军恶狠狠的盯着李都头,仿佛恨不得要将他一口吞下去似的。
李都头向对方拱了拱手:“少将军,别来无恙?”
赵在礼和周围的数百名燕军顿时忍不住狂笑起来。
得胜而归,又捕获了敌军主将,燕军意气风发,号角声吹响了整片丘陵和山谷。大队大队燕军汇集到赵在礼麾下。向着襄垣进发。
第二天,赵在礼所部返回襄垣城西十里时,潞州战场临时总指挥周坎的军令送达赵在礼手中,军令要求赵在礼立刻率军北上。参与对李嗣源大营的围攻。
周坎昨天接到骑军大胜的捷报后,经过短暂的庆贺便立刻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战事中来。失去了骑兵的李嗣源“韩军”,在周坎看来实际上已经呈现败象,这不是以简单的“骑兵决定论”来做出判断的。骑兵对作战的意义非常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却不能简单的绝对化,并不等于骑兵战败就意味着战事最终失败。关键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让周坎做出如此判断的原因在于,骑兵在老河东军中的重要性远超天下藩镇。河东军立镇之基就是当年李克用一手带出来的黑鸦军,而黑鸦军则以骑兵战力为主。当年的河东军多次以寡敌众,击退远超自己的宣武军,最重要的依仗就是骑兵。可以说,越是接近北地,骑兵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因此,“韩军”中的骑兵被成建制歼灭,除了让李嗣源失去最精锐的战力之外,对于整个韩军的士气打击尤为严重,所以周坎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反攻的良机。
赵在礼命毛璋押解李从珂等降将送往襄垣,自己亲自带队赶赴韩军扎营的石峪。
襄垣北高南低,西北部丘陵山峦,东南部平原耕地,石峪正好位于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处,背靠高地,俯视襄垣。李嗣源本来就是潞州的大军头,对这一地形相当熟悉,立营之所便卡在这里,占据了石峪周边的几座高地,并且保护住了背后通往武乡的道路。
赵在礼赶到石峪的时候,稍微看了看地势,就觉得十分棘手。因为地形原因,燕军只能从东侧和南侧两个方向进攻,都是向上的仰攻之势,而韩军占据几座高地的营垒都卡在关键位置,不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少想要单纯以人力强攻的话,不付出巨大牺牲是不可能的。
反观燕军,立营之处所能选择的高地很少,仅有的几处还背靠南沟河。事实上赵在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