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新秩序 >

第106部分

大唐新秩序-第106部分

小说: 大唐新秩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跑到后面,当天色就要黑下来的时候,崔和跑不动了,他跪伏在草地上,任凭罗源安连打带踹,就是起不来,心里难受得想哭。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自己胳膊被人架了起来,一颗脑袋穿到自己的腋下,一股力量将自己从地上撑起。崔和无力的扭过头来看了看,发现这个架着自己向前奔跑的人正是罗源安。
    崔和想要说些什么,却不知应该说些什么,只是靠在罗源安的身上,随着他往前迈着软绵无力的脚步。
    当他被罗源安放下的时候,才知道已经到达了今夜宿营的目的地,于是他仰天倒在草地上,眼神朦胧的看着黑漆漆的夜空,只觉一根手指头都动弹不了。
    一张木讷的脸庞出现在崔和的视野中,崔和看了一会儿,才认清这是伙长罗源安。他强自支撑着坐了起来,接过罗源安递来的水,一口气喝完后,精神才稍微振作了一些。罗源安又去旁边篝火处取了一块焦黄焦黄的烤肉,转身回来递给崔和。
    烤肉虽香,但崔和却已经累得完全没有了胃口,他根本吃不下去。就听罗源安道:“必须吃。咱们出来没有带干粮,这是刘队正他们猎到的野兔,你身体太弱,不吃下去明天没法跑。”
    这话太直白,崔和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涌上一阵羞愧,接过烤肉慢慢往嘴里咽。
    罗源安随即转身离开,崔和在他转身后小声的说了句话,因为声音太小,便如蚊子一般哼哼,所以罗源安没有听到,——这句话是“谢谢”。
    一顿并不丰盛的晚餐和一夜安静的休息并不能让崔和的体力迅速恢复过来,第二天的武装行军让他继续着头一天的痛苦历程。但是在伙长罗源安看来,崔和的表现比第一天要顺眼许多,这个娇生惯养的豪门子弟不再边跑边抱怨,也不再利用各种机会偷懒,他已经有了一点认真的态度,至少不用罗源安以踹屁股的方式督促了。…;
    崔和的态度转变源于两点,首先是他没有那份力气和心思偷奸耍滑了,所有人都在努力的不停向前,与其将心思放在如何偷懒上,不如多想想怎么节省体力,怎么跟上队伍。其次,他对同伙学员的表现感到十分震惊,这些人似乎完全不受昨天劳累的影响,一觉之后便精神焕发,每个人体内似乎都有用不完的力气。
    崔和记得昨晚半夜起来方便的时候,看到罗源安正在守夜,当时他上前小心翼翼的搭讪了两句,罗源安告诉他,队伍野营在外,照例是每人守夜一个时辰。崔和讪讪的询问自己的守夜安排,罗源安很直白的让他放心休息,因为他体力太差。
    什么事情都怕比较,崔和拿自己跟同伙的学员一比,顿时觉得自己真是没有用,他对于同伴们的体力感到非常震惊,震惊的效果就是产生敬畏,而敬畏,则让崔和感到了自卑,在自卑面前,他对自己过去高人一等的想法感到深深的羞愧。
    崔和想要努力跟上本伙学员们的步伐,但现实很残酷,他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罗源安见他端正了态度,便不再指责他了,反而与同伙学员们一起想办法帮助他完成武装行军。他的木枪交给了契丹人阿柱,盔甲也摘了下来,套在膀大腰圆的许三郎身上,横刀则跨在许四郎腰间。崔和抓住每一个休息的期间,不停的向帮助他的同伴说着“谢谢”和“对不起”,直到罗源安忍不住过来安慰了他一句话,崔和的心里才好受了些,罗源安的话是这么说的——都是自家弟兄,别搞那些虚的,将来战场上要一起搏命的,这些事情不用客套。
    漫漫旅程的最后一段让崔和毕生难忘,他看见了越来越近的白狼山,可是自己的脚步却越来越软,他感觉浑身的力量正在飞速流逝。当他以为自己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抵达那片山峦的时候,罗源安将他一把抓了起来,直接扔到后背上。
    崔和的双手无力的耷拉在罗源安的双肩之上,他在恍惚中能够闻到罗源安身上浓重刺鼻的汗味,身子则在一点一点随着罗源安的步伐往下出溜。他以为自己就要从罗源安背上摔下来的时候,一只大手将他使劲往上托了托,把他重新托了上去,他侧过脸,看到的是契丹人阿柱咧着大嘴的笑脸。
    崔和所在的学员三伙终于在规定期限内赶到了白狼山军寨,但还是落在倒数第二。白狼山军校祭酒、营州军总部都教化使姜苗在一众军官的陪同下向获得前三名的学员伙颁发了红花,掌声热烈的回响在作为课堂的窑洞之内,稍微恢复了一点精神的崔和在掌声中看到了本伙弟兄们一张张沮丧的脸,他心中顿时涌起好一阵惭愧。
    赵横所在的学员二伙排在倒数第一,同样没有得到小红花的奖励。同时因为赵横本人在路上的不配合,学员二伙的抵达时间甚至比规定期限晚了半个时辰,在礼堂的颁奖仪式之中被姜苗点名批评。赵横对劳什子的小红花嗤之以鼻,在他看来,这种玩意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钱花,拼死拼活去争取之后,要来何用?因此,他面对同伙学员瞪过来的不善眼光显得云淡风轻,不以为意,心底里却开始记忆着那些对他不友好的同伴姓名,暗自盘算着将来如何报复。
    赵原平所在的学员一伙位列第一,获得了三朵小红花。刘金厚没想到这个刺头如此能跑,在长途行军中展现出了如此过人的体力和耐力,于是在领奖的时候,他让赵原平上去代表学员一伙接受小红花。赵原平得意洋洋的走上讲台,从姜苗手中接过三朵红花时,扬起下巴瞪了姜苗一眼,那意思是说,你不是说老子是孬种么?老子一来就帮组全伙弟兄拿了个第一,这下看你怎么说!…;
    姜苗淡然一笑,以他在营州军中的资历和身份,完全没将赵原平的挑衅放在心上。颁奖结束后,他带领所有学员重新参观了一番白狼山军寨。绝大部分学员都是白狼山中打出去的老兵,这里有着他们太多的故事和回忆,虽然只是相隔两个多月的故地重游,却都十分感慨。
    白狼山军寨防守战所发生的寨墙前,众人唏嘘不已,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往事;后山烈士纪念碑前,所有学员庄重的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向死去的战友哀悼;其后,大伙儿来到温泉附近的浴室,兴高采烈的洗了个热水澡,然后到军寨饭堂中享用晚餐。
    白狼山逃难的百姓很多都回到了山外的村庄,但仍有一些舍不得这里开垦的后山田地,便定居在此。接到第一期学员后,这些百姓为学员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并在姜苗的邀请下与学员们同吃同饮,打成一片。
    对于赵家子弟来说,这种军民同乐的场景是从来没经历过的,赵原平很快就自来熟,兴高采烈的加入进去,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伙伴,其中同样有出自豪门大户的新兵,比如第四伙的李承晚和第五伙的王思礼。崔和因为体力消耗过度,没有那么大的精神头,却也微笑以对。赵横则继续坚持着心中的骄傲,对这一切嗤之以鼻。
    当晚,在大窑洞内,姜苗给第一期学员上了第一堂课,课程的内容是——军人的职责。作为李诚中最亲密的战友,姜苗在这一年中的经历异常丰富,受李诚中的影响也最深,他首先提了一个问题:
    “在讲课之前,某要替李将军问一问诸位,你们当兵的最大心愿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不用现在回答,诸位在白狼山军校要待一个月,这个月里,某要求你们始终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当学期课业结束之后,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告诉某,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手机网(。)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四十七章 君之野望(五)
    提出这个问题的李诚中此刻正在柳城的新兵训练场;他站在检阅台上;正在观看新募士兵的第一次阅兵仪式。高行周是昨日来到柳城的;他来催讨和押送李诚中为高家准备的五百匹战马。高行周站在李诚中身侧;一边眼望台下新兵的分列式;一边小声问:“赵大将军和营州军关系如此恶劣;他仍然坚持派遣子弟到柳城从军;恐怕是不怀好意;自成兄怎敢收留他们?”
    李诚中一笑:“无妨。我始终相信一件事……”
    高行周问:“什么事?”
    李诚中顿了顿;道:“我认为;当一种体制从无序到有序建立起来后;个人的力量在强大的有序体制面前;永远不堪一击。我的军队虽然兵少;但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有序的体制;他们不是自动被有序接纳;就会自动被有序所剔除;这一点;不需要我来操心。”
    高行周默然;稍后;他问:“家母托某代转问候;不知自成兄有何难处;高家可稍尽绵薄之力。”
    李诚中道:“丁口;我现在缺丁口。营州土地很多;除了北部有大片草原之外;南部耕地也不少;但是人丁不多。我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好几个;但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丁。”
    高行周想了想;摇头道:“这个问题不好解决。百姓大都不愿背井离乡;要想说服他们抛弃家园到你这里耕作畜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人丁是每一个州府都极为重视的根基;很少有军镇愿意迁徙治下百姓到别处。”
    李诚中道:“说得没错。就算是平州;张刺史对流民回迁也不是很乐意。我曾经向他提过要求;希望能将去年逃入关内的百姓迁回来;但去年平州丰收;如今仓廪不缺粮食;张刺史对我的请求并不积极回应;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占领柳城两个月了;回迁的流民不过几千;与去年流亡过去的流民数量相比;还不到两成。而且很多流民已经在平州获得了土地;让他们再迁回来;他们也不甚乐意。”
    高行周道:“妫州被契丹掳掠很严重;高家恐怕帮不上什么忙。”
    李诚中道:“我在贵府上做客之时;夫人曾说愿意考虑与我营州共谋行商。我知道你家有海船;却不知有多少?”
    高行周算了算;道:“这些事情是家母在操持;某也说不上具体数目;某印象中总有是十数条。自成兄很看重海船?”
    李诚中一笑;道:“我听说杨行密和钱镏在江淮打得很厉害。既然那里正在打仗;必然四处烽烟;老百姓过得恐怕不会太好。这样;尚质老弟;你派海船去江淮;能拉多少百姓丁口;就给我往营州拉多少;无论男女老少;我全部都要;青壮男女一丁一贯;老弱幼童两丁一贯;拉到大凌河口我就给付现钱;如何?”
    高行周心中一动;暗自盘算;这个价格非常公道;关键是老弱幼童也要;这就好办太多了。只要能够保证百姓全家团圆;免于妻离子散;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举家迁徙以躲避战乱的。当下道:“百姓抵达营州后;你有什么打算?怎么安置?”这个条件必须事先打听明白;这是说服百姓迁徙的根本。
    “我准备计口授田;凡青壮一口授田二十亩;老弱幼童一口授田十亩;种粮和农具也会统一安排。田赋按亩征收;初步定为三一;第一年所产粮食官府免征田赋;第二年所产粮食减半征收;第三年后三成征收一成。今后营州取消人丁税;取消任何加派。”
    这个条件算得上非常优厚了;高行周不免替李诚中担忧:“如此优渥的条件;自成兄的营州军如何支撑得下去?”…;
    高行周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时代的农田产出以人丁来算;李诚中曾经让冯道进行过推算;单以幽州为例;人丁税、养马税、农槯谁、路驿费、瓦舍费、清淤费等等十多种税费摊算下来;节度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