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1542部分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1542部分

小说: 百度宅男当崇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城市,因为人口增长巨大,对米,面的消费量也是剧增,这个市场已经大到能支撑起“工业化”舂米和磨面的程度了,也就是这封信上说的,要建大型的水力磨坊。
    而新的大型的水力磨坊,无疑是需要水泥来作为建材的,在江南,传统的小水力磨坊遍布各个乡村,几乎已经将适合安装传统水力磨坊的地方占尽,要想建新的,大的水磨磨坊,必须还得想其他办法,必须在传统水力磨坊不适宜的地方打主意,比如更大的河流,建更大的引水渠,以前没有能改造的地形地貌,现在却可以,这就必须依靠水泥这种能建材。
    传统的小水力磨坊遍布各个乡村,磨米磨面都是在这些小磨坊里进行,一大缺点就是加工地点的分散,导致了加工成本的上涨,如果有靠近大型城市,而且大型的加工场,则无疑成本要降低很多。
    徐光启执意要建大型水利磨坊的原因却还有其他,主要是从大琉球,从洞庭湖等粮食基地送来的粮食越来越多·而且是常态化,需要有一个大型的加工工厂来消化这些粮食,以往的粮食,都是江南各个乡村产出之后·自行在当地的小磨坊消化,变成米和面供城市消耗。
    而大琉球和洞庭湖等地方送来的粮食,若是再返回到这些小水力磨坊去磨成米面,由于加工地太分散,成本更加高昂,再加上这些粮食有储备粮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徐光启倒是建议,在上海附近建一座大的水力磨坊中心,以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再就是还是要把粮食生产的主动权抓在手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手里有了磨坊,也更不担心那些当地的粮商再起什么bō澜。
    杨改革倒是很同意徐光启的做法·粮食这个东西,是越稳妥越好,也就是说·依靠别人,任何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要不得的,这就是拿国家开玩笑,商人资本家在这方面从来就没底线。
    建大型的水力磨坊中心,杨改革肯定是同意的,上海是杨改革费了大力打造的新的中心,粮食集散中心也是其中之一,势必要有相配套的粮食加工能力,可让杨改革感到为难和尴尬的却是徐光启打算亲自上阵·要亲自建这么一座大型水力磨坊中心。
    杨改革才想起来,徐光启也是个全才,在农业上面的作为也是不小的,摆弄这些机械,也算是“本行”了。
    为此,杨改革也是颇为头疼·建这个大型是水力磨坊肯定是有必要,肯定是好的,可让徐光启亲自上阵,却是不行,杨改革还希望徐光启多活几年呢,这么cāo劳怎么行?拒绝?
    为难了一阵,杨改革却又不得不考虑其他的事。
    南方不光光是这一处地方想建这种大型水力磨坊,很多地方都想修建更加坚固和耐用的水力磨坊,因为水泥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大增,新的,更大的水力磨坊势必要挤压传统的小水力磨坊,这几乎就是一个趋势,据杨改革所了解到的情况,水力磨坊这个产业,却是一个良业,是很多人都喜欢投资的一个行业,毕竟大家吃的米和面要靠磨坊磨出来,所以投资磨坊,世人对此并没有什么反感,反而很赞成和流行。
    也就是说,南方的水泥需求量,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大。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还是超乎杨改革的预料,也或许是自己推销水泥的力度够强;或许是很多人开窍了,南北方都有不少人准备引进水泥来修建引水渠,准备将更多的土地开辟成良田。
    旱地,荒地的价值并不高,也并不值钱,和良田相比,价值相差巨大。旱地从几分银子到几钱银子不等,但水田,良田的价格,则是在数两之间,甚至是十数两,如此之大的价格差距,使得修建引水渠改旱地、荒地为水田有了必要。
    特别是在北方,在如今粮食高涨的情况下,一亩好的水田所带来的收益,是极为可观和yòu人的,修建引水渠的yù望也就愈发的强烈。
    杨改革也是颇为自嘲,这大概也是自己把水泥的推销做得够深入的原因,水泥这股风,自己一两年前就开始放了。从修建实物,比如教堂,比如下水道,到比如还在论证中的人坛,到用红夷大炮开推介会,到修建水坝,到如今自己在这水泥小楼里办公,这些都是自己推销水泥的手段,想做到了这种程度,水泥若是还打不开销路,那可真的是白瞎自己做了这么多事了。
    按照杨改革所知道的,能修得起引水渠把旱地,滩涂变成良田的,无一不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也只有他们才能一次动用数千,乃至上万两的投入来做这种事。而这些人家的后台,很多都是杨改革的熟杨改革并不介意这些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获得更多的土地,对于因为土地兼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杨改革也是知晓的,可杨改革是皇帝,并不是造反者,并不打算推倒这个国家来重新分发土地,对这种事·也基本是无可奈何,也不愿意去管。
    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后果自然是更多的农民破产,这在其他时候是可怕的,甚至会造成一个国家、王朝的覆灭·可现在,杨改革却是希望这种后果的,没有破的农民,就不会有进城的工人,没有工人,就没有税收,从工手上收税·远比在农民身上收税靠谱。
    工业化已近启动,殖民扩张已经启动,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破产人口,需要打破土地对人口的束缚。无论是天灾也好,还是这种土地兼并会导致帝国覆灭的**也罢,总之,这些都是杨改革所热爱和喜欢的。
    当然·敢放任这种事情,手里也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和底牌,那就是对粮食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必须要有自己的粮食基地,而粮食基地,杨改革也已经基本打造完毕,所以,对这种事,杨改革并不是很担心,rì后南洋,印度洋的扩张,势必还会有更多的粮食基地,借助信风·季风,借助发达的灯塔网,借助发达的海运,杨改革自信,可以不用担心这方面的事。
    思索了一阵的杨改革,抛却掉一些烦恼的事·转而考虑起其他的事来。
    徐光启亲自动手修大型水力磨坊中心是不行的,顶多只能让他提一些参考意见,顶多能以他的名义主持,这是杨改革的底线了,杨改革实在是不想让徐光启过于劳累。
    对于如此旺盛的水泥需求量,杨改革给徐光启的批复就是先建水泥场,先把水力水泥厂建起来再说,没有大型的水力水泥厂,这水泥的产量和价格是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水力水泥厂,却还需要修建水力设施,却又需要孙元化那里将技术转移过去。
    技术的转移和互相论证,其实也一直在进行,杨改革麾下的各种科学技术实际一直都在互相的交流和互相论证,开阔这群先行者目光和知识,是杨改革一直在做的,这也是杨改革每天需要批改大量作业的原因。
    不过,随着所需要批改的作业越来越多,所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所涉及的人越来越多,杨改革是感觉吃不消了。
    从孙元化那里的各种冶金技术,机械技术,到水坝的修建方式数据,到张显庸那里的生物科学,到琉璃斋的玻璃制造技术、能力,到历局里各种天文,地理,海况等数据等等的创新和进展,这些,几乎都是通过杨改革来中转的。
    杨改革将各处收集起来的技术进展信息,各处发来的求助信息分门别类的整理,然后各自给予回复,或者是给予提示,这占了杨改革批改作业中的很大一部分。这些都是如今这个时代顶尖的科技,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饱含着工作人员的辛勤,每一个数据和结果都是拿银子碓切出来的,都是需要保密的,杨改革也轻易不敢随便的让人代劳,可如今,杨改革实在是吃不消。
    随着知识面,涉及范围,涉及人员的扩大,杨改革不得不考虑办一份内部的科技交流刊物,来供自己麾下的科技人员交流。
    这个决定,杨改革迟迟不敢下。在这个保密手段和措施不咋样的时代,在保密意识不那么强的明朝,技术外泄只怕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杨改革实在是受不了如此庞大的作业量了。还是狠下心来,做这么一份内部刊物,将自己麾下各处的科研科技成果进展做一个刊载,也免得自己一个一个的回信,一个一个的解答。至于技术外泄,这也是没办法的,只能尽量保密了。
    “大伴。”杨改革收拾了思绪,喊道。
    “陛下,奴婢在。”王承恩连忙答应道。
    “找几个可靠的人,朕这里有一些需要保密的东西,需要人来编辑成册,然后刊印出来,然后分发到指定的人手里,并且只给指定的人看……”杨改革抹抹额头,说道。杨改革决定,将那些不太重要的东西以内部刊物的形式刊发出去,自己这边只负责管理最核心的东西,不然,事情实在太多了。
    以前还好,也就几个人来讨论,事情总还能对付,可如今,却是不行了,各地各处的东西都经过自己这里·自己就算一天有四十个小时也不够用,何况如今各处的学生,学徒也越来越多,有些东西·也必须要让他们知晓,否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这就更加有做一份内部刊物的必要了。
    “······这,陛下,这,奴婢·……”王承恩可真的是一头雾水了,皇帝这话可是没头没尾·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唔,比如孙元化那里各处的进展,各种难题;比如琉璃斋那里的各种进展,各种难题;比如郑怀忠那里的各种进展,各种难题;比如历局的各种进展,各种难题,朕希望将这些东西整理出来,然后刊发在一个册子上·以供这些地方的人知晓,也免得朕一处一处的回复,可明白朕的意思么?”杨改革解释道。
    “回禀陛下·奴婢明白了……”王承恩立刻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立刻答应道。
    皇帝的辛苦他是知道的,为什么辛苦,他也知道,自然是这没完没了的批复,实际,大多都不是“正经”的政事,皇帝已经将很多“正经”的政事交给阁臣去处理了,自己腾出大量时间来办“sī事”,为此·王承恩也是颇为心疼,见皇帝终于是要放下这些事了,也是打心眼里高兴。
    “…···对了,最好在司礼监的下面建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件事,这些刊印出来的东西,都是朕拿真金白银一一的碓切起来的·最忌的就是泄密……”杨改革说道。
    “回禀陛下,奴婢明白了……”王承恩答应道,对此,他确实很能理解,确实是真金白银碓切起来的,皇帝刚才说的那些东西,没一样不是耗费了巨额钱财的。
    “…···再,汇集各处的进展资料,分发刊物,要以最快的速度,直接走六百里加急吧······”杨改革又加了一句。以前是用惯了网络,用惯了论坛,这种最及时的交流手段,是目前杨改革最想要的,但限于条件,不可能给自己的科技队伍和网络,如今也只能用自己的权利尽可能的给这些人提供方便,杨改革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建一个明朝的“论坛”。
    王承恩却是有些吃惊的看着皇帝稍后就立刻答应下来。
    杨改革敢用六百里加急的方式来建“论坛”,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如今南北的通讯也很是发达,说得准确点,就是如今驿栈分离之后,邮政系统全部配备马车,邮政系统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