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南宋-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过太行更是难上加难。
井陉为太行第五陉,为河北至河东的最近要道。因其关口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此以井名之。汉朝时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后来改名土门关,唐以后称井陉关。
井陉关做为东西咽喉要地,本来是有大军驻守的。在靖康元年九月以前,驻守此关的是种家军中的种师闵及其属下八千大军(其中只有正兵三千,余者为辅兵役夫)。此人是小种(种师中)的堂弟,也算是有几分将才的,只是很不幸遇上了宗望,硬扛了七天七夜之后,全军尽溃,种师闵殒命。
关忠勇等人就是此役中的溃兵。随后逃往天平寨,为刘铁栓收留,成为了天平寨的二当家。
金军夺取井陉关后,打通了与太原府的通道。与围攻太原的金西路军连成一线。但是由于太行绝岭很难运输兵马物资,所以井陉关对金军而言,战略意义不是很大。因此,在解除了井陉关宋军对金军侧翼的威胁之后,金军并未在此派驻多少人马。随后,此关便为盗匪所占。
杨折冲率大部队入太行时,以关忠勇、高亮为内应,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了这个险关。然后,将人口物资,转运天平寨。
天平寨(原宋军承天军寨)距离井陉关并不远,只有八十余里。如果是在平原之上。快马一rì行程,辎重两、三rì行程便可抵达。可是就象前面说的,太行山的陉道,实在太难走。空着手没问题,用马驮少量物品也勉强可以。但运输巨量的辎重可就难如登天了。当然,如果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上万人一起动手,估计有两个月就能搬得着不多了。
可谁会给你两个月的时间?耽搁这么久的话。人口物资不是被那些太行义军抢光,就是被真定城里的金兵掠尽。反正别想有个好。
好在关忠勇很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一个主意:水运。
在太行西侧。有一条发源自太行山深处的大河,叫绵蔓水(现在叫桃河)。这条滔滔大河由西而东,一路流经寿阳、平定(今阳泉市),从天平寨山脚下蜿蜒而过,流入井径时,改称为冶水,最后注入著名的滹沱河。
若是从这条水路入天平寨,路程可缩短一半,虽然是逆水而上,但比起走那条可怕的陉道,实在要好太多了。尤其现在是夏季,水位高涨,行船更为便利。于是杨折冲一声令下,众工匠开始制造木筏,同时向井陉附近的人家租借船只。尽管大多是一些捕鱼载人的小船,但好歹也能派上用场不是?
于是,一场持续了整整十天的水上大搬迁开始了。
当狄烈带着两万多死里逃生的宋民以及不亚于前一批巨量物资的辎重来到井陉渡口时,新扩建的渡口依旧繁忙不休——杨折冲押运的前一批物次是运完了,但随后杨奋与左开押解的枉人山最后一批物资却才刚到不久。这才刚消停没几rì的渡口又再度繁忙起来。
狄烈与杨折冲驻马于渡口边上,看着被来来往往的舟筏搅得混浊不堪的河水,心下又是欢喜又是头痛——欢喜的是,有了这不计其数的物资,足以保障三万多人在一两年内衣食无忧,安心发展;头痛的是,恐怕还得再运输个十天才行……
当rì下午,狄烈携朱皇后一行及阿术、阿吉、杨再兴、何元庆、张荣一干梁山兄弟,乘小舟先期出发,前往天平寨。
绵蔓水这个名字听上去软绵绵的,但那湍急奔腾的河水,却丝毫让人无法将其与这个名字联系起来。朱皇后等诸女,行船不到一刻钟就吐得希里哗啦,阿术与阿吉都是面如土sè,虽未吐亦不远矣。杨再兴与何元庆都是江淮人氏,船坐得多了,虽然有些不适,倒还能忍受。张荣一干梁山好汉全是风里来浪里去的水上蛟龙,自然不在话下。而狄烈……身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员,这点颠簸只能算是小场面了。
不过,在这样湍急的河流上运人运物还成,但运牛马牲畜就难了。那些牲畜一旦惊吓起来,搞不好就是一个船毁人亡的下场。所以那些战马牲口之类的,只能走山路。据杨折冲所说,因为陉道着实艰险,这十rì以来,掉落悬崖的人马牲畜,已逾三百之数。可想而知这太行山道之险。
行船近一个时辰之后,尚未见到天平寨,却先看到了河流左岸一座建在崇山峻岭之上巍然屹立的雄关。
那带路的天平寨徒道:“好叫寨主得知,那便是晋东雄关苇泽关(今娘子关)了。”
原来这就是苇泽关(娘子关)!
这个在后世称为娘子关的雄关,有“三晋门户”与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乃是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的关口之一。据说唐高祖的三女儿、唐太宗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关。
狄烈对苇泽关(娘子关)的印象来自于军史,抗战时期著名的忻口之战,晋军与八路军联合抵御rì寇进攻山西。最终就是因为此关的失守而失败。
这么重要的雄关对天平寨的防御意义不言而喻。狄烈立即询问那天平寨徒:“此关现在是否在我们手中?”
那天平寨徒笑道:“寨主放心,这座雄关可是咱们天平寨的东南屏障,怎么可能不握在手中?若是让他人占了去,咱们的寨子再坚固,早晚也是不保。这点眼光,先寨主还是有的。”
狄烈心生感慨,这刘铁栓运气还真不是一般的好,竟然趁着驻防此关的宋军溃逃之机,先一步抢占了之么个好地方。不过,也就是金军暂时没功夫理会,否则的话,以双方战力之悬殊,再艰险的关卡,也挡不住真正的强兵。
临近黄昏之时,狄烈一行,终于来到了天平寨山脚下。
首先出现在众人眼前的,就是堆积如山的各类物资,将整个河滩挤占得满满当当。无数的人群及牲畜如蚂蚁搬家一样,往返来回,不断地将物资搬上大车,然后挽着拉车的牛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道,运送入半山腰一座以大大小小的石块垒建而成的巨形石堡。
这,就是天平寨了。(未完待续。。)
》vid/
第八十二章 新的根据地
狄烈一行,从山脚登上半山腰的天平寨,足足用了半个时辰。 虽然有马匹,但谁都不敢骑。这条山道堪堪能通过一人一马,左边悬崖右边峭壁,谁敢将自己的xìng命交到这些牲畜身上?
狄烈到达寨门前时,天sè已经有些昏暗,不过并不影响他对天平寨的观察。
从外部看,这座用厚重的大青石一块块垒起,再以粘土黏合,高度近三丈,周长超过五里的军寨,的确给人一种浑厚坚实的感觉。住在这样一个石堡状的军寨里,让人很有一种安全感。
军寨开有三个门,一个大门,一个后门,还有右侧一个偏门。每个门都有吊桥,其下是宽三丈,深一丈的壕沟,壕沟内是流动的清冽幽深的护城河水。此时只有侧门放下吊桥,运输队伍正源源不断地从此进出。
狄烈正准备从侧门进寨,倏地寨门大开,宽两丈,长四丈的吊桥咯吱吱放下,一大票人从军寨里涌出来。
杨奋、侯方镜、左开、释智和、关忠勇、高亮、刘二平……天平寨所有头头脑脑全部衣冠整齐,迎出寨门外,向狄烈恭敬行礼:“寨主(殿下)得胜而还,可喜可贺。”
狄烈摆摆手:“一个小小的寨主而已,用不着兴师动众地搞这一套。我们的时间很紧,事情很多,大伙各自去忙吧,晚间再设宴聚会。侯先生,请将各位好汉及小娘子们安排好,关兄与刘兄留下带我参观一下军寨的情形。”
众人本来准备了一番说辞。更摆上了好几坛庆功酒,却没想到狄烈如此干脆利索。愣了好一会,杨奋摇头失笑:“殿下所言甚是,咱们的事情还多着呢。万不可懈怠。走吧,干活去。”
在侯方镜的引领下,杨再兴、何元庆、阿术、阿吉、张荣等一干梁山兄弟以及朱皇后一群皇室贵女,鱼贯而入。这时朱皇后一行早已换过一身素纱襦裙,头戴圆形纱笠,笠缘垂挂着飘逸的薄纱,将玉容完全挡住。除了少数人知道她们的身份,大部分宋民都不知道。这群与他们一道跋涉了整整十天的神秘女子是何来路。
朱皇后莲步轻移,经过狄烈身边时,隔着纱幔轻轻说了一句:“本宫要与你谈谈。”
狄烈不动声sè地轻轻点头:“可以,我也有话要跟皇后说。你先去看一看嬛嬛她们。然后再把你身后的那些女子安顿好,晚些时候,我自会去寻你。”
目送朱皇后摇曳多姿地款款行远,狄烈扭头看到关忠勇眼里的疑问以及刘二平那放光的眼睛,加重语气道:“这些女子的身份极为尊贵和敏感。你们最好对她们保持足够的尊敬与距离,以后该让你们知道的时候,就会知道。”
关、刘二人忙恭身应道:“是。”
关忠勇早前是一心想引入狄烈的实力来充实本寨,但随着原寨主刘铁栓身死。狄烈奇迹般狙杀阿懒,得以上位。关忠勇那时便已有归附之心。及至后来再见到狄烈手下兵马jīng良、装备豪华,更有那将人吓到呆傻的数量庞大的各类物资——要知道。即便是在承天军寨全盛时,所积蓄的军用物资,都远远不能与之相比。
到了这个时候,关忠勇的心里就只剩下一个“服”字。有了这样强大的底子,他毫不怀疑,天平寨将会如慧星般崛起于太行,傲视群寨。
刘二平呢?此人才智平庸,人却实诚安份。眼见天上这么大一个馅饼砸下来,早已把他敲得晕晕乎乎。这十几rì以来,做梦都会笑醒。现在无论狄烈叫他干什么,他都不会有丝毫不满。刘二平的态度,基本上也体现了整个天平寨原寨众的态度。
要知道,自从刘铁栓殒命,寨中jīng壮折损大半之后,这天平寨,就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太行山大小百余寨,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活剧。所谓的太行义军,也就是顶个好听的名头而已。在半年前全都是一群打家劫舍的土匪强梁,那有什么仁义好讲?你强就服你,你弱就打你。
天平寨原本人口不过千,老弱妇孺占去大半,可以舞得动枪棒,挽得了硬弓的不足三百。真正有一定战斗经验的不过百余人,其中有近一半还是关忠勇带来的那批宋军溃卒。这其实也是刘铁栓力排众议,让入伙不久的关忠勇成为二当家的重要原因——一切都是缘于实力,有实力就有话事权。
现在天平寨弱了,已经从一个中等山寨沦落为一个小寨子。假以时rì,等太行诸寨从沉重的打击中稍加恢复过来,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吞并风cháo。唯有吞噬各个小的势力,才能将之前的损失补回来,这也就是太行群豪所奉行的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原则。
可以说,这个时候狄烈强势入主天平寨,避免了本寨覆没的厄运,原寨众只有感激臣服,再无他念。
狄烈就是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在关忠勇与刘二平的陪同下,步入了天平寨。
一入寨中,举目所见,竟然全是水。这一点,大出狄烈意料之外。此寨依山而建,顺水而居,高低错落的房舍多为石头垒砌,水网似的溪水沿着墙基穿房过户。从寨墙上俯视,仿佛满世界的都是水。来来往往的宋民们,挽着牛马大车,行走其间,那种“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奇景,堪可入画。
川流不息的运输队伍,从石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