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南宋-第4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诏书上的说辞。郦琼想学三年前的苗傅、刘正彦。挟持恭宗。把持朝政。结果被恭宗义正严词拒绝,并严厉怒斥。郦琼恼羞成怒,失手弑君……然后。英明神武、洞悉敌奸的康王杀回来了,戡乱平叛,生擒郦琼——官方解释嘛,你懂的。
诏书说是诏告天下,其实主要是明告百官;百官信,士子就心照不宣地信;士子信,百姓就不得不信。
总之,官家是这么说了,百官、士子也都“信”了,至于老百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恭宗殡天,未诞太子,皇太弟康王接位,顺理成章,合情合律,更合祖制。更不用说,这位康王原本就是上一任建炎帝,恭宗还是接了他的位呢……
新帝即位,改元绍兴,竟与历史,如出一辙。
依常例,登基改元,大赦天下。
基本上,赦令一下,流、徙、贬谪,包括各种非死刑之罪,都可以得到赦免——但决不包括大逆之罪。
郦琼所犯之罪,就是“弑君”的大逆之罪,非但不能赦免,而且还要尽快行刑,以彰显皇室尊严,不容侵犯。
五月十七,郦琼被押往临安闹市,磔之,弃市。
有士人观郦琼受刑一幕,在笔记中录述“……郦逆不发一言,刑手刃起刃落,血肉俱下,筋骨分剥……血流如溪,哀号残惨,至午而酉,入夜方绝……”
郦琼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是南宋最大规模军事集团叛逃的始作俑者,无论对宋室,还是对汉民,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更背弃了当初投笔从戎的壮志雄心。落得这般下场,也算是罪有应得。
而郦氏一门,本应株连,但适逢大赦天下,多有释之。且官家慈悲为怀,或重罪轻罚,或轻罪不予追究,郦氏一族,终得以保全。
郦氏一族,感铭五内,焚香以祷,感念君恩。却不知这其中肮脏的政治交易。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铁律从未改变。一般天子方登基,总要隐忍一段时间,慢慢培养自己的亲信,待羽翼丰满,再逐步将朝中异己份子一一清除,这几乎成了定律了。
不过,赵构这位新天子却不一样,他是复辟,不是新皇登基,在朝中,他早有强大的实力。他有这个底气,将朝中的异势力一举清除。
首先开刀的,毫无疑问,自是左相吕颐浩无疑。严格说起来,吕颐浩早前还是赵构提拔上来的丞相,算是建炎派系中重量级人物。只可惜,正因他是左相,百官之首,在赵构失踪后,下一任天子的选择重担,就压在他身上,容不得他回避,这也就造成了他的悲剧下场。
五月十九,郦琼伏诛次日,朝中下旨,除吕颐浩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贬为庶民,限时离京。又过得半月,在吕颐浩举家南迁途中(吕颐浩祖籍山东沧州,此时已是天枢势力范畴,没法归梓了),又有宫中缇骑追上,宣读圣旨,却是将其流放琼州(今海南海口)。
吕颐浩仰天悲叹,家人号啕悲鸣,一代权相,就此没落。
拿掉了大头,接下来就是右相朱胜非。恰在此时,朱胜非之母去世(朱母的确死于1132年),这位右相当机立断,立即上疏自请去职守孝。赵构也只是想搬开这些绊脚石而已,倒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一见对方如此上道,自然也是顺水推舟,罢其右相之职。
再往下,就是赵儆、赵供这俩货了。对这等无甚才干,根基浅薄的骑墙之辈,处理起来,更是简单。去职、削爵,不过一道手谕的事。若非二人俱为宗亲,少不得要流徙三千里。与吕颐浩一样,去那鸟不拉屎——不,很多鸟拉屎的地方。
赵构重新上台,施雷霆手段,风卷残风般清扫了一大批人,唯独只有一人,不能动,也不敢动——判宗正寺正卿、齐安郡王赵士褒。
此老位高辈尊,是赵宋皇族的一根标杆,目前在整个南宋。在辈份上能压得住他的。只有一个隆佑太后。但正如赵构奈何不得隆佑太后(赵栩上位,隆佑太后是首倡者)一样,他同样不能动赵士褒——王爵不能动,因为那是太上所封;判宗正寺正卿也不能动。因为无人可取代。除非老肃王回来。倒还可有一竞之力。不过。人家老肃王此刻早已随佳婿回长安,与女儿团圆了,只怕再不会过江。跑到南宋这艘“破船”来凑这热闹。
有贬的,自然就有升的。首先是坚定支持派的赵鼎出任左相,张浚进知枢密院事;从龙首功的张俊,以功进领镇洮、崇信、奉宁军三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成为继刘光世之后,第二个建节的南宋将领;杨沂中授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兼领侍卫马、步军司,统管三衙亲卫军;杨密也升任御前右军副都统制。
可以说,押对宝、站对队的一干文武大臣,个个捞得盆满钵满。对于刘光世当日暗助之举,赵构也是心领神会,虽未加封,却少不得有一番赏赐。
诸般封赏皆毕,唯独右相之位一直空悬。正当朝臣议论纷纷,猜测此位谁属时。五月底,韦太妃、邢妃、秦桧一行,扶太上龙殡梓棺过江,满朝文武出迎百里。这时百官才恍然大悟,这段时日朝局动荡不安,弄得人心惶惶,怎么竟将此人给忘了。
不出所料,秦桧回归当日,当即被拜为右相,比历史上足足提前两年。这样一个人,又会给南宋王朝带来什么呢?
秦桧带回来的,就是一份天枢与南宋重申盟约。这可是赵构日夜盼望的“礼物”,也是他此次冒险北上的最大祈盼。如今竟得以达成,当真喜不自胜,连声喜赞“朕又得一佳士也”。
当然,天枢礼物不是白给的,更甭提送还你父母妻女……这得是多大的恩惠?你不得意思意思一下?那么,天枢所要的“意思”是什么呢?
成都府!
成都府自治,这是华王的条件。
据秦桧所言,临归之前,他得华王召见,明言已下诏令秦凤军副统帅刘锡,动员大军逼向成都府。成都府,你同意也要自治,不同意也要自治。
事已至此,夫复奈何?成都府是南宋的重要后勤基地,南宋在成都府有大把的粮秣军资,却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像样的军队,如何挡得住号称昔日大宋最强的西军——秦凤军。
赵构咬咬牙,用成都府换得父母妻儿,还有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加上一份和平盟约——值!
随着赵构朱笔御批轻轻一勾,南宋费力劳神在四川筹集的堆积如山的军资,连同巴山蜀水的“天府之国”,一并纳入天枢囊中。狄烈又一次在南宋这只“肥羊”身上,咬下好大一块肥肉,满嘴流油。
六月,监察御史万俟卨,秉承秦桧之意,在朝议时突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近日多闻天枢之天波水师频繁出没东海,甚至与盐官的虎翼水军有所摩擦。行在近江临海,一旦有变,恐有不忍言之事。为天家安危、宋室安危,臣请陛下迁都……”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自古迁都乃第一等大事,如何不令人悸动,但震惊过后,满朝文武竟少有的没多少人出声反对。原因很简单,一个现成的例子在那摆着呐——绍兴帝率五千卒奇袭,弃陆出海,绕了个大圈,登陆之后,仅仅一日夜间,就攻入皇宫。拍马屁的固然可以津津乐道,言道此乃官家天纵神武、用兵如神,可是,如今是官家坐皇宫了,万一被他人也来这一手……须知在此次奇袭中,声名鹊起,功勋卓著的御营右军,此前可是天波水师的手下败将啊!
百官心下嘀咕,再看看丹墀上一脸木然,眼神游离的官家,无不心下雪亮,齐声赞成迁都。与历代政局稳定的王朝不同,南宋初年,朝廷屡屡迁都:赵构最早称帝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之后迁都至扬州;在扬州的行在被金兵焚毁后,再度迁移至杭州临安府。立国五载,三度迁都,在历代王朝中,也算是少有的了。这也就造成了南宋的官员们,对迁都这等大动作,产生了相当的适应性,说白了,就是习惯了,只当又一次大搬家罢了。
这迁都之事,明面上是万俟卨秉承秦桧之意,首倡其事,实际上,却是秦桧秉承上意,然后选择一个份量不大不小的监察御史,抛出这个动议,效果出人意料的好。看来官家与诸臣都想到一块去了,这临安府,杭州城,真的太不安全了……江南虽有各种各样的便利,诸如无需漕运,便于海贸,商贾巨富云集等等,但没有安全感,一切都白搭。
好了,迁都没问题,下面的问题是——迁到哪?
对于这个,万俟卨也是胸有成竹:“荆湖之南,长沙!”
长沙?就是长沙!
早在建炎三年,赵构被金军撵着屁股赶过长江,短暂落脚于建康府时,就曾讨论过以何处为都的问题。当时就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去长沙;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去武昌;最后是一文一武两位大臣劝阻,韩世忠说:国家已失山东、河北,若再弃江淮,就没有地方了;大臣吕颐皓则认为浙西水乡好,敌骑虽众,不得驰。这才最终促使赵构决心定都临安。
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当初面对的敌人是金军,江浙纵横的水网,的确可令金人大吃苦头,黄天荡之战,就是明证。可眼下的对手却是天枢,人家水上的力量,比自家只强不弱,虽然签订了盟约,但国与国之间的战与和,岂是一纸空文所能约束得了的?
迁都之议,君臣同心,短短三日,奏议通过。
七月,南宋开始南迁。
而早在此之前的四月初,万里之遥的北疆,一支近十万人的庞大迁徙队伍,也陆续集结于犹是寒风凛凛的漠河边,在两位部族大首领:完颜撒离喝与乌陵思谋的率领下,即将踏上茫茫未知的生死旅途。
狄烈没有食言,给了女真人一条活路,更给了女真人一文一武两个领导者。至于能不能在那广袤无边的极西之地,杀出个未来,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狄烈倒是真心希望女真人能在西伯利亚这片无主之地立足、立国,非如此,自己将来怎么摘桃子呢?
嗯,说到桃子,似乎,有一颗名为“帝国”的桃子,已经成熟了呢……(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五章 立 国
(大盟与诸书友的赏赐与票票真是马上送到!多谢!)
~~~~~~~~~~~~~~~~~~~~~~~~~~
一一三二年,曾经称霸中原的两个最大王朝,金与宋,一个国灭嗣绝,残族远徙,彻底消逝;一个识相知趣,举国南遁,以避锋芒。
对于南宋小朝廷这种“不用你动手,我自己跳下去”灵活务实的态度,狄烈要给赵构君臣点个赞。然后,毫不客气地下令天波师占领了昌国(今浙江舟山),与南宋的明州(今宁波)隔海相望,将一把尖刀,抵在南宋这只大肥羊的腰肋上。
到了眼下这个时候,局势已经明朗化了。天枢势力非但囊括了整个中原,更收复燕云,将势力范围推进到塞外北国。接手了辽、金及北宋大半领土,其国土地面积之广,几追汉唐。下一步会是什么,路人皆知。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贩夫走卒,也都是知道,改朝换代的时候,就要到来。
水到渠成,立国称帝的时机成熟了。
任何一个读书人都是知道,第一个劝进的人,必得富贵,人生可少奋斗十数年。如此无本巨利之事,怎不令人趋之若鹜?
在狄烈刚结束东京审判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