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华无敌前传 >

第311部分

中华无敌前传-第311部分

小说: 中华无敌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德国军队的主力已经从苏联战场上撤了下来,总共达到32个装甲师(含党卫军)的装甲兵团已经进入德国境内,并在柏林的各个铁路枢纽完成了组编,等待德国及苏联各地的机车头到达,就可以迅速向法国北部或比利时、荷兰进发。

心中无比焦急的总参立即向中国登陆部队发出了以最快速度突破各自面前的防线的命令。

钱坤也因为登陆部队受阻,使其在欧洲同僚们夸下的海口无法收场,因此他亲自给正在激战中的各们登陆部队前线指挥官发去电报,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突破当前的英军阵地。

为了使登陆部队的攻击行动受到的阻力更小,远征军空军主动组织了三百余架重型轰炸机,对在哈兰、纽黑文一线集结的英军后续纵深进行了不间断地覆盖式轰炸。

这次轰炸效果相当理想,英军被持续数天地轰炸炸得四处奔逃,原本在第一线部队后面的近十万英军。

轰炸结束后,已经全部逃离了自己的阵地。

在加强了一个装甲师后的中国登陆部队,适时地向英军阵地发起了进攻,整整两个坦克团组成的突击力量,在顶过了英军前沿阵地的各种反坦克武器的轮番打击后,终于突破了英军的正面阵地,并突入到防线的纵深,从两翼对英军的前沿阵地形成迂回。

英军不得不立即撤退,但在中国军队地追击下,逐渐演变成崩溃。

6月19日。

中国军队顺利占领了伊斯特本。

并在这里与登陆地法军会师。

然后,中法联军在此地共同出击,划出一个弧线,从背后向黑斯廷斯发动了猛烈攻击。

在此地防守的英军3个师不得不撤出海防工事,开始向赫期特格林地区退却。

至此。

整个东萨塞克期郡的英军全面崩溃,并引发了肯特郡的部分英军防线松动。

欧洲联军趁机加大了攻击力度。

并于6月21日占领了巴勒姆,迫使在多佛尔的英军立即撤出自己地阵地。

至此,整个“大西洋堡垒”被全线突破,上百万英军不得不完全放弃整个工事群,退却到梅德期通至克劳利一线组织新的防线。

到了6月25日,欧洲联军已经在英国本土上登陆了近30万军队。

但在西线地中国登陆部队却碰到了钢板。

英军在吉尔福特、法恩伯勒及雷丁一线集结了近50万大军,同时动用大量的工程机械。

在这个平原地带构筑大量的永备工事。

同时英军还吸取了教训,开始在这些工事及防御阵地上进行了大量的伪装。

使中国航空兵的打击效果明显下降。

这给了英军一个极大的便利,英军可以放心地组织防御,而中国军队的阻力则明显加大。

6月18日。

2个装甲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及海军陆战队的3个野战师在法恩伯勒一带集结完毕,并立即组织了数次试探性攻势。

但这些攻势非常轻松地被英军挡回。

中国的前线指挥官第一次感到了危险。

6月19日,数百架攻击机、轰炸机轮番对英军阵地进行轰炸及扫射,但由于出色的伪装,使中国地空中打击并不奏效,投下了数百吨炸弹只摧毁了英军30%的前沿阵地。

虽然中国装甲部队立即沿着被毁地阵地发起进攻,但在进入英军防御纵深的工事群时,又被四面八方袭来的地打击给阻挡下来。

急于突破的中国登陆部队再一次加强了突击力量,从缺口处深入的中国装甲力量得到加强。

6月20日,中国装甲部队终于进入到法恩伯勒镇城区,并在步兵的掩护下,与英军展开激烈的巷战。

中国军队源源不断地从这个缺口涌入,准备将整个英军阵地劈成两半,而英军也不断地从其它阵地抽调部队进入这个缺口,准备彻底堵住中国军队的进攻路线。

双方都拼了命地想把对方挤出缺口,互不退让的战士们用各种武器进行战斗。

6月21日一天,法恩伯勒镇城区就四易其手,双方都付出了大量的伤亡代价,但都无法彻底掌握城区的控制权。

到6月23日,中国军队终于因为装甲部队需要大量的弹药、油料消耗,而后勤补给却因为经常被英军袭扰而跟不上,所以最终不得不退出法恩伯勒。

战线又重新回到起点,中国军队经过6天的殊死搏斗,战斗减员达到万余人,却仍然无法寸进。

当然,英国军队的伤亡也非常惨重,战斗减员达到了惊人的8万余人,不过,他们最终守住了阵地。

中国军队的前线指挥官看到实在无法突破英军的防线,就将目光投向了北部的雷丁。

雷丁位于泰晤士河,处于伦敦的上游,如果占领了雷丁,中国军队就可以沿着泰晤式河两岸向伦敦推进,所受到的阻力,因为英军主力被调到南方,而会相当的小。

因此,前线指挥官开始向上级请示,希望能够立即对雷丁发动进攻。

上级的批复虽然同意了前线指挥官的建议,但提出了要求。

必须在三天之内夺占雷丁渡口,因为从航空侦察来看,英国中部的近百万英军正离开各大工业基地向伦敦进发。

这些军队就不象先前用于海岸防御的英国军队那样缺少各种装甲车辆,负责英国中部防御地英军,同时也是英国军队的预备队(不是预备役)拥有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七装甲集团军,其前身就是英军的装甲七旅(也就是后世二战时期的“沙漠之鼠”这给中国登陆部队带来极大的麻烦。

由于伪装得力,又基本上是在夜间行军,因此航空兵的轰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只能是延缓英军的行军速度。

而无法阻挡英军的前进。

接到批复的前线指挥官,不等部队休整完毕,于6月27日立即向雷丁发动了进攻,虽然初期非常顺利的突破到雷丁的外围防线,但在英军的顽强抵抗下,中国军队的攻势也不得不停滞了下来。

在雷丁西南部,有一条长长的运河。

直达巴期城,这条运河沿东西走向与泰晤士河一道一组成一个天然的屏障。

虽然最初中国军队很轻松地突破了运河,并从雷丁西部发动进攻,但由于突破地部队兵力不大,且续跟进的部队没有及时赶到,面对3个师地英军迅速向运河口靠拢,已经进入运河北岸的中国军队不得不退了回去。

等到中国后续的装甲部队进入阵地后,中国军队只好对雷丁展开了强攻,强大的装甲力量成为中国军队的拳头,狠稳地打在英军的头上。

并最终于6月29日占领了泰晤士河渡口。

但好景不长,几乎就在中国军队占领渡口的同时,英军第2装甲集团军的先锋部队就抵达了雷丁。

双方在雷丁市区展开了激战。

英国大量装备的美制M…4中型坦克上的76毫米坦克炮,虽然在一千米外对中国34式主战坦克地主装甲没有多大作用。

但在一千米内,则可以击穿34式坦克的主装甲。

这在城市内狭窄的交战区域中,中国34式坦克地优势非常不明显,使中国装甲部队遭受到了进入英国本土以来最大的损失。

百余辆34式坦克被摧毁后,中国军队不得不退出城区,接着在英军坦克不要命地攻击下,又推出了渡口。

双方隔着泰晤士河对峙。

但就在雷丁,渡口附近地一个小街上,一辆因通信系统故障而未来得及撤退的34式主战坦克,在一个班的步兵的掩护下,却给予英军重创。

先是这个步兵班肃清了附近建筑物内所有的英国人(杀死或赶走)然后匆匆构筑了街垒。

这辆34式坦克则在街垒及建筑的掩护下不时出击,在29日一天,就击毁了6辆M4式坦克和2辆范伦泰式步兵坦克。

30日,英军发现了这个小分队,开始调集一个营的兵力发起进攻。

但在这辆34式坦克的阻击下,丢下了上百具尸体,留下9辆M4坦克的残躯退了下去。

到了晚上,英军再一次发动了进攻,但由于处处燃烧的“战火”使中国的官兵们能够勉强看清敌人的动静,34式坦克上的机枪严密地封锁了街口,坦克炮也将推进来的英军步兵炮炸毁,并击毁了5辆准备偷袭的英军坦克。

河对岸不断进行的交火,终于使中国军队发现异常,经过侦察员的仔细辨认,前线指挥官才知道还有一辆坦克及十来名士兵留在对岸。

于是,他当机立断地下令向河对岸不断地发射照明弹,方便中国军人在河对岸的防御。

天亮后,经过侦察机的数次低空侦察,终于摸清了附近的情况,上午9时,两架运输机向这辆坦克的街垒地域投下了大量的通信器材、但要、药品、粮食等补给品。

这给首位在此的中国军人以几大的帮助。

当然,如果在白天投送空降兵是不现实的。

离英军太近,空降兵还飘在空中是,就会成为英军士兵练习的靶子。

不过,正是这辆34式坦克及步兵班,对中国军队最终占领雷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完全阻断了英军在渡口附近安置炸药的任何企图。

同时,由于不需要快速机动,坦克乘员和步兵班还在炮塔及车体外的装甲板上,堆积了厚厚的沙袋、水泥板和转头,使英军的坦克即使在很近的距离上也无法击毁这辆34式坦克。

得到了通信器材的中国军人,能够很容易地召来俯冲轰炸机和对岸的炮兵火力。

对英军进行打击,使中国军人能够牢牢地把守住这个“桥头堡”7月1日当天,英军发动了十余次进攻,前后投入45辆坦克及一个团的兵力,但却除了在中国阵地上丢下21辆坦克的残骸和六百余具尸体外,没有任何进展。

后续部队也因为中国航空兵及炮兵的火力打击,而无法形成持续的攻势。

射程不够的英军炮兵,也不敢过于靠近,对这块小小的阵地进行炮击。

而在每次攻势结束后,中国的运输机都会投下各种补给品。

正是由于这块小阵地上地中国军人地坚守。

中国大部队才没有继续退出泰晤士河南岸的雷丁城区。

战后。

这辆伤痕累累的主战坦克,被永久保存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

全部幸存的4名本组成员及5名步兵班的战士们都获得了殊荣,共和国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是对他们最好地褒奖。

战后,根据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大片《泰晤士河畔》也获得了空前地成功,成为一代经典。

英军装甲部队的到达。

终于使中欧联军的登陆部队的攻势停顿了下来,双方在泰晤士河两岸及伦敦南部地区形成对峙。

英军处于本土作战。

兵力雄厚,全部参战兵力达到三百余万。

但却没有制空权,无法对中欧联军展开攻势作战。

中欧联军尤其是中国军队拥有强大的装甲力量,后勤保障因为距海岸线不远,加上英国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虽然有英国的游击队不断地进行骚扰,但还能够完全保障。

同时,中欧联军拥有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可以对英国的任何一个地方进行轰炸。

但中欧联军的兵力不足,到7月4日。

上岸地总兵力也不过50余万,同样无法对英军发动进攻。

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就这样僵持着。

但此时。

德军主力部队前锋,5装甲师已经到达鹿特丹及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只要有足够的登陆船只,随时可以向英国发动时攻。

这一事态非常严峻,总参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向我建议召开决策会议。

7月4日晚,在北京西山地下指挥中心,全体决策处成员,除正在欧洲访问的地魏长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