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4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留青史地事情就是对王静辉也是一个绝大的诱惑。不过他却知道以正面留名青史的机会虽然多,但多半身后事是非常凄凉的,他也犯不着为此冒这么大的风险。说起来他只是一个俗人,他喜欢金钱、喜欢美食,心目中的老婆也是蜀国公主那样地,现在他什么都得到了。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想过着平和的生活了断一生,反观这个时代中,大宋能人辈出,这留名青史的任务就交给王安石、苏轼等人完成去好了,他是一点风险也不愿意冒得,否则他自己就站出来主持变法了。
王安石现在变法除了这么大的问题,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唯一的办法就是趁着灭夏战争完胜的机会,转换战场来转移政治对手对他经济方面过多的专注。从而缓解自己的压力。可要命的是王静辉给王安石的压力太大了,以至于保甲法被废后,王安石地其他军制改革法案居然还要等等再看。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让王静辉自己本人都有些出乎意料,不过他随即一想便已经明了其中缘故──当年王安石进行军制改革那是有王韶夺熙河之役的胜利作为后盾,那个时候在宋朝武将中还没有那个人的功勋能够比得上王韶。有这张王牌在手自然是军制改革的开路利器;而现在王韶开熙河地功绩在大宋灭夏看来就算不得什么了,种谔、杨崇岳、甚至是化名王顺的冰封功勋都不下于王韶,王安石与这些名将的交情显然很有问题,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先生变法到此已经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因为变法触动各方利益实在是太多。所以招致的反对意见也格外大。以在下之见不若转换战场,将最近地变法任务放在军制改革上。”王静辉转而对王安石说道:“军制改革乃是国之根本,虽然触及他人利益比较小。但各方插手其中的人也不算少了,至少太皇太后、太后等皇亲国戚都有家人在军中做事,前段时间市易司吕嘉问得罪宦官,这也就等于得罪了曹后和高后,两家外戚在军中必定不愿与相公合作。”
可以说王静辉是王安石不敢启用军制改革最大的障碍,这个人手中无权但影响力却让王安石颇为忌惮,现在这个最大地障碍居然“怂恿”他去进行军制改革,这对王安石来说不能不算是个绝大的好消息,王安石心情也好了许多。便笑着说道:“后父向经从来就‘影占行人’、因推行免行新法,依条例收入,向经曾来文交涉,没有被理睬。又如曹佾(曹老太太的弟弟)赊买人家树木不给钱,反而由内臣用假姓名告状,诬告市易司,这些事情后族做得还少么?只要与国有利,即便后族干涉也不用担心,毕竟现在是大宋朝而不是汉朝吕后当权!”
王静辉点点头,王安石的胆大他可是深有体会,若不是自己苦心经营多年,根本拿王安石没有什么办法。自己虽然对皇室还多少有些畏惧,但在王安石可不害怕这些皇亲国戚,在历史上至少他在相位的时候可是对曹后和向后从来不给面子的,神宗的态度也是异常坚决,这也给了王安石一定的底气。
“在军制上在下虽然并不是懂得很多,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下家中有些平日的心得,若是先生需要地话,在下可以立刻呈上!”王静辉笑着说道。
王静辉对军制改革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但他还不会傻得将后世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的编制弄到大宋来,只是引入了后世的“标准化”生产概念和特种部队如何深入使用等等。不过王安石却对王静辉的建议格外看重,这也是王静辉历年来在战争中立策的关系之所在,若说小王驸马不懂军事,恐怕大宋统治高层中是没有一个人会相信的,不过只有他本人心中明白他对军事上的事情确实是半瓶子水逛荡。
“事不宜迟,改之可差人回府取来便是!”王安石笑着说道。对于王静辉肯在军制改革中出谋划策,他心中确实是高兴的很,以往王静辉给他的印象总是马后炮,等他出了问题后,驸马才会出来解决,搞得自己非常被动,不过他要是肯想想事情地经过。驸马不是没有在事前给予过警示。
军制改革是王静辉早就筹谋已久的事情了,不过在王安石没有动手前他是不会抛出来让自己当前锋的,他主动找王安石也是因为他承受不起时间的损失,宜章部落叛变已经预示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稳定,那里交通不便会更加增添大宋平乱的困难。王静辉当然不会等路修好了后再做军事上地打算,唯一的办法便是边修路边练兵。由此牵动了整个大宋军事制度的变革。王安石不愿意动手的话,那只能够由自己联合王安石一起来推动军制变革,同时也是为王安石打开新的变法缺口,好让他不要停下来继续向前冲为自己开路。
在王静辉的极力建议下,王安石的军制改革是从特种部队和军器监制造开始的。特种部队经过灭夏战争的检验和平定宜章部落叛乱中得到非常高的评价,要知道宜章部落叛乱地平定不过是由一支据此不远正在训练中的特种部队所完成的,严格说来这支特种部队还算不得上是“正规军”,这就更加突出了特种部队作战效率要远胜过一般的地方军队,就是禁军也是不能够相比的。
王安石想要大力发展特种部队,在这点上没有遭到任何阻碍。至少在保守派司马光地眼中这还是非常值得可取的──“发展特种部队总比保甲法省事的多!”这便是司马光的观点。
本来司马光对特种部队还是有些看法的,因为发展一支特种部队所需要地金钱恐怕是中央禁军的两倍以上,他们的作战武器和训练等等都是非常麻烦地事情,平常驻守的时候,其军饷也是禁军的一倍左右。不过值得王静辉非常庆幸的是宜章部落事例给了保守派怕花钱的人一个很好的示范──使用特种部队平定叛乱的成本远远低于以往使用厢军或是禁军平乱所需要的花费。按照王安石在军制改革中特种部队的估算,整个大宋需要在肃州、兴庆府、秦州、延安府、汾州、真定府、河间府、巴州、梓州、黔州、矩州、宜州、贵州、钦州、吉州、洪州、建州、江宁府、蔡州、洛阳、开封、徐州等地建立二十二支特种部队。
这样地分布基本上将大宋全境笼罩在内,一般的平叛任务主要就落在了这些特种部队身上。当然从分布上来看,西夏新收复地区就有两支特种部队,他们和洛阳与汴都开封的特种部队一样。都是属于“超编制”──因为第一批投入使用的特种部队虽然为一个“指挥”,但人数上有两千人,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军制上的惯例。即一支特种部队的建制为两千人,至于“超建制”如西夏的两支特种部队因为大宋要巩固在新占领土地上的安全需要,编制为三千人,而汴都京畿重地的编制则达到了六千人,洛阳编制也在四千人。
这样算来特种部队人数将会迅速膨胀到五万之多,而现在除了已经成军的一支和正在训练的一支之外加起来还不到五千,这样看来这个缺口还是非常大的。以汴都不到三千人特种部队的装备和花销来看,这样一支军队就算没有仗打的时候,其开支一年也会超过二十四万贯。相当于七千禁军的花销。若是按照王安石的设想全部实现的话,那大宋光是每年供养特种部队的开支就会达到四百万贯,这可就未免有些吓人了,而司马光当得知真正的实情的时候,也恨不得将说出口的话再吞回来。
王静辉也没有想到王安石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心中暗叹道:“王安石不愧为一个激进分子,真是想一口吃个胖子啊!”就算他的军事常识再差劲,也知道按照王安石的计划,特种部队将会占到大宋禁军数量的百分之五以上,而后世的特种部队已经很难用百里挑一来形容了,除非像朝鲜那么个搞法,像王安石这么个搞法,再过上几年那特种部队岂不是满大街都是?
王静辉所不知道的是,王安石自己只是在书房中和他的变法派们开会才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根本就没有向最有发言权的枢密院来咨询过,就连王韶也因为往返路程太远而放弃询问──他和变法派中地中坚骨干们甚至连简单的军费计算都没有。这么一个方案拿出来岂不是太过骇人听闻了,这不能不说王安石真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王静辉此时都有些后悔和王安石合作了,这么一个急性子恐怕除了捣乱和破坏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了。
突如其来的反对声给王安石浇了一盆水,不过好在老爷子火气已经比原来小了许多,而众位大臣和皇帝赵顼也表示过对这份“大跃进”计划非常怀疑。赵顼虽然存下了不少私房钱,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打仗用地,不过一年四百万贯的花销在他眼中并不算大,大也是让他有些犹疑万分,由此并没有支持王安石的计划。
王静辉在得知福宁殿会议之后,便写了一封信件建议王安石要“缓行”,以大宋目前的状况而言,只需要一万特种兵就足够了,其中四千在西夏,四千在南方。而汴都附近由于交通比较发达,本身就驻有重兵防卫,象征性的放上一千足矣,而剩下的一千放在韩琦那里用来当“路霸”──专门深入辽国四处抢劫就足够了。
当然在信中王静辉也对王安石原本计划非常赞赏,至少王安石提出的二十二支特种部队建军计划。在地图上分布的是十分合理的,可惜大宋没有这么多闲钱去养活,只有等到大宋真的有实力去建立如此庞大地军事系统之后再去实现了。至少王静辉是不会相信王安石还有机会去实现如此庞大的特种部队计划,每年四百万贯的军费来养活五万人,而且还是分散在各地。这实在是有些太过奢侈了,要是按照后世特种部队在军队中的比例,那大宋可能会建立一个超过三百万人的常规部队才可以达到拥有五万人特种兵地比例。
王雱尽管很讨厌王静辉在一旁对变法派进行“遥控指挥”。但他也知道要轮到算计的话,在这汴都城中还真挑不出几个人是驸马的对手,尤其是在金钱上面的算计,恐怕就更不是对手了。对于变法派而言不过是改改奏章上的数字,但在保守派眼中却是一个绝大地胜利──至少他们第一次在正面迫使王安石改变了初衷,使其改革计划更加合理。从五万到一万,这个数字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而文彦博所统领的枢密院也对此非常满意,原本他们心中虽然有计划地扩张特种部队。但却非常困难,有王安石的这份奏章就容易的多了。在局势上来看,今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北新占领地区无疑是叛乱频繁爆发的地区,将特种部队长期驻扎在那里就近平乱的话,以后枢密院的工作就省事多了。
负责大宋军器制造的并不是只有军器监一个来承担,事实上大宋的军工部门众多,兵部、三司、工部都有涉及,不过军器监所承担的份额大了些而已。对于军器监地改革,王静辉是非常慎重的──大宋军工部门基本上都是由宦官所把持,他们虽然不是主官,但却分布在军工部门的各个角落,平常采办等事务都是由他们所负责。
宋朝虽然没有宦官、外戚之乱,但王静辉对此还是非常注意的,以往他和宦官与外戚相处极佳,甚至如果是皇帝传旨到驸马府宦官们都争着想要去,因为王静辉从不吝啬对他们的赏赐,就算是传个话少则也是几十贯钱。至于外戚就更不用说了,在王静辉的商业合作伙伴中,外戚可是占了很大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