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月初十,又下诏曰:
“代王刘恒居国谨慎,数年之间,百姓安居。匈奴无敢犯边者,特加封上谷郡,钦此!”
“故代王刘仲,沛候刘,父子皆有功于国家,以细故失国,今封沛候刘为渔阳王,王辽东、辽西二郡。钦此!”
“九原、云中二郡地边匈奴,不可无王以镇之。故建成候吕释之,有大功于国家,未得其位。故封建成候吕禄为云中王,王九原、云中二郡,钦此!”
数日之间,皇帝连下诏令,害得群臣连反应都来不及。
正月十五朝会,一向以直言敢谏著名的王陵,当即奏道:“高皇帝与群臣白马盟誓,非刘者不得为王,如今高皇帝言犹在耳,皇帝和太后却弃之不顾,大封异姓诸候,岂不违了高皇帝之意?”
但这些年来,刘常满的权威已经大大加强,而且这些诸候的分封中,隐隐含有奥妙,因此除了几个老武将和王陵应合之外,著名大臣们,竟然没有一个应声的。
就连新任丞相,一向视王陵为父地张苍,也默然不言,直把王陵气了个倒仰。待退朝之后,王陵当即拦住陈平、周勃两人,怒骂道:“先皇言犹在耳,诸公为何在朝廷之上,装聋作哑,任由吕家小儿封王?”
“王将军,行军打仗,直言敢谏,可能我不如将军;但若说到行政理事,协助君王,恐怕将军也不如在下吧?”陈平仔细看了一眼这个固执己见的老将军,淡淡的说道。
陈平虽然是文官,身上却自然有着一股奇异的气势,哪怕王陵胆气无双,却也被他这几句淡淡的话堵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冷哼了一声,自行拂袖而去了。
“陛下,曲逆候陈平求见!”刚刚入夜不久,就有宫使前来报告。
“有请!”刘常满急忙命令。
这个陈平,在刘邦手里的时候,是负责秘密工作的头子,在这大汉朝廷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不过刘常满即位后,陈平一直都是在朝会上禀报事务,很少前来宫廷,而刘常满打心眼里不喜欢他身上那股阴冷地气质,所以两人根本没有什么深入的交
不过今天陈平突然一反常态,前来宫中,那自然是有要事商议。对于父亲手下的两大智囊之一,精擅阴谋的陈平,刘常满当然不能得罪了他。
“皇上,按照先皇手里的规矩,新任的诸候身边,都要由臣安插些人手。”陈平刚一坐下,就开门见山的说道,丝毫也不避讳自己特务头子的身份。
“只是臣有些疑惑,想来请教一下皇上,这新封的三位诸候王,身边是安插侍卫呢,还是安插辅臣武将?”陈平接着说道。
“哦?有什么区别么?”刘常满对这些事务没甚么研究,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
“好教皇上得知,对于象齐王、楚王这样的诸候王,臣一般都只安排些辅臣;对于河东王、代王这样地,都安插武臣。而对于陇王、长沙王这样的,为臣都是安排侍卫。”陈平说道。
原来是这样!刘常满当即明白了。所谓安排辅臣、武将、侍卫,也就是按照诸候王的忠心程度,分别安置三种防范手段罢了。
安排辅臣的,就是对于那些至亲的子弟,没有什么造反可能的,就安排一些上好地辅臣,比如齐王刘肥处的曹参,赵王如意处的刘礼,协助他们处理国政,并顺便对该国的国政产生重大影响。
—
而安排武将的,则是对于象那些国家偏远、与外敌接境的诸候王,就派去武将统领武事,另外还有素产精兵的楚、吴、河东等处,自然也都派去武将统领武事,以控制各国兵权,防止其造反。
至于安排侍卫的,那就属于最不信任地一种了,一般对于异姓诸候王或是不太信任的疏亲,比如韩信、吴臣、刘贾这样的,安排了侍卫之后,随时可以由明的暗地侍卫出手,取其性命。
那这么说来,这个陈平,其实心里早就知道了该如何做,只是前来问我一下,表示对我的尊重罢了。刘常满心想。
要说起来,虽然当了五六年皇帝,但刘邦当初的老兄弟们,真正前来表示效忠的并不多。毕竟他们都是叔叔辈的人,又一辈子粗疏惯了,对于这个大侄子没怎么放在眼里,人家也不屑于去掩饰。
汉朝的时候,人们还没有那么多奴性。
“主不善,臣投外国”,那是通用的规则。而各诸候国当初收容刘邦敌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都被大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陈平不同,他是心机深沉,又大有权势之人,就连吕后在背后说起他来,都颇有敬畏之意,如今带着他所代表的势力——也就是当初投降刘邦的各种势力,其中颇有各地的豪强势力一起,前来向刘常满表达忠心了。
不过他既然来表现忠心,那也得向他示以好处,避免让这些旧势力觉得冷落。毕竟这次新封的四个王中,有三个是丰沛故人集团的,另有张敖是属于早期的盟友,和张良一样属于第二集团。唯有陈平、韩信等人所代表的第三集团,没有人封王。
然而刘常满其实已经用一种微妙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刘常满对于张敖,还是比较放心一点的,所以把他放在了城阳。而吕产和吕禄封的地方,那算什么鬼地方?说起来是两郡,但要论起人口来,至多两万户!
而且,最重要的是,吕产和吕禄封的地方,都地边胡人,极容易受到侵犯,而且吕禄隐隐被韩信看管,吕产更是被牢牢的堵在东胡、沧海、高丽之间,靠着汉国的一面,又是刘家子弟里,最能打仗的刘,这意思还不明摆着的吗?
这一次封王,其实象陈平张良这样的人全都知道,只要有吕后在,那是势在必行的。可是,能象大皇帝这样,做得这么好,这么天衣无缝,可就很不容易了!
不管是推广新粮食,还是开展科举制,对于陈平张良这样的人物来说,都不过是小儿科罢了。要想当好一个皇帝,最重要的,便是对群臣的操控,只有做好了这一点,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而如今,刘常满终于在政治上开始成熟,表现出了自己能当一个好皇帝的能力,这才让陈平亲自前来,向刘常满表达了自己的忠心。
当然,对于这一点,刘常满心里也知道得很清楚,于是,汉十六年正月十八,又一道诏旨颁下:因国政日繁,特简陈平为左丞相,原相国张苍为右丞相,襄理朕躬!
第五卷 盛世
—第八章 … 除肉刑—
许连刘常满自己也不甚明,他使用两个丞相的做法,使权力进一步向皇帝集中的第一步。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皇权和相权一直是相互依存,却又互相防备的两个体系。
皇权的核心在于,它要使权力更大的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的手中。权力集中的极限,也就是皇权所能达到的极限,当然是天下的事情,都要由皇帝来最终拍板解决。
不过事实上,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皇帝们不是笨蛋,当然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对于皇帝来说,不可能任何事情他都拍板,但他可以决定一个界限,让这个界限以上的事情,由他来拍板决定。
比如说大秦天子,秦始皇帝赵政吧,他所认为的“大事”,就是二千石以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辟以上的严刑,十万钱以上的开支,都必须见到他老人家那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印文后,方可执行。
汉承秦制,刘邦在位的时候,规定的也是如此。不过刘邦和始皇帝不一样,他是个不爱处理政务的,所以大汉帝国的事务,基本上都是萧何萧丞相说了算,不过临到大事,还是会向皇帝汇报的。
刘常满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他经常看到父亲一边逗着如意,一边捏住笔管,在待勾决的犯人名字上打勾。
甚至,有的时候。他还喜欢把如意地小手指头在红墨中沾上一下,然后捏着他的指头当笔杆子,去执行“勾决”这个无比严肃的事务。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刘邦是真的从心里喜爱刘如意,想把他扶上皇位的。这个看似玩笑的动作,就是一种潜意识里地表达。
“难怪说庄稼佬,偏喜小,看来阿爹当了皇帝,也没完全脱去他庄稼佬的气质嘛。不过晚年得子,喜爱一点也是正常的。”现在再想起来,刘常满也在心里暗笑。
不过刘邦可以对那些待“勾决”的人毫不在意,随手一个红勾勾。就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刘常满却不行。
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二十一世纪穿越回去的,对于生命,特别是人命的最起码尊重,他还是得有的。因此在执行皇帝最大地权利时,他甚至有点小心翼翼。
眼前这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呢,只要一个红勾打上,这个人就得被秋后处斩。没了性命!所以每年勾决完毕,刘常满心里都颇有些沉甸甸的。
刘常满仿佛记得,在唐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规定,就是所有的死刑犯,都得由皇帝最后面见。给他一个最后喊冤的机会。
有时候想起来,刘常满估计,这肯定是唐太宗皇帝实行的办法。恐怕他只有他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才敢这么规定,而且也能身体力行。反正刘常满是没有办法做到。
不过大皇帝自然有他自己的办法。他和新齐王田横、新燕王卢绾都有过商量,倘若在这些死刑犯中,有可悯可恕之人,就将他们交给田横、卢绾设在胶东的使馆。由他们负责押送,发配到新齐大陆。想来当初英国发配整船整船地罪犯到新大陆、澳大利亚殖民,可能也就打的是这个主意吧?
可不管怎么说,大汉国秉承的是秦国法律。虽然已经放宽了不少,但涉及到绞、大辟、车裂、凌迟四种死刑的罪犯,每年仍有上千人,这让刘常满心里还是很不舒服。
可当他提出,要进一步放宽法律的时候,整个朝堂的臣子,竟然没有一个同意他地!就连一贯对他极为忠心的召平,虽然已经回家颐养天年了,听说了大皇帝要进一步放宽法律,也赶到未央宫中,私下求见了皇帝。
“皇上,老臣以为,这律法必不可轻动!”一进偏殿坐下,召平当即就开门见山的说明了来意。
“东陵候不用着急,只管慢慢说来。”刘常满见他跑得气喘吁吁,连忙让宫女给他设了座,递了一杯茶来,这才缓缓说道。
反正今天在朝堂上,他提出这个建议后,已经被群臣反对得一塌糊涂,就连素来不爱多说话的陈平,也表示大汉国建国以来,已经数次放宽法律,对百姓的束缚已经很轻,现在万不可再轻释法绳了。
“皇上,小慈为大慈之贼!皇上只见那些犯人痛苦难耐,却并没有见到他们祸害百姓时,百姓痛心疾首的样子!老臣以为,万万不可再宽释法律,使猾民强贼有机可趁!”叔孙通的话最为激烈。刘常满当太子时,他就是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
话也很直接。
“叔孙太傅言之有理。皇上,水性柔弱,民多狎玩之,故死之者甚众;火性凶猛,民避之不及,故死之者甚少。因此,制订法律,宁可凶猛如火,不可柔弱似水呀!”右丞相张苍也出班说道。
眼看再说下去,只会越弄越僵,刘常满只好示意身边地郎官宣布退朝。
没想到刚刚回到宫中,又被得到消息的老召平缠住,说了起来。
“召爱卿,此事你不必多说,我心中自有成算了。召爱卿,暂且不说这更改法律之事吧。我且问你,你那东陵瓜是怎么种出来的,你还记得不?”
“陛下说笑了。我那瓜是老臣一生心血,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