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凉铁骑-第5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志远,如今你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为兄,还是籍籍无名之辈啊。”曹操丝毫没有忘记打击贾荣,当初两人都是大汉的臣子,在曹军治下,飘荡的依旧是大汉的旗帜,而贾荣却是抛弃忠义,建立了凉国,当上了皇帝。
“孟德何出此言,以孟德的实力,想要成为皇帝,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罢了,今日你我二人相聚,只是为了畅聊一下当初的感情,不谈其他。”
将近两个时辰之后,贾荣起身,道:“孟德,友情是友情,战场是战场,我不会有任何的留情。”
“我也是一样。”曹操回道。
次日,贾荣直接派遣了五万兵马,向曹军邀战。
双方的营寨,皆是规模浩大,数十万人的营寨,连绵上百里,浩浩荡荡,即使这样,居住在其中的士兵还是有些拥挤。
在双方的中央,有着几十里的空地,以保证规模浩大的战事能够开启。
开场战事,曹操自然不会畏惧,直接派遣乐进带领五万兵马迎战,双方打得是如火如荼,第一场战斗,双方都只是试探性的进攻,霹雳车连弩车等杀伤力巨大的武器都没有使用。
经过多年的战斗磨砺和凉国兵力的刺激,曹军步兵的实力已经到达了顶峰,最终还是马超带领三千骑兵,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归属。
这一战,曹操认识到了己方的劣势,那就是骑兵,虽然曹操很有信心想要将己方的骑兵打造成精锐,和凉国骑兵抗衡,奈何有着诸多的限制,骑兵始终是短处。
“圣上,而今春雨将要到来,小心防范曹军会使用水攻,大野泽巨野泽菏泽和雷泽,都有可能。”贾诩道。
贾荣微微点头,这种大规模的军事交战,任何一点因素,都可能成为战败的因素。
“这件事就交由贾尚书来办。”贾荣道。
“今日一战,曹军部卒的战斗力的确强悍,乃是我军之劲敌,不可有任何的忽视,战场的情报,一定要随时掌控,不能给曹军任何的机会。”贾荣道。
短暂的歇息之后,双方再次开启的战斗,这一次,凉国投入了攻城冲车和霹雳车以及连弩车,三种武器的配合,十分娴熟,攻城冲车,在匠作坊稍加改造之后,成为了战场上的利器,后方由一匹马使力,在冲车的四周,密密麻麻的布置尖锐的钢铁,冲入阵营,带起阵阵的腥风血雨。
冲车开路,连弩车和霹雳车的巧妙配合,让凉国再次取得了一场小的胜利。
接连半月,双方都是这种小打小闹,互有胜负,死伤将士的总人数,也达到了五万人。
开元六年四月十三日,这一日,必将会载入史册,凉国皇帝贾荣,将手中所有的兵马聚集起来,和曹军决一死战,经过了试探之后,双方的实力都有了一些认识。
这场战斗,杀的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西凉军的炸药威力巨大,曹军的火油同样不容小觑,双方将各种手段使尽。
战斗足足持续了一日一夜的时间,才宣告结束,血流成河,战场上随处可见双方将士的尸体。
这场关乎天下局势的战斗,曹军大败亏输,三十万大军,回来的仅仅只有三万多人。
西凉军同样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牺牲了将领和士兵,总数达到了十五万人,受伤者不计其数,总的来说,最大的获利者还是凉国。
清理完战场之后,凉国趁胜追击,沿途不断有城池被攻克,三十万大军,已经是曹军所有的实力,各地的防守,已经是十分的脆弱,没有耗费多大的力气,就将兖州收入囊中。
慰问完伤兵之后,贾荣面色低沉的出现在中军大帐,这场胜利,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最后双方骑兵的交锋,声势惊天动地,一名名将士用生命捍卫着属于己方军队的荣誉,在这场交战中,人命是显得那么的不值钱,任凭你有多么大的能耐,面对着几十万人的交战,终有力竭之时,仅是营将级别的将领,凉国损失了上百人,团将损失了三十余人,八万骑兵,损失了一半,这还不包括受伤者。
经过这场战斗之后,想要恢复现在的军事鼎盛,最起码也需要五年的休养生息。
不过凉国却没有想着将这场战斗就这么结束了,失去了将近三十万的军队,此时的曹军,无疑是最弱的。
青州一月之内,宣布瓦解,西凉军受到的抵抗也是十分强烈,在上面下达的死命令下,攻城将领上来就使用最为严酷的手段,使用炸药将城门炸开。
此时曹操手中,仅有徐州之地。
在军中巡视一圈之后,曹操已经不复刚刚奔赴济阴豪情壮志,兵败如山倒,三十万大军不负所有,也就意味着十几年的拼搏已经伴随着这场战斗烟消云散。
戏志才死了,在对阵凉国大军的时候,他就已经是病入膏肓。
曹军败北,凉国攻占兖州青州之地,天下震动,雒阳彻底的沸腾了,一直以来,报社的头条新闻就是关于凉国出战一事。
在大胜的消息传回凉国之后,当日的报纸销量达到了一百万份,许多商人更是推广出了许多的活动,庆祝这普天同庆的日子。
徐州彭城,成了曹操最后的归宿,在凉国大军围困彭城达一月之久后,曹操选择了自杀,三尺白布,让他的命运总结。
开元六年十一月,凉国皇帝贾荣统帅四十万兵马,收复兖州青州徐州等地,曹操自杀而死,贾荣命令以王侯之礼厚葬。
多年的对手,一朝身死,贾荣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喜悦,反而有淡淡的忧伤,萦绕在心头,多少年了,自己的手中沾染了多少的鲜血,自从来到东汉末年不久,奔赴的就是战场,而今凉国偌大的基业,其实就是无数的鲜血和尸体堆积在一起组建而成的。
这一瞬间的明悟,让贾荣倍加珍惜现在的成绩,或许是为了不让百姓再度陷入战乱之中,经历过了这么多,他也明白了百姓生活的艰难与不易,虽然凉国的许多政策都是切实的为百姓好,但生活在最底层的依旧是百姓,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处于第二位,实际上,却是不如商人。
六八六章:天下归一
平定曹操用了十个月的时间,这十个月,对每一名将领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和曹操决战在济阴的时候。
曹操被平定,孙权惊慌之下,开始和手下的官员思考对策,成为吴王之后,孙权并没有止步,而是听从了手下官员的建议,成为了皇帝,国号为吴,在孙权建立吴国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不可能会轻易向凉国投降,贾荣也明白这一点。
孤独一个人,坐在空旷的皇宫内,相当这么多年来的征战沙场,不知不觉已经有二十多年,那时候,无所顾忌的自己,行走在雒阳的街道上,甚至在蔡府中,在多名大儒的面前,提出了水舟之论,孙坚,曹操,董卓,李儒,刘备,这些人已经成为了历史,唯一还在活着的刘备,还成为了西凉军的俘虏,这些人,是贾荣前行道路上的敌人,却给他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曹操的族人,并没有因为曹操的死而受到牵连,老老实实的族人,都能够得到善待,而背地做小动作的,都遭受到了严厉的手段,处理这些事情,贾荣绝对不会因为当年的一些旧情而为国家留下隐患。
就在凉国准备大举攻打江东的时候,蔡邕死了,这位慈祥的老人,寿终正寝,或许最大的遗憾就是临死贾荣还没有封贾韧为太子。
开元七年,蔡瑁周泰甘宁张允,统帅水军八万,攻打江东,孙权立即做出反应,派遣周瑜,带领五万水军迎战,双方在江面上展开了残酷的厮杀,因为后将军蒋钦的突然反叛,而导致江东水军大败,凉国水军乘胜追击,将周瑜的水军打的所剩无几,一战江东失去了四万余名水军将士,国力瞬间衰落。
和蒋钦会兵一处,继续攻向江东,周瑜以柴桑为依托,抵御凉国水军。
同月,王越只身来到了豫章太守府,禀明身份之后和豫章太守吴向在密室商谈良久。
吴向反叛,带领一万余兵马,打着凉国大旗,攻打周瑜的驻扎的柴桑,整个江东的局势瞬间变成了危急。
吴向带着青钢剑,来到了凉国水军之中,对于这个关键时刻,给予反戈一击的豫章太守,蔡瑁好言宽慰了一番,提及当年之事,众人唏嘘不已。
吴向正是当年贾荣在周泰的水军营寨中,身中剧毒,在豫章遇到的吴家主。
在凉国手中接连失去了主动权,江东变得岌岌可危,许多官员甚至劝谏孙权向凉国投降,以免去江东百姓遭受战火。
当鲁肃具言其中利害之后,孙权断然决定抗击凉国大军,派遣三万将士,赶赴周瑜驻扎的石城。
一场大火,将凉国水军的攻势彻底瓦解,没有了强大的水军,凉国顿时间内难以再言战事。
听到前方传来的战况,贾荣暴怒不已,八万水军,回来的只有两万余人,二十艘楼船,只剩下五艘,较之江东的损失,凉国更甚,蒋钦也在这场战争中死去。
开元八年,凉国皇帝贾荣,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征讨江东,旌旗遮天蔽日,营寨连绵上百里,通过江面,江东的士兵都能看到对面的水军大营。
贾荣御驾亲征,大军的士气达到了鼎盛,不过贾荣手下的步兵,不擅长水战,在江面上,连保持身形都十分困难,水军经过一年的组建之后,恢复了五万的人数,楼船也打造出了五艘。
贾荣的战略目标很简单,攻下石城,以石城为基地,将战火蔓延整个江东。
吴国皇帝,再次命令周瑜为统帅,和凉国水军交锋,第一站,江东水军就损失了两千多人。
凉国楼船上,皆是装备了霹雳车,外加炸药,只要被炸药抛到船上,轻易的就能将江东水军的小船击沉。
同年三月,凉国水军攻打石城,经过一个月的艰苦攻打,终于取得了石城的控制权,短短半月时间内,十五万大军通过船只运输到了江东,一路攻城略地,吴国不断有官员,打开城门投降,不过三月之间,大军就攻打到了吴国首都秣陵,这座吴国最后的城市。
孙权自知难以抵抗凉国大军,开门投诚,自此,整个天下一统,落入了凉国手中。
得到天下,贾荣大喜,下令大赦天下,只要是没有严重罪过之人,都得到了释放。
朝堂上,贾荣将各地的奏折汇聚在一起,百官汇报完事务之后,正准备退朝,贾荣看到桌面地图上的一个地方,用手点着其中的一处岛屿说道:“这个地方,必须拿下!”
不到两年的时间,贾荣手指向的岛屿,插上了凉国的国旗。
天下一统之后,贾荣最喜欢的就是微服私巡,感受各地的风土民情,和官员处理政务的力度,在各地留下了许多的轶事。
凉国史册记载“太祖起于卒伍之间,奋起乱世之中,北服鲜卑,统一羌人,平乌桓,数十年内,平定天下,曹操刘备孙权之流纷纷溃败,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是为开元盛世。”
本书写到这里也就宣告完本了,多谢一直以来支持铁骑的读者们,没有你们,作者也不可能坚持到现在,从12年八月开始写文,不知不觉已经到了14年中,作者是个手残党,打字十分的缓慢,初次写书,有些地方的情节安排的也很不合理,不过两年来的努力,也算是将这本书勉强写完,两年来,作者也曾想过,放弃不写,依旧是坚持了下来,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