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是商人之福。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商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农业的发展。从而解决很多问题。”李彦希望夏熙能够帮助他实现一些事情。所以不厌其烦的向他叙述自的想法。
在新内阁体系之下。李彦虽然分管工部。但毕竟徐光启才算是真正的兵部尚书。有些事情。如果不取的徐光启的支持。李彦也不好直接插手工部的事情。
夏熙在工部任职。些事情就可以直接通来做。虽然说夏熙现在只挂了个营缮所大使的官衔。但是在李彦的支持|。实际权力并不小。
“皇家的封号不能给的太多。一个行业就给一两个。而且还的控制发放的速度。开始可以多一点。而后一年两三个|了。不能滥。不过可以趁着这个机会。给那些落选的也|评级。给个星号什么的。”李彦又跟夏熙讨论具体的法。
正如李彦和夏熙所的那样。皇家封号和评级的消息一经传出。各的的商人闻风而动。这些商人都不是那种传统的游商。就是通过货物贩卖赚钱的。他们中很多都是在华夏工场的影响下。投资开办作坊工场。有人因此聚敛了不少财富。
第一次运作也说的清楚。是给内宫采购选择优质的用品。由各商家提供
及报价。并公开展示评选。最终选上者。即可的订单。并在商号上添加“家”的标签。
而那些没有选中的。也可以继续努力。这样的评选确定为三年一次。如果有哪家入围者产品的品质下降。或者有后来者实现超越。则将会在每年的评审中。临时予以更换。
另外。落选商家中别优秀的。将获工部贸司颁发的金叶银叶铜叶标志。可一次装饰号。进行宣传。
正如李彦当年在天津搞出“黄金”一样。头讯息有限。能够算明星的。达到天|人人皆知程度的。也只有皇一人而已。虽然很多人未必知道皇帝谁。但是提皇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能够在商号前面冠以“皇家”。无疑是身份尊贵的象征。有了这个标签。商品想要卖不火都不可能。
之前有些类似就是所谓的贡品。不过一则各的的贡品多是官府在运作。特别是手工产品。都是官府控制的作坊在做;二则即便是有些东西给选为贡品。工坊也不可能获的以皇家命名的权利。
李彦此举。也经到一些保守〃员的反对。不他给出的理由也冠冕堂皇:“如今内办的作坊尽数撤销。这些入者需要给宫里提供产品。自然需要严格的管理。所以授予皇家的称号。事实上是便于管”
至于内监作坊是不是要尽销。李彦的理由充分。因为这些御用作坊做出来的东西。已经比不上民间的工坊。既然如此。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也有人认为。让那些能工巧匠进入作坊就是。李彦强硬的给顶了回去。同时也表示。会在一些关键项目上。兴办官方作坊。但大多数物品。将对外采买。
在过去。之所以会在御作坊。因之一就是民间手工业发展水平不高。晚明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加上华夏工场的引导和刺激。其发展水平又要比历史上超前许多。在很多领域。满足宫廷和官府的需要已经不成问题。
李彦始终相信。这种私的作坊营状况关乎兴存亡。只要有适当的引导和管制。终究要比官营的作坊更有活力。更有发展的潜力。
当然。也有些产业比较敏感。或规模较大要求较高。不是民间的私营产业发展能够替代的。这些就需要用更大的力量来组织和引导。之前的华夏工场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如今则需要官府来做这件事。
这就是李彦还要办一些官营作坊原因。有些事情。总让华夏工场去做。也是不合适的。
有关争议的话题。也出现在报刊的版面上。晚明士绅经商置业之风。可谓兴盛发达。像那些枝叶茂盛的大家族。不仅是大的主。往往还是大商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这场争论中的立场。
总而言之。对于商号评选这件事。支持者众。质疑者也不少。在李彦的刻意引导下。华社开始在报刊上讨论工商业发展的种种好处。试图以此正名。
大的主大商人在舆论中的表现。也让李彦刮目相看。本来他还觉在内阁讨论的时候。自单影只。不曾想到了报纸上。立刻就是换了一种情况。大多数的报刊都在为这件事高唱赞歌。并跟在华夏社身后。鼓吹工商业的好处。当然前提是农业也很重要。但是工商业起码也能够处在同样的平面。
而在一片热闹的讨论声中。首次皇家用品采买评的方法也正式出台。具体将在京城举办一次“百货”展示。只要报名。并缴纳一定的费用。即可带着产参加这次展示。专门的评委会会对产品以及商家的情况作出评估比较。最终选出入围。并通过评选。发有“皇家”字样的金字招牌。以及金叶银叶等标签。
看上去。这已经不一次简单的买选择。而更类似一场工农业产品的展示会博览会。彦也想了个名字。就叫首届“大明皇家博览会”。并报天启皇帝朱校批准。
自政变以后。朱由似乎心灰意冷。大病一场。虽然渐渐好转。却一直的精神萎靡。无心过问朝政。直到看了“皇家博览会”的计划。才有了点精神。等到李特意让人每天将新增的报名商家和产品名录送到宫中。朱由校的状况似乎因此慢慢好了起来。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九回 辩论
校身体的好转,并开始关注“皇家博览会”,因录上,他能够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历来封建的王朝的皇帝及其继承人,其行动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多数是从出生开始,一直就在皇城之内,很多皇帝终其一生,都可能没有离开过宫门,即便是偶尔有那么一两次,所能接触的东西也非常有限。
因而对很多哪怕是常见的物品,朱由校也感到很好奇。
朱由校身体好转以后,就让李彦摆脱了“试图谋害圣上”的指责,然而却也有新的麻烦。
在李彦想来,他将皇帝的权力分给内阁、部院和文武大臣,应该是一件很得人心的事情,然而随着朱由校的康复,重新入阁的前首辅叶向高,以及朝廷中的一些大臣,都希望皇上能够亲政。
对于内阁揽权指责,声音也不小,因为这已经牵涉到根本的政治理念之争,甚至有人直接要面禀皇上。
皇宫依然处在复辽军的控之下,当然现在是经过整编以后的羽林卫。
李彦的政得到一部分勋贵的支持,对于亲军卫的整编虽然遇到不少障碍,但大体进行得还算顺利,锦衣卫和羽林卫是其中最早完成整编的两个亲军卫,其中锦衣卫的职责转变为侦察和情报,羽林卫则侧重要皇城保卫。
而在内宫,李彦裁汰大量太监宫女同时,少不得还是要保留一部分仆役,但是明确规定后宫仆役的职责,不得干涉政治。
为此,李彦专门草一份法规,对宫禁行为进行约束,事实上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容易多皇帝本人发生影响,关键还是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使得皇帝的权力不至于那么“至高无上”。
李彦废除司礼监。使得内监只相当于一个仆役机构。照顾皇帝本人地私生活。打扫和维持皇宫地整洁。
上和内阁一样。都可以拥有一个秘书机构。协助处理各种公务。这个机构通常就设在翰林院。官员们想见皇上该通过翰林院联系。如果皇帝允可。那么方可入宫觐见。
朱由校并非一个勤政地皇帝他智商也罢。受教育程度不高也罢。总之他对处理朝政感到非常头疼。反而对手工艺品十分感兴趣至到了一种痴迷地程度。这也是魏忠贤能够独揽大权地原因之一。
对于朝臣们地请见。朱由校开始都是一概拒绝。等到他因为“皇家博览会”。从消沉中走出来。才开始考虑这件事。
在朱由校看来虽然说李彦发动兵变。导致魏忠贤和客氏死亡。这件事很难原谅。但是他也能理解这件事地原委。而且李彦此后地所作所为让孤立无援地小皇帝有了某种依赖感。
厚葬魏忠贤和客氏。并且下旨宣布不再追求此二人地责任;又好比调整大臣地职权。使得他不用管那么多事等!
而最让朱由校喜欢的还是这次“皇家博览会”,这使得他终于开始重新接纳李彦。
李彦也寻找机会同朱由校谈了一些他对皇帝和内阁权力分配的构想,李彦认为皇帝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世袭的权力,这个可以在法律中予以确认,任何试图颠覆这一点的,都可以视为“叛国”、“违法”。
但是皇帝代天治理天下,也并非要决定一切,这就好像上天虽然是这个世界的最高主宰,但也不会事事干预,而是会让他的代理人,如皇帝来全权管理者一切。
李彦觉得,皇帝可以代表天下,但如何治理国家,则可以授权给文武百官,皇帝只需要掌握监督和最终决定的权力就可以了。
在李彦构想中的这套权力体系,皇帝的职权要比君主立宪制下面的君主权力更大一些,但是却远远比不上皇帝的一言九鼎。
偏偏朱由校觉得李彦说得很有道理,关键是能够让他从繁重的国事中解脱,并且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对于那些要求自己亲政的大臣,朱由校反而觉得,大部分以“此事交内阁决断”打发掉。
朱由校自己可能还没有觉得,其实他此举已经和当初纵容魏忠贤揽权的状况差不多,只不过此时的内阁并非某一个人,而是就个人的集体决策。
如今的内阁包括首辅孙承宗,次辅朱延禧、崔景荣、赵彦、李彦,以及大学士叶向高、刘一、韩,此外就是李彦强烈要求,并得到军队和勋贵支持的王国兴正式入阁,一共九个人。
叶向高等人的任命早已经下达,但是当他们赶到京城的时候,却发现如今的朝廷,比之阉党当政
,变化来得更大。
第一次内阁会议,首先发难的并非叶向高,而是大胡子刘一指责李彦的所作所为,已经破坏了祖宗的传统,违逆天伦之道。
李彦对此也早有准备,或者说这样的问题已经让人提出过很多次,自然游刃有余地进行了辩驳。
只不过这次有叶向高等人作为首领,反对派的声势更加浩大,争论的战场从内阁,发展到朝议,再到报纸之上,最后一直闹到御前。
李彦已经将此事原原本本告诉朱由校,而在朱由校看来,双方的争议主要就是叶向高等人要他亲自处理那些麻烦事;而李彦的办法则要求内阁和百官先把事情处理好了,最后向皇帝汇报就行。
就朱由校个人想法来说,无是李彦的办法更好,虽然叶向高等人认为李彦的一些做法,已经损害到皇帝的威权;但李彦也同样高举维护皇权的做法,因为内阁的决策,皇帝如果不同意,还是可以否决的,如果内阁坚持,始终有纷争,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大朝议”。
在御前辩论中,李彦准备充,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虽然叶向高等人也能说出很多道理和事例,但是李彦舌战群儒,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毕竟,他表的是未来趋势,而人心又总是自私的,谁不愿意自己的权力大一些?何况阉党专权的范例就摆在眼前,叶向高等人所标榜的“德治”,最大的漏洞就在于他们自己,当初东林盛极一时,却无法阻挡魏阉上位,甚至连自己都丢官罢职。
史载这次御前辩论初步奠定了新的合法基础,因为得到朱由校的肯定,标榜尊重皇权的叶向高等人,只能接受最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