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公卿 >

第211部分

一品公卿-第211部分

小说: 一品公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贫寒之家都是很大的负担。即便是免费的义学,等到孩子大一点之后照样会停止学业,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为了糊口。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书本。历朝历代。读书科举看似是很公平很公正的事情,其实求学的成本和生活的压力已经让读书成为某一个社会群体的特权。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尤其是贫寒一点的人家,不是不想让孩子读读书的作用,关键是读不起书。

在孩子们认识了一点字之后。已经很难得了,再想更进一步成为人才。实在有如身在百尺竿头,哪怕是寸进也难如登天。至于考取功名改换门庭那根本就不现实的梦呓之语。

这就是金钱的力量,可以让任何一个人才本应该似锦一般的前程变得灰暗。

天下之大,贫寒者众,有多少才智过人的孩子泯然众矣?就是因为没有钱,而断送了前程。

“读书求学,非一朝一夕之功。若办这种高级的义学,所费弥多”

“不要紧,我会尽力在民间筹集银钱,就是破家舍财,也在所不惜。”林三洪微微抬头,以很有力的语调说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为千秋万代之功业,哪怕是淘尽金山挖干银海,我也要做下去”

“安北侯有此雄心壮志,实让老朽汗颜,只是安北侯算过没有?维持如此庞大的义学,一年要消耗多少?这些钱”我朱猪安北侯素有生财之能,可如今”安北侯终究比不得扬州府台啊。”

黄真素说的比较婉转,其实就是在说:现在你这个安北侯也就是介。虚的,一年到头一千五百石禄米都不可能完全拿到手,哪里来的那么多钱?完全依靠捐助显然是很不现实的。要是你还是扬州任上,自然是有很多来钱的门路,可是你现在戴着安北侯的大帽子,其实什么也不是。如何支撑?一年两年或许还可以,可是时间一长”

“黄老先生顾虑的是,此义学之举非穷十年之功不可见其利,依靠捐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林三洪缓缓站起身来:“为此义学,林某已决定舍家。内子已于我商议过。什么时候义学支撑不下去了,就会变卖天丰号所有资产店铺

天丰号,大明朝数一数二的大粮商。也许利润比不上盐茶,可胜在年深日久积累深厚,几十处联号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老百姓都讲究受死的骆驻比马大,破船也有三千钉。何况天丰号不是破船?

如果真的需要天丰号主动破产的时候,维持一个相当规模的大学堂绝对不是问题,至少在十年之内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好”黄真素拍案而起:“尊夫人一介女流能穷一家而富天下,都说商贾逐铜,老朽真是佩服了。女流尚且如此?老朽焉能惜此残躯?愿为安北侯效力犬马,”

“不是为我,实为天下贫寒学子!”

黄真素哈哈大笑:“老朽已经过甲子之年,黄土已经到了脖子上,本以为会终老此生,想不到上天垂怜,还有传道授业众人的机会。老朽愿勉力一试,看看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不能兼济天下!”

“以黄老先生在才,想必有许多公侯富贵人家邀请授,老先生今日能不为钱财为义学贫寒学子。真是慷慨的紧了。”林三洪说道:“待到百年之后,黄老先生必为万众之师!”

哼,那些个高官富贵之家,以金银厚待邀请我自然是不去的,老夫不屑于于那些纨绔之辈相见,宁可让圣人教诲烂死于胸中,也不愿传授那些朽木烂泥之人。安北侯为天下计,老朽就是贴钱贴干粮也心甘情愿!”

又是接连几句让人眼红心热的话语,把个大学生激的热血沸腾,如少年人一般热切起来”

有了黄真素这面金字招牌,再找师资就变得容易了许多,四五天的功夫,就找了七个颇有真才实学的老先生……

林三洪的义学大计己经有了最初的样子了。

最初的义学堂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配套设施,只要占地盖房就可以了。只等着学堂的基础建设完成之后,就可以正式招手学生了。

“这是我的认捐的:百两,你个记在功德簿子上,一定要记清楚了。我这是白花花的银子,足足三百两。可不是三百贯已经升任礼部郎中的金子焕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笑嘻嘻的认捐了三百两银子。

金子焕金大人,还是通过林三洪的关系投靠到了朱高煦门下,做了大半辈子七品芝麻官的金县尊,老了老了反而试图顺畅步步高升起来。作为部阁京官,只要熬过了郎中这个品级,以后就算真正意义上的朝臣了。尤其是现在,朱高煦已经是事实上的太子,皇子不在京中,而朱高煦又领着监国的名义,一下子就把大王爷朱高炽压了下去,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太子,可也和真正的太子没有多大区别了。

朱高煦的崛起,自然会反映到汉王系人马的升迁上,因为朱高煦很认真的贯彻着林三洪早就制定好的战略计划,一切都力求稳妥,力求滴水不漏,所以对自己的门人要求更加严格,并没有一上来就大肆提拔自己人。

不过据金子焕金大老爷亲口对林三洪所说,他的这个弈中也做不长久了,估计很快就会上调半品,”

“金县尊如今已是飞黄腾达,认捐三百两?太寒酸了吧?”

听到林三洪取笑,金子焕也不嫌寒碜:“得了吧,我的安北侯林爵爷。你还是一品的侯爵呢,不也四处伸手乞讨?官场上的事情你又不是不知道,就不要取笑自己人了。这几年我老金升上来的不算慢,主要的走对了太子的路子。官职虽然高了,可你也知道现在的局势,太子做事更加谨慎,严格要我们以大局为重,现哪个把手伸的太长,是要惩罚的呢。做京官寒酸的紧,没有什么油水,还不如我做县令的时候自在,能给你这里认捐三百两已经不错了

汉王的门人们在私底下已经使用“太子”这个称呼了,虽然这个称呼很不合适,可林三洪也是自己人。没有必要拿捏着故作谦虚故作谨慎。

因为无法搜舌地皮,京官确实比不得地方官阔绰,只要的收入还是来自于地方官吏的各种孝敬。年前、月敬、冰炭两敬,再加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名目,收入也不少。可现在的朱高煦距离太子已经只有半步之遥。很多对手都在暗地里把眼珠子瞪的溜圆,随时准备找他的破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朱高煦自然要以苛废的程度来要求自己和自己的门人。贪墨捞钱这种最容易出事的手段一定要严格禁止。历尽艰难的八十一难都过来了,说什么不能在最后关头出了砒漏。

若是让当官的不捞钱,就好像让老猫不吃腥一样艰难,除非有更大的好处摆在面前。

朱高煦马上就要成为太子了。汉王系人马紧跟着就要一步登天。眼前的局势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了。只要朱高煦顺顺利利的成为储君,再熬些年头出去等到皇上大行之后。朱高煦身份前边的那介,“储”字就可以去掉了,到时候大家都是从龙的功臣,心腹嫡系。这种诱惑可比金钱要大的多,所以汉王系人马既然就集体变得清廉起来,不仅做事情用心卖力勤勤恳恳,就是贪墨捞钱这种官场永远也不可能杜绝的现象也几乎绝迹。

因为和这个昔日的县尊大人也是老熟人了,林三洪也不客套二“我就不相信你是来送钱的,你就没有这样的好心。说吧,有什么事儿?”

被林三洪一语道破了心思,金子焕一点儿也不觉愕尴尬,嘿嘿笑着说道:“眼前的局势我也不必多说了。只要不出什么意外,苍龙之地已落入汉王手中。可是皇上忽然在这个逗留于北方,这个,,是不是真的和迁都有关,还是别有什么念想?”所谓的苍龙之地,就是东宫比较隐晦的说法。

这个时候朱猪留在北方好几个月不回来,确实让朱高煦狐疑不定。

四处都是风言风语,说的大多是迁都之事。可是身在帝国核心中枢。朱高煦一直都没有听朱猪说起过迁都的事情,自然不可能轻信。

迁都不是搬家那么简单,不是说建几出宫殿就算完了,其中牵扯到的东西太多,没有几年的时间都掰扯不开。  本来朱高煦对于迁都至事也不怎么上心,可是皇帝忽然逗留在了北方,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朱高煦的太子之位已经到了屁股底下。马上就要坐上去了,朱林不然唱了这么一出,朱高煦不得不多个心眼儿。

可是左思右想也看不出什么小难道真的是要迁都了?

现在的这个节骨眼上,迁都的话,对于朱高煦是很不利的。

因为大王爷的根基和人脉是在北方,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地方。真要是到了北方,大王爷的实力就会凭空涨一大截。在京城的时候,兄弟人差不多是同时起笔展,可在北方就不一样了。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大王爷可不是那么好争过去的,现在好不容易压过了朱高炽,朱橡忽然做出这种莫名其妙的举动来,难道是”

谁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更猜测不出朱林是怎么想的,在这样的时刻,朱高煦可不希望出现什么变数了。想到迁都的风潮最先还是化名为孤烟客的林三洪弄出来的,所以暗示手下在林三洪这里问问,看看他是不是已经现了什么端倪。

“皇上是怎么想的我如何能知道?”林三洪笑道:“不过呢,迁都之事已成定局,现在虽然还看不出来。其实皇上心中早已有了主意,谁也阻拦不住

“林老弟你的意思是让太子支持迁都的说法?”

“我没有意思,我不管汉王怎么样,我要是想讨皇上欢心的话,绝对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支持迁都,而不是躲闪在后头一言不。”

“我明白了!”

第170章 安身根本

么千都与否的事情卜,朱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沉稳…一激北平一住就是四个多月,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京城当中已经为了这个事情闹的鸡飞狗跳了。

等到永乐皇帝没事人儿一样回到京城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条陈奏折已经堆积如山,摆满了朱猪的案头口无论是赞成迁都还是反对此举,永乐要帝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在如小山一般的奏折之中翻找了一会,现所有的奏折都和迁都之事有关。这一点让朱林很满意。

当然不是对手下的臣子满意,而是对朱高煦这个准太子的办事手法感觉满意。

虽然还满意正式册封为太子,更没有入主东宫,可朱高煦有监国的使命。什么叫做监国?其实就是皇帝的替身。能够把所有的政务处理的四平八稳,独独把迁都这样充满争议而又无法解决的大事留出来等待皇帝回来的时候乾纲独断,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朱高煦都已经做完了自己的分内之事了,至于剩下的小那是应该交给皇帝处理而不是太子决断

朱猪连看都不看这些五花八门的奏折,统统留中不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皇帝犹豫不决的一种表示,似乎在等待局势进一步明朗化之后再做决定。

正是因为这个不表态的举动,让朝廷关于迁都的争论尘嚣日上。

朝臣很快就彻底分裂为两大派系,以科道言官为主的一方坚决反对迁都,而大臣则一力赞成将国都被迁。

这些年来,朱槽清洗旧臣,把自己的嫡系人马安置在的重要个置,这些燕王旧部的根基多在北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一百个赞同迁都。

反对迁都的科道言官似乎并非是为了单纯的利益,他们的论据更加充实:国都为一国之核心,天下垂之地当年太祖皇帝立都于此。岂可轻去?若是贸然迁都,不仅有伤国体,似乎对于大明的龙脉也是一种伤害。

至于赞成迁都的大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