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公卿 >

第209部分

一品公卿-第209部分

小说: 一品公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事实的真相。

在很多时候,流传下来的未必就是真的,很多美好的事物背后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不幸和苦难。

阅完之后,林三洪提笔署上自己的名字,想了想之后又把“林三洪”这个书名抹掉,改换成了“孤烟客”这三个字尾署名。

当时也盛行笔名之风,很多文人多用自己的笔名,大多是采用“随风斋主人沧海飘零客”等等为名。而林三洪的这咋。“孤烟客”其实很普通,就好像现在上那些“不要爱我帅的掉渣”等等四。一样。其实普通的很。

“好了,就这样吧,送到扬州念昔处。让她到《饭后谈》当中,以后每期《饭后谈》我都会给她撰写类似的尖稿。”

数日之后,崭新一期的《饭后谈》出炉,林三洪也有机会见到了自己的文章。

《饭后谈》本身已经具备了报纸的性质,又多是写一些奇闻异事或者的花边新闻之类的东西,八卦娱乐的味道十分浓厚,深得一些有闲文人的喜好,反正这东西也不要钱,闲来无事的时候翻出来看看,既解闷又可以娱乐,所以这几年来展的很快。

以为这东西本身并不需要太大的本钱,有了扬州烟花行业的支持,这点小小的纸张笔墨和印刷费用不算什么。所以行量已经相当可观,两淮早就可以看到比较新鲜的《饭后谈》了,江南各地也可以经常见到,就是在淅东的文人圈子里,也有很多读者。

因为《饭后谈》这个东西并不讲述什么国家大事,在官府眼中其实就是花街柳巷的花抄,所以也懒得理会,甚至很多官员在茶余饭后有闲情逸致的时候也会找一份瞧上几眼。看看哪个书寓里的姑娘是不是更换了红牌子,打听一下那些高的让人砸舌的“茶水钱”的价码”

但是这一期的《饭后谈》有了很大不同:

以往那些用来吸引眼球的香艳之事被挤到了边边角角,很大的篇幅都用来刊载这篇《漫话西北》的文章。

文章中详尽而有深入浅出的描绘出西北的形势,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异域风情,各个部落的风俗和习惯,于内地迥异的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等等着实让人感到有趣,尤其是部落的青春女子在选择如意郎君时候所使用的手法:直接钻进心仪男子的帐篷成其好事。让很多登徒子心生向往之情。就算一些道貌岸然之辈,也一边大骂着蛮夷之邦不知礼仪伤风败俗之类的话语,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着其中的快活于逍遥。

而真正关心西北局势忧心国家社稷的读书种子,却极力的从这篇文章之中寻找蛛丝马迹,以分析大明王师和帖木儿贼兵之间的实力对比,分别双方的胜负之数。甚至有一些心思热情之人,凭借这个《漫话西北》所描绘的山”地形于部落形势,结合大明王师的军队和战斗方式,以纸上谈兵的形式作出兵棋推演的举动,一步步分析双方大战的进展和可能出现的变局,”

这个《漫话西北》的撰写人是一个叫做孤烟客的家伙,从详实的文字之中,可以推断这篇文字的作者一定是个久居西北,对于各个部落和西北形势有深刻了解的能人。光是这样的描述,就不是能够凭借想象所能做出来的。

尤其是郭四昧和其其格壮丽而要完美的婚姻,让很多人为之拍案叫绝。大明民家子弟于瓦图公主结为夫妇,成为瓦图之王,这样的故事就是在戏文里也显得过于夸张,可是却在西北活生生的上演了”

“看来蒙古各部内附大明已是天意,十年二十年之后,瓦图之王的子求已有我大明和蒙古的双重血统,再过几代人,哪里还分的出什么蒙古不蒙古的?”

也有些卫道者认为此举大为不妥,做出书文反击“孤烟客”:“华夷之防为天下之大事者,此郭生纳蒙古宗室之女为妻,安问祖宗耶?若是他日诞下子嗣,为蒙古乎?为汉人乎?呜呼,此乱我纲常实在祸患之始也,呼天下有识之士莫为郭生事哉,”

娶一个蒙古公主,做蒙古之王还不是好事?反对者的声音很快就被认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梦呓”

第169章 百年大计

,三篇关干西北的女章出年之后,矛论十林官场,都巳拇到了这个“孤烟客”的真实身份一  必是安北侯林三洪无疑。

朝廷封赏文官爵位,尤其是给在世的文官封爵,是一个很大的荣耀。当世之中有此荣耀者屈指可数,显然是为了酬林三洪在西北引导蒙古各部内附之功,对西北如此熟知之人,除了林三洪还能有哪个?

就在众人从林三洪的《漫话西北》书文中自得其乐的分析着战场上的局势之时,林三洪已经做出了关于战事的总结:大明必胜。

关于最终胜利的归属,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抱有相当乐观的态度。其中自然有一部分爱国的自豪感使然。而根据面前的局势具体分析的话。大明朝无疑也占据了上风,经过战争初期一连串不大不小的胜利之后。局势似乎不错。

林三洪这个孤烟客只是很简单的说了一些“大明必胜”就开始引申开来,为胜利之后的局势做出分析和判断。

在《漫话西北》一文中,孤烟客次提出为了大明朝的长治久安,为了和新近归附的蒙古各部联络,可以袭汉唐旧制分设几个都城。

林三洪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北方也设立政治军事中心,而且很隐晦的指出了两个选择:西安和北平。

这根本就不是林三洪的创。两都甚至是多都的制度早了洪武年间太祖朱元辑就曾经以很正式的形势提起过,当时朱元璋的选择是南京和

封。

太祖朱元樟提出设立两个都城。自然是有军事方面的考虑,而设开封为帝国都城之一,除了便于影响到当时还战火纷飞的北方之外,也是宣示大明朝正统传承的含义在里头。大明的江山乃是在驱逐蒙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蒙元又是承接了宋室的江山社接,,

以现在大明朝的局势来看,是不是和上一个汉人王朝有所承接已经无所谓了,在开封设立都城完全没有必耍。若是为了提防北方实力而在开封设都,只能提防当初的燕王现在的永乐皇帝朱猪自己,因为黄河以北就是他的传统地盘了,,

这个看过于前卫的观点根本就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而真正对这个问题十分上心的不是别人,正是朱林的旧部燕王嫡系。

当初跟随朱椅“奉国靖难”的那一大批燕王嫡系,现在已经成为大明朝局当中一股相当有实力的力量。无论是在中枢还是在提防,不论军政民事,都有相当影响,其中就有很多大权在握的真正实力派文武官员。

这些人的根基在北平,如果大明王朝真的能够把北平设立为都城的话。他们这一批人将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尤其是从两年多以前开始,永乐皇帝就开始遣人修建北平,当然这个迁都还扯不上什么关系,毕竟那是的方是朱猪的潜龙之地,有所建设也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朱林给出的理由却不是这些。

建设北平最初的理由是:皇后体弱多病,不适应江南的物候。想着回到旧地居住。

一些十分接近皇帝本人的靖难功臣也知道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徐皇后似乎很适应江南的气候,也经常念叨着要回到以前的燕地,毕竟那里是生活了几十年的旧地,难免有所眷恋。

结合现在的局势,人们才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当年太祖皇帝建设南京的时候还是别说应天了。直接用南京这个称呼吧,也不过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永乐皇帝仅仅是在原有的燕王府基础上“扩建。”又是为了皇后疗养而不是为皇帝本人居住,竟然过去了两年多还没有建设完成。这里头好像真的有什么玄虚,

而且从化名为孤烟客的林三洪文章之中可以看出,这个安北侯是很赞成迁都的”

虽然这种大臣之间的“窃窃私议。还没有完全表面化,很多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是赞同或者是反对,暗暗查看着形势的展”

让很多人都预料不到的是大明王朝和帖木儿帝国之间的战争忽然就胜利了。

这个胜利来的实在突然,让很多人目瞪口呆。

为了这次战争,无论是大明还是帖木儿帝国,都倾尽全力准备作出最凌厉的一击,眼看着双方的架势都拉足了,几十万大军横于西疆,决战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就在前线将士憋足了劲头准备打响决战的时候,帖木儿死了!

有传闻说帖木儿是被早有叛心的部下暗杀,也有说是病死于军帐之中。甚至有些人把帖木儿的死亡说成是上天的报应,因为帖木儿违背了天意而被某些子虚乌有的神仙佛牟取了魂魄,,

各种杂七杂八的传闻早已让人难辨真假,帖木儿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是因为什么才死的,等等这些问题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帖木儿一死。他的军队立刻成为一盘散沙,即便是在面对大明这样的强大对手之时。依然以让人不敢相信的度立玄分崩离析,席卷起一路烟尘调头往回跑。

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明军的保守和过于谨慎让朱猪失去了大量歼灭敌人的绝好时机。经过一次次侦查和试探之后,再催动大军穷追不舍。收效已经极微,,

不管怎么样,大明王师都实现了把帖木儿大军逐出草原的目标,虽然这次胜利耗资甚巨,敌人的失败绝大部分原因出自其内部,于朱猪的“盖世武功”和“运筹帷幄。没有多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胜利却是不集的事实。

对于帖木儿的死亡,蒙古各部的反应似乎比大明王朝更加激烈,一力赞成继续穷冲猛打。

对于朱捷而言,在当前情况下,显然不可能做出运用主力穷追敌人的举敌人己经彻底分散化的情况下,留下一部分军队“协助。蒙古各部,大队主力准备搬师凯旋了。

不管帖木儿是不是死在大的年中。胜利确确实实是属干朱猪的,有了众个前提就川切了

自太祖皇帝将元帝驱逐出元大都以来。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最煌煌的一次军事胜利,将大明帝国的疆域开辟到极西之地,蒙古诸多部落内附。虽然还有不少蒙古实际控制范围之中的反明力量,可大局已经初现端倪,这标志着朱猪的个人成就达到一个数峰。

就在举国上下准备欢庆的时候。又生了一见让很多人目瞪口呆的大事:御驾亲征并且取得辉煌胜利的永乐皇帝没有回来!

朱林留在北平了!只有汉王朱高煦领着监国的使命回到了南京。史实是:这个事件生在朱猪第二次御驾亲征之后,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其时间和本书情节差不多,只不过与帖木儿事件无关,考据党退散吧。

如此大胜,除了结束臣民的庆贺之外。重要的仪式还有很多。比如祭告天地、祖宗等等,都需要一个妻朝最高规格的礼仪和制度。但是皇帝根本就没有回来,这就值得让人玩味了。

朱高煦领着监国的使命,虽然没有正式成为太子,可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出来了,现在的朱高煦已经是大明王朝事实上的储君,只要再把封册拿到手,就是正式的太子了!

册立太子这么大的事情本应该是万众瞩目,但是这个大事早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

大家的眼光纷纷投向了北方一  难道迁都之说是真的?要不然永乐皇帝何以在最关键的时候留在北平?北平可没有太庙,难道朱林想要在北平建设太庙?

若是那样的话,就等于是事实公布要迁都了!

一时间,舆论纷纷而起,大胆猜测者有之小心推断者有之。

尤其是在中枢之内,只已经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