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公卿 >

第19部分

一品公卿-第19部分

小说: 一品公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可有功名?”

听到皇帝的问话,朱高煦心中暗暗欢喜,知道是要赏赐了。

林三洪老老实实的回答:“回禀万岁,草民一介白丁,勉强认识几个字而已,无有功名。”

“也不要紧,我大明朝的才子多如江中之鲫,一个个文章做的花团锦簇,见识却没有多少,更是鼠目寸光难及眼前三寸之遥。”因为朱棣的皇位的来路不怎么地道,让很多读书人为之诟病,尤其是诛了轻文艺重教化、明王道致太平的读书种子方孝孺十族之后,舆论为之哗然。虽然慑于朱棣的残暴不敢明说,暗地里大骂朱棣的文章却是汹涌成涛,所以朱棣对这些读书人又恼又恨。

如今忽然就出了这么一个林三洪,白丁布衣之身,却能冒险救下汉王朱高煦,这就是给朱棣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样板:你们这些读书人都好好看看,江南百姓都是说我好的,要不然怎么会逆着前朝的旨意冒险帮助我?这就说明我朱棣做皇帝是顺应天意民心的大好事,绝对不是什么篡位。你们说我是用屠刀震慑天下,当时的燕军并没有占据什么优势,可江南的百姓依然愿意帮我,足以说明民心之所向了吧!

朱棣起身,来回走动了几步说道:“林三洪虽是白身,无论眼光还是见识,远胜那些迂腐冥顽的读书人。太祖皇帝在的时候,就经常言及,说天下大才多隐身草莽蛰于乡野,林三洪这样的人才若是不用,未免有遗贤于野之嫌。如今天下初安百废待兴,正是大兴人才之时,特简命提拔为督察院监察御史……”

第三十二章 不论出身(求票求收藏)

林三洪可不是什么温良恭谦的书生,也不想惺惺作态的推辞,赶紧磕头谢恩。

白丁之身而特命简拔,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在明初是一种常态。按照太祖朱元璋改御史台为督察院时候钦定的规矩,督察院的所有的官职都需要是进士或者贡生出身,可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拿这个规矩当真。尤其是在洪武年间,为了酬那些开国将帅的功勋,直接就把那些老将的子弟塞到督察院任职,根本就不理会什么进士不进士那一套。

自朱棣登基以来,采用的就是厚赏重罚的用人策略,在大肆清洗建文朝旧党的同时,也着手培植自己的嫡系势力。跟随朱棣靖难的功臣多是军中粗汉,能认识字的就没有多少,还不照样为官为宦?

朱棣说道:“监察御史虽是七品小吏,管不得军政钱粮,却能专职纠劾百司各部。你出身贫寒,自然知道民间之事。这也是因才施用,你就做朕的耳报之人吧,帮朕监察一下地方官吏。有福威乱政鱼肉生民的不肖之辈,就报于朕知晓,朕自然会让他们知道大明法纪的厉害……”

“是!”

督察院是个可上可下的地方,杂七杂八各种御史高的有正二品,低的也有从八品,象林三洪这种监察御史就是正七品,和县太爷是一个级别,在大明的官吏体系中算是很低的。

总是来说,这种御史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衔,既没有军政大权,也摸不到钱粮的油水。虽然有考核官员的职能,但是林三洪这种低级御史却做不了主,最大的作用的成为天子的耳目,打打小报告什么的。

“我听煦儿说过,已认林母为义母,”徐皇后完全就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笑模笑样的说道:“救命之恩如同再造,这么做也合情合理,只是我还没有见过亲家,等什么时候有了机会,可以让你母来宫中走走转转,我也这么多年没有在民间走动过了,正想找人说说知心的话儿呢。”

徐皇后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虽贵为母仪天下的一国之后,和人说话也总是和颜悦色,直接以你我相称,从来也拿皇后的架子说什么“哀家”“本宫”之类的自称。

林三洪行礼应承了。

朱棣又说了三两句勉励的话,挥挥手说道:“你们下去吧,朕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林三洪告了退,一直站在朱棣身后的朱高煦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站出来,想要送送林三洪。

朱棣忽然说道:“煦儿你也退下吧,出去之后帮我探望一下齐王、周王等宗室藩王,都是太祖子孙,他们受罪不少哇。”

朱林二人出了春和殿,徐皇后给朱棣斟了一盏子茶水递到他手中:“煦儿整天到我宫里跑,为的就是给这个林三洪谋个好职位,我也答应了煦儿,说万岁必有重赏。如今万岁只赏了个七品御史,似有功高赏薄的嫌疑啊,煦儿嘴上虽不说什么,心眼里儿里肯定在埋怨了……”

按照朝廷体制,以林三洪的功劳赏个七品官也不算小了。但是永乐朝初创,为了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朱棣大肆封赏的事情极多,尤其是那些燕军老兵,很多都是一步登天,封侯的都有好几个。这里头自然是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按照这种思路的话,又有汉王朱高煦的力挺,朱棣实在应该拿出一个更高一点的官职来,七品的闲职确实有点寒酸了。

朱棣笑了笑,抚着爱妻的肩头说道:“煦儿到你哪里说好话,无非是想给这个林三洪谋个好位子,要说这个林三洪,确实是个人才……”

能够在燕军还没有占据明显优势的时候,就看出今日的局面,并且敢于冒险送朱高煦过江,其中蕴含的胆识和魄力朱棣心中有数:“煦儿的心里向着这个林三洪,你我都看得出来。煦儿勇则勇矣,作事情却太心急了,总是急于求成。殊不知用人之道的奥妙,朕知道林三洪是个人才,之所以只赏一个七品御史,就是给煦儿留了余地,以后他可以早用封赏收这个林三洪的心。假以时日,这个林三洪说不准的就是煦儿的臂膀之人。”

徐皇后和朱棣的福气感情极睦,自然听明白了朱棣的意思,这是留着更多赏赐的机会给朱高煦,好让林三洪成为他的得力部下。不过徐皇后也听出了朱棣的弦外之音——朱高煦有结党的苗头。

自古以来,所有的皇帝都对结党这种事情十分敏感,朱棣自然也不例外。从朱高煦一天三趟给皇后吹风的时候,朱棣就已经看出了朱高煦的心意——这是要培植自己的亲信了。

徐皇后似乎呆了一下,旋即缓缓说道:“这几年来,炽儿帮万岁打理北平军政要务,屡屡挡住了敌之进攻……煦儿被前朝囚禁了几年,没有自己的人手和实力,虽然渡江那一战打的漂亮,可终究是你在拿总做主……哎,炽儿和煦儿都是我肠子里爬出的肉,千万莫闹了什么生分……”

这几年来,燕王世子朱高炽经营北平,已是根深蒂固,手下颇有许多雄厚实力,而汉王朱高煦却被建文皇帝囚禁在江南,错失了培植自己实力的最好时机……

朱棣揉了揉太阳穴,有点疲惫的说道:“我也知道这些,所以并没有怎么阻拦煦儿。当初煦儿献出奇兵突出的掏心战术,力主冒险南进的时候,你真以为那是煦儿明白天下大势才做出的决定?他被囚禁数年,消息不通,连各地的形势都不清楚,怎么会做出这种决定并且一力主张?当时我就知道是有高人指点过咱们的煦儿。现在看来,这个高人应该就是林三洪了……”

“林三洪?不会吧?他不过是一介草民,书也没有读过多少,怎么会对天下大势知晓的这般清楚?”徐皇后有点不敢相信的说道:“煦儿虽别囚禁数年,可终究是皇家血脉……”

朱棣哈哈大笑,象年轻时候一样拍着妻子的后背:“皇家的血统就一定比百姓高贵?就一定更明白事理?几十年前,你我的父辈还不一样是市井小民?还不是一样为了衣食苦苦挣命?”

徐皇后的父亲徐达出身农家,本就是握锄把子种地的,还有朱棣的父亲朱元璋,连种地的也不如,为了不饿死做过和尚,甚至连叫花子也做过,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情。只不过后来为了反抗蒙元暴政,这才揭竿而起创造出如今的大明朝。

朱元璋和徐达这样的人物,就算不是天纵奇才,起码也是人中翘楚了,可二人都是贫寒出身。

朱棣的意思很明显,皇家就一定比百姓高级就一定比百姓更有能力,纯粹就是胡扯,连他这个皇帝自己都不相信。

若不是因为左右还有伺候的宫人,朱棣肯定会说:“以前我是燕王,难道就一定不如建文那个黄口小儿?”

“自古英雄出贫寒,从来纨绔少伟男。”朱棣笑道:“朕忽然想起太祖皇帝经常说起的一句话来——大才大贤从来就是出自民间。帝王只要善于用人,就足够了。”

“煦儿和这个林三洪也算的患难之交……不说这个了。”徐皇后展颜一笑:“现在我才看出来,万岁还是偏爱煦儿多一些。”

朱棣打个噤声的手势说道:“这种话以后不要再说了。”

朱棣最为看重的两个儿子当中,朱高煦英武果断,这一点很象朱棣。朱高炽沉稳是足够沉稳了,却比煦儿少了许多开拓的魄力。所以朱棣更加看好象自己的朱高煦!

皇帝看好哪个儿子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可不能随便说起,徐皇后也明白其中的利害,笑道:“臣妾明白,以后再不会提起。”

作者的话:想冲榜试试,就看大家给不给力了。召唤推荐票。

第三十三章 预防针

早就等候在一旁的金县尊看到二人出来,急急忙忙的唤来马车,准备接林三洪回家。

朱高煦笑着告别:“御史大人,恭喜高升啊。”

如今这种大环境下,永乐皇帝正在大肆封赏,又有汉王的力挺,旁边的金县尊早就料到林三洪会被提拔,只是没有想到眨眼之间,白身的林三洪就已经是御史大人了。

这个监察御史虽然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职权,在很多高官眼中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虾米,对于金县尊这种微末的地方官吏,却是实打实的顶头上司。

说起来都是七品,可金县尊是县官,林三洪这样的御史就专门负责监督官员的官员。更重要的是林三洪是汉王身边的红人,自己是旧朝的官吏,说不准什么时候脑袋上的乌纱就没有了,自然是要着力巴结的,谀笑着说道:“林大人请上车,下官早就被车马给您准备妥当了,回去之后再给大人接风……”

林三洪想了想说道:“金大人客气了,我还有几句话要和汉王说道说道……”

金县尊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油条,虽然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却对官场上的规则烂熟于胸,知道什么情况下自己应该回避。

“林大人慢慢讲,咱们不着急,下官回避一下!”

看到金大老爷走出去三几十步,朱高煦意识到林三洪是有什么要紧的话,问道:“贤弟有什么话尽管说吧,左右已无乱耳之人。”

林三洪这才说道:“不是我多心,有些事情还是要和汉王千岁说说清楚的好……”

朱高煦哈哈一笑:“什么千岁不千岁的,贤弟忒也客套了,咱们兄弟在柴房的时候,还在一个被窝里睡过觉呢,以后除非必要,咱们还是兄弟相称吧。”

林三洪并没有着急开口,而是稍微想了想,这才说道:“刚才我曾听到陛下所言,是要汉王您去探望周、齐等王爷的。”

“嗯,怎么了?”朱高煦虽然年轻,可毕竟不是寻常的百姓子弟,对于某些事情有天生的敏感,意识到林三洪的话中别有含义:“贤弟为何说起这个?”

“周、齐等藩王和陛下……我是说陛下对诸位藩王如何?”

朱高煦笑道:“还能如何?同是太祖子孙,父皇登基之前,都是大明藩王,自然是兄弟情谊颇厚。前朝削藩,罪于周王、齐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