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品公卿 >

第124部分

一品公卿-第124部分

小说: 一品公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的北伐军队经过了比较周详的准备,有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如今北元内讧不断,各部落各家族之间互相厮杀,大军一开过去。取得一些胜利完全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西北地域广阔,多是人烟稀少的荒漠之地,补给极为不易,大明军队推进的越远,后勤线也就拉的越长,危险程度也就越大。十分的物资运到军前,真正能够用到将士手中的不过二三分,这对大明朝的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种战争不可能持久,以大明朝的国力也支撑不起,旷日持久的大战虽然可以严重削弱对手,其实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所以朱林很希望能够取得一场真正的大捷,而不是这种不痛不痒的战术性优势。就算不能彻底解决北伐的军事威胁。也要北元在数年之内再无崛起的可能。

但是朱橡也是个知兵的,明白这个战略性的目标很不容易做到。二十几万大军深入荒漠不毛,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北元虽然已经削弱了很多,蒙古帝国的整体实力还保留了很多,还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如果过分干涉前敌的指挥,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兵事须慎重!”

“自塔尔湖以北,即不见寇之主力。

虽有小胜万不可疏忽。”

“宜时时如对敌千军,心绷讲止,不可未捷俟再不可贪功冒热捌切

“如军中有人言敌军可易击败。切信之,唯慎之又慎

“敌主力避而不战,必为悬军转战之意。若敌示弱诱我深入,进必不利,退则惧为所乘,可结城自保,不可轻进。若追至敌主力,俟我军毕至,并力攻之

对于北伐,朱林还是极为谨慎。

北元控制的荒漠草原,地广人稀,补给不利,各部通讯不便,最怕的并不是于敌人决战,而是找不到敌人。自北伐开始的这几个月里 王师已经获得数次小胜,推进极快。战线也拉的很长,却始终找不到敌人的主力。朱林虽然身不在前线,也清楚的知道这其中的隐患,所以一再传旨要前敌指挥官不要贪功,更不可冒进,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出退却以等待各路协同军队赶上来,,

刚刊封好了文书,当值的侍卫就来禀告:大集爷朱高炽求见!

“让炽儿进来吧。”

大王爷朱高炽还是一番老实忠厚的样子,很恭敬的见完了君臣之礼。朱高炽说道:“自父皇命儿臣领工部以来,无尺寸之功,唯有勤勉政事,”

这次北伐,对于大王爷统领的工部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兵甲器械,弓箭刀枪,营帐被服等等。都要经过工部。大王爷朱高炽虽然没有什么显眼的功劳,却也勤勤恳恳做的还算周全。并没有耽误过什么事情。

大战之际,军功都属于在阵前厮杀的将士,在后面保证后勤的无名英雄反而容易被人们忽视。

朱橡当然知道朱高炽是为北伐出了大力气的,对于这个大儿子的辛苦和勤勉也看在眼前,微笑着赐了一盏子参汤:“你就不必再于联说这些虚话了,联很清楚你的功劳。你我是君臣也是父子,天家和百姓家其实都一样,此处非是朝堂,有什么话直接说,不要兜兜转转的耽误时辰了。”

大王爷朱高炽把捧着的参汤放在身旁,努力掩饰着神色间的得意,很恭敬的低头说道:“儿臣在工部悬出了五百两的花红,终于有工匠制出了六百斤的小铜炮,六百步之内可穿金裂石无可匹敌。只要两乘挽马即可灵活拖拽,”

朱橡一掌击在案上,震翻了参汤盏子溅的满手都是,却浑然不觉。大赞一声:“好!”

大炮这种东西早就有了,早在大明朝开国之前,就已经装备了军队。只不过军中的大炮都是铜胎铁衣。极是巨大沉重,动辄就是几千斤。威力巨大可攻城拔塞。但是绝对不适台用在野战当中,尤其不适合用在和北元的野战的当中。

想那草原荒漠地域广阔,大军掩杀之时,双方都会把灵活机动挥到极致。尤其是北元的骑兵如闪电狂风,顷玄之间就可以冲杀几百步的距离,又可以做出范围达到几百里的大迂回大穿差。大炮的威力虽大。可缺陷也同样明显,太笨重了!不适合坐灵活移动,一旦被敌人靠近就成了废铜烂铁,用在那种野战当中反而很容易成为累赘。

如今朱高炽统领了工部,才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造出了适合野战使用的小铜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铜炮可以打六百步,威力也不算小了。最关键的是只要两匹平常的马匹就可以做到灵活机动,可以和大军一起做出快转移,不仅适合在野战当中使用。就算平常不用也可以大量携带,这无疑是对北伐的一大助力!

有了这样的小炮,大明王师的胜算就更大了。

朱橡的心情变得舒畅起来,连连赞了朱高炽几声:“好,很好,我儿做的对了。

这才是办实事的样子,哈哈自打永乐新朝以来,朱高炽并没有做出什么实实在在的成绩,完全就依靠在靖难之初积累下来的那点老本。朱林称帝以后,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时时事事都要刻意的表现出一幅“贤王”的样子,拉拢读书人施恩于百官,自认为已经做的很好了。其实却不为朱林所喜。

这种做派或许可以增添一点朱高炽本人的声望,但是对国家对朝廷并没有什么意义。在一个强势如朱林这样的皇帝手下。“贤”这个字并没有很实际的作用。

朱橡需要的是能做事的儿子。大明需要的踏实肯干的君主,而不是一个担着好名声被儒生们吹捧的“仁君圣主

宽仁?建文皇帝够宽仁了吧?成就什么事业?

尊儒?建文皇帝也做的足够了吧?可结果如何?靖难一起,那些儒生可派不上什么用场。

在朱林心目当中,自己的继任者不管是哪个儿子,宽仁不宽仁的根本就不重要,最要紧的是一定要强有力。

牢牢的把权和势抓在手中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旁枝末节。

看到朱高炽终于做出一点 成绩,朱林高兴的很:“你说的这种炮造出了多少?”

朱高炽低着头很恭谨的说道:“回父皇的问,这种小炮已出产了六门。俱是大胎小衣的铜铁构造

“好的很,你回去准备准备,明日联要亲自验炮!”

“明日?是不是要钦天监先

皇帝亲自去查看这种新式小炮的效果,是一个很隆重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兵戈器械,不是说想去看立刻就能去的。按照惯例,还需要钦天监选一个良辰吉时,工部那边再做好了迎接圣驾的准备,这才摆开仪仗去“视察”一番。

朱橡哈哈大笑:“试炮乃是军国大事,如今西北交战正急,火炮乃是前敌急需之利器,哪里还等什么良辰吉日?联在北平为藩之时,还不是经常做这些事情的么?如今也没有什么不同,联说明日,那明天就是良辰吉日

“是!儿臣这就回去准备!”

第136章 真正的有钱人

品着时日的流击,月娘的身子越重了六除了家中嵘小一心伺候着之外,婆母大人也很经心在意。

在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婆婆和媳妇就是一种“变异。之后的上下级关系。虽然也有些悍妇欺辱婆母,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婆母就是媳妇的顶头上司。

当然这也不是相对的,在正室妻子怀孕期间,婆母这个,“顶头上司。虽然还是拥有绝对无可置疑的权威,可事实上却很少使用这种权威。反而会尽心尽力的伺候媳妇。

怀孕不仅可以巩固妻在家中的地位,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婆婆的尊重生育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家庭中的大事。能负担起传宗接代这个使命的媳妇天然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

显然。林三洪的母亲很喜欢伺候怀孕的儿媳,把大肚皮的媳妇当菩萨一般供着当然是为了她肚皮里面的林家血脉。

自从杜月娘怀孕以采,林母就高兴的合不拢嘴,当时就老家的食点关了,赶来扬州为还没有出声的孙子做准备。

让林母高兴的不仅仅是林家即将添人进口这个事情,还有一个事情也值得高兴:林三洪要纳妾室了。

纳妾这种事情。对于林三洪极其家人来说,是一个很有面子的事情。毕竟只有有钱有权的“大人物。才会纳妾,虽然扬州府台林大人已经完全用不着用纳妾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可这毕竟是好事,以后林家的人丁会更加兴旺嘛。

自从月娘的身子重了之后。就和府台大人分了房。因为还没有正式收纳。大香和小香暂时还是丫鬟的身份,还不能拥有真正属于的“房所以只能轮流到老爷房中伺候着。只等正室夫人诞下儿女之后,就可以正式纳入偏房,成为府台大人内宅当中的半个女主人了。

如大香小香这样的丫鬟,即便是纳入房中做了妾室,无论是名义还是待遇都会有很大提高,但是对于妻杜月娘来说,她俩依旧是下人,这种关系是无法改变的,尤其还是从娘家带过来的丫鬟,以后就算是生了儿子,也不会对她的主母地位构成任何威胁。

纳妾这种事情,也不是说想纳就可以纳的,按照大明朝的律法,林三洪还不够纳妾的条件。不过在大明朝,律法是律法现实是现实,无数的富贵人家早早就纳了妾室,无论是纳妾是年龄还是数量,都明显与律法不符。不过这也不要紧,要不去官府备录。在家庭内部承认小妾的地位。对官府只说是侍姬,也就是了。

按倒律法,就算是朱高炽朱高煦这样的皇子,妻妾总量也不许过十个。可真正施行起来。别说是官吏老爷,就是很多富商都有十几房妾了。也不见就真的象犯法那样抓到牢里去。和纳妾有管的律法,从来就没有真正执行过。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宝庆公主,也就是朱林的妹妹。结婚的时候还是朱林亲自主婚。可这个驸马爷66续续纳过的妾室郗过了三位数,可见这条法律是如何的形同虚设了。

这些天以来。两个,即将转正是小丫鬟初识人伦味道。十分贪恋其中的温柔,每日总是娇声媚气的一声声“老爷”的叫着,听的人骨头都要酥掉。

两个小丫鬟本是姊妹,相亲相爱的很,可为了整齐到房中伺候老爷的机会。如今也闹起了生分,总是在明里暗里较劲。

林三洪可没有心思理会这些小儿女的小心思,这几天确实是烦透了,给朝廷递上去的折子”,递一个驳回一个,递两个驳回一双。府台大人准备在扬州实行的举措根本就不被朝廷认可!

削减茶税,可以带动江南各地的茶叶产业极大繁荣,林三洪也有心在扬州建立茶叶转运中心,连建设茶叶商场的银子都准备了,可递上去折子被驳了回来  朝廷不同意减少茶税。紧接着,林三洪再次递交削减酒税的奏请。

酒税要是减少了,销量肯定大增,可以带动很多其他产业的巨大增长,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惜的是,这个奏请又一次被驳回了。

茶酒税赋是全国通用。朝廷根本就不打算给扬州开个特例。

税赋这种东西比不得以过路费存在的厘金,地方衙门无权作出改动。必须经过中枢的同意才可以减免。显然中枢的那些书呆子们早就看林三洪不怎么顺眼了。减少厘金是你地方衙门的事务不假,可一个小的知府说停了就停了,连个招呼也不打,忒不把中枢放在眼中了吧?虽然扬州府台衙门有钱可以从别的地方把厘金填补进来,该给朝廷的一个。铜钱也没有少了,可这种事情怎么也应该和中枢商议一下吧?若是全天下都这么干,中枢的权威在哪里?

一个知府的权限也就那么点,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