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理想年代 >

第372部分

理想年代-第372部分

小说: 理想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次开火之后,北洋军抛下几十具尸体,果断的调头,全速退出战场。
    “我部援军来之前,北洋军突破了樊城的外廓防线,迫使我军退到内廓防线。随后,北洋军把其主力压上,他们准备不惜一切代价,一举占领樊城。”张政走到地图前介绍当前局势。“北洋军与防御樊城的我东北方的部队相比,在兵力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我方的部队在这以前已被大大地削弱,某些师只有不到五百之一千人。”
    鉴于襄阳的严重局势,李想认为必须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因说道:“襄阳的形势如此恶化。袁世凯的军队伸出爪子向我们扑来了。敌人来势汹汹,襄阳可能在今天或明天被攻占。我现在要求位于襄阳以北和西北的各部队司令员,立即突击敌人、援助襄阳的保卫者们在汉水以北,正在集结着革命军支援过来的强大的反突击力量。你们的任务是,消除已经形成的从樊城至汉水的敌军走廊。击退敌军,并与发出守军会合。”
    张政微微皱眉道:“我以为,等北洋军陷入城市巷战以后,再选择时机向北洋军翼侧实施突击。所以,我请求推迟反突击的时间,以便各部队完成集结和完成前送弹药、物资等工作。”
    李想笑道:“您是不是以为敌人会等到你什么都弄好了再动手?如果你们不立即由北面实施突击,敌人只要一次猛攻,就可以拿下樊城。”
    “我不同意李帅这个观点。”张政道,“敌人已被阻止在内廊防线上,他们的进攻速度缓慢,行动犹豫。攻到城下和夺取城市是两码事。我们的军队在郊区顽强地抗击着北洋军,敌人将会陷入巷战之中而不可自拔。”
    李想一拍额头:“你说得对。”
    张政想不到李大帅会这样坦白的承认自己错了,脸上有点惶恐的说道:“我们的进攻其实已经开始,未能与樊城守军会师的原因是,我军的炮兵弱于敌人。我们渡过汉上的时候,樊城的局势迫使我们没等部队集结完毕和加强炮兵的到达,就于投入了战斗。各步兵师是在八十公里行军之后,立即投入战斗。由于各部队匆忙投入战斗,又缺少加强兵器,我军未能突破敌人防线,并与樊城守军会师。但是,我们的迅速突击却迫使敌人把其主力从樊城方向转过来对付我们,这就缓和了樊城的局势。如果没有这次突击,樊城可能已被敌人占领了。”





94兵临城下


    繁忙拥挤的小路上挤满了后撤的部队和难民,汇集在樊城汉水的渡口上以至于拥挤不堪。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水量充沛,足可可航行五百吨的江楚字号的长江舰队的炮舰。从汉口调派来的那些大货轮改为渡船常出故障,因为这些百吨级大渡船每次都超载。可是在汉水岸边,还是聚集着许多满载伤员的马车和担架无法过河。
    带着随员视察到渡口的李想看到这种情景,心如刀绞,却爱莫能助。
    人们好像看出李想一行人不凡的身份,都围拢上来询问:
    “樊城情况怎么样?”
    “我们会放弃襄阳吗?”
    “我们不会放弃襄阳!”李想对伤员们说道:“不可能放弃!只要有我在,我绝对不可能允许北洋军再像上次那样糟蹋我们的家园!我们已经无处可退了,襄阳是我们守护家园的最后屏障!”
    但是,当人们问李想,什么时候来船把他们运走时,李想却无言以对。连李想这个外行也看得出来,繁忙的汉水航道已经满负荷运作。百姓需要从这条航道疏散,伤员需要从这条航道疏散,前线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更需要这条航道运输,支援襄阳的军队也需要这条航道运输
    李想沉默的一路走过去,伤员们躺在雪地里。身上的绷带沾满了血污和硝烟,看上去象染过颜色的树皮,匆匆忙忙的几个少得可怜的医护人员累得东倒西歪。
    “我去帮忙。”徐宗汉女士走了两步又回头道,“李帅,以我的名义给在上海赤十字会会长张竹君女士发电报,请她务必组织一批救护队员来武昌!”
    “喔?”李想愣了一下,“是,是,是听到了没有?兔崽子,还不快去!”
    在李想的骂声中,一个金鹰卫撒开脚丫子跑起来传讯去。
    在渡口旁,有一所野战医院。李想走进手术室,那里正为一个背部被迫击炮弹片炸伤的战士做手术。外科医生和护士们的脸色比他们的工作服还要白。李想一看就知道他们这是因为劳累过度,睡眠不足,都已疲惫不堪。
    伤员在呻吟,手术台旁的盆里放着血红的纱布。医生打量了李想一眼,好像认出他,但是什么也没有说,又低头继续工作。
    医生是李想在汉口中西医院忽悠过来的,就是给汤约宛动手术的那个医生。他刚做完一个手术,又要做下一个,也不知是今天的 第 435 章 敌军的火炮攻击都把他们打得抱头鼠窜。北洋军害怕白刃近战,他们在距我军一公里或更远的地方,就开始用举枪射击,子弹射程连一半距离都达不到。他们放枪是为自己壮胆子,同时也想吓唬我军战士。他们害怕我军部队在反冲击时接近他们,往往立刻就地卧倒,或逃之夭夭。”
    大家伙儿在分析北洋强敌的战术和战役手段时,都在努力寻找对付敌人的措施和办法。特别是经常考虑,怎样在战场上消除或削弱德国空军的优势以及这种优势对我军战士的心理影响。
    “在阳夏保卫战的时候,与清巡防营和北洋军的战斗。当时我们缺乏炮火支援,只好冒着敌人大炮和机枪的火力进攻。我们跑步接敌,使敌人炮兵来不及修订标尺轰击我们。战士们齐声高喊着,“前进!”冲上去,这就决定了战斗的结局,因为我们的冲锋是不可阻挡的。”李大帅真是说到大家伙心里去了。
    最后,李想得出结论,“与北洋军作斗争的最好手段是,在白天或夜晚变换各种办法与敌人展开近战。我们应该尽量靠近敌人,使敌人的优势炮兵无法轰炸我们的前沿阵地或战壕。要使每个北洋士兵都觉得,他正处在革命军的刺刀威胁之下。我觉得,恰恰是在这城市争夺战中,才可以迫使敌人接受近战,并打掉敌人手中的王牌。”
    李想走出掩蔽部后,太阳已经落山,他的心理还是蛮乐观的。
    “终于找来你了。”水仙儿说着从汽车上跳下。
    “什么事?”李想有很不好的预感。
    “自己看。”
    水仙儿给递过一张薄薄的纸片。
    这是蔡元培等五专使于一九一二年三月二日联名给南京临时政府拍的一通明码电报:
    “孙大总统鉴:培等受命欢迎袁君赴宁就职,前月廿七日已以此意面达袁君,而袁君亦极愿南行,一俟拟定留守之人即可就道。不期廿九夕北京兵变,扰及津保,连日袁君内抚各处军民,外应各国驻使,恢复秩序,镇定人心,其不能遽离北京,不特北方呼吁,即南方闻之亦当具有同情。故培等据所见闻,迭电陈述,兹承电示,知袁君不必南行,并由袁君委托副总统黎元洪君代赴南京受听,是培等欢迎之目的已经消灭,似应回南面陈一切。谨先电闻,并祈即复。元培等。鱼。”
    宋大小姐霭龄扣响孙中山办公室的房门。
    “请进。”
    “先生决定再次让步?”
    她看着拟好的将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的文件。
    孙中山从文件中抬起头。
    纵然清楚袁世凯三番四次搞得动作,宋大小姐还是对孙中山交出实权并再三妥协之举大惑不解。
    “可是先生,倘若李帅能够”
    “好了霭龄,”孙中山打断她,北京兵变之后,保定,天津接连发生兵变。北洋军将领段祺瑞撕毁停战协议,在襄阳更是发起猛烈进攻。南方已经谣传四起,人心惶恐不安。许多官商富户纷纷携带细软物品避往各国租界,运存衣物、箱笼者络绎不绝。
    京、津、保各商务总会、议事会及顺直谘议局等,齐声叫喊起来;或指责南京临时政府“争执都会地点”,“酿此大变”;或上书袁世凯,要求“声明决不南行”。段祺瑞、冯国璋、姜桂题等北洋将领联名通电,主张“临时政府设在北京,大总统受任必暂难离京一步,统一政府必须旦夕组成”。
    北京兵变时东交民巷的使馆区立即戒严,各国士兵荷枪实弹布防。北京各国公使齐集英国使馆,开会商讨应变步骤,有谓“中国现况和庚子年相同,已没有能力维护秩序,各国必须自行设法”云云。
    经过这次会议,便产生了几项行动:
    一、日本急调在烟台的军舰前来大沽,俾沟通北京、天津、大沽及国外的电讯联络。各国关于军事上的消息,皆用意大利使馆的电台传到黄村,由黄村转大沽。
    二、各国紧急chou调军队来京,每一国以200名为限。
    三、组织国际兵团,由各使馆抽调武装人员700名,于3月6日上午10时在英领馆集合,巡察北京街市,以维持北京城局势。3月3日这天洋兵从长安街出崇文门绕外城一匝,自正阳门返回东交民巷。
    迨天津、保定兵变,于是各国又纷纷派兵前往天津和保定,因之北京、天津、保定三地,外国兵车往来不绝于途。3月3日美兵到京150名,5日日本兵400名到京,英国则由北京派出武官四名领兵800前往天津,又由天津调兵30名押解子弹70余箱及其他军用物品来北京,德国则由青岛调兵百余名至京,其他各国亦日日有兵yun来。保定、正定均有洋兵沿路巡逻,天津所驻洋兵甚多,尤以日本兵最多,军粮城、北塘、山海关、开平、唐山均有外国重兵驻扎。
    各国使馆对于各国侨商、侨民的生命财产最为关心,变起时便致书袁世凯,请求保护洋商生命财产。北京崇文门内北至总布胡同口,以日本商业为多,3月2日起,凡日本商店均有日兵二名,荷枪守护。英使馆则派专员乘车至天津各处访问侨民。德使则派兵20名前往直隶井陉保护煤矿。外交团在给袁的公文中并质问袁是否继续清朝所缔结的各项条约。
    袁世凯乃分函答复各国公使,具内容为:(一)力阻各国分别调遣军队来京;(二)强调京师现已平静,此后决无意外之虞,以及自己如何尽力维持现状;(三)力陈此次兵变决不影响国际关系,所有清朝过去所缔条约均将承认与信守。
    一时北方形势显得十分紧张,好像“内忧外患”就要接踵而至了。袁世凯以“调度军队”,“应付外交”为口实,表示“赴任之举,暂难办到”。
    兵变平息后,北洋军高级将领发布通电,声称“临时政府必应设在北京,大总统受任必暂难离京一步”,但是统一的政府又“必须旦夕组成”。同时,北方的各种社会团体也纷纷致电南京临时政府,指责在建都问题上的争执酿成了此次兵变惨祸,声称如果袁世凯南下,“我等敢决数十万之同胞,必攀辕卧辙,号哭不放”。袁世凯的幕僚们更是不断地提醒南京:“现在全国倡言革命,人心动荡,北方秩序很难维持,像目前这种情形,如果不能及时地调度、弹压,确保地方的安谧,就很容易引起外国对我国用兵的祸事,这一点是应该切实注意的。”而列强们似乎有意配合了这种舆论,英国路透社专电:“此次兵变之直接原因,实由南京各政家与袁争执意见,不信任袁,务须要求袁到南京宣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