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第4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秋仁杰与李义谈眼睛已经雪亮起来。
“再说,不妥协,后果大家皆无法能准确预料,而且殿下即便如愿以偿,也会背上逼宫的恶名。”
这也是无法否认的。玄武门政变,成了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污点,不然以他的文治武功,不是圣人,也不亚于圣人。李威这一次没有起兵,正是顾忌着种种,通过明崇俨的案子来逼迫父母主动妥协,还是逼。大不了比玄武门带来的影响,要好一些。
但现在不需要李威去逼,李治与武则天自己主动作出妥协,就不存在逼宫这一说法。为了正这个名,为了免去这个恶劣的影的,放去一些权利也是值得的。
可是秋仁杰还有些犹豫,说道:“天后的手儿……”
“这也不怕,殿下,请借一步说话。”这一番话,法不能传二耳,否则以后传开,自己满门抄斩都有可能的。
李威站起来,来到殿外,裴行俭低声说道:“臣还有一策。”
“何策?”
“殿下,你与论钦陵说过一句话,国家之间那有什么友谊可言,先打了再说,看看谁的拳头大。”
“是。”
“实际上争来争去,也要看拳头啊。”
李威有些不明白,拳头知道,军队啊,可难道登基后,将军队从青海带回来,让他们将父亲干掉?
“一要拳头,第二呢,殿下,可记得《春秋》一开始讲的什么?”
“郑庄公养共叔段为逆。
“《春秋》用此明礼,讥郑庄公做法不耻,欲除共叔段,手中又没有证据,故意骄纵其心,使其谋反,然后再除之。可若不是这样,共叔段有其母相助,郑国会不会平安?”
“裴卿,妇旨……”
“你附耳过来……”裴行俭在李威耳边说了一番话。说完了,道:“殿下,可以去做,也可以不去做。毕竟那样,唐朝会有一到两年混乱不堪。但先与天后谈一谈,天后恋权,可是治国却颇有才干,若天后相助,国泰民安最好不过。若继续朝争上演,争执不休,只有此策。”李威又是苦笑,还要打啊。但是事必有三,自己出征了两次,看来,还得要出征第三次。不是可以不去做,而是将来必然自己会这样去做。但对裴行俭十分感谢的,说道:“此次孤能登基成功,还靠各位努力。”
这倒是不假的。
前世只是一个小讲师,这些年来,进步了不少。但朝堂之上,那一个不是牛人猛人,若不是有诸人相助,不要说母亲了,就是裴炎,自己都未必能斗得过的。
两人回到殿中,几个人心中好奇裴行俭出了什么计策,但不大好问。
接着又是商议。
总之,很多方面还是很有利的。
虽然这个皇帝没有笼到一个真正皇帝的所有实权,可这个名份已定了下来。一旦正名,朝堂中大臣的心,会有更多的人向着李威。毕竟太上皇身体不大好,太后呢,是一个女流之辈。朝堂上将大臣争取过来,将士的心收拢起来,百姓更是人心所望。那么不是四成实权,一两年后,是六成七成实权。
想到这里,几人脸上皆是欣喜。
秋仁杰如释重负,说道:“恭贺陛……殿下。”
想喊太子陛下,想了好几年,差一点就喊了出来。
当然,他是太子的重要心腹,几个人没有笑,李威又说道:“还有一件事,大家要想一想,明崇俨案如何处理?”
既然答应母亲之议,明崇俨案件就不能全部曝光,可也不能悄无声息地处理。毕竟自己在城门外扬过言的,一旦悄无声息,自己这一番所做所为,失去了礼度。因此,这个处理同样有些棘手。
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几人皆是人中豪杰,大家共同拿主意。不过李威的领导班子,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形成了,这几人再加上江南的魏元忠为首,加上其他的一些支持的大臣为辅,军中有黑齿常之、李谨行、王方翼等大将替李威看管军队。未来的有姚元崇、魏知古等人,军中又有薛讷、郭元振、骖务整等将领渐渐成长起来,构成了李威的心腹梯队。薛仁贵不能算,他也受过李治与武则天的恩惠。
想到这里,李威还是有些意气风发。(未完待续
正文 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上人间梦里(二)
第四百七十八章天上人间梦里(二)
刘仁轨答道:“殿下,这个倒无妨,jiā给皇后处理。正好我们脱身,将此案jiā给裴相公接手。”
李威一思考,立即会意。
这几年成长,很是关健,不然与这些牛人说话很吃力的,不要摊到自己说,就是听,未必能听得懂。不能什么都要问,能不能讲清楚一点。问一次可以,再问一次还行,什么都问,大臣会怎么想?
哦,这个太子就这个智商,产生这个想法,还会不会竭力支持。
刘仁轨意思是指既然武则天妥协,太子也要表示一下。怎么表示呢?只能将明崇俨案卷jiā给武则天发落。如何遮掩,是武则天的责任。反正这也是武则天善长的。一是替皇家遮丑,二也要替太子推脱。
武则天可以替太子推脱,也可以不替太子推脱,但会不会不顾太子的感受?若是别人,说不定会马虎处理,可武则天是什么人,她能不想到此节?因此,必然也会替太子将城外以及驻扎五百将士进入东宫,找出一个理由。什么理由不管,但不会不找。
毕竟事情若过了一年半年,过去了就算了。可在这一两个月内,刘仁轨他们皆知道真相,还能将此事外传,还会引起喧哗。当然,大家满意了,也没有必要外传,免得鱼死网破。
最终结果,肯定要撒谎的,现在主审的是朱敬则,狄仁杰协助,刘仁轨撑腰。犯不着来撒这个谎,于是让裴炎来处理。不是清高吗,看你怎么清高而且jiā给裴炎接手审讯,武则天与李治也放心,裴炎接手成为必然。
朱敬则一个老实人,反应过来,忽然吃吃笑了起来。
刘仁轨又说道:“案件已审了一个大概,除了一些零碎的线索,以及西京的线索还在继续审讯,明崇俨没有抓获外,基本所有证据提了出来。既然两位圣上主动禅让,我们一道前去上阳宫,将这些卷宗,jiā给两位圣上。”
这又是在替太子打掩护,诏书毕竟没有下达,一旦下达,是皇帝了,都不用如此戒备森严。但没下达,皇后主动来到东宫前后达到三次,明天早上太子必须亲自前往上阳宫。
这是最后的一步,也是最关健的一步。
太子前去是示好的,不能带着重甲前去,可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
别要说不会。
这样大的政局变动,什么事情都能发生。而且真相,外人很难知道,史书记载的都未必是真的,老百姓更是在任何时代,都是悲催的,永远无法看到真相的。
有了数人相随,可以大大方方地前去上阳宫。
平时刘仁轨为人十分圆滑,这一次为了太子,算是豁了出去。不过两位圣上,即使掌握三品以上的除授权,没有大的过错,也不敢随意贬罢,若是那样,太子也掌握了四品以下的官员除授权,大家相互火拼吧。国家了套。
反正已贴上太子核心的标记,到了这时候,不得不放手一博
“谢过,”李威说道。
“勿谢,这是臣的本职。若是太子做得不好,臣也会上书强谏。”
“孤会欢迎,若是以后……孤做得不好,只要各位不为了自己的ī心,那怕象魏征那样,拽碎孤的袍子强行劝谏,孤也会乐意之至。”
“殿下,”几个大臣品皆是不恶,为什么这么支持太子,不就是想大唐将来有一个好皇帝吗?听了,皆是心头一热。
“殿下,还有一件事,殿下要想一想。”
“何事?”
“殿下,一旦登基,须有一个拿得出来的政绩。”
这就是手中有处理大政权利的好处,否则这个拿得出手的政绩,也摊不到太子去做。说完了,刘仁轨眼热的看着太子。太子许多地方还是欠缺的,比如经验,比如手段,这几年稍稍好一些,可还是稍嫌偏软了,当然,作为大臣,在这样的皇帝下任职,也许会很幸福,可作为上位者,还要应当再强硬一点,才能更有作为。
但是太子的奇思妙想,当世无一人能及啊。
看一看两渠带来了什么?不仅是两渠本身,大航海,殖民地依然没有人看重,看到百姓不感兴趣,李威也放弃了他的想法。但海市的关税,一年是多少?又拉动了多少税务?然后是火开渠,这是国家用的,鞭炮,喜庆用的,火包,军事用的。再比如去了一次南诏,投石机出来了。去了一次青海,还为唐朝增加了一个赞普(这算是唐朝的吗?)。
关心一下旱情,耕作方式的改变,产量增加。新犁出现。替自己二弟买了几张纸,嫌贵,竹纸出来。
说句不好听的,象是百姓所说,上天降下来的星宿一样。
李威都有些犯难,自己能记得多少知识?就是能来个小发明的,这是登基的政绩,也拿不出手。
迟疑地说道:“刘卿,我朝有许多弊端的。比如府兵制渐渐败坏,可是孤也没有想出什么方法替代。就是有,得罪的利益会太多,孤一旦登基,根角不稳,也不便施行改革。”
“正是啊。”李义琰说道。宁肯不作为,这时候也不能得罪太多的权贵。
“还有国家也不富裕。虽说藏富于民才是治国之本,可国库里太过空虚,也是不美。”
这一条,几人还是不重视的,认为这几年已经很好了,若不是两渠与青海大战费用巨大,再加上灾害不休,国库里早就象西汉文景之时,钱粮盈仓。李威也没有多说,若说出后来有一个朝代,面积不到唐朝一半,最高一年的税务收入达到过一亿六千万贯钱,这些人绝对不会相信。
略过。
又往下数,这也很重要的,今天数出来,以后将作为治国的根本。数得越多,数得在理,也能更能让这几位干臣钦佩。
“豪强吞并严重,富者越富,贫者益贫,两极分化过于严重,这也不利于国家稳定。”
几人皆皱了一下眉头,许多人关注的,可更不好解决。
“开国之初,便于国家稳定,制订了租庸调制。以丁制征税,各州县对百姓束缚严重,就比如这次迁移百姓前往青海,这一迁是实打实地为我们大唐增加几个直辖州,若干个县,而且拱卫了西京的安全。然而各州县官员,皆轻重不同地做了一些阻挠。并且各丁田亩不等,于是地少者,只好带地投入大户。大户越壮,国家利益受损。”
又是一皱眉头,这又是一个难题,即便能解决,现在也不是时候。
但自始至终,没有提拓边。
拓下来,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内政支撑,没有更多的百姓与钱帛,即使开柘了也占不下来,开疆拓土李威也喜欢,但不是这种开疆拓土的方式。不过说出来,让这几人回去思考,这些课题都很大,需要大家的智慧。
又说道:“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免课税的户数太重。”
这才是真正的根本。
大户人家为什么肆无忌惮地吞并,因为他们没有课税,丰年他们收获更多,荒年高价出粮,吞并土地,收纳佃农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