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推翻清朝当总统 >

第131部分

推翻清朝当总统-第131部分

小说: 推翻清朝当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与史里芬计划相关的问题上来,可以看出,由于奥匈帝国的军队未能很好的完成该计划所规定的任务,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是否可以因为另一种势力的加入而提前预防呢?这个可能性是由克拉克陆军元帅提出的,基于他与中国总统林云的“深厚友谊”,他认为,说服新兴的“大中华帝国”…………显然在他的潜意识中,林云是个不知不扣的帝王…………从俄罗斯柔软的腹部来个猛击,可以想象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局面。

如果抛开克拉克元帅对林云的一贯看法,即使单纯的从政治交易层面来看,这也是有着相当丰厚回报的一种投资…………考虑到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之前挑唆怂恿,暗中支持的“外立”事件,以及自一六年(所谓的康熙盛世中的尼布楚大捷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该条约致使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丧失)以来一直不断侵占中国领土,很多人相信了克拉克的说法:这是说服林云参与到欧洲战争中来最好的理由。

即使不能说服林云直接参战…………这种可能性也被生性严谨的德国人普遍考虑过,那么至少要从林云的帝国里得到更多的军事物资,以及更多的“欧战远征志愿军”。甚至在适当的时候,由林云来推动停战…………当然这种想法仅仅还在某些人的脑海中萌芽。

无论如何,以德国的国力而言,对抗以英、法为代表的强大军事集团,其战争拖的时间越长,遭受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更何况美国竟然如此迅速的转变了立场,仅仅过了一年就迫不及待的加入到欧洲战团中来。

然而林云应邀来到柏林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当然,也并非国内某些报纸上所言,怀着“为和平而奔走斡旋”的希望,见鬼,他巴不得欧战继续打下去呢。他来德国的目的非常清楚:看看德国这架战车还能够走多远,从德国这里,还能弄到什么好处。当然,他也并非空着两手来的,筹码越多,谈判越有利,深谙此道的林云此行的胃口很大,所以带来的筹码也分量不轻。

这其中就有一份价值一亿两千万马克的军售合同和一个更加庞大、也更为细分的军援组织预案。

杨度等人担心林云如此高调的访问德国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而叶梦飞则极力表示支持。对于国际形势而言,林云经过深思熟虑,相信在目前这种情况之下,英法等国还不会就此撕破脸皮,他们当然明白,再拖一个新兴的军事大国加入战争,其后果只能比眼下更为不利。

和德皇威廉二世的会见是在林云抵达柏林的第二天举行的,这种最高元首…………或者说最高级别的会见当然不会象两个菜贩子那样讨价还价。双方就目前的国际形势发表了看法,威廉二世神情严肃的表示,“德国的胜利将建立在对腐朽制度的毁灭之上,全新的欧洲秩序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而林云则指出:“中国与德国的利益息息相关,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中国一定能够在促成欧洲和平的进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会见之后是盛大的欢迎宴会,林云在宴会中再次重申:“中德友谊牢不可破,这次欧洲之行将尽力促成欧洲和平”。当然,在私下的接见中,林云是这么对老朋友克拉克说的:“如果德队能够在明年四月份到六月份之前完全占领法国,中国将考虑从东北进攻俄罗斯,同时根据形势决定是否出兵中亚。”

对于德国在半年能是否能够完全占领法国,克拉克当然心知肚明,他对林云这种含糊的承诺大为不满,不过就他对林云的了解,也没有指望林云会做出什么痛快的决定…………相对于欧战的形势,他更迫切需要的是来自中国的军火。

第三十三章 友谊之手

如果有人问林云,当总统有什么感受?林云八成会这么回答:“当总统么,其实就和当老板差不多,你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也可以深入到生产线上和工人谈笑甚欢…………只要你的工作需要,你就可以随时变身,从不苟言笑的政治家到和蔼可亲的兄长”。

当然,从来没有人问过林云这样的问题,郭松龄不会这么问,他倒不是怕引起林云的误会…………话说回来,他如果真这么问,林云也不会认为他也想过把总统的瘾。只是郭松霖的爱好不在于此,他更喜欢在具体事务之中体现自己的作用,发挥自己的特长…………他没有搞政治的觉悟和习惯。至于蒋百里,情况和他稍有区别,但也仅仅是稍有而已。

林云是在离开柏林前往维也纳的前一天接见李云和范云先的,对于“中国志愿军团”一年多来的表现,他已经从各种渠道获得了相对全面的认知,而对他们的安排,是在国内就已经做出的决定…………新形势之下的军队建设已经全面展开,这些人才必须到更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

军队建设一直是林云最为关注和极力支持的…………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任何发展都是一句空话。早在立国之初,他就提出,必须建立一只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军队,这不仅仅是蒋百里所率领的,由原新军骨干发展而成的中央军团,也不仅是郭松霖手下的监察部队,这将是在一个全新的最高军师指挥机构之下地全新军队…………中国国防军。

林云所致力于组建新的军事指挥机构被称为“国防军军事统帅部”。该统帅部凌驾于陆、海、空三军之上,将整个中国国防军的行动纳入国家最高领导的方针之下。除了“武装战争”之外。林云还将“总体战争”的其他手段,如国防宣传、经济战争,乃至全国民防各个领域地领导权,都集中在他一人手中。

在这个统帅部之下,设有三军司令部和参谋部。其职能大同小异,区别只是军种不同而已。就在林云开始这次欧洲之旅的前一段时间,针对目前的形势,林云命令三军参谋部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战争预案,这并不仅仅是防范于未然,也不仅仅是对三军参谋部的考验和锻炼,林云的目的很明确…………在政治需要的前提下,战争不会拘泥于单纯地防御。林雷主动的进攻将是争取战略主动的主要手段。

甚至可以说,这一次地欧洲执行,就是林云为了争取政治上的战略主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随着国内形势的日趋稳定和逐步发展,林云认为有必要走出国门,把中国风吹地越猛越好。

林云是在共和七年六月十七日抵达维也纳的。对于这座名城,他以前的记忆里只有维也纳金色大厅。那也仅仅是在电视上见过。不过临行前他还是让人搜集了一些资料,对于这座城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当然,对于奥匈帝国和它的统治者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林云也通过各种资料有了初步地认识。

不过无论任何详尽的书面材料都不及面对面的交流所获得的了解。在约瑟夫一世的皇宫内,林云所看到的老皇帝有着很短但梳理的非常整齐地短发。额头很宽阔,带着老年人那种自以为是。做为一个帝国皇帝,他倒是显示出充分地威仪,这一点从他脸上的大胡子凸显无疑,而做为处于战争中地皇帝,他身穿灰色的军装,表示他与臣民们同甘共苦。奋战到底的精神。

与约瑟夫一世的会见礼仪性质多过实质意义。具体的事务自然有双方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们负责,对于奥匈帝国的处境来说。在这种时候来自一个亚洲新兴国家的关注,当然是他们所乐于见到的,就约瑟夫一世本人而言,这位中国总统虽然看上去很年轻,可是对于整个欧洲的历史却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

在谈到欧战的时候,林云说道:“我相信这场战争将彻底改变欧洲的现有格局,历史欠下的债务必须偿还,法国对于摩洛哥领土的主张是无理的、非正义的,在这一点上我毫无保留的支持德国。”

“众所周知,我国与德国有着非常牢固的传统友谊。”说到这里的时候,林云在心里冷笑,所谓传统友谊云云,素来是种非常有用的万金油。

“这种友谊决定了我和我的国家会在什么时候,多大程度上做出更多的事情。”

“就目前来说,欧洲战争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境地,这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我本人对于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怀着非常急切的心情。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也是阻碍一切发展的巨大障碍,甚至会引起历史的倒退………如果我们能够一起努力实现和平,我想这种力量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这一愿望的达成。”

显然,老皇帝约瑟夫一世被林云的这番“和平言论”弄的有些茫然,就德皇威廉二世私下派出的密使传来的情报而言,林云所谓的和平根本是对外宣称的幌子,难道他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成?况且德国与林云之间所做的私下交易,他老约瑟夫一世并不是全不知情。

可是没等他进步一有所表示,林云又接着说道:“然而和平不会因为我们的愿望不请自来,同样,在战争中任何战败者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和平,这一点我想您一定会赞同的吧。”

“俄罗斯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林云开始下猛药,“这是我们的世仇,这一点我本人从未忘记,牢记于心。”

看到约瑟夫一世若有所思的望着自己,林云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策和实力水平而言,过早的加入战争中来是不明智的,很冒风险的,这种风险的后果是我所不愿看到,也无法承担的…………即使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也不能完全保证必将和俄国开战,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不可更改的。”

老约瑟夫一世有些怒了,心说你这不是糊弄人么?好赖话都被你说完了!

林云微微一笑,身体靠在沙发上,饶有兴致的观察着一边听翻译一边皱起眉头的老皇帝。

不过约瑟夫一世到没有阴沉下脸,他的人生阅历和治国经验比眼前的毛头小伙子多的太多了。他只是上身稍微前倾,面向林云,似乎这个动作就可以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而他的胳膊支在椅子扶手上,一副认真聆听的表情。

“对俄罗斯而言,加入欧战固然是因为它与英法两国的协约,但不可忽视的是,它自身对于欧洲的强烈的支配,这一点如同它的黄俄罗斯迷梦一样,是支持着这个庞然大物迈向灭亡的两条腿…………说实话,对于这个国家我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任何好感”。

林云坐直了身子,“可能您多少了解过一些我国与俄国之间的历史恩怨,我想说的是,虽然我和我的国家因为种种限制而不能立即的加入到欧洲战争中………看上去这样也许会加速战争的结束,但是我会尽更多的可能来实现同样的目的。”

对于林云所言的可能,老约瑟夫一世表现出适当的兴趣。

如果能够有所选择的话,约瑟夫一世当然宁愿中国和俄国立即开战,这样奥匈帝国在东线的压力必然会减弱,他对于奥匈帝队的战力还没有迷信到能够单独消灭俄军的地步,开战一年多来,倒是让他本来的信心更为低落了。

其实这也怪不得老皇帝。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虽然看上去这个帝国是欧洲土地面积仅次于俄国,人口也只是比俄国和德国少,但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

由于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已经不断有民族起义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