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推翻清朝当总统 >

第130部分

推翻清朝当总统-第130部分

小说: 推翻清朝当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诚然。你刚才所说地坦克运用所应遵循的战略战术,的确出自实战,然而你是否考虑过另外一种情况?比如当敌人拥有的反坦克武器…………在你的报告中曾经指出过,当敌人的反坦克武器针对你所遵循的战术而集中使用呢?在最近地几份报告中,你显然已经提出了这样地问题,同样的,你是否考虑过坦克作为一种强大地火力火器。就一定要执行步兵任务吗?脱离了步兵的配合。难道坦克就会一事无成,无用武之地了吗?”

“当然。你也提出过一些坦克对坦克的战术构想,这一点很好,因为这种基于机械化生产的武器,是很容易被大量制造生产的。”

“但是作为一名坦克指挥官,他的目光应该是深远的、能够透过战争的迷雾去发掘坦克最大的威力,甚至应该具有大胆的、在旁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战略思想,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战术变化。”林云停下来,略带挖苦的说道:“可惜在你以往的那些报告和今天的谈话中,我没有这种惊讶的感觉。李云觉得自己的脸腾的一下就红了,他想辩解,却发现自己无从辩起。这不是单纯的某一场战斗的指挥问题,而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是长远的,似乎带有想象成分的构想,然而令他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其中又包含着严密的逻辑和细致的推理,使得他哑口无言,甚至有点灰心丧气。

“好吧,我们现在回头来说说坦克的三个特点,也许这样能够使你从眼前的战斗中汲取一些不同以往的感受。”

“首先,火力。这一点尤为重要。坦克的作用不是炮台,更不是移动的炮台那么简单,虽然很多时候它的表现似乎就是如此。你在去年十一月份的报告中提到过秦风…2型坦克的火力问题,75毫米短身管加农炮对于远距离目标打击精确度不高,关于这一点,国内的工程师们正在努力解决。”

“但同时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提到,当坦克静止时,可以迅速轻易地调校火炮,因此只需消耗非常有限的弹药就可以摧毁目标;而一旦坦克处于运动之中,因为观测方面的困难,比较难以确定目标,从而消耗的弹药就比静止时多的多。”

“这也就是说,坦克的火力在两种态势下不同的表现…………或者说由不同方式所决定的强度。我不知道你是否在实战中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至少在你提交的报告中,我没有发现你对这之间的区别的详细体会。”

林云放下手里的铅笔,似乎在等待李云消化自己所说的内容,可是他又没有给李云太多的时间,沉默片刻之后。林云继续说道:“第二点,装甲。如果说强大地火力是坦克的利剑,那么装甲则是坦克赖以生存的厚盾。”

“凡是准备进行激烈战斗的坦克,其装甲厚度至少要能抵御机枪子弹,如果为了对付敌人的反坦克武器和坦克。那么这样地装甲还是不能胜任。虽然目前看,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都还没有批量生产并投入使用,但以他们的工业实力,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不难假设:在第一波攻击中,攻方坦克能够不被敌方的防御火力击毁,那么这些坦克可以说已经克服了最危险的敌人;由于一方面反坦克武器已被摧毁。另一方面又遭到攻方坦克的火力扫荡,敌人的步兵和工兵将丧失抵抗能力,连轻型坦克也能轻易解决他们。”

“怎么。觉得震惊了?总有一天,你会面对敌人的坦克,任何武器都不是什么不可战胜和被别人模仿的,这一点我不相信你没有考虑过。而且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了。李云点了点头,虽然他对于坦克之间地作战没有深入的考虑和研究过,但是在国内的训练中,这方面毕竟是做过尝试地,只不过没有现在在战场上获得的经验更多而已。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防御的一方能够获得一种高效反坦克武器,其火力可以洞穿攻方所有坦克的装甲,而且又不失时机地将这种武器配置在具有决定性地地域,其结果必然是攻方蒙受巨大损失。”林云撇了眼墙上的摆钟,抓紧时间说道。

“要是这种防御力量不仅足够集中并且拥有足够的纵深,那么攻方就有可能完全失败…………矛与盾的争雄历史已经持续了数千年,装甲兵也与过去的要塞部队、海军和最近地空军一样。对于这个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事实上。这种现象将永远持续下去,虽然结果时常可能改变。”

“至于第三个特点。我想你可能已经有所体会,但是很遗憾啊,就你刚才所说的来看,你对于这个特点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运动!”林云加强了语气。“只有运动才能获得胜利。”

“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军与敌军接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利用人本身、马匹、铁路和不久前发展出来地汽车和飞机,一旦与敌军接触,运动往往会被敌人地火力所牵制;为了解除这种牵制,必须击毁敌人,或者使敌人瘫痪,或者迫使敌人撤出既设阵地。”

“这个目标可以凭借优势火力来达成,因为强大的火力可以使敌人地抵抗崩溃。处于静止位置的火力射程有一定限度,这也是步兵掩护火力的极限,当步兵超出这个极限以后,重武器和炮兵就必须转移阵地以支援步兵继续向前进攻。”

“这种方法不但需要大量武器,还需要更大量的弹药,准备这种攻击也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也很难掩盖作战企图,难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即使在最初的攻击中能够暂时掩盖作战企图,可是一旦攻击开始敌人必然集中其预备队来阻止攻方的突破,加之现在的预备兵力能够依托铁路和汽车交通等机械化,建立一条新的防线较之以往要容易许多。”

“因此,现在以步炮协同为基础的进攻,其成功的机率已经大为降低,所以,使进攻富有成效的方法就是:不顾敌军火力的阻挠,要迅速地向敌人纵深运动,使敌人无法建立一条新的防线,最后将攻势深深地引入敌军后方…………利用有利的环境完全可以达到这种理想,是不是坦克真的不能遂行奇袭任务呢?且不论兵器和技术的新旧,如果奇袭成其为可能,那么战场上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坦克作为一种划时代的陆地兵器,其作用必将越来越为世人所看重,如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斗中更好,更为合理的使用这种兵器,就是决定未来战场胜负的主要因素了。”

林云喝了口茶,结束了这番长篇大论。他再次看了看时间,起身对李云说道:“我希望你回国之后,能结合你前面的作战经验开始大规模的训练…………你的新职务是国防军第一装甲师师长。”

第三十二章 含糊的承诺

林云是受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请出访德国的。

欧洲的形势一年多以来,已经如同林云所预料的那样,被战争卷入的国家越来越多,战线也越来越长,德国的战争机器正以其民族特性那样严谨而一丝不苟的执行着战争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大名鼎鼎的“史里芬计划”。

在现代战争史上,还没有一个在战前制定的战争计划能和“史里芬计划”相提并论,无论是它的完美性还是对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史里芬计划”将德意志民族思辩的天赋、大胆严谨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充分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德意志民族一再从历史的迷狂、挫折中迅速崛起的原因。

就连蒋百里也在其回忆录中承认,他在制定“长城计划”的时候,从“史里芬计划”中受益良多。

早在1871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之后,德国总参谋部就在考虑未来的欧洲大战了。当时的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已预见:德国可能在未来不得不在东西两条战线上作战。他的计划是在未来的两线作战时,对法国先取守势,快速击败俄国后,再反攻法国。老毛奇的计划只是一种防御攻势战略,只想迅速挫败对手,获得有利的和平,目标有限而无追求总体性胜利的野心。到了1891年,史里芬接任德军参谋总长后提出第一号备忘录,从而提出了绕道比利时迂回法德边界的设想。

史里芬判断战争一开始法军就会迅速进攻德国,而俄国的动员速度较慢。所以德国要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必须先迅速打败法国,然后再同俄国交战,在189年他提出了第三号备忘录,彻底抛弃了老毛奇的计划,决定先同法国交手。

从1897年到1905年地八年多时间里。史里芬不断地在修改其计划的细节,在他领导下进行的德国参谋总部军官军事演习和野外旅行作业中,对合围和俘虏五十万至六十万“敌军”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演练,并对各种各样可能出现地情况都作了充分的考虑。

“史里芬计划”就其整体思路而言,充满了冒险性,即使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军事计划,从德国为实施该计划而作的动员规模来看,也属于孤注一掷的性质。林雷该计划一反预备役部队只从事占领和后方勤务的传统,大胆将预备役部队用于第一线,没有留下战略预备队。当时德国的指挥教令中建议“甚至把最后一个营也投入战场”。

然而战争毕竟不是瑞士钟表,那些相互咬合的齿轮一旦应为某种不能预料地原因脱节,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快速进攻法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预想中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还远未能达到“史里芬计划”中所苛求地成果。当战线被固定在法国境内之时,俄国那“慢腾腾”的战争动员也终于冒着蒸汽摇摇晃晃的开动起来,并在德国情报官员沮丧的目光中,摆出了一副大打出手地架势。

与德国参谋部的设想差距更大的是奥匈帝队的战斗力。

“史里芬计划”是这样规定的: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对俄国战线和法国战线分配地比例为1:8。即开战初以少数兵力,10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在东线借助与奥匈军队遥相呼应,来和庞大的俄军周旋,目的是在法国崩溃之前,把俄军牵制在东普鲁士边境地区,与此同时,在西线集结大部兵力进攻法国。用于西线的全部兵力又分成左、右两翼,分配的比例为1:7。在西线全部兵力的72个师中。53个师都分配在旋转的右翼上。1个师作为旋转地枢轴布置在面对凡尔登地中央地段,仅以9个师部署在240公里长的法德边境上。构成德军左翼。

且不论西线兵团地裹足不前,就东线的形势而言,德国的战车似乎已经陷入了尴尬的泥潭。

奥匈帝国与其说是个帝国,不如说是中世纪封建残余与新兴现代化媾和后诞生的怪胎,其军队同样带着这种历史遗迹似的标签。这个没落的帝国如同刚死的百足之虫,虽然还未曾僵化,却也失去了从前张牙舞爪的实力,|奇…_…书^_^网|只能凭借其广袤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自我沉迷于大帝国的梦想之中。

然而战争很轻易的戳穿了这个迷梦。

无论是奥匈帝国的骠骑兵也好,还是枪骑兵、龙骑兵,甚至是其实力最强的国防军炮兵部队,在战场的表现,都只能用强差人意来形容。

如果一定要深入研究帝队战力为何如此低下,恐怕得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来详细的阐述,不过这个问题留待专家们去解决吧,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林云此行的目的何在。

回到与史里芬计划相关的问题上来,可以看出,由于奥匈帝国的军队未能很好的完成该计划所规定的任务,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是否可以因为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