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唐-第3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坏兰蚣虻ササ姆馊匆彩悄盖椎囊环菪囊猓銮宜饷创竽昙土耍骨鬃耘艿降拦廴ィ翟谑侨萌烁卸
“对了母亲,看你手里拿着这么多的符,都是给谁求的啊?”杨妃看到隋国夫人给升平戴上平安符后,又小心的将其它几道符收起来,心跳好奇之下,这才开口问道。
听到杨妃问起这些,隋国夫人却是叹了口气道:“九娘,当初大隋还在的时候,我每年都会为你父皇和两位皇兄求平安符,现在他们虽然都不在了,不过这个习惯我却保留下来,现在家里已经积攒下不少的平安符,等有机会,我也要去扬州一趟,把这些都烧给他们!”
萧皇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元德太子杨昭,二儿子就是齐王杨暕,只可惜杨昭早早的就去世了,杨妃甚至对这位大哥都没什么印象,至于二哥杨暕,杨妃想起来却是叹了口气道:“母亲,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可是我还是无法相信,最疼我的二哥竟然就这么离我们而去!”
“唉,暕儿自幼聪慧无比,这点愔儿倒是很像他这个舅舅,当初在江都之乱时,他就向你父皇警示过,可惜你父皇一意孤行,根本就听不进去,结果导致杨氏皇族几乎被屠戮一空,可能这就是上天对咱们杨氏一门的惩罚吧?”隋国夫人也眼含泪花的说道。
杨妃听到二哥杨暕的事,脸上也露出悲凄之色。不过隋国夫人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很快从悲伤中醒来,随手擦了一下脸上的泪水笑道:“你们咱们娘俩,说这些阵年旧事做什么?而且这次我不但给你父皇他们求了符,还给文心也求了一道百子符,相信她戴上后,肯定会为愔儿生下一堆儿女来!”
悲伤中的杨妃听到隋国夫人的话,脸上的表情立刻一僵,抬头看了看母亲一眼,心中似乎明白了什么!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七章 长安杂事(下)
长安城宋国公府,萧瑀和萧错父子相对而坐。
“父亲,文心一直未有生育,这已经引得杨妃大为不满,而且这次六郞出长安,还将那个崔家女子带在身边,听说杨妃也对那个崔家女十分有好感,如此会不会影响到文心的王妃之位?”萧错一脸忧虑的问道。
“嗯,这个问题我也发现了,文心的父亲虽然也称帝,但算起来,却是前隋的反臣,因此在杨妃眼中,文心也只不过是个反贼之女,再加上文心一直没有子嗣,这的确是个大问题,幸好六郞是个重情之人,只要他不松口,杨妃也不能拿文心怎么样,顶多让她受点委屈罢了!”萧瑀品了口茶,神色淡然的说道。
“可是父亲,杨妃毕竟是六郞的生母,若她一直不喜欢文心的话,会不会影响到他们夫妻的感情?”萧错虽然不是文心的亲生父亲,但在他心里,却一直把文心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更何况他对文心的母亲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愫,自然对文心更加的关心。
萧瑀听后却是一笑道:“放心,杨妃那里我已经请了你姑母帮忙,虽然你姑母不是杨妃的生母,不过看在她的面子上,杨妃也不会太过为难文心,现在最重要的,却是让文心尽快怀上六郞的孩子,到时无论这个孩子是男是女,都会使文心的位子大为稳固!”
萧错听到姑母萧皇后肯出手帮忙,总算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只不过听到让文心尽快怀孕,他也是露出一脸的苦笑,怀孕这种事可不是说有就能有的,一切还得看老天的意思。只可惜萧错并不知道,李愔和文心一直没有圆房。
萧瑀也知道这件事他们帮不上忙,所以很快转换话题道:“错儿,上次随六郞去流求的人怎么样了,六郞都快要回来了,他们有没有什么消息传来?”
萧错精神一震,面露微笑说道:“父亲错了,现在已经没有流求了,只有齐王府治下的台湾。”
“哈哈,对对,只有台湾,没有流求!”萧瑀也大笑道。
父子两人笑过之后,萧错这才开口说道:“父亲,前几天台湾那里又传来一段消息,他们已经在台湾南部划出一块不小的土地做种植园,只不过因为人手欠缺,所以第一年的话,整块土地估计只能种植五分之一的面积,而收获的甘蔗将由台湾官府统一收购,然后再制成白糖批发销售,而我们做为原料供应商,有着优先的批发权。”
“嗯~”萧瑀听后点了点头,接着开口又问道,“错儿,以你的估计,今年台湾那边会有多少收益?这些收益能不能补贴一下兰陵老家那里?”
萧瑀出自兰陵萧氏,而兰陵也就是后世的常州,位于长三角的中心地带,自古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萧氏是当地的名门旺族,族中把持着大量的土地,其中不少都是靠着种桑养蚕来获得收益,可是现在随着棉布的冲击,使得丝绸的销路不畅,他们萧家自然也受到极在的影响,所以连一向不看重钱财的萧瑀才会想起台湾那边。
“这~”萧错听后有些苦笑,父亲萧瑀一向清高,对家中理财方面的事根本不懂,若是让别人听到他刚才的问话,恐怕还会笑话他,不过他身为人子,自然不敢笑话父亲,只得开口解释道,“父亲有所不知,台湾种植园虽然是条好财路,但前期也需要投入不少的钱财,比如购买奴隶、工具、种子之类的,所以一般来说,第一年不但没有收益,可能还会亏损一些,最快也要到第二年开始,才会有少量的收益,直到各方面都成熟后,这种收益才会越来越大!”
“呃~”萧瑀听后也有些尴尬,其实这些他不是不懂,只是对兰陵萧家的情况感到心忧,所以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萧错把话说完之后,脸上露出一种犹豫之色,过了一会这才接着说道:“父亲,孩儿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有什么话直说无妨!”萧瑀开口说道。
萧错一听打起精神,站起来躬身说道:“启禀父亲,我兰陵萧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几房加在一起,最少也有两三千人,而且靠着族田的产出,大部分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我大唐科举一途实在太过艰难,这些受到教育的族人中,能考上科举的寥寥无几,剩下的大部分都在族中混日子。”
萧错说到这里,偷偷看了看父亲的脸色,结果发现父亲听的十分认真,并没有露出什么恼怒之色,这才让他放下心来,接着继续说道:“另外据孩儿所知,不是他们不想出去,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既如此,那干脆我们就帮他们做个选择,将这些无所事事的族人派到台湾去,一来可以减轻族内的负担,二来台湾正值用人之际,以他们识文断字的本事,在当地官府肯定能混个出身,三来也是对六郞表示一下咱们萧家的态度,让他知道兰陵萧氏对他的支持,这样也能让文心在六郞心中的份量加重一些。”
萧错的这个办法可谓是入情入理,而且还一下子列出三个好处,连萧瑀听后也是连连点头,同时开口自语说道:“这个办法不错,其它的暂且不提,我听说六郞在台湾把官与吏之间的界线模糊了,官只能从小吏中选出,如此一来,让族人先从小吏做起,总有几个优秀的会得到升迁,日后说不定也能让我们萧家多出几个顶梁柱来!”
想到这里,萧瑀再不迟疑,不但夸奖了萧错几句,而且立刻提笔给兰陵写信,分出一部分的族人派到台湾去。其实萧瑀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决心,也是因为他坚信,在李愔的带领下,台湾将来的发展肯定是不可限量!
长安城西郊的一座工厂里,王子豪带着一群人正在这里参观,他身后的那群人高矮不一,不过大部分都是衣着华丽,一看就知道是非富即贵。
“各位请看,这里就是我们齐王府联合江夏王府、河间王府、卢国公府等几家,将各家的自行车作坊整合起来,建立的一座全长安最大的自行车厂,厂中的工人达到了两千三百人,而在这座工厂建立起来后,生产出来的自行车以价格低、维修方便著称,一上市就几乎冲垮了大部分的自行车作坊,现在不但占据了长安的大部分市场,而且还开始向外批发销售,甚至连丝绸之路上的胡商都订购了大批的自行车。”王子豪带着身后的人一边向前走,一边满脸自豪的开口说道。
“王兄,这些话就不说了吧,您这自行车厂的情况我们都知道,所以还是请你把那个什么流水线讲一讲吧!”正在这时,一个又瘦又高的老头开口说道。这个老头姓付,是长安最大的马车制造商,今天和周围的人一样,都是向王子豪来取经的。
“呵呵,付兄不要着急,流水线生产说起来并不算什么秘密,甚至可以说只是一层窗户纸,用手指一捅就破,大家请随我来!”王子豪还是那副不紧不慢的模样说道,然后转身带着众人进了工厂的生产厂房。
众人跟着王子豪进到厂房,只见厂房里的工人来来去去,看上去十分的繁忙,而目光敏锐的人会发现,这些工人的工作看似杂乱,但其实还是按着一种特殊的规律在工作,比如相同一组的工人面前,放的都相同的零件。
只见王子豪随意的走到一群工人中间,然后从他们的工作台上拿起一个圆柱形的铸铁,向大家展示了一下说道:“大家请看,这个是自行车上的一个零件,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小孔,而按着齐王殿下新制定的工业度量衡,这个小孔的长宽都应该为0。8厘步,当然了,实际生产中肯定会有误差,不过只要上下不超过0。1厘步,都算是合格产品,大家若有兴趣,可以用尺子测量一下!”
王子豪的话一出口,立刻引来不少人的好奇,纷纷拿起台上的尺子测量了一下,结果发现果然如对方所说,误差真的都在0。1厘步之内。
“王兄,这个零件做的的确十分标准,可这又有什么用处?”开口问话的是个矮胖子,而且还是王子豪的好友之人,这人李愔也认识,正是长安有名的大商人钱贵,现在主要经营纺织产业。
“嘿嘿,钱兄这个问题问的好,我可以告诉大家,这座工厂里生产的零件,都是按着工业度量衡制定出来的新标准生产的,每个零件都有着严格的尺寸和用材,而且每组工人也只负责一种零件的生产,等到将这些零件生产出来后,就会送到组装车间,而且组装车间里的情形也和这里差不多,每组工人只负责组装某一个步骤,然后立刻送到下一组,这样一来,不但减少了工人的学习时间,而且还增加了工人的熟练度,而当熟练度上去后,大家就会发现,自行车的生产速度几乎上升了一个巨大的台阶,而这就是我们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王子豪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一种肉疼之色,他们正是靠着流水线的工作方式,将长安大部分的自行车作坊给挤出了市场,可是这种新式的生产方式却被齐王殿下要求公开,任何行业都可以学习,这在王子豪看来,简直是白白把钱送到别人手中。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八章 拥堵的路上
洛阳至长安的水泥大道上,无数车马都在打马飞奔。这条水泥大道是大唐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因此各个方面都要求的十分严格,整个路面宽五十步,可供十二辆大马车并行。不过因为李愔的提议,在路面的中间加了一条隔离带,分成左右两边,来去的车马行人都靠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