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陆权强国-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计划虽好,张钟瑞手下也有王天纵派去的弟兄帮衬,加上也多出了两百杆快枪武装,实力比之前开会时要强上不止一倍,但是开封守备要比洛阳严密的多。尤其是之前乃是第十一协的驻地,虽说第十一协已经北上直隶,但是城中还有一个营的精锐北洋新军驻扎,同时还有绿营、第二十九混成协两营新军、巡防等清军三千多,举义难度比起洛阳那边要困难的多了。
不仅如此,其实早在10月14日,同盟会就已经在开封发动过一次不成熟的举义了。当时革命党人吴沧洲游说时任新军驻汴第二十九混成协协统应龙翔并转述了起义计划。应龙翔为人怯懦,借口已请调回京。河南巡抚宝棻对应有所察觉,决定先发制人,以防不测,将应骗至巡抚署扣押。并在随后不久将第二十九混成协大部调往信阳,起义在发动之前即遭破坏。
这一次欲要革命,张钟瑞在了解到留在城中的还有第二十九混成协的两营新军,并且因为之前协统曾妄图参与革命之后,遭到清廷的打压,已经一个月没有领到饷银了,其他书友正常看:。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他先是安排手下准备,然后只身一人冒险亲自前往面见二十九混成协两营新军军官。在会面过程中,他反复劝说诸位军官响应革命,不但坦然告知其等人洛阳举义也在今日的消息,更是诓骗其湖北新军也在今日就将入豫反攻南阳、信阳清军。结果虽然只说服了其中一营的管带,但是另一营的两位督队官都被他说动,又得了他的许诺,打下开封之后便拿库银兑现饷银,还要加封三个月的起义功臣银之后,同意举义。于是乎趁城中其余部军不备,第二十九协两营士兵偷偷调转炮口,对准了当天正在接受河南布政使齐耀琳检阅的北洋第十二协留守一营。有消息传他极有可能顶替巡抚宝棻就任河南巡抚。
炮击打了一营北洋新军一个狼狈,不但折损了半数,就连这几日被风传即将顶替巡抚宝棻就任河南巡抚的河南布政使齐耀琳都在炮火中成了一滩烂泥。不过解决了北洋新军的威胁之后,张钟瑞等得举义并不一帆风顺,原因无它,张钟端在前日刚拉拢的巡防营稽查张光顺、江玉山临时反水不愿举义了,并在他前往二十九混成协说服军官举义的时候,偷偷将起义计划密告河南巡抚宝棻。宝棻又惊又怕,连忙着急各部清军趁城中义军将要起义之前,先行攻打各藏兵处。索性宝棻未料到第二十九混成协两营新军会参加举义,结果虽然在开始打得义军一个措手不及,等到张钟瑞亲自指挥冲锋之后,很快清军各部就被打散溃逃往城中各处,一部随他逃进了巡抚府衙,架起了两挺机枪防护。
城中恶战持续了七八个小时,直到天黑之后,王天杰亲率敢死队扛着火药包付出了二十余人的牺牲之后,才炸开了巡抚府衙的墙壁,各路义军发动总攻,一句拿下了抵抗了五个多小时的巡抚府衙。河南巡抚宝棻乃是镶黄旗的满人,惟恐投降后遭敌虐待,于是在府衙被攻破的一刻服毒自杀,成为继湖广总督瑞澄、山西巡抚之后阵亡的第三位关内一省最高长官。
“好消息。当真是好消息……”
河南乃是清廷兵防重地,之前虽然从张钟瑞那里听到了李汉援助举义的消息,不过说真的,湖北武昌这边不少人都对河南举义并没抱有太大期望,却不想,先是洛阳、再又是开封,短短一日之间河南两大重镇全数落在义军手中革命局势可谓一片大好!
张世膺面上有些赤红,分不清是激动还是不好意思,他将方才看完的文件递给一旁的蔡济民,来到张振武身边抱拳,“张部长,方才乃是育和局促了,您可别忘心里去!”
张振武洒脱一笑,“老弟乃是关心直隶战事,无妨。吴大都督英雄了得,我素来佩服。这一番河南一乱,直隶之危解矣。李易之倒是办了一件好事,也不枉上一次尧卿出示鄂中来信,希望武昌能够补给一批军械与他时,我点头应了下来。这个李易之,我可是听闻他麾下装备可比北洋新军也不差分毫。”
提到孙武的时候,他面上微微抽动了一下,显然心中有气。他是个实在人,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在人后谗言,倒也没趁机抱怨什么。
居正点头,“李易之倒是办了一件好事,也罢,之前咱们的一点矛盾也揭过去吧,从他现在的举动看来,倒也不失为一个革命同志!”
屋内大笑,显然河南举义成功的消息令几人心中欢喜。
宋教仁在一旁沏了一壶茶水,亲自端过来给几人各倒了一杯,道:“前两天他提议要组建北伐军,觉生可不是这么说的,非要说他打了什么鬼主意。你看,现在自相矛盾了吧。他推说前番战事鄂中损失惨重也许确有其事,我可是听闻张怀芝退走前放火烧毁了数十粮仓,损失可不是一点两点。古来战事都逃不出杀敌一千损兵八百之说,他提到鄂中各部损失惨重,听说在孝感还跟一帮学生伢子报了一个数字,不比咱们打听到的清军损失差多少。他李易之便是再能打,也不可能平白变出人来吧?宜昌唐牺支也是得了他的庇护,自打消灭了清军之后就基本上没再战过,这次战事就叫他北上支援河南的同志吧!”
“嗯,也对。来喝茶,大都督派人送来了,上好的龙井!诸位可得好好品一品!”
谭人凤开口结束了这个话题,众人齐笑,低头美美的品起了茶水来。
第299章 枝江(1)
第299章枝江(1)
清廷快完了!
这大概应该是最近所有人现在的心思吧。几乎就在河南举义的声音传遍天下的时候,广东、福建响应举义之声传来,在某些人的惊恐眼神之中,长江以南诸省基本上全都投入了革命阵营之中,剩下的便是省内可能还有少数地区尚存部分清军,只是已经造不成什么威胁了。
借着这大好的局势,李汉连夜带人离开了应城南下,当夜快马加鞭便抵达了荆州府。
第二日原荆州枝江县衙,现枝江县军政分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书完一首沁园春·雪,李汉停笔休息,旁边自有侍卫上前,递过毛巾与他擦去额上汉水,李汉面上多了几分笑意,昂声笑道:“先生,你看我这晚生的毛笔如今可算是入了门了!”
原来他正在练习自己那粗陋不堪入目的毛笔字。
一旁陈天祥偷笑,他还记得大帅那一手不堪入目的毛笔字不知道引来多少私议,他也曾劝李汉好好练一练,不过都没被他所接纳。最后还是张梅生几次催说,才叫李汉改为每日练习一个钟头的毛笔。
张梅生在一旁端坐小酣,今天的太阳暖暖的,他所坐的位子比较靠近窗户,暖暖的太阳一阵阵的洒下来,难得老天爷这些时日连日放晴,沙洋堤坝终于在军政府拨派了三百多军士的帮忙之下,仅用了十数日便完成了大半的工程,如今之前采购的几批洋灰已经用光了,剩下的工程只好等从武昌那边运来货,才能继续返工,因此这两日他倒是难得清静了下来,其他书友正常看:。
张梅生听到他说话,忙放下手中端着的紫砂茶壶。这紫砂茶壶可不简单,相传乃是乾隆年间一位品尽天下名茶的异人自己跟那匠人拜师,用了十年的时间才造出来的一把最合适自己的茶壶,乃是沙洋本地一位几十年前从安徽为躲避太平天国之乱而逃来的世家老爷收藏的宝物。这一次张梅生代替军政府坐镇沙洋,亲自调兵遣将甚至调来军士帮忙修建沙洋堤坝,福泽一方之土。传沙洋镇上如今再修的一处最大段堤坝不但已经被改名为‘张公堤’,那位老爷更是在打听到张梅生除了古董字画之外,由好那品茶。便将家中传了几代的紫砂茶壶送给了他。
当然这是张梅生的说法,李汉派人查了一下,发现修堤坝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徇私舞弊、克扣修筑堤银之后,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不知道这件事了!
“沁园春·雪?”
张梅生接过他递来的稿纸,看到那名字顿时一愣才明白,感情这位主是作了篇词啊!
他轻笑,看那纸上字迹,只怕还不如他刚入私塾那一阵,不过想到大帅久居海外,多年未曾碰过这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也就不在非议,全神看向那首词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好词,好气魄,我只知大帅精通军务、西学,没想到大帅连填词也做得如此气势磅礴,我看那,日后这一篇文章必将名传天下!”
一旁张梅生惊声赞道,表情倒是没有一点做作!
李汉笑了笑,“可别误会了,这可不是我作的词。乃是我在国外之时遇到一位异人所作,他老人家乃是当时少有的词法大家,也是一位革命者!”
瞧见陈天祥好奇的眼神,他也仅是随意将那稿纸用了一方砚台压在了桌上,然后摆了摆手,“好了,言归正传吧。我今日的书房课程也算是结束了,伯庸,你也来了一段时间来,都跟我说说,带来了什么好消息吧,书迷们还喜欢看:!”
“是!”
陈天祥敬了一礼,然后拿起自己的笔记本宣读:“11月10日下午五时,宜昌唐牺支率部抵达襄阳,马参谋长发挥电报,已按照对等标准予以口粮、辎重补给,唐牺支就任北伐军总司令,下令各部集合,马参谋长按之前协议,说动唐牺支允许我鄂中单独组建一协北上,唐已同意,北伐军已与今日上午七时祭天之后,宣布北伐。目前先头部队已经抵达省界,最迟午时将与南阳清军交火!”
“这倒是个好消息!”
李汉笑道,一旁的侍卫早早为他端来一盆清水,洗去手上的墨汁之后,他擦干水渍,方才整了整身上的军装,戴上了被他置放在一侧的帽子!
“先生用过餐了没有?”
眼看着午时将至,李汉笑着询问张梅生。
“还未来得及用些餐食,不过,大帅……您让李副官寻来的那位大龙头,昨晚也已经抵达了荆州,我方才来的时候,他已经到了县衙,您看是不是去见一下!”
一侧张梅生提醒到。
“哦?”
他面上惊喜,“怎么,那位大龙头来了多久了?为什么没人来通知我?”
“人才方来了不久,他带了不少弟兄过来,需要安置的功夫多了点,所以,耽搁了些时间!”
李汉点头,旋即跟陈天祥问道:“参谋处那边还有最新的战报没?一并交代了吧……等会我要亲自去见见那位大龙头,论起革命来人家可是前辈,咱们这边却是不能怠慢了他!”
“是……”
陈天祥翻了下手上的笔记本,“大帅,还有两个……属下便一起念了!”
“嗯!”
“11月10日,河南王天纵部回合杨部于洛阳,听闻我湖北新军出师北伐的消息之后,与洛阳合军南下,欲要与北伐军两路合击南阳。同日,平靖关外清军撤离一部,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