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第3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途的官宦豪绅,在大军到达地时候纷纷前来求见,极尽奴颜婢膝之事,比如这次出征之前。济南知府某求见,进入堂中,见李孟面先跪下磕头。以见亲王礼仪问安行礼,到了泰安州之后,青州知府紧赶慢赶也是来到这里,礼节也是隆重之极,虽没有黄土垫道,可这百官跪接,伞盖大张,鼓乐齐鸣的排场,也是煊赫之极。最小也是大学士督师的排场,最大直追亲王。以前文官见武将,就算是个小同知,都是鼻孔朝天,哪儿来这么大的排场,这种种种种,倒是让李孟对所谓的文人风骨有了新的认识。
当日间看不清楚形势,不愿意下注投机的人们,现下看起来形势已经分明。再不行动,恐怕就要成遗老遗少了。
李孟不担心在南直隶那边会有什么不对,现在“民心所向”,地方上箪食壶浆,得到了两淮地方上豪族支持的青州军和淮杨军足够轻松夷平南直隶所有的兵马,不管是官军还是流民大军,何况革左五营地部队目前还受到胶州营的遥控。
这样的巡游,代表着低调地胶州营开始向世人炫耀他们强大的武力,让看见这支军队的人都知道自己加入这一方是没有错误的。让他们对山东和胶州营这个团体有绝对的信心。
沿路的山东士民。不光是沿途本地的人,相邻各府县的人也是纷纷赶来。够资格的就去拜见胶州营将帅,不够资格地,就去观看行军啧啧惊叹,看见这样的部队,所有人都是安心了,所有人的心也就定了。
这次来的人中,颇有几位敢于直言不顾生死的地方名宿,因为山东这些年太平日子过着习惯了安稳,而且这两年的年景明显是变好缓和,眼见着富贵太平的就在眼前,他们就准备过来相劝李孟大帅,说是山东平安计,还是不要妄兴刀兵,把山东此时的太平日子毁于一旦,不过看到这般的军威之后,各个都是打消了念头。
有这样地部队,就应该打下更多的地盘,那时候咱们山东的子弟才能跟着富贵贤达,拦着干什么呢?
不过也有兖党和莱党的骨干文人觉得事情不太对,通过各种的渠道把消息传递到李孟那边,说是兵者大事也,不可不察,大军行动,不应该这般轻浮炫耀,有些人还隐隐约约的点出了个不恰当的比喻,当年前秦的苻坚南征的时候不也是如此,最后结果如何,人尽皆知。
一干人等劝大帅还是等万事平定地时候,再搞这些排场不迟,他们一定没有想到,如此行进地主意,正是孙传**想出来的。
按照孙传**地话讲,山东隐忍低调了这么多年,除却朝中诸公和一些大敌知道山东的厉害,其余人都是懵懂,就连山东也有颇多地方不知道这李大帅到底是什么样的军将,到底有怎样的实力。
如果要行大事,外人看着你没有相应的实力,难免会心思不稳,或者是心中不服,这就导致本该投降的不投降,本该臣服的不臣服,那就还要打许多不应该打的仗,耗费多余的精力。
不若在这次行军之中,尽可能的炫耀武力,把济南大营的实力彰显给山东人看,给南直隶的人看,让他们知道山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团体,让他们心里明白,臣服于这个团体才是应该做的,和胶州营对抗会有什么样的坏处,在这个团体之中会有什么好处。
除却行军之外,周扬、宁乾贵和灵山商行一起发动,在各处搞的沸反盈天,比如说屯田田庄之中,对屯田户的用度开始放宽。屯田军属们的安置和改籍工作正在进行,就有屯田田庄的庄头和一干人等,每日里就组织者人各处忆苦思甜,想想大灾之年的时候,全家人濒临饿死,无处可去。到底是谁给他们温饱,让他们有这样地好日子过。
百姓们在乱世的时候会成为最可怕的暴民,但在大部分时候还是纯朴的,本来就是身在屯田田庄之中,真切的感受到李孟给他们的好处,现在又被这些人不断地宣讲,人人心中都是感激非常。
再加上屯田军属的改籍和迁居,让那些没有子弟在当兵的屯田户人家都是羡慕非常,当日间还想着好好的孩子不要去舞刀弄枪拼命。老老实实的种地一辈子不是更好吗,可现如今这差距就分出来了。
这更显出来一件事,如果对大帅忠心耿耿的话。肯定是会获得足够和丰厚的回报,现如今只能是把孩子朝着护庄队里面送了,寄希望于有福气能参军。
至于地方上,以围绕在周扬身边,在各级官署衙门充任小吏和幕僚的文人为主的莱党,还有隐约以袁文宏为代表,主要是在兖州府经营各种店铺商行为主地富家士人为代表的兖党,纷纷写文鼓动称颂。
说是如今乱世天下,人人都是在保存实力首鼠两端。上不知忠勤王事,下不知安抚黎庶,唯知残民以逞,如今只有镇东将军李孟是真正的忠义刚烈之人,南方有大乱,也只有李大帅才慨然出战,率领我山东子弟出兵平乱,山东如此强军,我齐鲁子弟人人听命。那寿州地贼兵平定也是指日可待。
南方的大乱平定之后,那山东大军该去向何方,不是还有在河南肆虐的李闯和曹操流贼,正在湖广横行的八大王张逆流贼吗,既然其他地方上的官兵没有办法,就都让我们山东兵马一力平定吧!
还有人总结胶州营从胶州一千余人的营头到如今的十余万大军,这山东到底有了什么变化,随着胶州营的规模逐渐扩大,山东地方上也是愈发的跟着繁荣富裕。士民百姓。跟着得了多少好处。
这就得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胶州营越壮大。咱们山东百姓跟着得到地好处就越多,所以拥护胶州营,拥护李大帅,那就是为咱们平民百姓自己的日子做打算。
还有几个莽撞的,居然开始鼓吹镇东将军、山东总兵李孟乃是天命所钟,潜龙在渊,更有人“严谨”的从易经和推背图中推测,山东李大帅就是这一代的改朝换代,所为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的圣人。
不过这些莽撞的人文章一写出来,才在文社中谈论,没有来得及结集发表,晚上就有人登门拜访,第二天这几个莽撞人对自己写过的文章就一字不提了。
对于地方上亲李孟亲胶州营的文会诗社,定期是有费用划拨下来地,而且周扬和宁乾贵对属下人手的挑选,也是优先在这里面选择,当然选择的时候,所看的就不是这作诗写赋的本事,而是实务优先。
这次他们的群起鼓吹,最开始几个影响大的文人会社是得到了授意,有人起头之后,其余的人自然就是一哄而上。
有专人对写的出色,鼓动性强地文章进行整理,改成平民百姓能懂地白话文,在各处的私塾公塾中大力地宣讲。
平民百姓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能懂得些什么,对那些文人士子都是尊重异常,这些人说的话都是言听计从,深信不疑,这效果又是加深了许多。
当然,不是人人都是这么趋炎附势,这么软骨头,整个山东几百万的人口,总有几个读读的脑袋昏掉,死抱着君臣大义的文人,他们想写大骂李孟心存悖逆的文章,甚至还有极端的准备撞死了李孟的马前,好博个忠义之名。
但他们这样的人早就是在武装盐丁的黑名单上了,写那文章连自己看都不能,武装盐丁早晚定时搜查,何况地方上的人都觉得这些人根本不是乡亲,背后长了反骨,倒是要跟李大帅做对,那不是给家乡父老抹黑添麻烦吗,人人在身后戳着脊梁骨,家人老小上街都是被人孤立。这样的日子过着,难受之极。
山东盐帮和灵山商行也没有闲着,这两个机构对平民阶层还有那些草莽绿林的影响更胜于文士,何况山东如今行商做工盐场铁场的人也是不少,山东盐帮还有灵山商行一暗一明,煽动传播。效果更佳。
何况平民百姓,对更贴近他们的草根传闻,更是笃信无疑,并且自发的跟着传播谈论。
比如说在胶州城一带,不知道什么时候有这样地传闻,说是当年李大帅降生的时候,天都是火烧云,自家的草房上茅草有洞,结果许多喜鹊纷飞而来。在房顶上为屋中的产妇挡雨。
还有什么次日某参将和某兵备道结伴而行,恰逢大雨,然后守在这草屋的门口避雨。听到里面有人生孩子,忍不住惊讶的说道“这孩子今后肯定大富大贵,要不然怎么能让我们两文武守门”等等。
这消息若是传到赵能老娘那边准得笑掉大牙,生孩子地时候,明明是几个邻居家的婆娘聚在一起帮忙,门口是他李家的父母等着,而且那天是大晴天,哪有这么多胡乱的传说传闻。
李大帅当了十几年的弱智,这件事情众人倒也是知道一二。还有人传言,那盐政巡检去往薛家岛千户所查缉私盐的时候,不是打了李大帅一棒子,结果涨潮后,李大帅被淹没在海中。
据说有人当年在附近打渔,看见惊涛骇浪,海中隐隐有黑影,好像是一条巨龙一般,朝着海岸煮盐的地方风驰电掣而去。说明咱们大帅那是真龙附体。
如此种种,看历朝历代的史记载,还有些乡野传说,肯定能看到无数类似的传说典故,那刘邦不就是在酒铺子里面睡觉,趴在桌子上,结果酒铺老板娘就看见一龙趴在刘邦地背上,以为是异象。
天知道这是不是当时刘邦欠酒钱不给,那老板娘要帐不成还被打了一顿。等到刘邦当了皇帝编出这个典故来唬人。
当然。李孟的种种段子和这个不同,但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当然。李孟李二郎行侠仗义,一棍走齐鲁,除暴安良这种东西,也是编得到处都是,就跟后人附会赵匡胤地千里送英娘之类也差不多。
这等民间流传的东西和文人写什么天命文章完全不同,对李孟的声望和统治的稳定都是大有好处的,也就任由黄平和侯山他们搞了,反正这些东西都是传言,这传言吗,要他真就是真的,要他假就是假的。
尽管李孟是镇东将军了,可他做事还是按照规矩来,比如说山东巡抚颜继祖还有监军太监陈敏都是一起带着,临阵指挥决断。
实际情况是监军太监陈敏被几十名兵士牢牢看守,根本没有人身自由,山东巡抚颜继祖李孟一直没有答应放他致仕回家,不过这次却松了口,说是南征结束之后就任他回乡,再也不加阻拦。
颜继祖五十多岁的年纪,看着比实际年纪大了十岁还不止,听说允许走人,心情却是轻松了不少,他的住处和那陈敏相邻,只不过一人有自由,一人无自由罢了,晚上用过晚饭,李孟那边在接待各处地来拜的宾客。
这两位闲人则是意气相投,索性是无事,坐在那里闲聊,外面这沸沸扬扬的宣传造势,这两个人多少都是知道点,什么出生两贵人守门,昏倒在海水中真龙附体的这些段子,两人都是见多识广的,也就是嗤之以鼻。
可谈将来,两人都是不愿意多说一句,这李孟吃掉南直隶之后,大明已经是无人能制,将来能做到什么地步,那就要看他和李自成这些流贼大伙能打到什么地步了,大明朝廷已经没有资格下棋。
反正也是闲聊,两个人先是把什么“贵人守门”“真龙附体”之类的传闻嗤笑了一番,不过这陈敏却想起来一件事,尽管没有什么人能听到,可也还是压低了声音,小声说道:
“颜先生,方才咱家却想起来一个典故,还记得那李闯逆贼,术士宋献策曾经给他做谶纬之辞,说是十八孩儿当主神器。众人都说这十八孩儿是十八子,合起来是个李字,正是说那李闯,可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