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唐-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疏勒都督府后,都摩曳就似换了一个人,频频对阿史那罗咥叮咛嘱咐。他最怕的就是阿史那罗咥没见过世面,说出一番不着边际的话惹的都督生厌。那样不光是阿史那罗咥失了机会,连他在都督心中的形象都会大打折扣,他的一片苦心可就白费了。
“都摩曳你就放心吧,在这疏勒一代,有谁不知道我阿史那罗咥的口碑?别管你们的都督要我做什么,即便是要我用公羊生出小羊仔,我都会原原本本的给他做给他看!”
阿史那罗咥闻听此言立刻拍着胸脯打起了包票。他看的出来都摩曳对他还不是很放心,他可不想到手的肥羊就这么跑了。不论别人怎么看,这个向导他阿史那罗咥当定了!
“如此,便随我来吧!”都摩曳点了点头,单臂相邀走在前列以作引领。
疏勒城是仿造长安城所建,而疏勒城中的都督府就相当于长安城里的太极宫,其地位不可谓不珍贵。
都督府是疏勒城中最大的建筑群,主要分为外衙和内宅两部分。
外衙顾名思义即是都督大人处理公务、接见藩国酋长的地方,而内宅则是都督他老人家与内眷私…处的去处。…x i aoshuoyd。 。。…当然,新任疏勒都督年仅十八,皇帝陛下他老人家为了避免都督分神分心,特下了恩旨,将都督家人留在了长安。因此,这偌大的内宅实际上只空余他一人居住了。
都摩曳带着阿史那罗咥左转右拐,穿过一个个院落回廊,终是在转过一片花圃后来到了疏勒都督李括的房外。
都摩曳依照礼节向前通传一番,得到李括的允准后遂将阿史那罗咥请进了房。
这间房并不大,却布置的很精巧。四壁挂满了金石画,看的出疏勒都督很青睐于此。
李括此时正在伏案写着一封家。见二人进来,遂停笔将信笺折好夹在一本奏报内。
“你们来了!”
少年转过身来,嘴角微微挑起,送给二人一个和善的微笑。他早已听说过阿史那罗咥的名,都摩曳身为疏勒城副将,看重的人定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将军,我已经将向导找到了!”都摩曳不善言辞,此刻只是冲李括抱了抱拳,躬身应道。
“他的名叫阿史那罗咥,是名突厥人。这位是我们的都督李将军!”都摩曳倒也是随性,见李括态度和善,心情不错,主动替双方做起了介绍。
“李将军,我常听都摩曳起您。您是长生天派下的使者,是守护苍狼的勇士。您用您的果毅教会我们拿起手中的弯刀对付拦路的土狗;你用您的仁爱教会我们善待每一个身边的族人。草原人的附离啊,愿您永远守护疏勒这片净土!”(注2)
阿史那罗咥躬身一礼,脸上写满了诚意。
不过,他说完这一番话,李括险些没笑出声来。
这人第一次见到自己,竟然都能扯出这么多东西,看来确是个极富阅历的家伙!倘若自己不让他当向导,岂不是埋没了人才?
“阿史那王族的威名如雷贯耳,有礼了!”少年微微颌首,算是对阿史那罗咥还作一礼。
李括并没有因为对方的刻意攀附而愠怒,在少年看来,和这样的人相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满足他的需求。只要他能成功将自己的‘商队’带到河中诸胡之地,自己就没有必要因为这点小事和他闹得不痛快。毕竟阿谀之人在哪儿都会有,尽可能的利用每个人的优点,为自己做事才是一个上位者最需要学习的。
李括现在已经是一镇都督,许多御下的手段都需要慢慢的学习。
“呵呵,您的气度真是让我敬服!”阿史那罗咥又是不着痕迹的送上了一记马屁,低吟浅笑。
李括却是没工夫和他闲扯这些东西,开门见山道:“我这次要去的地方是休循州、康居、安息一代,我初步打算翻越葛罗岭前往,你看如何?”
阿史那罗咥听后微微一愣,随后低声用突厥语跟都摩曳问询了一番。
都摩曳听后苦笑连连,原来这些地方如今已经被大食人实际控制,将军又说的是都督府故称,难怪阿史那罗咥听不明白。都摩曳又将这些城池换做了大食名予阿史那罗咥听,那突厥老汉才是恍然大悟。
“这个。。。。。。将军您一定要去撒马尔罕一代?”阿史那罗咥下意识的缩了缩肩膀,颤声问道。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李括微微一笑,迎面回道。如若这个牧民害怕路上的危险,他自然可以去寻另一个人引路。
“没有,没有!”阿史那罗咥连忙摆手,唯恐李括误以为他不认路。什么样的生意在他阿史那罗咥看来都可以接,不同的只是他所需的酬劳罢了。
“将军您一定要去撒马尔罕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葛罗岭这一代如今在大食人的掌控中,最近又不太平,大食人到处都在戒严抓奸细。我们这么明目张胆的过去,恐怕。。。。。。”
他这话没有说满,李括却已经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
“你是说,我们不能直接翻越葛罗岭,到达那片区域?”李括敲打着案几细细品味着阿史那罗咥话中的意思,照他这么说,确也有几分道理。安西四镇可以戒严,河中一代自然也可以戒严。自己这样取短而行,难免会惹人注意。
“但若是我们扮作商队前往,也会有问题吗?”
李括眉头微微一挑,他本就是计划扮作商队前往河中。难道大食人已经草木皆兵,连商队都禁止通行?
“可以是可以,只是经由葛罗岭前往撒马尔罕,一路要收取很重的关税,一般的商队都不会走。若是人数少也就罢了,若是人数太多难免惹人生疑。”
阿史那罗咥倒是尽职尽责,细细的给李括分析着利弊。他这话虽然说得委婉,但李括如何听不出其中的反对之意?
看来这条路并不好走!
“原来如此,难怪了!”李括微微一笑道:“那么,依你之见,我们该选择哪条道路呢?”
“将军,您且来看!”
阿史那罗咥深吸了一口气,阔步走到李括近前,捉起一支炭笔便肆意挥洒起来。
片刻后,恢弘大气的西域舆图上,便被炭笔勾出了一条曲折婉转的墨色蛇径。
。。。。。。。。。。。。。。。。。。。。。。。。。。。。。。。。。。。。。。。。。。。。。。。。。。。。。。。。。。。。。。。。。。。。。。。。。。。。。。。。。。
注1:西突厥王庭曾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此时的西突厥已亡国。
注2:附离,突厥语守护者,英雄的意思。
第三十四章 驼铃(一)
西域的道羊肠九曲,河中的路阡陌纵横。{手}{打}{吧}{ 。{ }{。。}
这些李括本都知道。但少年却还是没想到,阿史那罗咥最后会给他引领这么一条路!
准确的说,这已不能称之为路!
连绵数日的春雨将黄土夯实的路面酿成了一片泥沼。满载茶叶、丝绸的木车一陷到泥坑子中,就再也挪不出窝。粟特矮种马打着响鼻,喷出一口口带圈的白色浊气,宣泄着心中的不满。
李括望了望隐匿在黑灰色云层下的碎叶城,付之一一声苦笑。在如此敏感的时段,他们竟然冒着巨大的风险来到了碎叶城!
按照向导阿史那罗咥的话说,碎叶川一代虽然比较危险,但只要成功过了碎叶城,之后的路将会一马平川,再无半分凶险。他们只要沿着阿史不来城、俱兰城、怛罗斯城一线的茶稠古道缓行,就可以成功避开大食人的耳目。而且这一代的城门关税收的更为公道,大型商队选择从这里进入河中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阿史那罗咥的利益已完全与自己这支唐军捆绑在一起,想他也不会耍什么花招。
他们这次是打着疏勒一代知名商号谢密斯的旗号来到碎叶川的。谢密斯是大食语,翻译成唐言就是太阳的意思。据说大食人崇拜太阳,认为太阳能带给他们光明,能将真主的声音传到遥远的东方。实际上,这家商号的主人是个粟特人,雇工也多是唐人、岭东胡人,夹杂有少量的突厥人。之所以起了个大食名,完全是为了商贸方便。
与大唐商队不同,在河中诸国行商的商队大都是以商号为骨干主体,也就是说很少会有单独的商户出现在商队中,换句话说所有的商户都是一家商号的雇工!所以整体穿着的一致性就分外重要,按照阿史那罗咥的话说,他们虽然是来自东方的商队,但既然要去大食人的地盘贩货,就要彻彻底底打扮成大食人的模样。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让大食人本能的把这支商队当做自己人。
故而包括李括在内的所有人都换上了白色粗麻布制成的大食套衫。据说,大食人认为白色象征了纯洁、真诚、勇敢。虽然这副打扮让穿惯了罩衫长袍的少年有些哭笑不得,但不管怎么样,一切都是为了出使河中诸胡,在穿着这些细枝末节上,李括自然不会去计较。
因为买到了谢密斯商号的牒,大伙儿并不用担心一路的通行情况,一切都将由阿史那罗咥出面解决,他们只需装成雇工‘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就行了。
由于黑姓突骑施人和黄姓突骑施人正在进行内耗,现在碎叶城一带实行了戒严,原则上不允许出入。
但所谓的原则在银钱面前是那么的无力绵软,当阿史那罗咥将一口袋大食银币赠予那城门守卫官后,那些曾宣誓不放进一只豺狼进入碎叶城的守卫们,甚至都没有仔细检查大伙儿牲口上驮负的商货,就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快些通行。
阿史那罗咥用突厥语连声感谢了一番,便带头将大伙儿领进了碎叶城。虽然大家都没有来过碎叶城,却常听驻守疏勒的老兵起过这座雄城。据说,在开元七年之前,碎叶城一直都是安西四镇之一。直到突骑施人兴起占据了碎叶城,这座全部依照长安城仿建的西域雄城才流失了大唐的印迹。
只是这些突骑施人好不争气,二十多年来族中内部连番内耗伤透了元气,大食人东侵后没多久就弃械投降,彻底沦为了大食人的走狗。
由于常年的征战,这一代早已不复总章、开元时的盛状。碎叶水外的草场被沙漠不断侵蚀,往来的商队越来越少,就连碎叶城中的居民也走的走,迁的迁,昔日的圣地已经快要沦为弃城。若说全城还有那些地方可以看到昔日的辉煌,就只剩下城北的突骑施汗宫了。这个建筑本是碎叶都督府,在突骑施人请居碎叶后,便改为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突骑施可汗居住。(注1)
李括他们的商队当然不会有闲情逸致观赏碎叶城的风光,在城中多停留一分便会多一分危险。在补充了清水和干粮后他们便重新启程,穿过碎叶北侧的城门,一路向西行向阿史不来城而去。
虽然在碎叶城停留的时间总共不超过两个时辰,李括却深深的感受到了一种屈辱感!黄沙漫天,街市萧索,这还是那个夜不闭户,商贾云集的碎叶城吗?
终有一日,他们要将碎叶城重新夺回来,让大唐的疆土重新跨过岭西,延至河中。
旭日升初,即为大唐!
。。。。。。
。。。。。。
要西行至怛罗斯,阿史不来城是必经之地。
愈往西走,景色便愈荒凉,大伙儿感受到的氛围也越贴近大食风格。
自从大食东侵以来,这一代早就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