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靖难天下 >

第54部分

靖难天下-第54部分

小说: 靖难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待民如子不能仅仅凭借着为政者的良心。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本王考虑在辽东颁布一个《公平交易令》,规定买卖双方要遵守的一些法则,这也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的政令执行。日后凡是因公而触犯到百姓利益时,必须给予必要的补偿。”

赵羽道:“殿下爱民如子,属下深感佩服。只是这《公平交易令》属下不太赞同。官者民之父母也,爱民如子原是应该。圣人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是这样的法令一旦颁布,不等于把刀子交到刁民手里吗?日后执行起公务来,官员诸多掣肘,岂非还要看百姓的脸色?”

又是圣人云,半本论语治天下,孔老夫子真有那么大的本事?朱植对这种动不动就搬出孔夫子死教条的做法。朱植心中暗叹,你赵羽也不苯,也总算是明白了。朱植正是要的这种效果,千年的专制制度下,儒家礼教中就是这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百姓就该无条件服从官员吗?即使这些官员贪墨他们的税收,即使这些官员无情地将财产夺走?当然朱植并不期望大家都能立马理解自己这些来自未来的先进思想,但现在自己终于可以有了自主权,有些事情必须着手去做。

朱植道:“云翰,官员执行起政令来固然会出现一些阻碍,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政令如猛虎,把民都吓跑了,你的政令还让谁来执行?与其无人应和,不如输以怀柔,让百姓在此地安居乐业。而且,平胡策和平倭策都是今后几年辽东重中之重,固本培民将是辽东一贯的政策。父皇也已经恩准辽东为边地,可以执行一些特殊的政策。我们当臣下的只能想办法把差事办好。如果人都跑了,咱们靠谁来守土?”朱植不慌不忙把皇帝抬出来,赵羽也就不敢再追问了。

朱植叮嘱姚善:“这次再迁移,将对公平交易的精神进行一次预演,你一定要小心从事,切勿激起民变。所有用度钱粮,宜宽不宜紧,先从辽东藩库中领取,如果不够再找本王。我要通过这次迁移,使民众们知道,在辽东官府和他们是一条心,官府会把民众的疾苦当成自己的疾苦。本王会时时关注,差事做好一些,希望成为日后的典范。”

对于姚善的为人,朱植是信得过的。按照他的想法,在一开始的时候执行政令还是无可奈何地需要依靠官员的道德。但时间一长道德是靠不住的,所以他希望以一个人的道德订立出一个制度的标准,再通过制度化推行下去。现在万事起头难,这辽东第一件事只能办好不能办砸。

朱植又问道:“叶将军,辽东能种水稻吗?”

叶旺心想,看来这位王爷当真是五谷不分,哪里听说过辽东能种水稻的,不过面上可一点也不敢露,回道:“辽东旱地为多,天有冷,长不了稻子,现在所产多为麦和高粱。”

朱植却想,朝鲜和日本从纬度上和辽东差不多,为什么人家那能产,这里就不能产呢?问道:“本王听说高丽和倭国都能产水稻,辽东河流众多,具有生产水稻的条件,而且夏天这几个月天气也挺热的。不如在辽东试种一下稻子如何?听说稻子亩产比麦要高。”

几位儒生都不作声,显然他们没有一个人觉得朱植的想法可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年有个人为了验证麦子无法亩产万斤还曾自己试验着种过两亩。要不等自己找个地方引种两亩水稻,看看效果再说。想到着,朱植也不再坚持:“呵呵,本王有的想法未必行得通,这个日后再议吧。还有一事我想可以进行,叶将军,辽东田亩什么时候丈量过?”

叶旺道:“洪武二十年丈量过。”

朱植道:“离现在已经十年有余了,会发生很多变化,在这过程中,也许有的土地荒芜了,有的土地新开了。所以日后对土地的丈量和人口的统计要成为常例,我看咱们辽东就五年统计一次吧。大家一定要记住,人口和田亩是时刻变化的,不能数十年如一日翻老皇历,以后在辽东着为常例。”明朝也是一个特别注重祖宗家法的朝代,朱元璋在洪武初年,他对天下每年三千多万石的岁入感到满意了,就下旨着为永例。这到好,从此以往,所有皇帝都拿老朱这个水平作为衡量,到了数就满足了。

可是这些榆木脑袋从不想想,可能吗?人口在和平年代没有大规模锐减的情况下只会增长,同样原来那么多土地不可能养活越来越多的人,那老百姓自然会开荒种地。于是所谓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再造黄册)成了过场,直到明朝末年许多府县的数据还是洪武年的数字。于是有多少土地被隐瞒,多少人口没统计。根据后世一些研究认为16世纪,明朝有将近一亿五千万人口,可按照明会典的统计,这一数字只有六千万人口。

终明一朝,永远缺钱,为什么,朱植觉得这和田税永远只收那么多大有联系!人多了可钱还是那么多,可能够花吗?黄仁宇认为“明朝文人很少顾及人口增长所导致的人均收入下降的事实。”

朱植不能让这种“葫芦僧算葫芦帐”的情况在辽东出现,他吩咐道:“郭铭,这事你来负责,我给你三个月时间,你把辽东的土地和人口给我计算清楚。这件事,你一会留下来,我会特别给你交代。”

谈完几件棘手的事情,朱植觉得农业问题也抓得差不多了。当然他手中还有一道撒手锏还没抛出,只是现在刚到贵地,暂时还不方便执行而已。

第二卷 辽阔江天 第十二章 就藩辽东(4)

虽然朱植注重商业发展对经济的帮助,但并不是说他轻视农业。目前像辽东这样的情况,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只要保证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加上足够的劳动力,农业大有可为。晚近以来东北是中国的大粮仓,朱植无论如何也不敢荒废了这样一个好地方。不过事情不能着急,辽东人还是太少,得等人多点了,缓缓图之。

朱植与大家喝了口茶,把话题转移到商业上来,他道:“封辽王之时,本王向父皇献平辽之策,讲过推行商业的重要,父皇也恩准辽东鼓励商业。本王强调一下,这个商业不是与民夺利,而是以中原之货利诱迷惑胡人,等到他们对中原货物产生了倚赖性,好笼络其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所以商业之事乃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地以正统度之。”朱植在商谈商业开发之前连忙埋个伏笔先,省得那些儒生们又说三道四。

朱植问叶旺道:“本王久闻辽东物产丰富,可不知,都有些什么物产?”

叶旺答道:“铁岭卫于洪武二十年设铁冶所,年产铁十万斤;另外辽东的物产以皮毛,马匹,木材,参、茸等为主。在广宁设有马市,由朵颜卫提供马匹进行交易,按马匹质量分成四等:上直绢八匹,布十二,次半之,下二等各以一递减。所需用度,均由山东布政司按月递解。另外设在广宁的税课司每年收取三万余贯的宝钞税收。”

真是笑话,偌大一个辽东,物产如此丰富,才收到三万多贯,还是毛得跟纸一样的宝钞。朱植知道洪武年间,宝钞是勒令流通的,但民间基本还是以现银交易为主。那些商人在过境收取货物厘金时大多用宝钞交纳,官员们虽然知道官府吃亏,可是按照国家政策又无可奈何。

就像下午那样,朱植虽然愤怒,但他也很理解这些小吏。每个月才多少俸禄,用的还是这种收回来的宝钞,他们不贪怎么养家?所以,出现了受贿的官员都不愿意接受宝钞的滑稽场面。

看来税收政策一定要改,而且辽东所产除了铁之外大多是原材料,交易起来利润不大。至于利润大的货物,如铁和马都是国家专营商品,辽东又收不上税。这些都是辽东商业存在的大问题,朱植下午在市面上的转悠一圈,对辽东的商业情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皮货卖得那么便宜就是商路不畅通之过,如果各地商人多点过来收皮,这些皮货价格只会越卖越贵。

朱植道:“辽东近海,为什么不晒盐?”

叶旺道:“本来在金山卫有一盐场,只是近两年倭寇作乱,盐工们为了性命都逃跑了。”

经叶旺这么一说,朱植心中大抵有数了,他拿出那条紫貂皮,问在座各位:“这是下午本王在街市上闲逛之时买的,大家可知道这条皮货要多少钱?”

这些官员都是见过市面的人,见朱植这么问,知道话里有话,杨荣回道:“可要五两银子?”

朱植道:“五两可以买到两条,这样一条上好的紫貂皮在市面上只买二两银子。”官员不禁啧啧称奇。

朱植接着道:“由此看来,辽东商业的问题有三,一是货物以土特产为主,非经加工产品,卖不上价钱,就如这块紫貂皮;二、商路不通,商人们不愿意到辽东做买卖。就拿我下午在城门口看见一名小吏在收了厘金之后还要收什么炭敬,而且要收现银或实物……叶将军,先别着急解释。本王知道这些小吏平时俸禄也不多,也有他们的苦衷。但事实上这种做法会影响到商人们来做买卖的热情;第三,就是安全问题,众所周知,盐业是最赚钱的买卖之一,但倭寇使得辽东抱着这个金窝窝却在受穷。”

朱植说的这些都是一个商业基础的问题,至于发展工业的后续问题,他自己也没想出更好的计划。不过朱植这么一说,已经让众人频频点头。最让叶旺、赵羽、姚善感到惊奇的是,这位王爷居然懂得自己跑到大街上微服私访,通过调查获得直接的感受。

朱植问道:“那么如何改善辽东商业,大家是否有好的建议?”众人面面相觑,在这个年代商人是什么,是连丝绸都不能穿的“下等人”,虽然有钱,但在社会上屡遭白眼的一个阶层,士人们提起商人无不一脸不屑,如果说宋朝还因为商人给国家创造税收地位尚可,那到了明朝可是一落千丈。所以这些读了无数圣贤书的儒生们一提起商业都大眼瞪小眼,傻了眼。

朱植无奈地启发道:“本王只是举个例子,比如这个紫貂皮,如果用紫貂皮做成大衣或者袍子在京城出售,会值多少钱?”、

杨荣最快反应过来:“一件全部用紫貂皮做成的大衣,在京城里起码卖几百两银子。”

朱植道:“对,如果在辽东有那么一家作坊做出大衣,算十只紫貂做一件大衣,成本就是二十两银子,算上裁缝工钱,场地开支,运费,税收,一件大衣顶多只要二十一二两银子,如果在京城贩卖,起码也值百两银子,这里是多少倍的利润。大家看,只卖皮毛和将皮毛生产成衣服之后区别有多大?”大家都是聪明人,经朱植那么一提醒,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他们都奇怪,这位衣来伸手,饭来张嘴的王爷怎么懂得这些?

朱植笑道:“本王只是随便瞎想,这需要大家举一反三,多为辽东的土特产想想办法。或者我们可以哪天可以找来商人让他们一同出主意。”经朱植这么一提醒,下面的想法立刻多了起来,有的说可以把粮食酿成酒,有的说可以把木头制成家具。朱植在一旁微微笑着,由这一点突破就可以把辽东的手工业发展起来。

等大家七嘴八舌说了一会,朱植见大家脑袋有点开窍了,又道:“辽东有了这些货物之后怎么运出去呢?”大家安静下来都听着他说。

朱植道:“首先,我说了像今日城门那样收税,别人肯定不愿意来,即使你有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去。那么首先我们要降低辽东的交易成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