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以性-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读
“帮助同龄人是我的责任,你们不用把我的脸打上马塞克……”她说完这句话时,我们几个在她身边的人(我、记者和摄像师)被她深深地感动了。可是她的内心却正在承受不幸,家庭的冷落让她在迷茫中不断寻找爱与被爱的感觉——却最终备受伤害。
一个叫小舟的高三女孩,她在来咨询前一直犹豫不决,准确地讲,她认为没有人能解决她的困惑和内心的焦虑。她的外表给人以一种要强的感觉,但是又机灵乖巧,犹如她的名字——一叶静静漂在湖面上的小舟。
案例
小舟如约准时来到咨询室,因我的咨询工作未结束,她主动甜甜一笑说:“不着急,我看着您的书等您。”
半个小时之后,我和小舟刚面对面坐下,不巧电视台的采访又来了,我想小舟已经等了一段时间,不能再耽搁了,不料小舟仍带着微笑说:“邓老师,我在假期中,多等会没关系。”电视台的记者灵机一动,在征得小舟同意后,拍摄了一段我和小舟的即时咨询。
小舟轻松自如、大方的谈吐使我们仿佛有一种默契,当记者夸奖她优秀的表现时,她还是带着那甜甜的微笑说出了让我们在场每个人都感到意外的话:“帮助同龄人,这是我的责任。你们不用在我的脸打上马赛克。”她又补充说,“我爸爸也在电视台工作,是编导,所以我也应该支持你们(指记者)。”
随后我和小舟面对面开始了正式的咨询,小舟坦诚地告诉我:“在姥姥的劝导下,我跟您相约前来,本来不准备讲什么,但我现在觉得您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她仿佛在自言自语,“邓老师,我想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您听,可是要花些时间,会耽误您吃中午饭,我有点不忍心。”小舟诚恳懂事的话语,说明她是一个易被感动也易感动别人的女孩。
我马上表示:“没关系,我有足够的时间听你讲述。这也是我的责任呀。”
于是小舟不再犹豫,开始讲述:“我从小住在姥姥家,直到现在都住在那里,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小学六年级以前,爸爸妈妈感情很好,一家人都很和谐。我曾经为我的家庭自豪,爸爸能干,妈妈漂亮。一家人都很爱我。真是感觉幸福啊!”小舟感慨道。
“但好景不长,即将升中学时,爸爸妈妈仿佛一夜之间变了另外的一对人,他们不再友好,但他们也不像别人家那样吵架、打架,而是谁也不理谁。很明显他们的感情不融洽了,我的家里不再热闹,父母开始冷战。
“可是那比吵架和打架都要可怕,只要他们都在,家里就一点声音也没有。其实我更不喜欢这样,紧张的气氛让人感到特别压抑,连呼吸都困难。终于有一天爸爸耐不住了,选择离开我和妈妈,离开这个家,离开北京,他直到现在也不回这个家,每年我与他见面的时间总共不过几天。刚开始我们还常通电话,我也经常在电话里和他聊天——其实我跟爸爸的感情比跟妈妈的感情要好些——现在我们之间的电话也越来越少了,有时他一个月都不打一个电话,好在我也习惯了。”尽管小舟语气平和,表情平淡,可我坐在她的对面,分明看见她美丽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儿。
小舟稍停顿了一会儿,又接着说道:“我妈妈没有正式工作,天天在家里看电视、睡觉,她不干一点儿家务活儿,哪怕是帮姥姥做做饭,洗洗衣服……”
说到这,小舟的目光与我相对,我清楚她是在看我的反应。我并没有说一些安慰的话表示对她的同情,而是告诉她:“父母并不是完美的,也会有缺点, 你现在最需要的是建立自信心。”
小舟点点头,接着讲:“我妈妈并不关心我的学习,不管我考试成绩好坏,她从不表扬,也从不批评。她想理我时,也通常是大声叫嚷。我妈妈除了漂亮没有其他任何优点:自私、专横、无所事事。我不知道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妈妈?我的学习生活都是姥姥管,我有问题只能跟她讲,但我与姥姥的年龄差异大,我越长大越跟姥姥谈不来。她总是唠叨个没完,我开始抵触不听她的话了——她也是我惟一能顶撞的人了。一天我和姥姥吵起来了,姥爷生气地对我大声嚷:‘滚出去,不要再住我的房子了!!’从这以后我常会回想这句话,我现在也不理姥爷了。”说到这,小舟伤心地哭了。
“在学校,我完全靠自己,我是班长,老师对我很好,我愿意为班里同学服务,但是女生跟我不太好,男生跟我的关系好些。初二之前我学习还好, 初三学习退步。姥姥多半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下降才唠叨我的。我提不起精神,没心情学习。再说……”小舟磕磕巴巴地说,“我是因为出了点问题所以才这样的。”
“我在高二的那个暑假,无聊的时候开始上网聊天解闷,当天就约见了网友。他28岁,戴眼镜,很像张雨生。我特别喜欢张雨生,他有音乐才华,虽然长得不帅但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气质。我很为他的不幸伤感,因为他戴眼镜,所以我对戴眼镜的异性都有好感。
“面对这个大我大十岁的男人,我说不上有多喜欢,只是因为他有点像张雨生,所以冲动代替了理智,迷失了自我。当天他请我吃饭,那顿饭很丰盛。吃完饭他说咱们休息会儿。我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跟着他去宾馆开了房间,他让我跟他躺在一起,我顺从了,他又让我脱下衣服……接下来他和我发生了性行为。我没有哭,也没有说一句话。在平淡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就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第一次’。我都奇怪自己怎么这样麻木?之后他好像早有准备似的,给我口服紧急避孕药。事后他给我钱,还说如果我跟他好、满足他的要求他每个月给我一千元钱,我没有答应。他又带着我去买了一个一千多元的手机,要送给我,我也没有要。虽然我的同学们很多都有手机,但我想如果要了他的手机,我就和妓女差不多了。
“我的第一次性体验,没有感觉、没有快乐,也没有出血——而这也是我一直不解的问题之一。在这以前我和异性都没有拉过手。”小舟平静的述说使人感到心酸。她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扑哧一笑:“要说亲吻拥抱也有过,那就是爸爸,是惟一疼我爱我给我温暖的异性。可是现在他跑得无影无踪,很难见到他。”小舟脸上凄凉的表情,更加让人心疼。
我对小舟说:“没有感情基础,没有爱的性体验感觉是不会好的,也谈不上快乐。至于没有出血那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如果你喜欢运动,在一些剧烈的运动中处女膜容易破裂,所以在发生性行为时没有出血是完全有可能的……”
小舟马上打断我的话:“小时候我练过体操,参加过很多比赛,还在市里拿过名次,我也练过跳高。我很喜欢运动。可惜,妈妈懒,不能陪我坚持练习,所以现在我一事无成,想起来就伤心。
“从那以后,又一次上网,我与一个18岁也是戴眼镜的男孩谈恋爱了。他在读职高,我们俩学习都很紧张,尽管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但我们还是在他家里发生了性行为。这个男孩喜欢我,我也喜欢他,我们好了四个月了。可谁也没有说是不是恋爱。
“我心里明白,我们长久不了。因为他属于特‘花’的那种人。他已经交过几个女朋友了,也早就和别人发生过性行为。这些事他都讲给我听,我好像并不在意,可是我确实喜欢上他了。
“我现在很烦躁,脾气越来越大了。家庭让我烦心,但是我已经习惯了;男朋友说不上有多好,他的态度我很清楚,我好像也无所谓。但我还是心烦意乱,情绪急躁,很迷茫。我学习成绩下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认真听课了,马上要面临高考,学习跟不上,我不想上学了。
“这些事情我是不会让我妈、我姥姥知道的,也不会跟老师、同学们说。这两件事对我的影响不是很大,可是有时还是感到有压力。有一次老师找我谈话,我反复说自己不是好人,是坏人,不是一个纯洁的人。老师也摸不着头脑,认为我有点怪怪的。我常常试着拿刀子往手腕上划,但我又下不了决心——我怕疼,又怕父母和姥姥伤心。我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没有好的前程了。”
案例分析
对小舟家庭的分析
我注意到小舟在谈到父亲时的那种情绪,是一种看似淡淡的感觉,淡淡的无奈、淡淡的依恋、淡淡的牵挂。小舟把对父亲的感情隐藏得很深,实际上她对父亲的情绪正好和她所表现的相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失去了一件心爱之物或是心爱的人,却偏偏在外人面前表现出无所谓很洒脱的样子。父亲给小舟留下的都是很美好的回忆,虽然父亲现在离开了自己,但是小舟一直沉浸在回忆中。而且现在母亲与小舟的关系冷漠,小舟更希望得到父爱的呵护。
小舟和比她年长很多的男人交往,原因是她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母爱,也需要父爱。她需要父爱来弥补一些母亲无法给予她的情感,比如安全感和认同感。当她在认识了年长她十岁的成熟男性之后,她找到了情感上缺失的那个位置,所以很快情不自禁了。这个“情”反应的不是爱情,更多的是亲情。小舟妄想在陌生男人身上找到一种犹如父爱般的亲情,而那个男人只想得到小舟的身体。两人无论在交往的目的还是情感上都不对称,小舟受伤害是必然的。
文本分析
不难看出小舟心理上的抑郁与家庭和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尽管从小到大有姥姥教育,但毕竟不是父母。
虽然,以小舟的年龄来讲,的确已经到了要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时候,但是谁又能说,家庭温暖缺失,父亲的离弃,母亲的冷漠不是造成今天这样结果的原因呢?可以说,因为缺少爱,在小舟的心中形成了“爱的黑洞”,她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爱来填补。因此,她很轻率地见网友,很轻率地和他们发生关系,她试图从他们身上来寻找爱和温暖。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她为什么去选择不了解的网友,而不是身边的人?这同样和她的家庭有关。我们每个人和别人的交往模式,都打着家庭的烙印,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人际交往的基础,而这个机会,小舟的家庭给予的很少,虽然她同母亲朝夕相处,但是她们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小舟和周围人交往,会不自觉地延续这种冷漠的模式,而没有培养起来的交往能力有可能会导致周围人排斥她,她的情感在身边的人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她便倾向于去寻找陌生人。
人的性心理发展有几个阶段,小舟正处于异性狂热期,由于没有人引导小舟性心理发展,所以小舟感到很茫然。而她的性体验没有按照由爱而性的规则,所以很危险也不牢固,当然就更无幸福可言了。
进入青春期,情绪好像有个“发病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地低落,表现为整天闷闷不乐,不愿理睬别人,也没心思做事。这不仅影响心情,还会影响同学关系。
这种情绪周期性变化其实不是病,而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因为人的情绪同智力、体力一样具有周期性。奥地利的一位心理学家首先发现,人的情绪高低波动以二十八天为一周期,遵循着“临界日→高潮期→临界日→低潮期→临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