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

第298部分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298部分

小说: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郊外小湖倒映树影,看上去清澈暗绿。如一泓清酒,湖边有几处建筑。看似随意散布,却暗符合某种神秘规律,由一些弯弯曲曲的小道相连,清晨时候,这里雾气缭绕,露水清凉。杳无人影,偶有鸟儿飞过湖面。一点黑影一道优美的弧线,在空中自由飞翔,一切显得那么地安静祥和。

忽然,人潮涌动。锣鼓蔡镂的声音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气氛,飞鸟惊恐万状。急没入林中。悄然隐藏在丛林之中。久久不敢露面,良久。没现渔网羽箭之类的危险物具。才好奇的探露身影。豆小的眼睛好奇打量湖边情况。只见在诸多百姓的簇拥下,八个健壮衙役以整齐的步伐,伴随着旁人的口号。吃力的抬着一头巨大土牛,一步一步的往湖边建筑走去,其后还有同样几人,热汗直流。辛苦挑着比真人略大的人偶慢步前行。

旁边,百姓欢呼笑语,随行着甚众,粗略计算,起码有几千人。还有掂脚望去,远处还有许多后续拖家带口的百姓向这边行来。

换手,走走停停,终于将土牛抬到建筑旁,按照天文历法。宙辰午申戌子为阳,卯巳未百亥丑为阴的规矩。将土牛和策牛人偶的方位摆正安置妥当,随之为土牛配上长达七尺二寸的缰索,象征着七十二节候,”

琐琐碎驻的终于将土牛人偶装饰完毕,已经快要到午时,围观者却没有丝毫不耐,经验的成*人百姓在旁帮忙。年老长者则口中叨**有词,似是在祈祷,至于那些孩童。却在湖边空旷地方放起风筝纸鸢。

一切准备就绪。在得某位风水大师的指点。一身正式官服表情肃穆的楚质出场,带领官吏百姓。按照昨日演练好的动作,一丝不芶的祭祀天地,跪拜磕头,掏出一篇立春祭土牛祝文,朗声诵读,表达诸如土牛示候,稼稿将兴,敢傲福于有神,庶保民于卒岁,无作水早,以登麦禾等等吉祥之意。

对于官样文章,楚质已经到读得很是利索,节奏铿锵顿秋,富有韵律,片亥便将祝文**诵完毕,焚烧告知天地。再拜了几拜,仪式告一段落。官吏百姓纷纷起来。不用他人吩咐。就自把土牛四周围得水泄不通,因为肉戏要来了。

在鼓乐的伴奏下,几个,坦胸露臂的彪形大汉从人群里走了出来。手执臂粗鞭杖,听着司仪令下。立刻挥舞着棍棒,狠狠朝土牛扫去。只听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土牛四分五裂。泥块崩飞。

并非工匠粗制滥造,主要是不敢造得瓷实,因为按照习俗,当鞭春完毕,围观百姓便会蜂拥而上,分裂这条土牛,年年都会上演这幕。若是土牛筑得太硬,百姓反而会责怪,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宋代有一种习惯的说法。得土牛肉者。其家宜蚕、宜田,又可治病,兼避瘟疫。

诸多好处,百姓怎能不动心。现在也是如此,几棍下去,鞭打仪式还没有宣告结束,就有心急百姓等之不及。冒着被打伤的危险冲上前去。拾起一块泥屑就往怀里揣。围观者见状,唯恐落于人后,立即涌上前去,前挤后推。互相抢夺。

“大人,现在怎么办?”衙役连忙请示。

“能怎么办,仪式结束,该干嘛干嘛望着乱蓬蓬的场面,楚质啼笑皆非。没好气道:“本官尚有公务在身,先行打道回衙,尔等且留下收拾。

众衙役听令,恭送楚质离开。片刻,相对而礼,居然也进入到抢夺的行列之内,不过此时此刻,百姓却浑然忘记他们的官差身份,毫不相让,”

口二客悠,春光明媚,坐在密不诱风的轿子甲,楚质货接引渊吼分闷热。卷起壁窗帘子,望着郊外的青山绿水,一片春意盎然,只觉一阵心旷神怡,不由叫道:“停”。

轿子缓缓轻落,一个,衙役连忙跑近桥旁。恭敬说道:“大人有何吩咐

“落桥,本官想出去走走

楚质说道,旁人也不会逆其意,按令掀开轿帘,扶他出来。

踏着松软的草地,望着蓝天碧水,飞鸟蝶虫,花草树木,楚质雅兴大,漫无目的地散步起来,呼吸着清闲中带着生机勃勃的空气,感觉大自然美好的”未等楚质陶醉多久,忽而一阵嘈杂声音传来,

一般来说,当人沉醉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中时,最忌讳的就是受到旁人干扰。这种时候。被打扰者的心情往往高兴不到哪里去,酝酿半响。再也找不回刚才的感觉,楚质满面不悦,寻声而去,也未必是想找人算帐。只是一种下意识行为而已。

曲径通幽,一个,稀疏的林间。半山坡处。小溪潺潺,清澈碧透的银瀑轻流直下,形成几条白练,相对间隔几丈之外,却是一间半立于崖壁的小亭,环境清雅。遥听瀑听。近听雀啼。却是个对酌休憩的好去处。

显然,不仅是楚质有此种想法而已,已经有人在此地宴客,亭间石桌之上。摆放着珍馔淳酿,两人相对而坐。举杯对饮,微风轻拂。香气弥漫。

磋,其排场,应该是富贵人家、附近何候的仆从不必多说,而且在通往亭间的小道上,便人两名壮汉把守,显然是不希望行人前去打扰。

一般情况下,行人看见这个情形,自然识趣避开,与人方便就是与已方便,山间风景如画,亭台不下数间,没有必要与之相争,失去风度。然而楚质似乎真的怒气不消。看清情况之后,脚步不改,直接朝亭子行去。

见到人影晃动。现有人往里闯,守路两人惊愕之下,连忙伸手阻拦。人倒是截住了,却是惹恼了楚质身后随行衙役,居然有人胆敢冒犯知县。分明是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顿时勃然大怒,锁的一声,亮出半截长刀,吼叫道:“放肆了”

在不没弄清楚状况时,两人守路人就被衙役们推到一旁,还被严肃警告:“大胆,尔等意欲何为,是否想趁机行刺?”

可怜的两人,懵懵懂懂就让人扣了顶大帽子,半响,才瞧清楚眼前的情形。现所拦截之人一身淡绿官袍,旁边有几个皂衣衙役护卫。立时明白自己似是闯祸了,吓得惴惴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呀,真是楚知县,下人有眼无珠,冲撞了大人。在下在此赔罪了。万望莫怪。

不等场面消停,山上又传来声音,一个俊逸青年满面笑容迎了下来,像要向楚质走去。却让衙役拦下。

“不得无礼挥退衙役。楚质脸上浮现和煦微笑:“杨兄。有些时候不见了,近来安好无恙否“托大人之福,一切尚好杨承平笑道。

“忽见杨兄在此,欣喜若狂,不告而进。真是贸然失礼了。”楚质笑道。

“哪里。都怪在下平日教下无方,连楚大人当面,居然也不识。确实应罚杨承平笑道,听闻是场误会,顿时放下心来。

寒暄片刻,却听楚质笑道:“杨兄在此宴客小酌,真是好兴致啊,相逢不如偶遇,却不知主人家是否有待客之意

稍微迟疑,杨承平连声笑道:“求之不得,就怕大人不肯赏脸

在杨承平盛情的礼请下,楚质走到亭间。左顾右盼,忽而笑道:“杨兄。没想我却成了恶客。扰了某位兄台的雅兴,真是罪过啊。”

“大人何出此言杨承平不解问道。

“刚才此地有二人对酌,现而却只余杨兄,莫非是某位高洁隐士不屑与我这个。庸碌浊官相对而坐。故而不辞而别了

“大人言重了杨承平连忙说道:“怎会有此等事情。先前是我一人小饮,觉得独酌酒闷,便叫了名仆从赔同对饮,而今大人尊架落临,自当由在下奉候

言下之意。一个小小的仆役,上不了台面,对此楚质只是淡笑了下。不置可否,见到楚质不再过问,杨承平立刻令人收拾桌案,重新送上美酒佳肴。

在杨承平匆意的作陪下。席间气氛融洽。欣赏着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小饮几杯香淳爽口的美酒。楚质似有几分醉意。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三百七十章貌似悲剧

访楚质开口道。似平有几分乏意,身体靠了群片口们护拦。清峻的脸庞泛红,吐了口气息。似乎有一股浓郁酒香。

“大人有何赐教杨承平笑道,有觉得有些气热,随手取出一块丝帕。轻轻抹去额头的汗渍。

“听说过私盐吗?”楚质轻轻闭目,似乎在呢喃自语。

杨承平一怔,抬头望了眼楚质,似有深意,忽然轻轻地笑了,悠悠说道:“有所耳闻

“那你觉得如何?。楚质问道。

“什么如何?。杨承平不解其意。

“贩卖私盐是对是错?”

“自然是错,按朝廷律令。私自贩盐图利三斤以上者,斩示众,十斤以上,连坐,逢大赦不可免杨承平说道,表情有些奇怪。

“杨兄对大宋律令背得比我熟悉。”笑着说了句,楚质睁开眼睛。摇头说道:“其实在我看来。此情此举。难分对错。”

杨承平谅讶看向楚质,拱手道:“愿闻其详

“禁私盐有利于朝廷,则有害于百姓,私盐贩运却对百姓有利。则损害朝廷之利,所以其中熟对熟错,我真的分不清楚。

。楚质轻声说道。

沉默片刻,杨承平叹道:“大人高论,在下不及

若是换个不知民生艰辛的官员或儒士在。肯定对楚质这席话嗤之以鼻,或者还会责问其是否尽忠职守,居然赞同贩卖私盐,简直对不起皇恩浩荡。然而,杨承平却明白楚质要表达的意思。

古代实行盐茶专卖,由各地官府出售,盐质粗劣,要价却高,百姓不愿多买,官府却往往强制配售,或按民户丁口配盐,甚至按百姓财产多少和户等高下配盐,更有的直接、准许部分商人领取官盐贩卖,并责令其承包一定数量的盐利。

这咱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政策肯定是弊病丛生,朝廷虽然几次改革盐法。但是其本质却没有改变,盐价居高不下,这个时候,质量优秀。价格便宜的私盐自然是大行其道,百姓深受其惠。然而私盐交易产生的利润肯定不会上缴官衙,自然损害朝廷利益。

感叹片刻,楚质忽然说道:“杨兄,要不我们干脆合伙贩卖私盐吧。”

一阵沉寂,杨承平脸上慢慢浮现笑容,轻声说道:“大人醉了。”

站了起来,身体轻轻摇晃,楚质醺然说道:“确实有几分晕,或许真的要醉了

“既然如此。那大人还是回衙休息吧杨承平说着,扬声招呼衙役上来搀扶,楚质也没有拒绝,就这样半眯着眼。脚步虚浮的离去了。

望着远去的官轿,杨承平神情变幻不定,额眉微皱,似乎在盘算些什么事情,良久,轻轻挥手。一人忽从密林深处走了出来,看其身影。却是一开始与他对饮之人。

“于二,刚才委曲你了。”

官轿轻悠回到县衙,回到大堂,还未等楚质喘几口气,刘仁之就匆匆奔了上来,赶紧汇报说道:“大人,太守有令。明日让你到州衙候见

还好是明天,不然现在一身酒气,去了肯定少不了一顿斥,楚质安心坐下,抿了口衙役呈上来的解酒茶汤,奇怪说道:“却不知是因为何事。”

“无非是农桑耕种

事实证明刘仁之猜测没错,第二天楚质到州衙报道时,才现不仅是自己被召见而已,还有邻近几县的知县都已在场,由范仲淹主持会务。逐个询问各县的春耕安排。

王政之本,在乎农桑,这是历代朝廷最为重视的基本国策,谁让中国一直是小农经济社会,支撑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就是农业,宋朝好些。商业赋税一度过农业,但是就总体观**而言,上至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觉得农桑才是根本。

这一直是州县衙门的第一要政,所谓劝课农桑,当然不是指到田间装模作样挥舞锄头,或者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