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革囊,里面是官印,虽是铜印,也是官印,你要收好了。这是组,系在官印上用,不要系错地方了。这是縌,不是绶,你小小郎官,还没资格用绶。”周亚夫一件一件给周阳解释。
在汉武帝“易服色”之前,汉朝的官服五花八门,没有定制。郎官可以穿和丞相一样的官服,他们身份的高低,只能从头上的冠和腰间的绶来区别。
组、绶虽然并称,却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东西。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
组,只要有官印就要配发;绶却不同,只有铜印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很不幸,周阳这个郎官恰恰是用最低级的铜印,没有资格用绶,只能用縌这种绶的替代品。
周阳检视起来,一件件质感还不错,就是品阶太低了。蝇子腿也是肉,郎官虽小,也是官身,总比白身要好。周阳充分发挥阿Q精神,自我安慰着。
周亚夫这一刻表现得很精明,仿佛知道周阳的心思似的:“郎官虽小,却是前途无量,你得好好珍惜。你精通《论语》,半年之后的考较,你去应考,必能通一经。容你考较过后,我再向皇上进言,让你充宿卫。阿父从龙,功劳甚大,平定吕氏之乱,更是汉室奇功,你再明经,充个宿卫不是问题。”
郎官名为值更官员,更多却是散官,有官身不做事。真正充宿卫的郎官不多,这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必须要头脑灵活,才能卓著,要不然,皇帝身边尽是一群愚笨之人,这国事还有法处理么?
周阳这郎官虽是景帝亲赐的,却远远不够资格充宿卫,在皇帝身边奔走。若是能明经,再有功臣之后这块金字招牌,在景帝身边奔走不是问题。
皇帝身边的人,逢人高一等,哪怕就是小小的郎官,也不容小觑。要是经营得当,周阳大受重用也不是问题,那样的话,周阳就有了影响景帝的机会。
周阳对明经没兴趣,淡淡的道:“谢阿父!”
周亚夫一掀剑眉:“还有一事,你得早做准备。还有五日就是阿母的大寿,你要准备一件礼物。不用太贵,要精巧,要别致,能哄得阿母欢喜,阿父重重赏你。”
虽是一家人,这礼物还是不可缺少。当然,作为长辈,不在乎儿孙的礼物有多贵重,而是一份心意。越是别致,越是用心,越是能讨人欢心。
周阳应道:“阿父放心,我自会送上一件非常别致的礼物。”
次日就是望日大朝,是周阳入宫朝觐天子的时日。一个小小的郎官,朝觐也罢,不朝觐也罢,根本就没人关注,无足轻重之事。这仍是值得让人高兴的事儿,最欢喜的是许茹。
她原本是一小妾,在府中的地位不高,再加上以前那个周阳除了不挣面子外,什么都挣,让她丢尽了脸面,受够了冷嘲热讽。每当周阳惹了事,周亚夫怒火上腾,就要训斥她一通。可如今,情形大为不同了,周阳长进了,很能给她挣面子,就是周亚夫对她也是百般怜爱,温柔有加,周阳朝觐天子,郎官虽小,也是官,足以让她欢喜无限。
欢喜无限的许茹,这两日好象穿花蝴蝶,在府里穿梭来去,为周阳望日之朝做着准备,忙得是团团转。
周阳看在眼里,暖在心头,有娘亲的感觉就是好!
许茹亲自下厨,做了几个可口菜肴,暖上酒,要和周阳小酌几杯,好好鼓励周阳。菜肴刚摆上,周亚夫来了,三人围座,一人一案,饮酒话家常,其乐融融,好不快活。
这天晚上,周亚夫和许茹就歇在周阳的家里,并未回私宅。周亚夫说了,次日和周阳一同入宫。
父子二人同日入朝,那是何等让人欢喜的事儿,周亚夫是酒到杯干,饮得大醉方罢。
翌日一大早,周阳还在和周公讨论春梦为何了无痕,就给周亚夫叫醒了:“阳儿,今日是你第一次参与朝会,要去早点,不能迟了。望日之朝,不仅重臣云集,在长安的官员都会到,为的就是一睹皇上天颜,去迟了,连个站的地方都没有。去得早,找个好位置,皇上才能看得见你,一入皇上之眼,就前途无量了。”
这可是经验之谈呀,周阳此去朝觐景帝,倒没有好好表现,让景帝记住他的想法。其实,景帝早就记住他了,根本用不着。可是,找个好位子,好好瞧瞧这位以贤名著称的皇帝,还是不错。
周亚夫一边叮嘱宫中注意事项,一边和许茹动手,帮周阳穿戴起来,根本就不用周阳动手,很快就穿戴整齐。
“哇!阳儿,你好威风!”许茹有点夸张,右手捂住了小嘴,一脸的惊讶,还有无限的欢喜。
“真的么?那我可得好好瞧瞧!”周阳调侃一句,走到铜鉴前一瞧,果如许茹所言,头戴进贤冠,身着朝服,腰佩组、縌,面如傅粉,俊俏异常,宛如玉树临风。
“本官在此,为何不参?”周阳脸一肃,试试官威,略增三分,真有点官模官样。
许茹欢喜得眉梢儿绽放出了朵朵鲜花,依照百姓见官的礼节:“见过大人。呵呵!”捂着嘴笑个不住。
周亚夫看着娘儿俩调笑,老怀大畅,拈着胡须,不住眯眼睛。
周亚夫心情大好,亲自驾车,送周阳上朝。许茹坐在车里,百般夸赞周阳,把周阳说得跟鲜花一般。
到了未央宫,周亚夫停住马车,叮嘱一些紧要事,这才和周阳一同进宫。
此时天光未亮,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宫门前却是灯火通明,赶来朝觐的官员一个接一个的进入未央宫,络绎不绝,好似东市般人来车往。
有周亚夫在,士卒根本就不问。周阳跟着人流,来到宫门前,略一打量,宫门高大,极是气派,暗赞一声,汉朝以大气著称,唐朝以强盛留芳,果是不凡!
进入这道宫门,就是真正踏入了汉家宫阙,可以见证辉煌的历史,周阳吸口气,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抬起脚,一步跨了进去,眼前一亮,这就是汉家宫阙!
汉家宫阙,千年传说!汉家宫阙,万古流芳!
汉家宫阙,灿烂文治!汉家宫阙,赫赫武功!
汉家宫阙,无数的热血传奇:封狼居胥,单于夜遁逃,千里斩楼兰,贰师城取天马,张骞出使、苏武牧羊……
汉家宫阙,无数的敌人臣服:匈奴、东越、闽越、南越、高丽、西羌、楼兰、楼烦、白羊……
汉家宫阙,不计其数的名世之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寇能往,我亦能往”;“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汉家宫阙,英雄辈出的年代:汉武大帝、霍去病、卫青、李广、程不识、傅介子、赵充国、张骞、苏武、霍光、桑宏羊、赵过……
是否还会加上一个周阳呢?
第一章 汉家宫阙
一进未央宫,周阳不由得精神一振,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涌起,忙着整理衣衫,不能有一丝一毫不敬。
未央宫是一个建筑群,建有众多的宫殿和房屋,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猗兰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房屋之多,一眼望不到头。
此时灯火通明,瑰丽雄奇,周阳仿佛置身在大上海的外滩夜景之中,惊讶不置,赞叹不已,更是热血涌动。
从这里发出的军令、政令到达汉帝国各处,影响汉朝的发展,影响中国历史的进程。不久之后,汉武大帝将在这里谋划击破匈奴的战争,汉军儿郎将纵横在广袤的大漠上,一幕又一幕壮歌将会上演,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要是没有未央宫,就没有封狼居胥、单于夜遁逃、千里斩楼兰……这些流传千古的热血传奇。要是没有未央宫,匈奴、东越、闽越、南越、高丽、楼兰、白羊、休屠……这些敌人不会臣服。要是没有未央宫,就不可能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
太监、杂役、官员奔走不停,各忙各的,没有人说话,偌大的宫殿,这么多人,除了脚步声以外,没有一点杂音,一派肃穆庄严之慨。
“阳儿,为父第一次走进未央宫,如你一般感慨、赞叹。”周亚夫在周阳耳边轻声笑道。把周阳的惊讶之慨尽收眼底,周亚夫欣慰不已,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欢喜的呢?
“丞相,这是你的公子?”一个头戴二梁进贤冠,身着华丽朝衣,脚蹬丝履,手持玉笏的官员,快步过来,冲周亚夫施礼:“见过丞相。”
“见过许大人。”周亚夫还礼,为周阳引介:“阳儿,这位是大司农许大人。”
不等周阳施礼,许昌抢在头里见礼:“见过周公子。周公子日月之表,俊朗非凡,长安能有几人有此仪表?嗯,更难得的是,公子官仪堂堂,威严含而不露,可钦,可佩!”脸上的笑容堆了一层又一层,不住点头,赞叹不已,好象周阳真的是威风无边似的。
居移气,养移体,这官威天生就有的人是有的,却不多,更多的是日积月累养成的,周阳头一遭穿官服,哪有多少官威?听他一说,周阳都有点晕了,这马屁拍得真是让人爽,周亚夫的眼睛只剩一条缝了。
“原来是许大人,晚辈这里有礼了。”周阳强忍着恶心,还礼。
“这是周公子吧?虎父无犬子,丞相英雄了得,公子一表人才……”又一个官员过来见礼,狠狠夸赞周阳如何如何了得。
周亚夫为周阳引介,这官员叫庄青翟。
他的夸赞刚完,围了一群官员,七嘴八舌的夸赞周阳。你一句好话,我一句马屁,一通夸赞下来,周阳都有些找不到北了,给他们夸成了圣人,比圣人还要圣洁。
拍马屁还有如此优良的传统,周阳一阵恶寒。
“丞相,各位大人,这边请。”一个太监过来,为周亚夫他们引导。
周亚夫鼓励周阳几句,这才跟着众臣而去。
虽是同殿为朝,重臣和郎官之间的恩遇天差地远,周亚夫他们给几个太监引进宣室殿,太监恭恭敬敬,好象在侍候祖宗似的。
周阳这个郎官就没这待遇了,太监的脸上挂着生硬的笑容,一个太监引领一群郎官。
“各位大人,这是郎官朝见之地,不要站错地儿了。”太监提醒一句,不管这些郎官有没有听见,转身就走。
周阳一瞧,只见宣室殿里有数百人之多,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这些人并没有象想象中那般肃穆站立,等候景帝临朝,而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悄声议论,话着家常。更有些人手把手,亲热得紧,说到高兴处,轻声而笑。
宣室殿就象闹哄哄的东市,嗡嗡作声。
周阳自然是不知道,这是朔望大朝必有的现象,要是日朝,不会如此吵闹。
更让周阳想不到的是,这些官员穿的朝服五花八门,各种颜色的都有,赤橙黄绿紫青,无不应有尽有,这和东市穿梭来去的行人没什么区别,区别只在于,官服的质料好得多,色彩鲜艳罢了。
汉朝自从创建以来,就没规没矩。高祖时,那些功臣可以拍刘邦的肩膀,称兄道弟,弄得刘邦很不高兴。用叔孙通粗制礼仪,对群臣稍加约束,刘邦感慨今日方知天子之乐。可是,并未对官员的服色有所规定,这要等到汉武帝“易服色”之后去了。
宣室殿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摆满了矮几,上面铺着松软的软席,一个个摆放得整整齐齐,横成行,竖成列,应该是为重臣准备的。后半段,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