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 >

第130部分

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第130部分

小说: 横扫晚清的坦克军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的结果证明了俄军的王牌师团的实力,他们果断地坚守,数十门大炮开始咆哮,中国新军进攻部队遭到了严重地杀伤,所以,栗云龙马上下令停止进攻。

这时,已经是下午,士兵们又累又饿,战斗力急剧地下降,栗云龙完全停止了进攻,同时下令,除了替换休息以外,立即就地组织,开挖战壕。形成严密的战壕网络,封锁海城的东西北三门,威逼俄军向南逃窜。目的是使俄军溃逃,进行追捕大家,实现胜利的最大化,或者将敌人逼走,在海城进行部队的休整。

部队非常疲劳,执行任务不是特别好,干馍就凉水,士兵却吃得非常开心,很多人倒在地上就睡得一塌糊涂,再也不想起来。

本来,部队所在地逼近城池,可是,在俄军炮火的一再威胁之下,才被迫向后退却。离城十里。

在军官的严厉命令下,三个支队轮番休息,开挖战壕,费了很大力气,终于修筑了足以抵挡敌人骑兵突击的森严壁垒。做到了攻防两便。

最后一轮攻城作战,被栗云龙引以为耻,因为白白地损失了四百多名士兵,而一无所获,简直就是自杀行动。看着望远镜视界里遍地的中国官兵尸体,以及还在抽动着的中国伤兵,他咬牙切齿,咒骂自己还是太大意了。

新的决策确定下来,既然俄军顽抗,又有高深的城池保障,炮兵的火力还很强,那么,就暂缓攻击,派人迅速征调鞍山城里所缴获的俄军大炮群了。

留在鞍山城附近的满清官军独立旅被通知迅速征调附近的民工,将大炮全部运输到海城前线。栗云龙还要求在后方辽阳,灯塔,新民屯等地的新组建的民兵部队迅速南下增援。

接到了消息以后,政委赵阳刚紧急派人出发,去完成这一任务。

栗云龙派出游骑兵向海城的南面远远深入,进行侦察。去窥探大石桥出发的俄军车里雅宾斯克师团的动向。同时,也在提防海城敌军的骑兵部队,警惕他们从南门出击,反击骚扰我军的其他三门的包围部队。

中国军队还派出人手,到附近的村庄和县城去调集人手,动员群众。联系群众武装。让他们赶来支持前线的作战。

可以说,在海城外围的中国军团,连最基本的物资保障都做不到,每名士兵的粮食就是三天供应量的炒熟的干粮,水是纯自然的凉水,生活十分艰苦。

等这一切都安顿好,天色已经暗淡下来。

半夜时分,令中俄两国军队都十分不安的是,在海城的周围,漆黑一团的野地里,出现了许多野火,他们都号不清出是什么东西,只见那些野火沸沸扬扬,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

中国军队以为是敌人来了援军,以骑兵包抄迂回的战术将中国军队包围了,十分忧虑,而海城的俄军也十分恐惧,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难道是中国军队的援军?那么多,持续不断,实在是太可怕了。实际上,数目远没有中俄两国军队所看见的那样多。

到后来,当那些火把逼近中国军队的战壕时,士兵紧急警戒,准备开枪,最后才惊喜地发现,他们是中国人。是中国的老百姓们,他们携带着食物来支援前线了。

白天,猛烈地炮火和枪林弹雨,使不少附近的百姓们知道了中国军队正在和俄军激战,等栗云龙派出的士兵一经过村子说明情况,大家都被激发起来,迅速地将自家的粮食挖掘出来,逃上小毛驴磨成面,或者来不及的就将东北大豆丢到锅里煮。

动员群众的工作非常成功,这主要是因为群众的爱国情绪高涨,大家都是中国人,所以,不分汉族,满族,其他少数民族,不管贫富强弱,工农士商,大多慷慨解囊,资助前线。到了夜里,他们基本上已经准备停当,就扶老携幼地护送粮食到前线,许多人还将自己家里的锅碗瓢盆等都捐献出来。供应前线将士使用。

当天半夜时分,几乎所有的中国官兵都吃饱喝足,还有不少穿上了百姓们送上的衣服。

群众的踊跃支援,也极大地刺激了官兵们的战斗热情。军民团结,增进了友谊,在以后的五天围困战中,所有新军部队的给养,完全靠着附近数十里地面的中国百姓给予保障。

栗云龙及时地给官兵们进行教育,强调了新军的纪律,明确地公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其中的某些说法和词汇有所改变,基本的内容是却完整的。

因为有百姓们的支持,中国官兵真切地感受到了三大注意八项纪律的意义,他们纷纷背诵传唱。就连不少的百姓也学会了。

第二天的时候,许多当地绅士们要求会见中国新军的最高指挥官,因为他们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感到了莫大的安慰,觉得这是位真正的将军,爱护百姓的将军,是军人的最高典范啊。

那时大清的其他军官们,无不是腐败无能,平时捞钱吃空饷,战时撒腿丫子马拉松,象这样的部队,他们几百年都没见了,特别是在五六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当日军突入我国东北的时候,数万湘淮主力军队,一触即溃,无数正规官军,作鸟兽散!而他们在战败以后,趁机分散民间,大肆烧杀抢劫,形同禽兽敌顽。。。。。。

从这一天起,辽宁海城的中国百姓就牢牢地记住着栗云龙这将军和他骁勇善战,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不无崇拜景仰地称之为栗家军,意同大明朝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相提并论。

数千民团也加入了中国新军的序列,其中,几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加盟,简直让栗云龙高兴得难以置信,他是八角台的民团长,历史上著名的东北王张作霖,还有冯德麟等。虽然他们的装备很差,人员却很精干,还刚刚发动过对海城敌军的连续骚扰,有了一定的战斗经验,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的生力军啊。

他们被编制入中国新军的序列。张作霖正式被任命为中国新军独立团团长,冯德麟也是同样级别。其他的各民团武装的领袖也都得到了安置。他们兴高采烈,信誓旦旦,要为中国新军出力流血,战斗到死!

在附近百姓的资助下,中国新军的包围部队不仅物资和人员上得到了良好的补充,就是士气上也进一步增长。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第三天下午,大石桥的俄国车里雅宾斯克师团迅速击溃了中国新军西线徐竹集团的骚扰,夺回了大石桥,并且派出大批部队分散围剿周围的中国军队和群众武装,而其主力,则在师团长别祖霍夫中将的带领下,以两个旅团步兵,一个骑兵团的重兵,北上增援海城。

别祖霍夫,是一个奇怪的名字,或者说是一个奇怪的姓氏,意义是:没有耳朵的。俄国很多姓名象日本人的一样,充满了奇怪和戏剧性。很可能是那些农奴们的祖上被领主们恩赐的。但是,时间长了,他们就冠冕堂皇,登堂入室,成为正式的姓名了。

俄军游骑兵不断从南门突击出去,向南窥探,中国骑兵队也没有刻意地阻挠。使海城敌人和南边的大石头桥敌人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在很多军官那儿是不可理解的。

栗云龙不仅没有其他军官们的忧虑,反而十分开心,吸引敌人的主力北来,聚为歼灭之,是再好不多的事情。

“谢谢将军阁下!”留守海城的巴库师团残余旅团的少将叶夫根尼感激涕零地向轻而易举就杀进城内汇合的车里雅宾斯克师团长别祖霍夫中将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七十三章,海城火海(二)

一九零零年的公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海城包围战进行了六天以后,最后决战的时刻到了。

形势对中国新军极为有利。

西线的徐竹纵队虽然在俄军车里雅宾斯克师的打击下遭到了一定损失,丧失了大石桥城及周围的广大地区,可是,却意外地收获了营口战役的胜利,他们向西面方向撤退,派兵迟滞俄军精锐部队的追赶,主力回到了营口城下,因为担心俄军的内外夹击,他们连同营口城外的部队也撤离了,当然,撤兵是一个痛苦的决定,损失了那么多人却夺不下一座城池,对官兵的心理打击是很明显的。所以,徐竹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散落在大石桥城附近的中国民众武装的抵抗斗争持续高涨,牵制了大部分的俄军,使徐竹纵队得到了很好的休整时间。而营口的敌人被包围数日,胆战心惊,眼见中国军队撤离,立即迅速组织力量,整体向东撤离。徐竹纵队侦察得知了这一情报,立刻将主力全部调集过来,进行追赶,不仅顺势拿下了营口重镇,还猛烈追击敌人到了盖州附近,除了一个骑兵营大部分溃逃外,其余的三千多俄军全部被歼灭。

那是一场漂亮的追击战,俄军且战且退,却始终不能摆脱中国军民庞大队伍的包围攻击。

为了加快速度,俄军轻装前进,丢弃了大炮等重型武器在营口,可是,过于严密的追捕还是使俄军在半路上就耗尽了弹药,徐竹部队反复袭扰敌人的战术使俄军胆战心惊,昼夜难安,从心理上到体力上逐渐崩溃。最后,在中国军民波涛汹涌的人海中,俄军官兵被彻底淹没,俄军指挥官旅长盖尔瓦南用最后一颗手枪子弹自杀。其余官兵被俘一千一百多人。

徐竹是一个机智灵活的指挥员,撒出的情报人员迅速掌握了俄军的动向,车里雅宾斯克师的主力一向北增援海城,中国西线纵队就粘皮糖一样纠缠上来,再一次将俄军的后方搅拌成了一锅稀。俄军困守在大石桥城,盖州等几个据点,再也难以出城扫荡,只能自保而已。中国军民取得了完全的主动权。

东线,白强,孙武,张德成等人率领的东路纵队,牢牢盯住了俄国近万人的东线部队,使敌人不得不从凤城等地撤退。他们派出了一支骑兵队伍,绕过鸡冠山的南端,深入到岫岩一带活动,尽管规模不大,还是将当地驻守的俄军小股部队吓得四散而走。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光复了很多村镇。

东西线的作战结果对栗云龙而言是满意的,他从来都没有想到他们能打得那么好,他立刻给两部指挥部发去了贺电,大加表扬。尤其是对徐竹,勉励他再接再厉,为国争光,并当场表示,要给他记大功一件。

海城外零零星星也发生过一些战斗,都是俄军主动挑起的。得到增强的俄军一直试图打破被三面包围在孤城里的被动境地,别祖霍夫中将是个稳健的军官,他虽然拥有了三个步兵旅,三个骑兵团的庞大部队,却很在意原来留守在此地的巴库师的旅长叶尔根尼少将的叙述和建议,中国军队太过强大,要先保守阵地,试探虚实,然后进攻总攻击。

毫无疑问,巴库师是灭亡了,别祖霍夫中将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此任何行动都小心翼翼,其实,这个时候,俄军拥有的兵力是,步兵一万四千余,骑兵六千余,比中国军队还要多了。中国军队要不是有了数量庞大的民团加入,根本难以支持在城外的包围战斗。

“中将阁下,我们要不立即从这里撤离吧,回到金州,大连,旅顺等要塞附近总是很安全的。”叶尔根尼少将在城墙上窥探中国军队密密麻麻的包围阵地时,沮丧地建议。

“那不是可耻的逃兵吗?”中将的大胡子愤怒地颤抖起来。

“可是,满清帝国的军队太多了!”少将本来的用词是太厉害。

“可是,少将先生,你难道忘记了,中国人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不是吗?”别祖霍夫中将和别人不同,他绝对不愿意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