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04部分

新中国近代史-第104部分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我要求参谋部拿出一个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

速战速决的话,真是为难蒋百里了。但不为难他,就得为难我——战争可是花钱如流水,如果打上一年的话,战争开支就会在二十亿上下。如果打上几年的话……还是让我死了吧!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也是蒋表现的时候了。我心安理得的把一个重要问题,交给了蒋百里,充分表达了我的信任。

蒋百里嘴里叫苦连天,其实却对此很感兴趣。对图哈切夫斯基评价高是一回事,可不是怕他了。真打起来,还指不定谁把谁打了。你图哈切夫斯基越厉害,我就越想把你打趴下。

蒋百里召集精兵强将,整忙了一个月,自己瘦了七斤,总算拿出一套作战方案来。

我看了后很满意,积极稳妥,就是形容这的。

“好!实在是好!到底是蒋百里呀!军事天才!没有辜负我的信任……我可真是有眼光!”

与蒋百里说笑一阵,我就先把此事放下。剩下的落实,不用我操心。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有点儿怪怪的。

……

中亚到手容易,但我可不想轻易地失去它。类似这么好的机会,估计是再难遇到了。我在中亚实施的还是那些优惠政策。头一年免税,之后的农牧税二十税一;分配土地,推广良种、先进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对农户提供小额低息贷款,以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普及教育;改善交通;诸如此类。这些都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自然就照本宣科了。

这些政策,基本都是关于农业的。在中亚,我并没有大力发展工业。一来来我暂时不希望,中亚地区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新领土对中国内地依赖性强一点儿,是有好处的;二来客观条件不具备,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想发展也很难。

故而,中亚地区的工商业发展,主要是以纺织业、采矿业和商业为主。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这些行业也飞速发展,毕竟商人是哪里挣钱哪里去的。

国家在这里的投入很大,却多半只是用于改善交通——修筑铁路、公路和桥梁。水、电等基础建设投资,只占了很小一个比例。基础建设投资,主要依靠私人投资,水、电这些东西,怎么也不会赔本。只是私人投资,很注重避免宾风险,在中亚一向是东部好于西部,南方好于北方,边境地区干脆就没有了。国家有限的投资,主要是在那些私人不愿意投入,却又必须投入的地方。

总之,我这四年来,在中亚主要就是修铁路。最麻烦的事,就是没钱。中亚地区附近没有钢铁厂——俄罗斯的就让我们忽略吧,别说它一直在打生打死,就算俄罗斯好好的,它也不会卖钢材给我,去修中亚的铁路网。所以,在那里修铁路,就是一个字——贵。我国内外四处活动,努力想找到足够的钱。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美国人很愿意贷款,条件也很简单,就想在中亚插一手。不过形势够复杂了,我勉力谢绝了,而是通过商业运作,在美国发行了三点五亿美元十年期国债。然后,又努力增发国内债券,把国债又翻了一番。

不管怎么样,我总算在中亚修了三条横向铁路,总里程一万零七百多公里。加上原来俄罗斯修筑的铁路,勉强够用了。我修东西横向铁路,就与俄罗斯修南北纵向铁路一样,都是为了增加对中亚的控制力。

董氏也对北方铁路,加大了投入,蒙古铁路、新疆铁路、甘青铁路和陇海铁路等巨额的投资,不仅为董氏获得了北方铁路的控制权,也为董氏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辽阔土地。董氏在蓬勃发展中,产生了自己的利益述求。只是我与弟弟一向感情很好,分歧不明显。我的大儿子学习商业,加入董氏,也是为了加深我与董氏之间的联系。

德国1923年马克无限贬值中,阿庭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好处。因为德国马克的贬值,可以说众所周知,想从里面扣钱,真是困难重重。即便知道大幅贬值是在1922~1923年,但历史的改变,也使具体情况变的面目全非了。阿庭几经努力,也只在其中挣了约四千万美元,弥补了欧战中挣到马克因贬值而带来的损失。

上述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哈萨克与中国内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董氏和南方铁路公司还在某些关键的线路上,修建了复线。

1923年年初,国防军进行了裁军。由于种种原因,国防军未能达成预期目标,裁军五十万——国会说什么也不同意——只裁军三十万。这一次海空军,都缩小了规模。海军淘汰了老旧舰艇,只保留了舰龄在十二年以内的,并以舰龄八年以内的为主力。其余舰艇报废的报废,好一点儿的,改装后划归海岸武警队。海军缩编后,总兵力下降到九万。空军也进行了缩编,飞机暂时没有更换。但裁减了地勤人员,并对飞行员等主力淘弱留强。空军裁军后,总兵力在九千几百人。

裁军数量最多的还是陆军。陆军裁军以后,总兵力只剩下六十万。其中四个骑兵师,六个步兵师,四个山地师,五个炮兵旅,以及我费尽心血组建的五个装甲师,加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部队,总共二十个师七个旅,约六十万人。

装甲师的装备没有什么大变化,还是坦克和装甲车。每个装甲师装备了56辆虎式坦克和112辆豹式装甲车。只是坦克和装甲车更换了更大功率的发动机,坦克速度提高了一点儿,达12KM/H,装甲车速度未变,但装甲略厚了一点儿。值得一提的是,坦克去掉了37MM速射炮,而装备了55MM的滑膛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略有提高,自然重量也提高了。此外,太平汽车厂对坦克进行了精心改进,极大的改善了虎式坦克的使用稳定性和维护性能。

从这一点儿看来,坦克的参数虽改动不大,但杀伤力、生存力、经济性和后勤维护性的四大指标中,除生存力外的其它三项都有所提高,战斗力上升一个台阶。

装甲师的组建,花费了我无数的金钱。武装一个步兵师,需要780万元,武装一个炮兵旅需要1760万元,武装一个装甲师则需要3150万元。如此高昂的费用,使1923年军费开支没有降低,反而高出去年七千万。好在第二年就降下来了。这两年,军费开支都维持在3亿2千万左右。

照例,陆军大部被安排在北方,以防备俄罗斯和日本。联军部队已经撤离北海,蒙古、北海及东北地区,安排了一个骑兵师,一个装甲师,一个山地师和两个步兵师,还安排了一个炮兵旅,近十四万人。中亚安排了二个骑兵师,一个山地师和三个步兵师,及一个炮兵旅,共十六万余人。新疆及西北地区则安排了四个装甲师和一个骑兵师,及一个炮兵旅,近十四人。

新疆地区安排这么多军队,主要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增援东北/中亚。所以,新疆的铁路受到了加强。此外,把装甲师部署在新疆和蒙古,也是为了保密。而中亚部队的分布,也呈北重南轻的态势。南方仅布置了一个山地师又一个步兵团,其余部队都部署在北方。

1926年八月,由于俄罗斯形势不妙,国防军进行了局部动员,开启封存的装备,重新武装了六个步兵师和二个山地师,把国防军总兵力由七十万提高到九十万。随后,苏军陈兵哈萨克边境,国防军也增兵六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旅。

国防军在哈萨克北部兵力达到三十万,依托永久工事,严阵以待。

正文 第84章

哈萨克地势西低东高,其防御的重点,在东部是以阿克莫拉中心,在西部是以切尔卡尔为中心。

哈萨克北部防线以阿克莫拉防御中心,该地区有两个重要城市——科克切诺夫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科克切诺夫位于科克舍套山区,其最高点是科克舍峰,海拔947米,地处高原,是防守的要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位于西西伯利亚低地的南部边缘,有许多湖泊洼地、森林草原带和草原洼地。1752年沙俄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设立军事堡垒,1807年获得城市地位。该市位于叶西尔河(伊希姆河)岸边,有几家大型的军工厂,也很重要。

哈萨克西部地区,地势平坦,境内大部为荒漠、半荒漠,不利于防守。所以,国防军在此的防御,以二线防御为主。在西部的铁路枢纽切尔卡尔建立了军事基地,国防军的骑兵部队多数驻扎在这里,后来增援的四个装甲师,也全部部署在这里。

中苏之间的战争,是1926年年底发生的,直接的导火线,是国防军在北哈萨克的进攻。

1926年8月,红军连战连胜,白军一路撤退到鄂木斯克。国防军趁白军溃败的时候,夺取了这一地区。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吴佩孚率领的步兵师与红军东方面军某部,发生交火。双方先头部队稍为接战,便在上级的命令下,停止交火。红军权衡利弊,后撤了一段距离,以便向上级请示。

随后,红军卷土重来,从东向西,对吴部展开进攻。这一回红军可吃了大亏。

吴佩孚在红军撤离后,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修建工事。待红军进攻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的工事已经基本完善。面对坚固的工事,强大的火力,一交火,士气高昂的红军就碰了个头破血流。

两军在此激战十七天,国防军小胜一场。苏军进攻未果,死伤四千多人,国防军放弃第一道防线,死伤不足一千三百人。双方都对对方的战斗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苏军士兵的战斗力很强,作战反应极为迅速,无须指挥,就能迅速作出适当的反应,但火力一般。国防军火力强大,士兵枪法好,作战意志顽强,但缺乏实战经验,有许多无谓伤亡。

其时,红军已经攻克鄂木斯克,苏联派出了使节,中苏双方正式开始接触,苏军撤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冲突宣告结束。该冲突极为时短暂,却很惨烈,是中苏战争的预演。双方停火以后,积极开展了外交交涉。苏联是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为自己争取时间以消灭白军;中国则需要时间来做军事动员,以向哈萨克增兵。双方一拍即合,心照不宣。

1926年10月,苏军彻底打败了白军,感到不安的中国再次进行了动员,组建了八个步兵师、六个山地师和五个炮兵旅。国防军总兵力高达130万,陆军在很短时间内就扩充了一倍。在此之前,中国还召回了退役飞行员,定购了新飞机,正式扩大空军。

稍后,中国第二次向哈萨克增兵。此次增兵,国防军陆续派出了四个装甲师,六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三个山地师和三个炮兵旅,共三十八万余人。这样一来,中国在哈萨克的驻军将会超过七十万。因为时间关系,中国不得不先从内地抽调部队,连东北地区也抽调了两个师。

国防军进驻哈萨克时,国防军与董氏联系后,从内地调集了一批火车司机等工作人员,专门为此次军列服务。所有列车均加派卫兵,沿途车站也全部封锁,列车工作人员被限制活动范围,只能活动在车头及第一节车厢……总之,国防军采取了一切措施,为部队调动保密。装甲师秘密进驻哈萨克,是在十月初。四个装甲师被部署在切尔卡尔。

与此同时,彻底解决白军的苏联红军,开始向哈萨克集结。苏军的集结速度,远远超过中国增兵的速度。到十一月中旬,国防军刚刚增兵三分之二,苏军已在哈萨克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了。

……

1926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