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家的明国武士-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安排妥当后,李晓开始了他的筑城大业。
首先是筑城材料的选择上,李晓就选自高原川的上游原始森林内原木,这里的原木特别粗大耐用,特别适合于筑城。
所以李晓效仿木下藤吉郎,筑墨俣一夜城的办法,先命伐木工先将木头砍伐后,再将木头改成木筏顺流直下,运抵高原川下游的筑城地,再由人将木头捞起,进行加工,并统一制成三间半或两间半长的木板,然后用人托运至筑城的台地。
而建筑城下町的木板则就近由附近山林砍伐,因为城下町建筑在台地下,所以并不需托运上山。
城下町李晓未来是想,如果可以夺取江马家神冈银山,这个城下町,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转运集散地使用。
城下町现在位置所以选的距离神冈城稍远,差不多有半里地这样,直接就位于高原川的岸边。
之所以选择在高原町岸边,李晓设想,若将高原川的河道改进一下,可以直接用船,从神冈矿山上,将矿石运到这城下町,然后再转手卖出去。
但现在一切都尚未就绪,李晓只能将城下町先作为武士屋敷使用。
当然现在,李晓还搭盖了许多临时简易房,来作为筑城的民夫居住。
除了民夫参与筑城之外,李晓还专mén去木工座雇佣本地大大有名的飞驒之匠。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飞驒之匠从养老年间就参与京城,佛寺的建设,参与修筑一个区区神冈城,自然不再话下。
当然在修筑城池主建筑物前,李晓必须先准备的防御工事,以备万一。
首先在城池之外的台地上开挖了一道三米深,两米宽的堀切,堀切底部埋上倒chā竹枪。
而第二道防御是做成防马栅。
李晓将防马栅做成了两道,一道是位于堀切边沿,作成四五度角斜向上,增加敌军从堀切攀爬的难度。
第二道防马栅才是真正向上直立的。
作为神冈城的外围防御,堀切,防马栅必须提前经营,因为天守阁,外郭曲轮费时日久,没有这么快建好。
万一姊小路家来袭,凭借着堀切,防马栅,李晓也可以用两百常备抵御一阵。
堀切,防马栅,只用了两日就做好了,有了这两道防御体系,李晓总算对自己现在的安全有了一点底气。
接下来就是城池的主建筑物设计了,这主体部分有飞驒之匠参与设计,施工,民夫们负责打下手。
当时神冈城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囤积军粮,所以相应保护军粮囤积地,就是第一要务。不过李晓同时考虑,这神冈城是将来护翼,神冈银山的一座重要城市,所以在设计上还是颇费了一番考量的。
所以李晓将军粮仓库,就设置在本丸的边上,四周用曲轮隔起,作为一个单独的空间,还有箭橹提供防护,将其命名为神守丸。
神守丸和本丸都位于台地的最高侧,可居高临下观察附近的态势。
除了本丸和神守丸以外,又用木板作为曲轮,设置为外郭,作为的外丸。外丸的地势比神守丸本丸略低一点,并作为外郭,成为抵御外势力进攻的真正的第一道防线。
在绳张的设计上,三个丸之间以本丸…神守丸…外丸如此贯通,而本丸,神守丸所在的台面要高于外丸,如此就是日本典型的上下阶梯式山城,
确定总设计方案后,就是具体实施。
要修筑外丸首先第一步就是平整土地,围着本丸,二之丸的中心,将地整平,并在中央垒高。
平整土地中多余的泥土,还有当初挖掘堀切挖出的土方,直接作为土垒,在外丸的外圈垒高后,然后进行打压夯实。
土垒必须确保在堀切的靠守城一段,第二道防马栅之后在高度上,高于外端两米之上。
挖好土垒之后,就用再已加工好的木材,作为外丸的曲轮。
目前条件有限,神冈城的曲轮只能先用木制替代,以后时间充沛可以改由石制。
外丸的曲轮都是用三间半高的长条木板,竖着一块一块chā起的。
而这样的大型木板,也只有高原川上游那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才能大量搞的到。
木制的曲轮将神冈城的外丸包裹的紧紧的,唯一就是神冈城外丸的虎口处,也就是外丸曲轮的出入口,留了一处空隙。
在虎口外,就用一道吊桥,跨过堀切,作为连接城内城外的通道。
在虎口的城mén处也就是神冈城的大手mén地方。
信长之野望12里,有一项研究的筑城特技,称为栋mén,研究后,可以获得城池耐久度+3000的技能。
何为栋mén,实际上在就是普通的城mén上,加一个横梁固定,然后配上一个屋顶,就叫做栋mén了。
如果连这个屋顶都没有,只有一根横梁固定的,就称作冠木mén,而连这根横梁都没有,光光两扇mén的就是防御ìng最差的塀重mén了
李晓想起在上杉军的岩拒城笼城战时,那岩拒城外丸天狗丸大手mén的设计,就是防御力在栋mén之上的高丽mén。
所谓高丽mén,就是在栋mén之后,加木柱支撑,做成可供人在上面行走站立的平台,同时在mén上架起一道曲轮,并在上面开有可供设计的狭间。
这一设计加强了城mén的防御力。
在神冈城的大手mén设计上,由于有能工之称的飞驒之匠协力下,李晓就做成防御ìng最强的高丽mén,来作为防卫城池的第一道屏障。
p:
这两天生病发烧,所以字数偏少,请见谅。
第一百六十六章 姊小路家来袭
第一百六十六章姊小路家来袭
在外丸的大手门之后就是,外丸内的建筑物。
建筑物上有马场,靶场之类的练兵,还有李晓亲近武士居住的屋敷,比如岛胜猛,师冈一羽,小幡晓宪等他们与他们家人的,皆在此住宿。
除开这些建筑物外,直接就是一条马道从外丸大手门后一直贯通到神守丸的大门。
这条马道距离颇长,蜿蜒上坡,并且马道上没有任何遮挡物,完全暴露在本丸,神守丸曲轮的射击区间之下。
也就是说,如果敌军攻破外丸的大手门后,要再想沿着马道上第二个台面,攻击神守丸的城门。
在马道之上,敌军将会遭到本丸,神守丸守军射击,只有付出一番伤亡的代价后,最后才能攻打到神守丸城门前。
对比起外丸的大手门,在神守丸城门的设计中,李晓在这一点中加入了中国瓮城的元素,做成前后双城门结构。
而实际上,这翁城的设计,在当时的日本也并非独创。
日本城门的设计中,外枡形虎口与马出都有瓮城设计的影子。不过这两种设计,并非主要考量到,对攻入城中敌军,有生兵力进行杀伤的用途,而是主要作为主城门被攻破后,有另一个城门作为一个缓冲带来使用。
所以李晓在神守丸的设计上,也采用了高丽门的做法。下层是大门,上层是曲轮加射击口。
不过神守丸的大门,在参考中国瓮城这一点的设计上,将高丽门做成了前后双曲轮,在城门的曲轮的背面同时开有狭间,可以提供射击用途,如此在安全防护上,也做到了防止入城的敌军从北面攀爬。
不过仍就因为赶工时间所限,这个瓮城还是只能拖到来年再做了。
因为时间的限制,李晓放弃的还不止如此,李晓本来还想在神守丸,本丸所在的台面外壁,修筑一道石垣。
石垣的是用一块一块石头在外垒起,主要用来阻止敌军从外丸的马道,直接攀爬翻越到神守丸,本丸上的难度,并且也可以防止敌军进行挖掘。
日本最早大规模使用石垣,是在忽必烈攻打日本时,当时掌握日本大权的前北条家执权北条时宗,吸取第一次元军登6的教训,命人沿着北九州博多湾沿岸,修筑了一条长长的类似于石堤的石垣,以阻止元军的舰船靠海登6。
在忽必烈第二次攻打日本的,弘安之役中,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九州后,放眼望去,沿岸都是巨石垒起的石垣,竟找不到一处可以登6的地点,几次强攻登6又遭到失败,结果全军被迫停泊于海上一个月。
最后再遭台风,十余万部队挂掉。
不过虽然神冈城没采用石垣,但是因为其建筑在靠山一面的缘故,挖开表面的草泥后,里面都是一块一块坚硬的山石,如此也暂代了石垣的作用。
同时为了增强防御,李晓还在神冈城中准备修建五个橹,外丸两个,神守丸两个,本丸一个。并依据橹位置的高低,分别命名为一番橹至五番橹。
橹的设计上就有点像中国的箭楼,不过功能不仅限于箭橹一种。
比如李晓建在天守阁的橹,就是称为太鼓橹,一般用于有特殊情况时,太鼓手在上面击鼓,来召集众家臣议事,或者召集常备御敌使用。
所有神冈城的橹统一都是二层,这被称为二重橹,上面一层预警,火弓箭或铁炮射击之用,而下一层则屯放物资,装备。
橹和天守阁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一般而论天守阁,实际上就是本城中最大的一个橹。
天守阁一般位于本丸中,是一座城最核心的部位,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站在天守阁上,城主大人可以鸟瞰整座城的任意一个角落,在上面很容易生出万人之上的优越感。
天守阁除了作为军事上的用途外,还有提供城主以及其家人的居住的功能,这里也是城主和家臣之间,有重要事情商议和评定的地方。
说起天守阁,就不得不提及,安土桃山时代的安土城和大阪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二人当时都是天下人,安土城天守阁,是七重天守阁,而大阪城则更进一步达到了八重。
两座天守阁都修筑的金雕yù栋,织田信长还将安土城的天守阁外表贴上了金箔,而丰臣秀吉更将大阪城天守阁三层,用黄金铺就了一间茶室。不过如此奢华的作风,也可看过两人一种爆户的炫富心态。
相比之下,后来的德川家康这点上做得好太多了。
李晓将天守阁是作成三重天守,虽然不高,但是占地地域很宽敞。
其中的评定室足够可以容纳近五十人家臣一同议事,同时李晓在天守阁四周挖了许多小池子,平日作为观赏风景,万一水源断绝,也可用来取水使用。
整个神冈城大体设计完毕后,李晓让岛胜猛,师冈一羽,小幡晓宪负责军事上的守备任务。
而整座城的施工和处理,则j给大藏长安和木下小一郎两人一起负责。
大藏长安负责统筹和分配,木下小一郎则负责监督,分管。
筑城的开始一个月,一切进展顺利,除了外部的放马栅,堀切开始几天内完工。接下来土垒夯实,堆砌的过程也进展很快,到了八月中旬外丸的曲轮也已经建设完毕。
期间姊小路家秘密派遣忍者到李晓城中的木料堆积地,试图放火焚烧,不过被横谷幸重的忍者前提察觉,使得姊小路家的阴谋破产。
九月处,外丸的两座箭橹已经搭建完毕,外丸的防御初步建成。
之后姊小路家坐不住了,又出动三百军势来夜袭。
李晓的两百常备龟缩在神冈城中,凭借着防马栅,堀切的帮助,用铁炮弓箭将姊小路军击退。
不过神冈城囤积木料的地方,遭到姊小路军,用投掷火把,还有棉布捆着箭的火箭袭击。
李晓囤积的木料被焚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