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明-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还是个女人。噢,好吧,准确来说是个小丫头。更可悲的,那个小丫头还是自己最疼爱的女儿。
仪态万千,气质尊华,是徐达给女儿取这个名字的深意。可他没想到,“人如其名”四个字是怎么也安不到自己女儿身上。
其实徐达一度怀疑徐仪华是个儿子,不是女儿,而且这种怀疑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差点将他一把老骨头给折腾得精神分裂。
徐仪华天资狡黠,冰雪聪明,三岁能背唐诗,五岁能背宋词;知天文,识地理,精通文墨,且一张利嘴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小小年纪就以“女诸生”之称,名扬京城。
按道理来说,有这么一个女儿,徐达应该很高兴才对。
可徐达不高兴,而且是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气死已经算自己命大”。
现在徐达最大的愿望就是某天能有一个眼神儿不好的男人将他家这个女儿给娶回去,当然了,为了防止对方“退货”,他会奉上非常非常非常丰厚的嫁妆——虽然,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有点对不起人家。
但愿望这种东西就像肥皂泡儿,你越想得美好,就越不容易实现。因为眼神儿不好又能让徐达满意的男人真的很难找。
所以徐达只能仰头望天,第一百零八次叹息。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终于听到了他的祈祷,一声“圣旨到”,让徐达仰头望天的脖子一下子没扭过来,只听咔嚓一声,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于是,扭到脖子的徐大将军以极其高难度的姿势率领一众家人跪地接旨,而当他听到圣旨的内容时,一激动,再听得一声清脆的“咔嚓”,脖子竟然回归了原位。
待那宣旨的公公走了之后,徐家立刻炸开了锅。
“老爷,我没听错吧?皇后终于想起当年订亲的事了吗?”
“爹,今天是什么日子?太阳是不是打西边出来了?”
“啊呀,太好了,大姐终于可以嫁出去啦!”
“老爷,五皇子会不会有什么隐疾啊?”
“老爷,你再好好看看,皇上真的是说让五皇子娶我们家仪华么?”
“……”
徐达拿着圣旨,太阳穴突突的跳个不停,足足愣了有半个时辰才听得他一声怒吼:“仪华呢?”
一时间原本热闹不已的大堂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徐达一听这动静儿就知道准没好事儿。
果然,半刻钟后,徐府的管家气喘吁吁从门外跑进来,上气不接下气的说道:“老……老爷,不……不好了……大小姐在翠云楼跟定襄侯府的二公子打起来了……”
“徐,仪,华!”主徐达咬牙切齿丢下圣旨,如同龙卷风般从大堂里卷了出去。
当徐达第N次将在外面闹事儿的徐仪华拎回将军府时,皇帝家的聘礼已经堆了一屋子。
不管那圣旨上说的“知书达礼,贞静贤淑”是不是自己的女儿,徐达都打定了主意要把徐仪华嫁进皇宫——反正就他跟皇上的关系,就算皇上事后知道自己儿媳妇儿的真面目,应该也不至于将她给退回来。而且,就算他不愿意让仪华嫁进宫,这圣旨也是随便抗不得的。
于是,徐仪华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自己老爹给关进了房,然后门窗都被钉上了木板,任凭她怎么擂怎么踹就是打不开,说是要等到他成亲那天才放她出来。
徐达知道自己的女儿诡计多端,在下令所有的仆佣都不得私自对她放行之后才安安心心去睡觉。
可就在徐达以为万无一失的时候,徐仪华正在自己房间里换衣服,揣银票,然后掀开床板,对着徐达的房间挥挥手,跳下地道逃婚去也。
让她嫁人其实也不是不可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道理她还是明白的,但怎么也得问问自己的意思吧?
她心目中的男人一定得像他家老爹一样,骑高头大马,持赤金宝剑,征战沙场,所向披靡,是个豪气干云,金戈铁马热血男儿才行。
那个什么五皇子,她是认识的,小时候皇帝跟父亲一起南征北战,他们几个小孩儿经常在一起玩耍。但后来他老爹当了皇帝,小孩子之间来往就少了,印象实在有点模糊。只记得那小子长得又难看又瘦弱,小时候连她都打不过,常常被自己欺负得哭。那样一个男人,她徐仪华怎么能嫁呢?
徐仪华越想越觉得自己这次逃婚的决定做的那是绝对的正确,当即脚步都轻快起来,直接往秦淮河边奔去。只要顺着秦淮河出了城,老爹想抓她也难了。
深夜的秦淮河边已经鲜少有人经过,冷清的河岸只有一艘渡轮停靠,身穿蓑衣的船家正摇橹准备将船划走,徐仪华赶紧一个箭步冲上去,挥着手大叫“船家,等等”。
船家听到声音,停下摇橹的动作,回过头来,看到一身男装的徐仪华,随即和蔼笑道:“小公子,这么晚了还要出城?”
“嗯,我有急事,不知道船家方不方便带我一程?”
“我这条船已经被这位公子包下了……”
徐仪华顺着他的眼神,才看到不大的船舱里,坐了一位身穿华服的少年。
那少年听到他们的声音回过头来,不经意的与她四目相对。电光火石之间,风月已无声。
少年朝她点点头,露出一抹让人如沐春风的微笑,让徐仪华一颗芳心顿时跳漏了一拍,紧接着便开始扑扑的狂跳不已。
不待她出声,少年已经开口:“船家,将船靠回去,让这位公子上来吧。深更半夜的,多个人赶路也热闹些。”
“哎。”船家应了一声,摇橹将船靠了回来。
徐仪华道了声“多谢”,跳上船去。
由于动静儿太大,船摇晃了下,她一个重心不稳眼看就要朝水里栽去。
少年眼疾手快上前一把拽住他的手腕儿,稍一用力便将她整个人带到了怀里。
两人的身体贴到一起,徐仪华的脸刷的一下变得绯红,手忙脚乱的往后退,又差点儿一脚踩漏掉进水里。
少年再次将他拽住,拉了回来:“更深雾重,船头有些湿滑,公子要小心。”
徐仪华有点尴尬的将自己的手抽出来,说了声“谢谢”,转身弯腰进了船舱。
少年看了看自己的手,微愣了片刻,笑笑摇摇头,跟着进了船舱坐下。
两人相互寒暄了几句,那少年突然问了句:“还不知道公子如何称呼?”
“我姓徐,名……”说道自己名字的时候,徐仪华的声音戛然而止,想着自己的名号在京城也算得上是“鼎鼎有名”,万一被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泄漏了行踪,那自己的逃婚计划就泡汤了,所以想了想,还是改了口,“单名一个华字。兄台呢?”
“徐华么?”少年点点头,“在下姓周,单名橚。”
“周,橚。”徐仪华第一*次对某个男子的名字产生了兴趣,这两个字一直辗转在她的唇舌之间,念了好久。直到很久很久后,她才发现自己早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将这两个字刻在了心里。
后来聊天才知道周橚跟自己一样,是因为家里让他娶亲,而他不愿意,所以才趁夜逃婚。
徐仪华那时候就在想,也许这才叫缘分?因为同一个理由,从不同的方向出发,然后在某个地方不期而遇。
百年修得同船渡……原来,是真的。
两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安静下来,船家摇橹划开水面的声音轻缓而柔美,层层涟漪将天上明亮的月色荡漾出动人心弦的波纹。
看着靠在舱壁上渐渐沉入梦乡的徐仪华,周橚起身从包袱里拿出一件斗篷替她盖上,然后了无睡意的走出了船舱。
“公子,还没睡呢?”船家见他出来,忙出声询问。
“嗯,睡不着。我们出城了么?”
“早就出城了。公子还是进船舱歇息会儿吧,天快亮了。”
周橚没有说话,也没有进去,而是站在船头看着东方那泛起鱼肚白的天空露出一抹高深莫测的微笑。
半晌之后他说:“船家,能调个头么?我想,我该回去一趟。”
徐仪华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一觉醒来竟然又回到了应天,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老爹正带着一大帮下属气势汹汹的朝码头而来,更不会想到在见到周橚之后,老爹竟然大惊失色跪倒在地,大呼“周王殿下”。
徐仪华像是被人点了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他看到周橚的嘴在动,但她听不到他说些什么,也或者,她根本不愿意相信自己所听到的声音。
他是周王,是当今皇帝的第五子,是圣旨中让自己嫁的人。
如果在前一天,她知道自己要嫁的是这个人,也许她会欣然接受。可是,明明……她才在昨天晚上,将自己的心许给了一个叫“周橚”的人,只一觉醒来,他便告诉他,那个男人不存在。
昨夜秦淮河边的船是自己的梦么?抑或,自己现在还在梦中?
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将军府的,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口回绝了与周王的婚事。明明是喜欢那个少年的,不是么?
可她却固执的认为,周王不是周橚。她不想嫁进皇宫,让那华丽的牢笼绑缚自己一辈子。她想嫁的,是那个在月下的船头,只一眼便掠去了她所有呼吸的少年,那个华服翩然,浅笑流苏,温润如玉却有着强健臂弯的周橚。
女儿回来之后,徐达的烦恼又来了。倒不是因为徐仪华三天两头又出去给他惹祸,而是从来没消停过的徐仪华竟然会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待在家里研读诗书,写字作画,再也没出去捣过乱。
虽然徐仪华什么也没说,但徐达知道她不高兴。但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让他这个大老粗根本没有办法安慰女儿。
朱橚派人来提了很多次亲,但都被徐仪华给挡了回去。大概是实在耐不住性子,终于亲自上门来了。
徐仪华还是一如既往的拒绝,谁来都一样,别说是朱橚,就是朱元璋来了,估计她也会闭门不见。
朱橚也不急,问她要怎么样才肯成亲。
徐仪华便跟他说:“如果你能像我父亲一样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我便和你成亲。”
朱橚只说了一个字:“好。”然后转身离开了将军府。
这一年,他们都才十四岁。
朱橚其实不喜欢战场,小的时候,父亲总是打仗,受伤的人太多,流离失所的也太多。所以他喜欢花草,喜欢研究药理,因为可以救治那些受伤的人。练武对他来说只是强身健体,他并没有打算以自己的武艺上阵杀敌。
可是,为了徐仪华一句话,他愿意放弃手中的药学医书,披上战甲,冲杀于乱军之中。
朱家的孩子,生于乱世,对战场并不陌生。而且,他们身上流着的,是朱元璋的血,所以天生就有一股驾驭战场的凌厉气势。短短两年,朱橚在战场上的勇猛睿智已经满朝皆知。
从战场凯旋回朝的那一天,正好是他跟徐仪华的生辰。
大军从正德门进入应天,欢天喜地前来迎接的百姓将整座皇城挤了个水泄不通。
可尽管如此,骑在马上的朱橚还是于万千人中,一眼便看到了两年来自己魂牵梦萦的那抹笑容。
番外二、天意弄人
徐家大小姐仪华才貌出众,端庄贤德,与周王殿下情投意合,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皇上亲自下旨替他们订亲,然后让皇后亲自找僧录司高僧选定了三月后的一个黄道吉日行嫁娶之礼,羡煞了应天一众待字闺中的小姐丫头们。
可谁也没有料到,就在他们订亲后第三天,被朱元璋赶出大明了土的北元军趁大将傅友德率军回朝之时再次卷土重来,偷袭北方重镇,已连续占领了北方好几个城镇。
朱元璋怒不可遏,决定派大军将北元军队一举歼灭。
四子朱棣主动请缨,愿率军亲征,并力荐五弟朱橚跟随自己一起上阵。
此时的朱棣虽然才刚满十七,但已经跟着大将军沐英征战沙场三年。朱元璋觉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