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清风吹散往事如烟灭,续 >

第68部分

清风吹散往事如烟灭,续-第68部分

小说: 清风吹散往事如烟灭,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怡安其实不喜欢齐妃,不过,弘时一向对她极好,听说他生病,立刻想要去看望。听她说得动情,触动自己的心思,也赔了几滴眼泪,好言安慰。假使弘时真的病了,就算太医院不去人,她也会给弘时找个好大夫,保管药到病除。
  寒水一直做着药材生意,与同仁堂关系密切,与好几位太医也有来往,又认得民间的名医。找个好大夫,不是什么难事。皇上对怡安和寒水一直另眼相看,小事上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齐妃得到怡安的保证,放心回去等消息。
  怡安早已不是小孩子,不糊涂,知道这事儿不象说起来这么好办。涉及皇上后宫,最应该告诉皇后,由皇后出面说情安排。
  当初,皇上把弘时发落出去,送给廉亲王做儿子。齐妃就来求皇后帮忙讲情,又暗地里求她在皇后面前帮腔。被皇后知情,没等她开口,皇后先抚着她的头发,语重心长地嘱咐了一番,叫她不要管宫里的事。又说皇上心里也很难过,血浓于水,父子之情哪能真地说掰断就掰断?不过是给弘时一个惩罚。只要弘时真心悔改,认个错,皇上的心也就软了。
  她听了这话,私下里跑去劝弘时。她从小不知挨了“四爷”多少教训,也有经验了。知道“四爷”极重面子,心里倒不象脸上那么狠。出了事情,大哭大闹,当面顶撞,都不妨事,过个一两天,自己气平了,一定要记得去向“四爷”认错,认罚。只要把他罚的那些功课做出来,事情就算揭过。她劝弘时也认个错,她再去央着皇后贵妃还有怡亲王十七舅舅求情,天大的事,都能过去。
  弘时柔柔地看着她,笑道:“你不明白,我和你不一样。你是女孩儿,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怡安恼了:“是,我的都是鸡毛蒜皮,你的都是国家大事,我不明白!我不管了!”跺跺脚就往外走。
  弘时连忙拦住,赔不是,又叹道:“我也不想惹皇阿玛生气。我愿意认错,可不知道该认什么错,怎么认。”
  怡安一想,也是。她也弄不清弘时错在哪里。
  想着旁观者清,弘历于人情世故上最是机灵不过,怡安便跑去问弘历。
  弘历沉思了一阵:“三哥做的那些事,要说错,也不能算错。可令皇阿玛不快,就是错了。为人子,最要紧的是恪尽孝道——”
  怡安怕极了他的长篇大论,急忙打断:“错就错了。你快说他都错在哪里,该怎么认错。”
  弘历有些古怪地望着她:“三哥做的事,只有三哥最清楚。我怎么说得清?三哥比咱们大了那么多,他和皇阿玛之间的事,有多少是咱们知道的?你也知道,皇阿玛是个精细人。就算我教给三哥一番说辞,三哥自己不那么想,被皇阿玛三言两语一问,露了馅儿,还不得罪加一等?皇阿玛盘查起来,你我都落不是,事情闹得越发大了。”
  怡安十分泄气:“那怎么办?”
  弘历安慰道:“事情并没你想得那么坏。皇阿玛不过在气头上,想狠狠给三哥一记警钟,逼他反省。只要三哥能想通,按皇阿玛的意思改了,皇阿玛能把他过出去,自然也能把他收回来。你就别瞎操心了!”
  “也只好这么办了。可我觉得弘时自己怕是想不通的,你有机会劝劝他。这种事上,我不行!”
  弘历笑道:“这事儿交给我,你别管了!老八还小,不算你,我统共也就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不是?你有那工夫,还是多在皇阿玛皇额娘跟前露露孝心,多叫皇阿玛高兴高兴。只要皇阿玛高兴,三哥的事儿就容易办。”又再三叮咛:“三哥的事儿,还有廉亲王那边的事儿,你可千万别去参合!要说惹皇阿玛生气的本事,没人比得过你。有你夹在里面,皇阿玛更要恼火,皇额娘也不好说话。”
  “是,是,是!我再不提了,还不行?”怡安不服气,可也知道弘历说的是实情。
  后来,弘历倒是去找过弘时几次,说了些什么,她也不知道。弘时有没有向皇上认错,她也不知道。父子俩的关系,反正是毫无改善,近来反而越见坏了。
  就算不喜欢弘时,亲缘摆在那儿呢!就算他不要这个儿子,塞给了八叔,好歹也是侄儿。病了哪有不许探视的理?他不认儿子,还不许齐妃想儿子了?怡安看不懂“四爷”,只觉得他越来越不可理喻。
  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弘时住所的门口,她也被拦了下来。侍卫说皇上特别吩咐不许怡安格格进去,除非有皇上手谕。
  怡安的肺都要炸了!他不要弘时这个儿子,还不许她要弘时这个朋友了?不就是逼她去求他,求一道手谕?她去求就是!
  宫里的人常见着笑嘻嘻的怡安格格,也见过哭哭闹闹发脾气的怡安格格,可没见过一身冰霜满脸黑云的怡安格格。怡安格格这个样,可真象极了皇上的亲生女儿!唤不住,不敢拦,有眼色机灵能主点事儿的,亲自带了两个小太监跟着,一边命人速去皇后那里报信。
  允禩也没见过这样的怡安,离得还远就能感到一股愤怒和戾气,连忙抛开心中杂事,轻声相唤。
  看见他,怡安顿了顿,重重地吐出两口气,缓和表情,挤出个笑容:“八叔。”
  “出了什么事?这么急冲冲的?”允禩的声音里有股让人镇静的力量。
  在平时,怡安在他面前是发不起脾气来的,也肯对他说实话,听他的劝。可今日,他与众不同的仪表立刻牵引了她的注意力:“八叔,你怎么了?”
  顶戴没了,光着个头。朝珠朝服也没了。连象征身份的腰带也不见了。一袭素衣,后面还跟着两个带刀侍卫,怎么看着象戏台子上演的将赴刑场啊?!
  怡安心中一紧,厉声质问:“这是怎么回事儿?谁把八叔弄成这样?没王法了?!”
  她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从小由“四爷”教养,被他教训,与他缠磨的工夫最多,早在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了“四爷”的种种。平日里不显,今儿怒气攻心,不知不觉把“四爷”那里学来的发脾气本事尽数施展出来。
  皇上对她的疼爱犹在三位大阿哥之上,也是有目共睹。侍卫太监无不心惊肉跳,避其锋芒。
  那两侍卫不禁低下头,恭恭敬敬回话:“格格,皇上命奴才们送民王至太庙反省。”
  “民王?民王是谁?”
  侍卫瞟了一言允禩,支支吾吾。
  允禩笑道:“我已不是廉亲王。怡安,这事儿与你无关。倒是谁,怎么得罪了你?说出来,让八叔替你排解排解。”
  怡安不理他,盯着几个侍卫太监问:“八叔做了什么?做什么反省?”
  “呃,这,是皇上的旨意,奴才们——”
  “那好,你们在这儿等着!我去问皇上!”怡安加快脚步,往养心殿跑去。
  “不!怡安,你不能去!”允禩大惊,赶前两步,没拉住她,惊慌失措地叫道:“你们,拦住她!快拦住她!别让她进养心殿!”
  侍卫太监面面相觑。原本跟在怡安后面的三个太监连忙跟了上去,却没能赶上她。押着允禩的几人自然不敢擅离职守。
  允禩急得要折回去,突来一阵头晕胸闷,踉跄了一下才扶着站稳,口中还在说:“拦住她,不能让她去。”
  几人回头,正看见怡安踏进养心殿。
  允禩又急又怕,面如死灰。
  两个侍卫交换了一个眼色,暗暗纳罕。这位八爷,方才在殿中与皇上争执,虽然没听清都说了些什么,可把皇上气得砸东西。革爵负罪,都像没事儿人似的。碰上那位格格,怎么就换了一个人?
  其中一人,原在隆科多的手下,之前与八爷有过交道,好心地多了一句嘴:“皇上最疼怡安格格,八爷不必担心。倒是八爷您,领了旨,还是快些走吧。别让奴才们为难。”
  他是最疼怡安。可他疼怡安,大半是因为她。而他,他们,刚刚才拿她说事儿,干了一架。
  怡安这会儿撞进去,质问有关他的事,岂不是要独力承受那人刚被激起的万丈怒涛?

  夫妻

  “爷,您回来了。小心,慢着点。”
  忠心的奴仆比平日更加殷勤仔细地上来招呼,带着几分凄惶茫然。
  “嗯。”允禩报以淡淡的微笑,慢慢地挪身下车,扶着两个下人的手,拖着几乎没有了知觉的下肢,缓缓走进出去时还是“廉亲王府”的府邸。
  进了二门,迟疑着,还是问了出来:“福晋——”
  “我在这儿。”拐角处转出一个红衣妇人。
  允禩眼前一花,仿佛时光倒转,回到二十年前。她原本最爱红衣,后来不得已学着低调,还是喜欢明亮热闹的花色,却再不穿红。记忆中,一身红衣的她耀眼夺目,总给人飞扬得意地感觉,竟不知她也能将红色穿的哀婉绝望。
  “宝珠——”允禩又是内疚又是怜惜,还有说不出口的悔痛。
  宝珠眼中的那丝恼怨愤恨渐渐淡去,只余下心疼和哀伤,口气却是冷冰冰的:“若不着急撵我出门,就先进屋吧。我不喜欢站在风地里说话。”
  允禩张了张嘴,暗暗叹息,说道:“去花厅吧。”
  搬到这个府邸,花厅依旧做了他们一家四口日常起居的场所,是他们相处时候最多的地方。
  宝珠离着几步,不言不语地跟着,心痛的眼神胶着着那个苍白虚弱仍然挺拔的男子。她一生的眷念,一世的劫数!
  陈诚搀扶着主子在正中的太师椅上坐下,接过丫环递来的垫子,小心垫在腰后腿下,发觉主子的腿微微打着颤,连忙又命丫鬟去拿毯子来。
  宝珠冷然出声:“拿两个炭盆子来。这屋有点寒气。”
  “是。”不多时,两盆炭火被放在允禩身前左右两边。
  允禩始终乖乖地听任摆布,眼睛被炭火染上几许暖意,温柔地望着陪伴他走过大半辈子的女子。这些年,她一直是这么照顾着他。有点自作主张,有点专横泼辣,但是,什么都会替他想到。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却抹不去她的美艳,锤炼了她的风韵,却磨不去她的傲骨。这样一个女人,值得人间所有的美好,不该是这样的结果。
  陈诚识趣地带着底下人退了出去,合上门扉时,眼皮一动,落下两串泪。
  “宝珠,我——我对不住你!”
  “你是对不住我!既然,二十多年前,你就想要休妻,好与她成双成对,为何不告诉我?难道我,难道我非得——”喉咙哽得生疼,再也说不下去,眼泪再也忍不住,滴滴答答地落了下来。
  他的心被揪得生疼。他多少年没有见过她的泪了?这些年来,她的心思始终围着他转,为他担心,为他操劳,替他委屈,替他不甘。她和楚言不一样,没有那份淡然超脱,没有那份敏锐机智。她没有走过那么多地方,见识过那么多人和物。她的世界很小,只有京城,只有紫禁城里外这一圈,只有这些人。其实,她比他更介意,更看不开,更难过。可她从来不在他面前抱怨,从来不在他面前落泪,不论发生什么,她始终挺直腰杆,不慌不忙地安排着一切。
  她不大会说话,不会安慰人,没有无穷的点子来点缀平凡的日子。她只会按照他和她从小习惯的方式生活。可这么多年,是她支撑着这个家,支撑着两人的体面。在他撑不住的时候,她还支撑着他。不知不觉中,他,孩子们,全府上下,都习惯了依赖她,服从她,忘了问她的委屈收在了哪里,她的泪落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