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宋 >

第593部分

新宋-第593部分

小说: 新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种回到故乡的亲切感。

而阿沅虽然对他爱理不理,但反而更让他觉得舒服自在。礼貌周到,有时候让人舒服,但有时候其实是一种距离,把人隔得远远的。唐康觉得自己也许是有点贱骨头,但是,他的确觉得这里更象是家。

因此,这几年间,逢有大喜大悲,或者是稍有闲暇静坐,他都会来杭州正店。不仅仅是他,这里也是许多新党、石党官员爱来的地方,并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家店子的女主人与石越的渊源,很多人是因为李敦敏来的——李敦敏经常带着同僚前来聚会,而大凡有过东南为官经历的人,来过之后,都会喜欢上这里。

唐康在店门前下了马后,马上有店里的马夫来牵马照料。他是熟客了,进了店,一个小厮马上笑着迎他上了楼。他比不得李敦敏的待遇,杭州正店留了一间雅静的小院子给李敦敏,留给唐康的,却只有主楼楼上的一个清静座位。他也不挑拣,由着小厮上了茶水果子点心,一面端起杯子,喝了口茶,笑道:“这几日可曾见着李大人?”

“李大人却不曾见。”那小厮摇摇头,一面麻利的摆放点心,一面笑着回道:“倒是范都司来过几回。”

“哦?”唐康心不在焉的应了一声,“他倒会偷闲。”

小厮口中的“范都司”,自是指范翔,他现任尚书省右司员外郎,故有此称。尚书省右司掌尚书省兵、刑、工等诸房文书,凡是尚书省与兵、刑、工等部寺往来之文书,都要经过尚书省右司,并有纠察之责,可以说品秩虽低,职权甚重。但唐康却也没太放在心上,他与范翔虽然很熟,而且关系还算不错,可到底却是范翔与他亲近得多,他与范翔亲近得少。

那小厮哪知这些,见唐康有兴趣,又笑道:“是啊,范都司可比都承闲多了,都承都有多少日子没来了,范都司前日晚上,还与阳信侯一道来喝酒呢。”

他说着,忽然伸头探出窗外,往楼下看了一眼,缩回头便笑道:“都承,瞧瞧,说曹操曹操到了。”

“嗯?”唐康一惊,不觉道:“阳信侯来了?”一面说着,一面也探头朝楼下望去——来的却不是田烈武,而是范翔和潘照临!小厮还在絮絮叨叨说道:“那位官人却是面生,想是生客……”唐康已连忙起身,一面吩咐:“休要聒噪,快,找间雅静的小院。”说着话,已经大步下楼去了。

第一百零二节

若不是在这杭州正店巧遇,唐康差点把潘照临给忘了。

自绍圣以来,潘照临便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便是唐康,也只能偶尔见着。当年石府的三大幕僚,司马梦求早已入仕,如今贵为云阳侯、兵部侍郎;陈良终究还是不愿意做官,石越便荐他去了西湖学院,做了教书先生,据说南海有好几个诸侯想请他去做相国,都被他婉言谢绝了;连潘照临也离开了石府,虽然偶尔在汴京出现,但轻易难以见着。

唐康知道这是石越的避嫌之策,绍圣以后,他权位更高,养一些平庸的幕僚也就罢了,但潘、陈二人,在石府多年,名声在外,养着这样名声过盛的英材,那不仅仅会有国家大事决于私家的讥讽,而且还会招来更加严厉的猜忌与攻击。司马光就几次当面建议石越举荐府中人材出仕,为国家效力。甚至连太皇太后都当殿询问二人的才具,要赐二人进士出身。石越没法拒绝,只得遣散潘、陈二人,府中只留了几个替他写奏折、整理文书的寻常幕僚。又因二人不肯出仕,为了表示无异志,更只能让二人离汴京远远的,这才让陈良去了杭州,潘照临则游历天下,一年之中难得有几天会在汴京出现。

唐康再也想不到,竟会在此时此地,遇着潘照临。这如何能不叫他喜出望外?待潘照临与范翔落了座,店里的茶酒博士还在上茶温酒,唐康便已迫不及待的向潘照临行了弟子礼,惊得店中的小厮目瞪口呆的望着潘照临。

唐康却也不理他们,亦无避嫌之意,礼毕落座,便问道:“先生,几时回的京?”

“昨日方到。”潘照临笑眯眯的喝了一口酒,“路上听说王介甫故了,可叹,可叹。”他口里说着可叹,神情语气中却殊无半分“可叹”之意。

范翔闻言,也叹道:“是啊,宝元、庆历的进士,如今也快凋零得差不多了。”

唐康听得一愣,他知道王安石是庆历年间的进士,司马光却是宝元年间的进士,范翔这句话,似是另有深意。但他此时也无心细究其中含义,又问道:“那先生见过家兄了么?家兄念叨先生好久了。”

“相公事繁,我过些日子再去。”潘照临捻须笑道,唐康这才发觉,这位石府的第一谋主,如今也是须发花白了。

他看见这时店里的小厮全都退了出去,因知道范翔是自己人,也不用避讳,便道:“先生还是尽快去见见家兄。”

“唔?”潘照临也有些讶然,望着唐康:“出何事了么?”

“倒也没甚大事。不过……”唐康当下便将他出使辽国回来后发生的事,拣着重要的,对潘照临又说了一遍。“先生,我本来是一筹莫展,但总算天无绝人之路,若先生去与家兄说,家兄素来信任先生,必能柳暗花明。”

他一面说,一面留心察看二人神色,见范翔神情中颇有惊诧之色,便知他此前并不知道其中内情。但再看潘照临,却一直是眯着眼睛,连一点吃惊的意思都没有,他心下生疑,不觉又问道:“先生莫不早知道了?”

他这么一问,潘照临不由笑了起来,“康时真当我是神仙么?”

唐康想想,也不由笑道:“先生谋略,亦近乎神仙了。”

“那到底还不是。”潘照临轻轻啜了口酒,又笑道:“康时,此事与相公再多说亦是无用。”

“为何?”唐康一怔,没想到潘照临会断然拒绝。

“相公有相公的想法。”潘照临望着唐康,道:“况且此事,其实也用不着康时来操心。”

唐康脸一红,“只是此事关系太大,让先生见笑了,我想起此事,实是睡不安寝。”

“潘先生,国家兴废存亡之事,在下也以为不能以位卑而置之度外。”范翔也在一旁说道,“康时这份胆量担当,令人钦佩。若是我,扪心自问,便绝无胆子在太皇太后面前下此断语,便凭着这一点,先生也不能不帮康时想个法子。”

“办法有的是。”潘照临瞥了瞥范翔,又瞥了瞥唐康,突然笑了起来。

唐康一听,顾不得许多,忙不及的抱拳道:“还望先生赐教。”

潘照临撇了撇嘴,嘿嘿笑了两声,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道:“告诉了你好去拆相公的台?”

“先生言重了。”唐康摇摇头,认真的说道:“我以为家兄心里必定也是愿意能事先有所防备的,只不过君实相公太执拗。”

“是么?”潘照临反问了一句,却忽然换了话题,转头对范翔道:“我听说皇上还亲临了宝相寺吊奠王介甫?仲麟,此事当真么?”

“千真万确。”范翔忙回道,“这几日大伙都在私下议论,只怕待到皇上亲政,是真个要‘绍圣’了。”

唐康一面琢磨着潘照临所说的办法会是什么,一面冷笑道:“真‘绍圣’才好,如今看来,新党竟比这些乌烟瘴气的旧党要强上百倍。以前都说新党是小人,如今看来,旧党大半也不过是伪君子。”

“唔?”

唐康知道这是潘照临等他继续解释,又道:“先生这几年少在汴京,故有所不知,此事仲麟当是知道的。去年二月,李敦敏与张商英各上了份言事札子,分别请求朝廷改革税制与官员致仕之法。李敦敏札子上说,如今天下,富者阡陌相连,贫者无立锥之地,一户人家有万亩良田,一户人家不过十亩薄地,同样都十五税一,看似公平,实则是天下之大不公,况且富豪之家,还占有种种特权,想方设法不纳税,将税赋转嫁于中户。中产之家贫弱,乃是本朝之不如汉唐者。故此他建议朝廷变更税制:凡农户,家有产千亩以上,十者税三,不得以官户免税,以削势家而实朝廷;商户亦同之,家财钜万的豪商亦不得与街边贩夫走卒同税,凡每年纳商税过千缗者,每千缗可再增二百缗之税。”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而张商英的札子说的则是官员致仕之法,以往官员致仕,官卑者朝廷一文钱也不给,官高者则令提举宫观,小官俸禄不高,致仕之后,若为官时清廉不贪,则往往陷于清贫,是以凡做官之人,总要想方设法,在当官时借用免税之特权先置办田产,国家兼并之家,十之八九由此而来。而官高者,未致仕时已有厚禄,致仕之后,除了提举宫观有俸钱,最为得利者,还是宫观所附之田地收入,全归私人所有。因有些宫观田地多达数万亩,故此许多官员,为了提举某处宫观,往往争得头破血流。而更有甚者,便是不断侵吞这宫观的田产,用种种方法,变为私产。故此张商英建议朝廷,革新致仕之法。官员依品秩之不同,定致仕禄格,致仕之后,仍领俸禄,而不再提举宫观,同时彻底取消一切官户免税之特权。如此,则可荡清当今兼并之弊。”

唐康激动的说完,望着潘照临,道:“平心而论,先生,这李、张二人之策,是不是正好切中时弊?是不是足为万世之法?尤其是李敦敏所论,实为天下之至公!五口之家,十亩薄田,不过糊口而已;势家豪强,良田万顷,锦衣玉食——这二者皆十五税一,如何能不使贫者更贫,富者更富?!”

唐康越说越怒,浑然忘记他唐家其实既是大宋数一数二的大地主,也是数一数二的大豪商,正是他口中的“势家豪强”。

“可就是这两份札子,竟被旧党的君子们攻击得体无完肤!说李敦敏是不知世务,加势家之税,只会令税赋转嫁于客户与佃农身上,令其田租更重,结果必致天下大乱;说张商英只会增加朝廷财政之负担,令冗费更多。结果,他二人倒成了兴事言利的小人!李敦敏若非家兄力保,又有范纯仁为他说话,连这个太府寺丞都要做不成。他还算幸运,总算是因为人微言轻,保住了。张商英得罪的人太多了,他官位又高,群情汹汹,竟是容他不得。太皇太后为示无他意,明升实降,把他远远的赶到广南西路做了转运使,这才算是息事宁人。”

“这些个君子,平日里高自标榜,满口仁义道德,可一碰上孔方兄,立即便把孔夫子给丢到了九霄云外。亏得他们还能振振有辞——自古以来,天下事一利生必有一弊生,无非是权衡利弊而行,若只要有弊便不能兴利,那还有什么可做?我死也不信,行了李敦敏之策,天下竟然会大乱;用了张商英的法子,国库便真能有什么损失——张商英算得明明白白,仅仅取消官户免税特权带来的税收,便足以支付官员致仕之费用,他们却全当没看见。便是那些洁身自好的真君子,到了这时候,不是讲什么师友之义,就是大谈什么黄老之术,什么君子不言利……总之他们自己虽然的确算是品行无亏,可要他们主持公义,倒戈相向,那是十无一二,不是和稀泥,就是装哑巴。”

“先生,我算是看得明白了。”唐康又异常刻薄的说道:“君子是不言利,因为他们早已把利锁在自家箱子里了。”

他这一句话,说得潘照临与范翔都笑了起来。

范翔也笑道:“康时说得极对。这天下熙熙攘攘,不过是利来利往,不肯言利,多半倒是因为言利对自己不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